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
一 探幽
1 苏州旧住宅
绪言
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周代时为吴国都城,后来三国、两晋仍以吴称,至北宋政和年间改称平江府。元为平江路,明属江南省称苏州府,入清仍旧。当时苏州有吴县、长洲、元和三县,到民国则统名为吴县。新中国成立后成立苏州市,范围包括城区及近郊,四郊属吴县。
苏州旧住宅,规模大小不同者,在今日存留下来的数量很多,在中国住宅建筑研究中是个重要地区,几年来我们调查了数百处,进行了测绘、摄影的共50余处,就所得资料写成此文,并编成《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一书,限于著者水平,不妥的地方,尚请读者指正。
自然条件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居东经120°37’,北纬31°17’,东通吴淞江,西邻太湖,北通长江,南达杭嘉湖。城区面积达14平方公里,明代莫旦《苏州赋》所谓“苏州拱京师以直隶,据江浙之上游”,可以想见其位置的重要了。城内河道纵横,水路交通很是便利。气候属海洋性,因为受海风的滋润影响,所以气候温和湿润,无严寒酷暑,不过梅雨期较长,倍感湿闷。全年气温最高为41摄氏度,最低为零下12摄氏度,全年降水量在1048毫米左右,其中40%集中在夏季各月。冬季各月的降水量亦达全年的11%,成为我国各地理区域中降水量最均匀的区域,雨量的时期以春季的季风雨、夏季的梅雨、秋季的台风雨和冬季的气旋雨最为重要。风向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冬季不太冷,冻期仅三四天。夏季较高温达47天之多。日照率在30%以上,7月、8月两月则在50%以上。因此在这种自然条件之下,房屋朝向多南向与东南向,房屋建筑高度增加,进深加深,屋顶用草架施复木椽(双层屋顶),以资防热,平面上尽可能用前后天井,门窗都用长福扇(落地长窗)及低槛窗,在夏季北向房屋尤为凉爽的地方,所以倒座及北向厅事,均有其存在之必要。土壤属黏土,其上覆有机土与人工堆积层,单位承载量每平方米为10~12吨。附近太湖诸山及金山等地皆产石,陆墓镇产砖,建筑材料除木材仰给于他省如福建、湖广(湖南、湖北)、江西等外,部分若银杏、枸树等木本地亦有之,然为数不多。农产品以水稻为主,鱼虾、水果产量亦丰富。
社会背景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说明在古代,苏州是繁华富庶之地。当然,之所以形成上述情况,除了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与农产发达等环境因素外,社会因素还是主要的。
苏州从周代的吴国以后,经秦汉三国,在经济及手工业技术方面不断地发展与提高,到六朝已成为富庶之地。隋代运河畅通后,苏州又是途经之地,兼以唐以后的海外贸易,都促进了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五代时属吴越,因未加入中原的兵戈,维持了它的小康局面,在经济方面仍然繁荣。宋称平江府,高宗(赵构)曾一度驻跸于此,以宋代的经济来看,其时城镇工商业相当可观,《平江图》(宋绍定二年,1229)所示城市规划与今存天庆观(玄妙观)、三清殿(宋淳熙六年,1179)木构建筑,都可证明这一切。