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嬗变与审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6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6.1 主要内容

本书首先从历时性的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以技术、载体、语言的变迁为考量因素,全面回顾网络流行语从诞生、发展到现在二十年间的历史进程。本书以1994年为研究起点,将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萌芽期(1994—2002年),发展期(2003—2007年)和高涨期(2008—2013年)。这三个阶段体现了网络流行语每一次的实质性变化与进展,也从时间维度摹画出本书的研究图景。这期间的三个时间节点值得我们关注。

1994年,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互联网由此正式进入中国。同年5月,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开通曙光BBS站,搭建了中国大陆第一个网上交流的平台。中国互联网大史记[EB/OL].站长百科,http://www.chinaz.com/news/2008/0606/30753.shtml.自此,中国互联网完成了从无到有的突破,网络流行语有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此后十年中国互联网进入飞速发展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2003年,随着主流门户网站的逐渐成熟和用户黏性的增加,以及博客的兴起、贴吧的建立等互联网应用技术的革新,带动了网络流行语进入快速发展期。这一年众多的公共事件和敏感议题通过网络进行迅速传播,因此2003年也被称为“网络舆论年”。网络流行语由早期网民间的交流“暗语”逐渐渗透进日常生活领域,并开始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

2008年,我国网民数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正式成为Web2.0强国。网络流行语使用群体的不断扩大和网络流行语在众多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其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中央领导人对网络交流的重视也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探讨起到了助推作用。这一年突发公共事件频发,众多网络流行语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热点现象和事件的关注,具有明显的民意诉求和网络监督特征,因此2008年也被称为“网络监督年”。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作为一种网络监督表征的网络流行语正式进入发展高涨期。

其次,本书从共时性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考察网络流行语生成的语言学动因和流行性特征;阐述其传播属性和传播动力;分析流行语的大众文化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语言学层面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及动态发展符合语言经济学中的“趋同原则”和“省力原则”;网络流行语具有不同于现实生活语言的特殊符号系统,具有内容的新颖性、形式的创新性、形象性与幽默性等流行性特征。

(2)传播学层面分析。运用5W传播模式,从传受者、内容、媒介和效应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属性特点;从传播的眼球经济和媒介融合的互动效应的角度考察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动力要素。

(3)大众文化分析。将社会文化的要素与网络流行语自身的变化联系起来,在梳理大众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抵制性、标准化与伪个性化以及作为社会的黏合剂等特征。

在具体论述中,本书分为九章:

第1章:绪论。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对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在总结网络流行语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发现不足并指出本书的意义。其次确定语料来源,概述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并提出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2章:网络流行语萌芽期的研究。在概述早期互联网媒介环境背景的基础上,分析BBS的发展历程和初期网民的特征,将萌芽期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分为启蒙阶段、普及阶段和娱乐化阶段三个阶段进行分别阐述。

第3章:网络流行语发展期的研究。在概述门户网站、博客、社交网站等传播媒介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Web2.0时代对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影响,将发展期网络流行语的进展历程划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并分别加以论述。

第4章:网络流行语高涨期的研究。随着中国互联网由“广度”向“深度”发展,网络流行语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日趋紧密。在分析微博的发展及微博对公共舆论影响的基础上,将高涨期网络流行语分为转折期、高潮期和平稳发展期三个时期进行分别阐述,并归纳各时期的主要表现特征。

第5~8章:从语言学、传播学、心理学和大众文化的视角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学理层面的研究。上文已提及,此处不再赘述。

第9章:结语。在全文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四点主要的结论。提出网络流行语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1.6.2 研究创新点

本书的创新点主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出于纵向比较的需要和网络流行语语汇史的完整性考虑,从技术变迁和载体变迁的角度对中国网络流行语的变迁进行整体观照。首次对网络流行语发生、发展的二十年历程进行全程式、全景式的记录,并展开了全面、深入、开拓性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网络流行语宏观研究方面的空白。

(2)本书是较早对网络流行语进行深入分析的著作。突破了以往以某一个、某一类或者某一年度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式,从历时性的角度对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做了系统描述。从技术革新、社会文化等多视角进行考量,结合流行语的语境,考察流行语生产、传播、再生产及其与社会变迁趋势的呼应关系。因此,本书具有很强的先行探索意义。

(3)为网络流行语设计了立体化的研究,讲求点面结合、微观宏观相结合的方法,借鉴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框架与研究成果,把网络流行语置于整个传媒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予以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