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季平先生年谱长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師承

縱觀先生一生,學凡數變。初變以前,爲先生治宋學及漢學時代,嘗言:“予幼篤好宋五子書、八家文。丙子從事訓詁文字之學,用功甚勤,博覽考據諸書,冬閒偶讀唐宋人文,不覺嫌其空滑無實,不如訓詁書字字有意,蓋聰明心思至此一變矣。庚辰以後,厭棄破碎,專事求大義,以視考據諸書,則又以爲糟粕而無精華,枝葉而非根本。取《莊子》《管》《列》《墨》讀之,則乃喜其義實,是心思聰明至此又一變矣。”(《廖平全集》第一册第四六七頁)自此以後,先生經學凡六變。就師承言,先生早歲治宋學、漢學,皆受業師影響。先生早年師承胡龍田、許翠廷、夏春山、家壽、向春廷、何澤之、鍾毓生,率皆蜀地塾師,不知漢學爲何物。及張之洞任四川學政,創建尊經書院,聘二錢主講,始倡漢學,先生之學於是一變,識者亦斷爲江浙派。後湘潭王闓運主講尊經書院,倡今文經學於蜀,先生之學於是又變,並終生以經學爲職志。

曾志春

先生師曾志春,《光緒井研志》有傳,文云:“曾志春,字雩亭,力學能文,事父母有至性。道光五年選拔貢生,知縣陳塏以志春植品端方,聘主來鳳書院講席。縣令有所施措,非志春與議不敢謂允,或屏騶從數數造訪焉。……志春接弟子以誠,所論辨批竅導窽,聽者忘倦,先後成就至數百人。”(《光緒井研志》卷三十五第九—一〇頁)著《雩亭遺稿》二卷,提要云:“志春殁後,其子裒輯生平所作詩文,凡數十首,析置爲二卷,似非其至者。”(《光緒井研志》藝文五第七頁)

張之洞

先生師張之洞(一八三七—一九〇九),字孝達,一字香濤,直隸南皮人。少有大略,博覽詞章,記誦絶人。年十六,舉鄉試第一。同治二年(一八六三),成進士,授編修。同治六年,充浙江鄉試副考官,旋督湖北學政。同治十二年,典試四川鄉試,就授學政。蜀士多聰敏有才智,而習尚浮譾,喜以時文帖括苟取科名爲事,凡經、史、子、集四部之書,多束而不觀。間有向學者,亦苦無師資,茫然不得其途徑。之洞乃奏設尊經書院,選高材生肄業其中。復建尊經閣,廣置書籍。開印書局,刊行小學、經、史諸書。又撰《輶軒語》《書目答問》,發明宗旨,示以讀書之法。(據《清史稿》《大清畿輔先哲傳》張之洞傳改寫)周詢《蜀海叢談》云:“蜀學丕變,實唯公力。先後督川學者百數十輩,以言惠士之深者,咸推公爲巨擘焉。”(《蜀海叢談》第一八九頁)及張之洞去世,伍肇齡等曰:

其前在四川學政任内,興廢舉墜,明教作人,沾溉之宏,造就之廣,尤有歷久彌繫人思者。先是,川省僻處西陬,人文未盛,士林之所馳騖,率不出帖括章句之圖。自同治初年,該大學士典試西來,始拔取績學能文之士,如武謙、吴德潚諸人,以爲之倡,士風始爲一變。旋奉命提督四川學政,則會商前督臣吴棠,奏設尊經書院,擇郡縣高材生肄業其中,延聘名儒分科講授。院内章程及讀書治經之法,皆該大學士手訂,條教精密,略如詁經精舍、學海堂規模。復以邊省購書不易,捐置四部書數千卷,起尊經閣庋藏之,藉供生徒瀏覽。並開書局,刊行小學、經、史諸書流布坊間,以備士人誦習之資。自是比户横經,遠近景慕,蜀中乃彬彬多文學矣。其校士各屬也,以川省槍替之風,内通經承,外結廪保,不易究詰。特用鈎距之法,摘發其姦,一時人驚爲神,無敢犯者,宿弊以清。又自撰論説,勸紳富捐舍學田,優免新生卷費,以恤寒畯,至今州縣興學之資多取給焉。川省學政,素號腴缺。該大學士廉介自矢,於例得參費銀二萬兩,辭而不受。其他恩、優、歲貢及録遺諸費,皆定爲常額,不許婪索。及去任,無錢治裝,出售其所刻《萬氏拾書》經版,始克成行以去。該大學士嘗謂人曰:“四川督學署積塵盈屋,我第掃除過半耳。”蓋其潔己愛士之誠,勤職祛弊之勇,有如此者。其平日衡文不主一格,凡有一藝之長,無不甄録,而尤注重於經史根柢之學,故所至考求文獻,禮訪名宿,惟恐不及。每值士人晋謁,輒優假顔色,殷殷焉以讀書稽古相敦勉,並爲指示途徑,俾有遵循。所著《書目答問》《輶軒語》二書,流傳海内,幾於人手一編,即該大學士在蜀校士時所隨時撰録,導士人以求學之津梁者也。所取之士如范溶、張祥齡、宋育仁諸人,皆經明行修,極一時之選,爲該大學士所深器,嘗引之左右,躬自督課。其後或致身通顯,爲國家文學侍從之臣,或潛心著述,以紹明絶學、師表人倫自重,類能守其緒餘,克自樹立。教澤所及,全川化之。迄今學校大興,人材蔚起,文化之程,翹然爲西南各省最,蓋非該大學士陶鎔誘掖之力,斷不及此。(《張文襄公全集》卷首上第九—一一頁)

錢寶宣

先生師錢寶宣(?—一八六九),字許三,浙江嘉興人,錢儀吉次子,生平事迹不詳。繆荃孫在成都書局時與之共事,受其教導,獲益良多。繆荃孫云:“往在成都書局,錢丈圌山先生爲言黄蕘圃收藏之富,鑒别之精,校勘之勤,津津有餘味,並言黄轉入藝芸精舍,又轉入宜稼堂、海源閣兩家,後得《士禮居叢書》,讀《百宋一廛賦》,藉以見蕘圃收藏之概。”(《藝風堂文續集》卷六《士禮居藏書題跋記書後》)又云:“年丈爲衎石給練之次子,聞見該洽,語言隽永,因荃孫粗知向學,悉心教導,獲益不淺。”(《藝風堂文漫存·癸甲稿》卷四《錢衎石定廬集跋》)曾任《四川鹽法志》檢校。

錢保塘

先生師錢保塘(一八三三—一八九七),字鐵江,號蘭伯。浙江海寧人。幼應童子試,仁和曹金籀在州署閲卷,得其人大加贊賞,以第一人入泮。咸豐己未(一八五九)舉於鄉。後至京師數載,名動公卿間。同治戊辰(一八六八)以教習得知縣簽。四川大府重其名,聘主尊經書院。光緒後歷知清遠、定遠、大足等縣。在任期間,治理有方,盗風漸息。後因成都教案牽連,撤職還鄉。曾任《四川鹽法志》檢校。著有《帝王世紀續補》一卷、《考異》一卷、《春秋疑年録》一卷、《重校物理論》一卷、《夏氏考古録》四卷、《辨名小記》一卷、《光緒輿地韻編》一卷、《清風室文鈔》十二卷、《清風室詩鈔》五卷。張舜徽《清人文集别録》叙其一生甚詳:

保塘字鐵江,咸豐九年舉人。困於禮部試者十餘年,遂留京授徒,且教且學。益究心於形聲、訓詁、輿地之學。同治末,以知縣分發四川,初參大府幕。……其後歷宰劇邑,由定遠而大足,而什邡,所至有循聲。然以吏事分其日力,故所學稍荒。保塘爲學,上紹其族曾祖馥之遺緒,兼承其外舅曹金籀之教,於文字、聲韻、金石、校勘,皆涉其藩。(《清人文集别録》第四九六頁)

華陽喬樹枏《清風室詩鈔跋》稱:

先生學術淵懿,所爲散體文字亦多考證經史之作,不僅以詩名也,顧詩亦至工。當咸豐庚申,先生禮闈報罷,會文宗皇帝北狩,紆道梁楚閒,關歸里門,時以兵燹,飢走四方,中閒感時觸事,稍稍有變徵之音。餘則留連山川,友朋贈答,悉本詩人温厚之旨,亦足以見先生之性情矣。樹枏以光緒丙子鄉試出先生門,自後在京之日恒多,先生亦常牧民他邑,不獲以時親炙教誨。今幸於遺詩中默識先生生平所歷,而學道愛人氣象亦如在目前。自念初見先生時,年甫二十有八,更歷三十餘年,文學政事,一無所就;又遭世多故,視咸同閒人,恍如天上,感懷今昔,能毋泫然。(《清風室詩鈔》卷末)

伍肇齡

先生師伍肇齡(一八二九—一九一五),字嵩生,四川邛崍人。癸卯(一八四三)舉於鄉,丁未(一八四七)成翰林。鄉舉時,年十七。入詞館,才弱冠。罷歸後,先主講邛崍書院,繼移主錦江書院,旋又兼主尊經書院。清例,凡褫職人員回鄉主講書院滿三十年者,得開復原官,先生緣是得開復編修。至光緒癸卯(一九〇三),重宴鹿鳴,晋翰林院侍講。丁未(一九〇七),重宴瓊林,又晋翰林院侍講學士。先生學問淵涵,性和易,無城府。中年頗好道,精於修養,故年躋大耋,神明不甚衰。主講通省書院數十年,蜀中後起人士,幾無一不隸門下。……某歲川督某欲易先生講席,先生夷然不以爲意。時宰相李文忠公鴻章、張文達公之萬,皆先生丁未(一八四七)同榜翰林,同致川督某公一電云:“老友嵩生,品高望重。齒暮家貧,諸冀垂青。”先生講席,緣此復定。先生元配某夫人卒後,繼配孫夫人,亦名族女。性揮霍。忽病殂,喪葬無所措。皇急之際,一傭婦告公曰:“夫人在日,恒慮及此,病中曾云:‘某笥内儲有千數百金,如不諱,可資以爲用。’”公發笥,果得之。每與及門言及,未嘗不悲孫夫人之逝,而歎其能慮後也。先生桃李衆多,每鄉闈揭曉,致泥金報者,貼書院内外殆遍,牆壁幾無隙地,前此所未有也。卒年八十有八。光宣間,浙江俞曲園先生亦海内耆望,嘗刻一章曰“海内翰林第二”,即因嵩生之館選尚先曲園一科也。就清季言之,先生亦可謂川省人文之瑞矣。(據《蜀海叢談》第二三八—二三九頁删改)著有《石堂藏書》《石堂詩鈔》等,民國《邛崍縣志》稱“生平所刻行版籍,經史外以身心性命之學爲宗”。(民國《邛崍縣志》卷二第七—八頁)

王闓運

先生師王闓運(一八三三—一九一六),字壬秋,號湘綺,湖南湘潭人。咸豐二年舉人,曾任肅順家庭教師,後入曾國藩幕。光緒六年入川,主持尊經書院。後主講長沙思賢講舍、衡州船山書院、南昌高等學堂。授翰林院檢討,加侍讀銜。辛亥後任清史館館長。著有湘綺樓詩集、文集、日記等。

譚宗濬

先生師譚宗濬(一八四六—一八八八),字叔裕,廣東南海人。年十六舉於鄉。同治十三年成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既入翰林,更究心經學,治古文,博稽掌故,鋭意著作。先後督學四川,典試江南,所取多知名士,尋以伉直爲掌院所惡。光緒十一年,出爲雲南糧儲道,下車後,詳詢地方利弊,疏浚昆明池,重修海口,以興水利,歷年陋規,革除殆盡。兩署按察使,治獄明决,積案一空,多所平反。又設五華、育材兩書院,以經術、詩古文詞造士。後以不樂外任,居三年,引疾歸。光緒十四年三月,行抵廣西隆安卒,年四十三。著有《希古堂文集》十二卷、《荔村草堂詩鈔》十一卷、《遼史紀事本末》十六卷。(據《新纂雲南通志》第六八頁删改)