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所说“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足征其时苏州建筑技术的成就。元代唯江浙两省为富庶,致使其经济仍能维持,因此尚有足够财力营建规模较大的住宅。入明,江南省的财力尤为全国之冠,中叶后城市经济更趋繁荣,而退休官僚于此置田购宅、经营商业,终老苏州。土地兼并日甚一日,对劳动人民的剥削更渐加重,至清代仍延续着。因此拥有如此大量的旧式住宅及园林建筑,在今日全国除北京外要首推苏州了。苏州是一个手工业城市,手工业制作尤精。过去的居住者,一类是地主官僚;一类是手工业从业者;一类是代地主官僚经营或自己经营的商人,其中利润最大的有钱庄、酱园、典当、银楼等行业。地主官僚除本地的外,外地羡慕苏州繁华而移居此地的亦很多,尤以浙北与皖南人为最。浙江的如海宁陈姓、吴兴沈姓、嘉兴王姓等。皖南如旧徽州府而论,如潘、程、汪、曹等诸大姓,皆系明代移入的。徽州人喜置宅第,今苏州旧式大住宅大都属以上诸姓,似乎亦有原因。在地主官僚与商人层层剥削下,住宅有着极明显的阶级性,一种是大宅第,属大地主、大官僚与富商所有;另一种较小者,则属中小型地主官僚,或一般业主所有。至于手工业者及商店职工,则租赁地主官僚等所建的极简陋的房屋。到清末民初,新兴的资本家又代替一部分没落的地主官僚而占有了大住宅。
另外,苏州自南宋绍兴年间,《营造法式》重刊于平江,对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入明代,其附近香山木渎的匠人又参与了营建两京宫殿,著名的建筑家如蒯祥即香山人。至计成《园冶》、文震亨《长物志》、李渔《一家言》、李斗《工段营造录》以及清末姚承祖《营造法原》等,都对住宅建筑直接或间接地在设计与技术方面产生了影响。“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一切是建筑匠师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他们发挥了无比的智慧,在累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兼以手工业及文化的发达,亦起到了相互促进作用。
住宅现状举例
1.小型住宅
汤家巷陆宅,南向,平面曲尺形。大门从东入为一小天井,主屋面阔二间,一为起居室,一为住屋,其西首系一小厢。楼梯与厨屋在主屋后,无后天井。二楼平面与一层同。
盘门水城门
某街巷沿河住宅
苏州住宅区鸟瞰图
蒲林巷吴宅,词曲家吴梅故居,南向,入门门屋一间,折西为楼厅与两厢组成三合院,从厅东首小门可通往书斋,斋仅一间,前后列天井,是利用门屋后隙地建造的。厅后为上房楼层五间,天井中东侧有一月门可通至书斋后天井。披屋(下房)厨房皆在上房后。此宅用地不多,颇为适用。
马大箓巷张宅,平面为H形,楼厅三间翼以前后厢房,门屋系利用东厢。后天井之东厢作为厨房,此种形式江南称“四盆一汤”式。此类小型住宅其天井之外墙上端往往开瓦花墙(瓦制漏窗),或置琉璃预制漏窗以便通风采光。
2.中型住宅
