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众阅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特殊需要儿童阅读的指导与服务

第一节 阅读对于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意义本章内容受2017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支持,项目编号2017SJB0665。

一、残疾儿童、特殊儿童与特殊需要儿童

残疾儿童是指在精神、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障碍,全部或部分丧失从事某种活动能力,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的儿童。到目前为止我国将残疾人分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7种,并按照严重程度分为1—4级不等。在国际上,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ICF-CY)。ICF-CY吸收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所规定的基本人权的理念,用广泛的类目编码描述儿童和青少年的活动能力和健康状况。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人,其中视力残疾儿童13万人,听力残疾儿童11万人,言语残疾儿童17万人,肢体残疾儿童48万人,智力残疾儿童76万人,精神残疾儿童6万人,多重残疾儿童75万人。学龄残疾儿童中,63.19%正在普通教育或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我国残疾儿童的绝对数量列世界之最,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事业任重道远。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残疾的看法在不断改变,大家开始意识到大多数人在其一生都有可能出现某种残障,残疾人的称谓也在不断改变,“特殊儿童”“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应运而生。

“特殊儿童”广义指与普通儿童在各个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这些差异表现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语言等方面,既包括低于或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也包括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狭义理解是专指残疾儿童,又称“缺陷儿童”“障碍儿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语言障碍、情绪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与“残疾儿童”不同,“特殊儿童”不再强调人的生理病理性疾病、器官缺损或障碍,而是在说明某种正常值的偏离。这种偏离有暂时性、可变性。“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则认为生理性缺陷不构成障碍的充分条件,一旦环境给予的支持足够,障碍有可能不复存在。

二、现代特殊儿童教育观

特殊儿童作为儿童群体的一部分,同样应享有儿童的基本权益。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第25号决议通过《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的四项基本权利: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与参与权。因此,我们不仅要为特殊儿童提供生活基础,确保他们免受歧视与虐待,同时还要考虑特殊儿童的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一切可能的教育机会,满足其身心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及参与家庭、文化与社会生活的途径。

现代特殊教育与康复理念认为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应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全人教育

所谓全人教育,最早的提出者是日本教育学家小原国芳。他于1921年将全人教育表述为:塑造“完善的人”的教育,“全人格”的教育,人的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主要包含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六个方面。学问的理想在于真,道德的理想在于善,艺术的理想在于美,宗教的理想在于圣,身体的理想在于健,生活的理想在于富)。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全人教育旨在塑造全面发展的儿童,既强调儿童本身的身体、情绪、社会性、认知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同时认为儿童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分不开,教育培养的是能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创造、保持情绪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儿童。

残疾儿童虽然有某方面的身心障碍,我们依然应全面看待他们的发展,不为障碍所累,突破缺陷、障碍的羁绊,让身心障碍儿童获得全人发展。视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为第一要义,促进特殊儿童生活正常化、社会化,引导他们养成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是特殊教育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的。乔梁,张文京.特殊教育的全人教育观[J].中国特殊教育,2001(04).

2.全纳教育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召开“世界特殊教育大会”,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首次正式提出“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的概念。全纳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而无论这些儿童处于何种身体、智力、情感、语言及其他状况,每一所普通教育学校必须接受服务区域内的所有儿童入学,并为这些儿童都能享受到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保证质量的教育提供条件。柳树森.全纳教育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题为“全纳教育:未来之路”,全纳教育再一次被提及,并成为全社会共识和积极倡导推动的理念。

全纳教育相对于隔离教育而言,力求将特殊儿童从隔离的教育制度中解放出来,与普通儿童一起享受公平的教育。全纳教育为特殊儿童创造了公平、友好的全新的人文环境,保障了特殊儿童的基本权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在此教育理念指导下,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走出家庭和特殊教育学校,进入主流社会接受教育,参与社会生活。

3.家长参与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到教育和示范的作用。对于特殊儿童而言,陪伴他们最久,也最了解他们的人就是家长。家长参与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家长能够为学校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辅助支持,并协助学校实施康复教育计划,另一方面,家长的陪伴可以提高特殊儿童的自信心和学习动机。

家长对儿童有监护与教育的权利义务,因此有必要且必须参与儿童的教育。《萨拉曼卡宣言》明确指出:“教育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是家长和教师共同的任务。”特殊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悉心照料与积极参与,家长在特殊儿童康复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三、阅读对于特殊儿童发展的意义、作用

阅读是读者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经过心理加工后表现出的一种心智活动和行为。阅读能力是指读者能够顺利完成阅读任务,达到阅读目的的智力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即阅读者辨认和理解书面语言,并将书面语言转换为有意义的言语和心理活动的能力。对于特殊儿童而言,无论他们是否具备阅读能力,阅读首先是他们的权利。

