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的故事(中华文化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快捷拜年

每到过年的时候,手机上就会收到很多拜年的短信或微信。用手机拜年很方便,不用挨家挨户去跑了,哪怕人家在天涯海角,你按个“发送”键,就能把祝福第一时间送到。可每每收到那些内容雷同、复制转发的拜年信息,又让人感慨:这样形式大于内容的拜年,能否真实地表达我们内心的情意?

其实用快捷方式拜年在古代就有了,只不过人家靠的不是短信、微信,而是飞帖。飞帖就是一张卡片,大约两寸宽、三寸长,用梅花笺纸裁成,上面写着受贺人的姓名、住址以及祝福的话语。你可能会想:这不就是贺年卡片嘛!没错,飞帖确实可以看成贺年卡片的前身,它起源于宋代。当时的士大夫交游广阔,到了过年的时候,要是每家每户都登门拜年,既耗时间又费力气;再说了,那年代也没有电话预约,万一跑到人家府上拜年,正赶上主人外出,就要白白地吃个闭门羹。于是他们就想出了飞帖的法子,对于那些关系不特别密切的亲友,他们就不亲自上门了,而是派仆人拿着飞帖代为拜年。有些大户人家,有很多亲朋好友,送来的飞帖也多,实在应付不过来了,就在门外挂个箱子,送帖的人直接把帖子往里头一丢就行了。为了图个吉祥,人们给箱子起了一个特别喜庆的名字——“接福”。再说那送帖的仆人,身上揣着几十甚至上百张帖子,要跑好多户人家,由于时间紧迫,在门口喊上一嗓子就赶紧跑了,等到主人开门一看,早不见了送帖人的踪影。“飞帖”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话说宋朝初年有个学者叫陶谷,春节到了,他写了一堆拜年的帖子,可是家里缺人手,没人去送。他正犯愁呢,一个朋友差人送飞帖来了。陶谷热情招待了这个仆人,他发现这个仆人要送帖子的人家有很多跟自己也有往来,于是偷偷地用自家的帖子换下了朋友家的帖子。结果朋友家的仆人忙了半天,送的全是陶谷家的帖子。现在有“蹭网”“蹭车”“蹭饭”,没想到古代还有“蹭快递”。

[清] 黄钺《芳村贺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明代,送飞帖的风气盛行起来,但也变得越来越形式主义了。送帖子的人常常就跟现在送“小广告”的人一样,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往门上一塞就走。明代的江南才子文徵明每年春节都会收到不少这样的飞帖,他带着嘲讽的口气写下《拜年》一诗:“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意思就是现在人拜年都懒得见面了,让人送张帖子就算完事,他收到的帖子都快堆满屋子了,虽说这都是形式主义、摆花架子,但世风如此,他也只得顺应潮流,派人给亲朋送上拜年的帖子。“世情嫌简不嫌虚”,这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世俗的毛病:该有的形式不能简化,哪怕是虚伪的形式也好过没有。

有一位长辈告诉我,他但凡收到“群发”的拜年短信一律不回。他的理由很简单:你既不动脑筋也不花心思,就便捷地发给所有人,怎么能指望人家把你的祝福当回事呢?这位长辈的看法虽然有点儿极端,但也提醒着我们:任何一种祝福,形式是次要的,对方在乎的永远是形式背后真诚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