阀阶头巷张宅,此为苏州著名园林——网师园之住宅部分,清乾隆为宋宗元宅,后归嘉定瞿远村,同光年间属李鸿裔,民国后归张锡銮、何亚农。叶恭绰、张善孖、张大千皆曾分居其园宅。是宅大门外尚存大型照壁,东西辕门,为今日苏州住宅中大型照壁硕果仅存者。大门外石板路修整,照壁前植柏树盘槐,树池外衬以冰裂纹铺地,雅洁自然,与前者形成谨严活泼之对比,大门抱鼓石、门簪、高槛俱在。入门进轿厅,西折为网师园,但见回廊片段,与处于前后假山间的小山丛桂轩。轩西北有曲廊折北为濯缨水阁,池西侧筑六角亭,缀以游廊,向前至转角处有曲桥。桥北看松读画轩,面阔四间,三间南接山石,西端一间置小院。轩东临水有廊名“射鸭”,其后筑楼,东又以一楼贯之,盖即在女厅后者。轿厅后为大厅、女厅(上房),皆在一中轴线上。大厅面阔三间,旁列书斋,女厅系楼厅,面阔六间,明五暗东首连厢,天井为横长方形,两侧隔以短垣,上列漏窗,内植桂树,为女眷夏日纳凉之处。射鸭廊后一楼为园宅之过渡,登楼可俯视全园,为此宅之一重要特征。厨房下房均在正屋之后。
修仙巷张宅,张氏为浙江南浔的地主富商,此宅为其来苏居停之所,因此主要建筑物仅门屋、轿厅,与楼厅(上房)各一座,皆面阔三间,其东置一精致的花厅,亦面阔三间,厅后置左右厢,厅前列湖石植桐桂,安排妥帖,为主人会宾客的地方。花厅后尚有一小厅作曲尺形,再北为典当房。今已损毁大半,当房北向,正门由大街景德路出入。
阀阶头巷网师园楼厅
阀阶头巷网师园大厅门楼
廖家巷刘宅,南向,东门,其平面为H形,楼厅三间,左右夹厢,前后各列两厢,厅前两侧者,东首为门屋,西首为书斋。是厅西隔避弄为一面阔三间楼厅,前辅以两厢,厅西书斋前后两间,此建筑虽由两组合成,但又可分别使用,宅东南两面设大门。厅后有“曰”形楼屋,天井小,通风光线皆差,系红纸作坊,因主人经营此业。作坊旁为厨房及货房等地,更西有一小园。
3.大型住宅
天官坊陆宅,是宅原为明代王鏊住宅,王官至大学士,王芑孙为怡老园所写的《图记》所谓:“当时先文恪公尚宝府君作居第城西,前曰柱国坊,后曰天官坊,又辟其余地曰怡老园。入清朝以其第为江苏布政使衙门,于是柱国天官之坊中断为二,子孙散处其间,今所居柱国坊实当时园屋而已。”坊东名学士街,当时园西枕夏驾湖,临流筑室,城之雉堞映其前。今人称是湖及附近小流皆冠以王鏊之名,其源已是可知。宅于清乾隆壬子(1792)归陆义庵,现除正路部分尚存旧规外,东西则有所改建增筑,一宅之内包括住宅祠堂义庄及小型园林,占地之广为苏州住宅之冠。
建筑物南向中路以门屋、轿厅、大厅、女厅等为主。大厅面阔三间,进深特大,作纵长方形,前用翻轩(卷棚),系明代所建,唯梁架入清已有部分修改。厅两侧分列书房,并兼作会客之用,平面狭长,前后间以小院。厅前门楼下原有戏台而今已毁,门楼底部之石刻犹是明代遗物,雕刻至精。女厅计楼五间,并缀厢楼,其后楼屋七间亦作内眷居住之用。再后以披屋。东路有厅,后有居女眷之上房及厨房花园等。厅建于清嘉庆丙子年(1816),面阔三间,东西山墙外紧贴厅屋者,原有两间夹厢,其上层可从梁架隙外观厅中演剧,在封建社会供女宾之用,厅东有花厅一,前缀小山,绕以斋屋,为新改建者。
西路除花厅外,其后杂以小院二,再后上房三进,最后为后门,有暖桥(廊桥)过河,隔岸设后门。账房置于大厅前西首之若干平屋。路外为家祠及义庄,此祠规模甚大,狮子林贝氏宗祠仿此,浙江吴兴南浔刘氏者亦仿此。计分头门、大堂、二堂,旁翼两廊,堂东膳堂为祭祀时全族进餐之所,祠西为花厅,系祭祖时会宾之所,前后间列峰石。祠前为义庄晒谷场。
景德路杨宅,明代为申时行宅,清乾隆时属毕沅,至光绪年间为珠宝商杨洪源改建。宅南向略偏东,入门屋为轿厅和大厅,从大厅始包括其后各进,用以高垣,饰以华丽的砖刻门楼。大厅后女厅及上房三进,用两个三合院,中列一四合院,四合院用走马楼(环楼),高畅宏大,最后的三合院亦用楼。东路前为账房,后为花厅两进,厅前各间列小院落,栽花累石。再后为楼厅二,前者为曲尺形,后者为三合院。东西两路之间夹以长直避弄,平面极为规则,气魄宏大严谨。