联合国于1989年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中强调:每个儿童都有平等享受充分发展其潜能,自由获取信息、文化设施以及文化活动等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及文化背景、语言、社会地位或者个人技能和能力的限制。联合国于1994年通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表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对因故不能享用常规服务和资料的用户,例如少数民族用户、残疾用户、医院病人或监狱囚犯,必须向其提供特殊服务和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提道: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群体的特点与需求,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

全世界对于特殊儿童的阅读权利都有共识,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与制度。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全民阅读服务体系新时期,特殊儿童群体应该成为重点关注的群体,特殊儿童参与阅读活动的程度,检验着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体现着和谐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展现着党和政府对特殊儿童的关心和关爱。

同时对于特殊儿童而言,阅读是他们内心的渴望,是他们认识世界、发展自我的窗口,融入主流社会的利器,获得价值感与尊严的方法。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女士就曾说过:“我深知残疾人对于阅读的渴望,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拓展视野,获取知识,而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1992年,世界重要阅读推广机构英国图书信托基金会(Book Trust)委托伯明翰大学两位专门研究早期儿童阅读的学者巴里·韦德(Barry Wade)教授和麦格·摩尔(Maggie Moore)教授做专项研究来量化早期阅读对于学龄儿童在校表现的一系列影响。结果证明,早期儿童阅读对学龄儿童的很多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提升作用。这些领域分别是听说能力(Listening and Talking)、阅读能力(Reading)、写作能力(Writing)、环境理解能力(Understanding the environment)、个人情绪与社会发展能力(Personal emo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表达与沟通能力(Expressive communication)、身体协调能力(Physical coordination)、数学能力(Mathematics)。由此可见,阅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特别是在儿童语言、认知、思维、社会性与情感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阅读提升特殊儿童语言能力

语言学家威尔斯(Wells)的一项研究发现,一个2岁幼儿的语言学习有50%发生在绘本阅读中。进一步研究发现,如果母亲在绘本阅读时采用一些指导性策略,幼儿通常更快、更容易地掌握和使用语言。喜欢阅读、有丰富早期阅读经验的幼儿,在语言表达的词汇量、流畅性、积极性以及听的能力方面都明显优于不喜欢或者缺乏阅读经验的儿童。儿童读物如绘本、童谣、童话等,通常图文并茂、趣味性强,能吸引特殊儿童。同时儿童读物的语言更简单直白、充满韵律,便于理解和掌握。特殊儿童通过早期的听觉理解、故事讲述、故事重组的不断练习,能提高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

2.阅读促进特殊儿童认知发展

自身条件的限制导致特殊儿童接受来自社会的信息刺激较少,但特殊儿童对生活环境中的一事一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儿童读物中通常包含非常丰富的认知信息,引导和陪同特殊儿童一起阅读,能潜移默化让他们获得更多社会知识与科学知识,补偿身体机能带来的信息损失和局限,使特殊儿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3.阅读发展特殊儿童思维力

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他们通常依靠体验与感知去理解事物。阅读可以帮助儿童发展想象力、推理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让儿童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度,增进对事物的认识。鼓励特殊儿童阅读,可以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思辨能力。

4.阅读帮助特殊儿童理解社会生活与人类情感

特殊儿童生活经验明显不足,情绪理解与情感控制能力普遍弱于同龄儿童。儿童读物中有相当一部分以社会生活与人类情绪情感为主题,引导与陪伴特殊儿童阅读此类图书,可以帮助他们理解环境、提高自我认识与情感控制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5.阅读还能改善特殊儿童家庭亲子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Harry)的恒河猴实验证明了安全依恋关系对于婴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在儿童早期阅读中,亲子共读满足了幼儿的安全依恋需求。家长温暖的怀抱、温柔的话语、亲情的流动带给孩子感官与心灵上的安全感与幸福感,是其他活动无法给予的。很多特殊儿童的童年都在寻医问药、康复训练中度过,家长们往往疏忽了特殊儿童的心理建设。阅读为亲子关系的重构提供了很好的模式。亲子共读一本书,交流一本书,提高了亲子互动质量,有利于改善亲子关系,促进特殊儿童全面发展。

6.阅读是特殊儿童融入主流社会的必然选择

目前教育界对阅读的重视达到空前的高度,几乎所有的学校、教育机构、专家学者都在积极编撰各类推荐书目,鼓励学生阅读。一些学校将阅读课程提到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围绕阅读开展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亲子共读,并大量购买儿童读物。教育从业者逐渐深刻地认识到阅读的力量,将阅读视为儿童发展的关键钥匙。在如火如荼的阅读浪潮中,特殊儿童不应该成为旁观者。只有具备丰富的阅读经验和良好的阅读技能才能更容易地跟上普通教育的步伐,免遭被隔离与排斥的命运。

阅读是特殊儿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融入社会、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对特殊儿童的一生都将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重视特殊儿童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教授他们阅读知识、阅读技巧,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为特殊儿童融合发展打好基础。我们要让特殊儿童从出生起就接触阅读,并掌握自主阅读能力,享受阅读乐趣,成为阅读的终生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