丁寶楨

先生師丁寶楨(一八二〇—一八八六),字稚璜,貴州平遠人。咸豐三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咸豐十年,任長沙知府。同治元年(一八六二)授陝西按察使,改山東按察使,遷山東布政使。同治六年三月授山東巡撫,七年七月加太子少保,光緒二年九月授四川總督。光緒十二年卒,年六十七。贈太子太保,入祀賢良祠。其任四川總督,整頓吏治,改革鹽務,籌劃西南邊防,創辦機器局,興辦文教。著有《蠶桑貼説》《理訟集議》《十三經讀本》《十三經校勘記》《周易讀本》《春秋三傳讀本》《爾雅讀本》《丁文誠公奏稿》《十五弗齋詩存》等。

朱逌然

先生師朱逌然(一八三五—一八八二),字肯夫,號味蓮,浙江餘姚人。同治壬戌(一八六二)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詹事。光緒七年,督學四川,“立課亦重章句”,爲“學者所當遵守”。(《廖平全集》第一册第四六四頁)錢保塘《成都浙館先賢祠小傳》云:

餘姚朱公逌然,字肯夫,咸豐九年舉人,同治二年進士,光緒七年以翰林院侍讀學士督學四川。成都有尊經書院,向由學政調取闔省士有文學者肄業其中。公至,精選院士四人,使爲教習,量取新進士之聰穎者數十人,使隨才分教之,增其廪餼,嚴其程課。按試日,日坐堂皇,有犯者,必繩以法,士以是畏而愛之。體素羸,積勞成疾,八年十二月十一日遽卒,年四十七。身後幾無以爲斂,當道爲籌資歸。其喪,士設位院中,哭之有失聲者。(《清風室文鈔》卷十第一三頁)

茀亭

先生師茀亭(一八二三—一九〇〇),字景善,滿洲正白旗人,同治二年翰林院學士,以理學名於世。次年轉内務府官。同治八年升内務副大臣。光緒五年升内務正大臣。

許景澄

先生師許景澄(一八四五—一九〇〇),字竹篔,浙江嘉興人。十五入縣學。同治六年舉人,七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光緒元年充順天鄉試同考官。五年,四川鄉試副考官。光緒六年,詔使日本,遭父憂,未行。光緒九年服闋,補侍講。十年,出使法德意和奥五國大臣,兼攝比國使務。十六年,出使俄德奥和四國大臣,累遷至内閣學土。二十二年升工部右侍郎。二十三年,署禮部右侍郎,充總理各國事務大臣,調補吏部右侍郎,轉左侍郎。後以庚子(一九〇〇)拳禍主和棄市。宣統元年追謚文肅。著有《許文肅公遺集》。

潘祖蔭

先生師潘祖蔭(一八三〇—一八九〇),字伯寅,江蘇吴縣人。咸豐二年進士,授編修。遷侍讀,充日講起居注官。累遷侍讀學士,除大理寺少卿。左宗棠被劾,召對簿,罪不測,祖蔭上疏營救,且密薦其能,獄解乃起,獨領一軍。十一年,詔求直言,祖蔭念車駕還都,首斥奸佞,綱紀一新,爲上勤聖學、求人才、整軍務、裕倉儲四事,並請免賦以蘇民困,汰釐以紓民力,嚴軍律以拯民生,廣中額以收民心。同治三年,授左副都御史,旋補工部侍郎。七年,調户部,充經筵講官,典順天鄉試。十三年,特旨賞編修。光緒元年,授大理寺卿,補禮部右侍郎。數遷工部尚書,加太子少保。光緒六年,偕醇親王奕誴等辦中俄交涉。約既成,籌善後,條列練兵、簡器、開礦、備餉四事進。命入直軍機,父憂歸。服闋,起權兵部尚書,調補工部,兼管順天府尹事,晋太子太保。光緒十六年卒,贈太子太傅,謚文勤。輯有《滂喜齋叢書》《功順堂叢書》,著有《芬陀利室詞》《西陵日記》《秦輶日記》《沈陽紀程》《鄭庵詩文存》《攀古樓彝器款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