西街曹宅为学者曹元忠、曹元弼兄弟住宅,东向,正路为门屋、轿厅、大厅及女厅。而其北路诸建筑皆南向,从避弄中入见次第列门,入其门皆有院落,或三间或五间,并不同在一直线上,院中植树栽花,各自成趣,此种布局不因朝向、地形而受限制,亦因地制宜之一法,大厅之南布置一狭长的花园,中凿池,前列花厅,西首有精舍数间,全园布置亦甚精巧。
南石子街潘宅由潘祖荫所扩建。南向,是宅在苏州诸大宅中较为晚期,时间在清光绪年间,因此除在原有分期购入之房屋基础上,不大加变动外,在其东另建中路各进皆用楼屋,为苏州大型住宅中之特例。中路可分前、后二区,各周以高垣,前者用两个四合院,后者以一三合院与一四合院相套。前、后两区之间皆无高墙作间隔,尤其后区户窗敞亮,天井广阔,予人以明爽的感觉。三合院二楼之廊为女宾观剧处,栏杆用两层,极尽豪华。东面书斋为曲尺形,向南可达花园,园尽有三间花厅名“赐珍阁”,亦用楼,楼层铺整方砖。所用装修为此宅中最精细。是路尽头有家祠三间。
景德路旧杨宅楼厅
景德路旧杨宅小院
铁瓶巷顾文彬宅,系就春申君祠扩建,除住宅外,隔巷尚有家祠及花园名恰园者,其营造年代为清同治末、光绪初。宅东南向,前有照壁,照壁后为马厩,夫役室及河埠。大门内为轿厅,建于明末,用木质。梁架用小五架梁,正如《园冶》所示者。旁为账房,入内大厅平面纵长方形,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厅前原有戏台而今已毁,旁列书斋,楼上可为女宾观剧处。大厅后自成一区,由一三合院与一四合院相套,为女厅上房,俱有楼。东路为花厅名艮庵,与过云楼藏书楼,组成一四合院,花厅前后皆列峰石,而厅前者尤具丘壑,其峰石之硕大、玲珑,与艮庵内之灵璧石(今存网师园)皆为吴中珍品。建筑物极华丽精细,福扇俱用银杏木。此区之后计前后两个三合院为当时顾文彬退养起居的地方,卧室皆置地屏装修,用材雕刻均为上选。再东除厅事外,其余皆就地形划为各小院。西路有厅一、楼二,为三合院,亦于隙地建小院。而厅旁密室掩假门,不知其内尚有别居。此种手法在苏州住宅中如史家巷彭宅多至密室两重,曲房深户,令人莫测。
南石子街旧潘宅楼厅
南石子街旧潘宅楼厅
南石子街旧潘宅装修
南石子街旧潘宅楼层
南石子街旧潘宅拴马环
铁瓶巷任宅,清同治年间光绪初任道熔建,东南向,门前大照壁及东西辕门,其气魄之大为苏州住宅之冠。中路为门屋轿厅构成四合院。入内为大厅,其后女厅上房二进翼前后呈H形平面,而厅之二厢与厅不相连,中间小院,其于梢间采光与通风均多好处。东路为花厅,厅南建一小型戏台,台东有二亭皆沿墙以廊缀之,而花木皆不植在中线上,以畅视线。厅东书房建有楼,可作女宾观剧之用。厅西有船轩,后有小院一二处,颇空灵曲折;花厅后尚有楼厅二皆三合院。四花厅为前后对照式,东面用廊,厅前皆置山石花木。其隙地则按地形安排小院落。是宅特征在花厅数量多,建筑质量高,戏台不置大厅前而移至花厅部分,宅内绿化面积增多,装修亦踵事增华,其挺秀明快处,在原有形式上有所发展。
小新桥巷刘宅即耦园,住宅部分为清初陆锦所建,继为祝氏别业,同治后属沈秉成,此宅东、南、北三面绕河,大门设于南面,中央部分由门屋、轿厅、大厅、女厅等四进组成。门屋与轿厅皆用横长方形平面,大厅采纵长方形平面。到第四进女厅面阔增至五间,自成一区,用两个相反的三合院构成H形平面。中轴旁未置避弄,而第四进的两侧各建小四合院,再在其前后配以曲尺形与三合院等。其他部分如东、西二花园与住宅相连,以及房屋与园林疏密的配合,皆能妥帖安排。东园为主人燕游之处,自小花厅起,以高低之曲廊通至东北角的重楼,楼前山石峥嵘,西园为主人读书处,前后罗列山石花木,又自东侧小轩斜廊西南行,通至前部书塾。书斋后部隔山石建有曲尺形藏书楼。耦园以楼胜,为吴中园林别树一格。
建筑概况与总体布置
