知识广角
管鲍之交
我们经常在各种文学作品中看到“八拜之交”,却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八拜”。八拜原表示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子弟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后世称异姓结拜的兄弟姐妹为八拜之交。后来八拜之交又有了另一层含义,它包含了管鲍之交、知音之交、刎颈之交、舍命之交、胶漆之交、鸡黍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这里,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管鲍之交”。
“管鲍之交”,也作“管鲍之谊”。“管”是指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相国,法家代表人物,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鲍”是指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这则成语源于《列子·力命》:“管仲尝叹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此世称管鲍善交者。”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管仲与鲍叔牙都是颍上(颍水之滨)人。他俩一个才气横溢,一个为人诚恳厚道。两人少年相识,意气相投,来往非常密切。两人曾经一起做生意,管仲家贫,鲍叔牙富裕,分利的时候,管仲总要多拿一些。别人都为鲍叔牙鸣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财,而是因为家里穷。”管仲几次帮鲍叔牙办事都没办好,而且他三次做官都被撤职,别人都说管仲没有才干。这时,鲍叔牙又出来替管仲说话:“这不是管仲没有才干,只是他没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已。”管仲曾三次被拉去当兵打仗,而且三次逃跑,人们讥笑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再次解释:“管仲不是贪生怕死之辈,而是家里有老母亲需要奉养。”
后来两人一起做了齐国公子的老师,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齐釐公死后,襄公继位,他害怕各位公子谋夺他的王位,就想加害于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于是公子纠逃到了鲁国,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国。后来,齐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赶忙回国争夺王位。
为了阻止公子小白,管仲率领士兵在其返回齐国的道路上进行拦截,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公子小白假装死去。管仲以为没有什么顾虑了,就与公子纠一起不紧不慢地返回齐国。但是等他们到达时,公子小白已经捷足先登,即位就国了,史称齐桓公。
管仲和公子纠不甘失败,他们借鲁国军队去攻打齐国。结果战争失利,公子纠被杀,管仲成为囚犯。
齐桓公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想处死管仲。鲍叔牙劝说道:“管仲是为其主嘛!主公可赦免他,让他为您效力。此人才能胜于我,若以他为相,齐国定会强大起来。”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就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而鲍叔牙在举荐管仲之后,也甘心居于管仲之下。从此,在鲍叔牙的协助下,管仲出谋划策,在齐国顺利实行变法,使齐国迅速由乱转治,由弱变强。齐桓公也成了春秋五霸的第一个霸主。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管鲍之交”也被誉为交友的至高境界。可见真挚的朋友应当可以患难与共,为了共同的目标能不计个人得失、互相信任,进而同心协力,成就一番事业。
一言不发
《三国演义》中不止关羽一人“身在曹营心在汉”,还有一个光辉的典范——徐庶,他就是推荐了诸葛亮给刘备的那个徐庶,他是比关羽更切合这个成语意义的人物。
徐庶(生卒年不详),本名徐福,字元直,颍川人。徐庶本是寒门子弟,少为游侠,为人报仇被捕,得脱后折节求学,学于儒家学舍。
初平三年(192年),因董卓作乱京师而导致中州四处兵起,徐庶为了避乱,与同郡人石韬南下至荆州居住,并结识了司马徽、诸葛亮、崔钧等人。
建安六年(201年),刘备被曹操击败而南下依附刘表,刘表让刘备于新野驻扎抵御曹操。徐庶以刘备是汉室皇亲且信义著于四海,前往自荐。刘备见徐庶后,非常器重他,拜为军师。
曹操得知刘备于新野驻军,派遣曹仁率领大军前来攻打,徐庶用计遣张飞、赵云大破曹仁前锋,并将吕旷、吕翔斩杀。后曹仁亲自点兵前来,李典又被赵云杀败,曹仁于是摆八门金锁阵,但是徐庶很快识破阵中破绽,派遣赵云率领五百军士前往破阵,杀败曹仁。曹仁不甘失败,决定晚上前来劫寨,但又被徐庶算到,曹仁大败而归,徐庶又设计夺取了樊城。
可惜好景不长,徐庶军师身份被曹操麾下谋士程昱识破,并设计将徐庶老母转至许昌,又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迹给徐庶写了一封信。徐庶是个出名的孝子,见到书信方寸大乱,辞别刘备,前往许昌。徐庶到许昌见了母亲之后才得知自己被骗,徐母在斥责徐庶后自杀身亡。
后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刘备所驻守的樊城,在刘晔的建议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劝刘备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后却告诉刘备大军将至,让刘备早做准备。刘备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耻笑,又以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为由拒绝,并告诉刘备,自己虽然身在曹营,但发誓不为曹操献谋。这就是俗语典故“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由来。
此后,徐庶果然谨记诺言、恪守诚信,即使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将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时候,徐庶识破庞统的连环计也没有向曹操说明。在庞统的指引下,徐庶制造谣言说西凉马腾、韩遂造反,杀奔许昌,在曹操无计可施之际,徐庶当即向曹操请命,领三千兵马,以臧霸为先锋,趁夜离开赤壁,不知所踪。
“徐庶进曹营”后与“关羽降曹”事件演化为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关公/滩头年画
关公/滩头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