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令习俗
囤足粮食好过“年”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过春节还有一种说法叫“过年”,为什么叫“过年”呢?这还得从“年”字说起。
记得以前读书的时候,语文老师曾经问过我们一个问题:如果给你一本古代的字典,比如《说文解字》或《康熙字典》,让你用部首法去查“年”这个字,它应该属于哪个部首呢?这个问题相当有难度,我差不多快把“年”字给拆散了,也看不出它的部首究竟藏在哪儿。老师后来告诉我们,“年”字的部首就是“禾”。我们来看看“年”字的甲骨文():上面是“禾”,也就是庄稼;下面是弯腰垂臂的“人”,这个人正开心地把收获的谷物背回家。从“年”字的字形就可以看出,它最初的意思就是“丰收”。古代中原地区,谷物粮食一年成熟一次,从播种到成熟这段时间,被看成一年。就这样,“年”从“粮食丰收”渐渐地引申为表示时间的概念。
古时候,“年”代表着丰收,庄稼收割完毕之后自然要好好地庆贺一下,过个节。这个节就叫“年”。我们的先民非常谦虚,他们认为丰收虽离不开自己的辛勤劳作,但主要还是依赖祖先的保佑和神灵的恩赐。所以过年也是对大自然、祖先和神灵的一次集中答谢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春节可以看成中国人的“感恩节”。直到现在,很多家庭都会在过年期间拜祭祖先,还有的人家会祭祀灶王爷。一来道个谢:感谢您去年对我们的关照;二来提前打个招呼:来年还希望您继续保佑我们五谷丰登、财源广进。
在我看来,过年除了有过“感恩节”的功能之外,也顺带过了“万圣节”。因为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春节既是人节,也是鬼节,更确切地说,是驱鬼的节。咱们现在很多的过年习俗都跟驱鬼辟邪有关,比如放鞭炮。有个连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的民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年”的怪兽,它长得比骆驼还魁硕,跑起来比风还快,叫起来比雷声还响,它经常骚扰人类,见人就吃,见牲畜就咬,后来天神把它关起来,一年只能出来放一次风。有一年春节,怪兽逮着放风的机会,冲进村子要行凶,在这危急时刻,机智勇敢的小朋友放起了鞭炮,噼里啪啦的响声把怪兽给吓跑了,从此它再也不敢露面了。鞭炮是驱鬼怪的,压岁钱同样是为了驱鬼怪。“压岁”的“岁”原本写作“邪祟”的“祟”。它也有个传说:有个叫“祟”的小妖怪专门在除夕夜,等小孩睡着了,就去摸他们的脑门,小孩被摸以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变成傻瓜。为了防止小妖作乱,家长们就用红纸包上钱,放在孩子的床头,这钱是用来压住邪祟、制伏妖魔的保命钱。
[清] 董诰《腊鼓迎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人过年,这“年”的内涵真是太丰富了,既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还容纳了西方感恩节、万圣节的精髓。“年”的历史十分悠久,从汉代开始,“年”就被正式定为一岁之首。我们现在过年和过春节是一回事,不过在古时候,春节多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有时候也泛指整个春天。而把春节作为农历新年的专用名词,是辛亥革命胜利之后的事儿了,距今也就一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