苏州城东西长3.1公里,南北长4.4公里,面积为14平方公里的矩形城市,街坊面积为13.4平方公里,建筑基层面积为11.3平方公里,建筑密度为38%,现有60多个街坊,每个街坊小的有3.5公顷,大的有55.6公顷,一般面积在20~30公顷。城内水道纵横,道路系统亦与宅相平行,从南宋理宗(赵昀)绍定二年(1229)所刻《平江图》上的街坊情况与今现状相对照,变动甚微,若干坊名尚沿其旧,城内主要干道为南北向,如临顿路、人民路等,东西干道如观前街、景德路、东中市、道前街等。坊巷则极多数东西可以通至干道。东西向的巷与巷之间一般为80~120米,巷的宽度最狭的在1.5米左右,巷长约200~400米。河流一般宽度为2~3米,最狭为1.9米。水坡为1/100000,水位差仅为2~4厘米。住宅在城市中的总体布局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城南北住宅少,因过去每遇战事,南北为入城主道,近城不安全,另一方面距市区也较远。
二、主要市区在观前一带,因此大宅第皆在观前两端为多,其次为景德路、东中市两侧及间门附近。以该处亦有商业。在城东北隅临顿路与城东南葑门附近亦有少量宅第。东城以居富商为多,西城以官僚为多,所谓坊、方也。以类聚居者,必求其类。到清末西城逐渐为新兴资本家代替过去官僚,而东城却又增加官僚住宅。
南宋理宗(赵昀)绍定二年《平江图》
苏州市城厢示意图及苏州部分旧居住区图
三、坊巷与河流相平行,故巷有三种情况:其一,两巷沿河;其二,一巷沿河;其三,巷前后无河流。在前两种情况下柴米等运输可由前门或后门河道出入,但在后者情况下,是利用坊巷两头南北向河流。
四、南北向的坊巷,建筑物有下列情况:甲,东西向;乙,东门南向;丙,西门南向;丁,西门北向等。这些住宅所处坊巷大多是一面沿河,房屋进深很小,朝向又差,过去皆非富室大户所居。更有是在南北向的大住宅之旁,曲巷滩地之间,由剥削阶级建造小型房屋出租牟利,手工业者及普通中小市民类多居之。平面为H形三合院曲尺形或横长方形的沿街建筑,然亦有特例,如东美巷叶氏凤池精舍是西门南向。
五、坊巷因为东西向,在这些坊巷中的建筑皆可南向,为了争取朝南的土地,遂形成纵向发展的建筑群,利用逐进封闭性院落式方向布局。至于有些两巷之间的距离过大,不能为一宅所占用,若于住宅因此北向建造,在此种情况下为了得到朝南的朝向,形成南北向混合的建筑群,如前数进非居住部分北向,其后居住部分则南向。即《一家言·居室器玩部》所云:“屋以面南为正向,然不可必得,则面北者宜虚其后以受南熏。面东者虚右,面西者虚左,亦犹是也。”更有利用火弄(边弄)作通道形成北基南向。
六、在总体上住宅厅堂一般皆为面阔三间,在大型住宅至女厅部分开始,始有面阔五间以上者,不过从次间或梢间起必间隔,其原因受当时制度之限制,案《明史·舆服志》:“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三十五年复申禁饬,不许造九五间数房屋,虽至一二十所,随其物力,但不许过三间。正统十二年令稍变通之,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从今日苏州旧住宅来看尚存此制。如天官坊陆宅,大厅面阔三间,而平面却为纵长方形,在架方面增加了。入清以后清制虽无明制规定之严格,然而平面上还保存着部分明代的遗规,正如王芑孙为怡老园所写的《图记》中说:“顺治康熙间上大夫尤承故明遗习,崇治居室。”及证以今日所存清初宅第,其梗概可知。清代虽然在平面上限于二三间,但在厅旁次间墙外各加一间来变通,或用东西避弄将厅堂数目在左右两翼增加,多者用避弄四条,朝横向大事发展。因此大型住宅在平面上大厅总以面阔三间为主,旁以隙地建书房或小花厅等,至女厅后开始面阔增多,一般以五间为习见。阀阶头巷张宅(网师园)因其地向后渐大,故其女厅面阔为六间,天井两侧以短垣分隔,故外表仍为五间。而梵门桥弄吴宅及天官坊陆宅等后进上房,面阔皆多至七间。在总体上看来,中轴线上是后部厅堂的总面阔大于前部厅堂。
白塔子桥沿河住宅
带城桥沿河住宅
七、苏州住宅能将房屋与绿化地带有机地联系起来,除大型园林在住宅旁占地很广外,普通住宅在院子中皆略置湖石,栽花木,或间列亭阁,绕以回廊等。至于利用隙地或长或曲,随宜布置皆为极好的园林小品,如马医科巷俞宅曲园,装驾桥巷吴宅等。至于绿地面积与建筑物面积的比例,时期愈后绿地面积尽可能范围增大,天井的大小亦同样情形。
八、坊巷中还有小弄,为两巷的中部联系,俾使居民到邻巷不必绕道而行。更有许多私弄,只一面可通,引深至巷的腹部,以利侧门的通行。
住宅平面
苏州住宅的平面,初看似甚简单,系由一进一进的封闭性院落形成,旁列避弄,然细审之则小院回廊、洞房曲户又使人如入迷境,顿觉东西莫辨。从前人说中国旧建筑是中轴线左右对称,如进行具体分析,言“均衡”则可,言“对称”似觉太武断。这些旧住宅充分地应用因地制宜及合理安排的原则,做到在原有基础上扩建及改建时达到经济合理,以符合当时生活需要。计成《园冶》所言“因地制宜”当然是总结前人圣验之言,其影响及后世于此可证。就调查所得,大至四条避弄,小至一个天井的住宅,虽变化多端,然就采光及空气流通起见而言,总不外乎各种与天井(院子)联系成的单体建筑所组合而成。
韩家巷旧鹤园花园东望
韩家巷旧鹤园花园西望
韩家巷旧鹤园曲廊
西百花巷旧程宅平面图
第一类:曲尺形,是类平面如单独成为一个住宅,则为小型住宅,其他如在正路两侧隙地所建造者。甚至因地形关系,不但建筑物作曲尺形,连天井亦有作曲尺形的。更有在主屋旁单面加厢或缀廊的,如东北街韩宅。但是如滚绣坊赵宅,在横长方形的大厅左面加廊,形成曲尺形,此种情况还是少见。
第二类:横长形或纵长方形,是类平面最为普通,各种厅堂及居屋皆用之,更有用两个横长方形的平面相对配置。中置天井,此即厅之前加一倒座,而不用厢或廊的,如史家巷彭宅。这种平面其前天井则为横长方形或方形,若为花厅则按园庭布置,建筑物有两面邻虚的、三面邻虚的与四面邻虚的。
第三类:三合院,即主屋旁翼以两厢或二廊,更有主屋与倒座一面用厢或廊联系,如大儒巷潘宅小园。对照花厅一面用廊联系,如铁瓶巷任宅西花厅。至于天井,有横长方形与方形的。
第四类:四合院,有一面主屋,左右列厢,对面用廊的如东北街张宅。有前后主屋左右用廊,如东北街陈宅对照花厅。有四面作环楼的,江南称“走马楼”者,如景德路杨宅、南石子街潘宅皆是。而史家巷彭宅则厅前三面用廊形成一个四合院。
第五类:凸形,即在厅后加川(穿)堂,或厅前正中置戏台上覆廊。如两者并用则呈形平面。
第六类:“工”字形,即前后两厅间廊屋相连,如东北街“忠王府”正殿。《长物志》云:“忌工字体,亦以近宫廨也。”
第七类:H形平面,用两个相反的三合院构成,即主屋翼以前、后两厢,如小新桥巷刘宅。
第八类:形平面,即三合院之后加一个四合院连接而成,如南石子街潘宅。
除上述平面以外尚有两种变体,如纽家巷潘宅花厅,俗称纱帽厅,即在横长方形的平面上在前凸出抱厦一间,实则《工段营造录》所谓“抱厦厅”,其后左右配两厢,构成凹形平面,以其似纱帽,故有此称。刘家浜尤宅在天井中建小阁,以代东厢。又用前、后两个曲尺形所合成的形。因此将上述各单体根据不同的地形相配合,组合成复杂多变的苏州旧住宅总平面。
西百花巷旧程宅底层平面图
西百花巷旧程宅二层平面图
苏州旧住宅总平面的组合,由以上各种单体配合而成,主要以符合当时封建社会宗法观念的要求,充分表现了“父父子子”等三纲五常的儒家思想。过去地主官僚在建造住宅时,绝大多数向左右扩展,兼并他姓住宅,在原有旧建筑物的限制下,尽可能少变动,以避弄来做过渡,使中轴线得以正直,当然亦有例外,如滚绣坊赵宅,便是前后厅事不在一中轴线上,这是很少见的。避弄除少数直的,差不多大部分是曲折的,其形成除上述原因外,在功能上是封建社会用为女眷“仆从”进出之处,文震亨《长物志》称它为“避弄”,殆即此意,又吴人音为“俑弄”。其次亦大家庭各房进出之通道。在解决中轴两侧不规则的地形时,其方法是置小院、书房精舍,或小楼等;面积较大则建筑小花园。天井面积一般三合院,其深度与建筑物高度呈1∶1,宽度三开间以明间面阔为准,或稍大;五开间以明间与次间面阔为准。大型住宅的天井以采取横长方形为多,并且将两厢进深减少,或易以两廊。天井作横长方形,东西长度大,其优点在江南通风好,夏季日照少,用地亦经济。再以夏季炎热,复利用前后天井以利通风,后天井长度一般为2米左右,最小有0.8米的,天井中皆植一二株乔木,如无种植,则于夏季搭凉棚来减少日照。后天井除用于通风外,且为檐滴落水之地。因为后墙粉白,冬季反射光可增加北房光线,夏日因天井中植有梧桐芭蕉之属,或有绿色攀藤植物附于墙面之上,更觉满眼青翠。至于纵长方形的天井,一般是用在面阔较小的书斋客轩之前。苏州因夏季较热,冬季不太冷,房屋进深加深,其后部北向者,亦多可取之处。而鸳鸯厅的北厅,对照花厅的北厅、倒座、北向房间等,均发挥了使夏日凉爽的作用。
外影壁即照壁,封建社会按官阶而定,有一字形的、八字形的、冖字形的;更有隔河的,必官至一品方能建造,如纽家巷潘宅、葑门彭宅的外影壁(潘世恩、彭启丰皆于清代官至大学士)。它起宅前屏障与对景作用,复饰有“鸿喜”之类吉祥字眼,至于大门与外影壁之间的空间,则是作为车轿的回转道。内影壁苏州用者不多,其目的亦为屏障作用。
中轴线的配置,大门一般在正中,对门有外影壁,早期的住宅如大儒巷丁宅,天官坊陆宅其平面犹属明制,大门皆在东南角。当然清代的一些住宅亦有东南角开门的,如古市巷吴宅、史家巷彭宅,还未脱明代的影响,并且入内更有内影壁。有的于大门旁另辟偏门,如东北街张宅、梵门桥弄吴宅,而宜多宾巷孔宅,其大门南向偏西,白塔子巷李宅前半部建筑略侧,与后半部建筑不在同一直线上,似与风水迷信有关。
自大门入,经门屋达轿厅(轿厅又称茶厅,为轿夫休息饮茶之处),皆敞口无窗,轿厅除停轿及供轿夫休息之用外,地主索租、拷打农民即于此处进行。王洗马巷万宅轿厅虽在大门后,然大厅却在其左,不同置于一中轴线上,则为变例。轿厅旁有小院,其间建筑则作账房,或家垫之用。经轿厅通过砖刻门楼,此种门楼一般用一面刻,早期官阶高者与后期豪奢之家有用二面刻者,如天官坊陆宅、景德路杨宅。《履园丛话》云:“吾乡造屋,大厅前必有门楼,砖上雕刻人马戏文,玲珑剔透。”足见门楼在清乾隆以前形制应较简朴,如东北街李宅康熙时所建者可证。时代越晚近则越繁褥。至于门楼上的题字按该处建筑物的类型不同而异,如大厅用,则题“以介繁祉”“清芬奕叶”等字。大厅乃供喜庆丧事及其他大典之用,面阔三间,在大型住宅中又将架数增多,形成纵长方形的平面,因为一方面在功能需要上力求宏大,但另一方面又受制度限制,只好在深度上发展,亦权宜之计。厅前置戏台,厅之两侧建小楼,下层为书房,在上层于厅堂山面梁架间有窗可启,该处即为女宾观剧处。亦有厅事两旁不建楼,而在山面置屏门,这些屏门并不接地,是装在水磨砖贴面的槛墙上,将屏门除去,垂以竹帘则为女宾观剧处,如卫道观前潘宅。大厅后为女厅,亦称上房,大多数是面阔五间的楼厅,有分隔为五间的,有仅隔梢间,中为三间厅的。两旁建厢楼,前后天井中有隔以短垣,使梢间与厢房自成一区,皆有独立小天井,便于女眷居住。如次间隔成房,则梢间称为套房;或套房内再加套房的,则称密室,如史家巷彭宅。至于上房进数之多寡,则视主人财力而定;最后为披屋,亦称“下房”,为婢与女仆居处。这些厅事的排列,早期是一进一门,很是规则;后期将上房部分独立成区,周以高垣。其房屋平面又多变化,有H形的,“曰”形的,如铁瓶巷任宅、南石子街潘宅等。这些住宅建筑时皆不准备后代几房合居,待子孙支繁,分宅而居,任、潘二宅即如此。任宅(任道熔)于西百花巷建新宅,潘宅系从纽家巷老宅分出者(老宅为潘氏恩宅,分宅为其孙祖荫宅)。中型住宅只中轴一路,如增一路时,一般皆在东首。盖白虎首不能开口,必求青龙首。如万不得已东侧无地可求时,在西首开门建屋时,必在东首略求一方之地,仅容开启一门亦为常见。如不能求到,则设假门;或东首再置避弄,其前设门。用上述处理手法,则能于厅旁左右皆列门,达对称之目的。东西路建筑,最主要者当推花厅,为主人平时顾曲会宾之处,形式多变化,建筑亦精致,厅事为过去官僚地主用以丰富的建筑物。其标准:一、大厅之大小,以百桌厅为尚;二、花厅之华奢,陈设之典雅;三、砖刻门楼之精细;四、女厅“上房”之高畅。花厅名称有对照花厅,即南北二花厅相对而建者,如仓米巷史宅、东北街陈宅;东西花厅,如铁瓶巷任宅;鸳鸯花厅,即一厅内南北二向皆作正面者,苏州此例甚多;独立式花厅,亦为常见;更有花厅后建藏书楼者,如小新桥巷刘宅、铁瓶巷顾宅。至于花厅前后的布置,可按地形设计成小型园林。除花厅外又可安排一些小型厅堂及楼屋以充居住之用。间有于隙地建披屋为“下房”,或兼作储藏杂物之用,亦有列家祠以供牌位的。过去曾有若干住宅于东西两侧建逐进小厅,用以出租与候补官员,如梵门桥弄吴宅者。厨房及厨工住处类皆在偏路之后,邻近后门,周以围墙单独成区,以防火患,并附以柴房,就近且设谷仓。再以如此安排,可使炊事油腥之气不入居住区,即孟子所谓“君子远庖厨”也。厨工皆为男性,不得与女眷相居一处。再若门居、轿班、账房、仆从、垫师、清客等他姓男子,一律皆生活于居住部分之外,与上房隔绝。这些充分体现并巩固封建礼教在建筑中的印迹。
史家巷旧彭宅天井
大儒巷旧潘宅天井及漏窗
某宅天井绿化盆栽
卫道观前旧杨宅小天井
东北街苏州市图书馆(旧李宅)隔河照壁
葑门旧彭宅隔河照壁
避弄是夹在两路建筑物中的夹弄,或单路建筑物旁的通道,为苏州旧住宅中引人注目的地方。避弄阴暗深远,狭窄如幽巷,其功能为建筑物两旁前后起联系作用,在建筑群中具重要位置。宽度最小者仅可通一人,阔者可通一轿。采光方法有:一、避弄中沿墙狭小天井;二、酌开天窗;三、弄侧墙上漏窗之侧面光;四、进口出口之光线与通两旁建筑物的门道光线。在夜间则于墙面壁龛内置油灯照明。因避弄内有曲折的构造,有旁列天井,有间或通过楼屋下层,以致屋顶结构极为错综复杂。
某宅大厅门楼细部
某宅大厅门楼门额雕饰
某宅大厅门楼
东北街旧张宅楼厅
西百花巷旧程宅楼厅二层平座
西百花巷旧程宅楼厅槅扇
西花桥巷旧潘宅厢楼
东北街旧张宅厢楼
铁瓶巷旧任宅西花厅内部陈设
东北街旧李宅花厅铺地
铁瓶巷旧任宅东花厅
东北街旧李宅避弄
东北街旧李宅花厅
外观
在苏州,旧住宅多半用高墙封闭,其围墙有水平的,亦有露出屋顶一部分。其形式有硬山式,山墙不出头,循着屋顶坡度作人字形,为比较简陋的建筑所用。一般山墙皆高出屋面之上,做成梯级形式的五山屏风墙,因可防火,故又称封火墙。以前更有两者混合而用,以水平形高墙相连,露出一部分屋顶,外观错落有致。后期亦有做成观音兜者。天井的深度与屋高比例,在小型住宅有不到1∶1的。其沿街之墙,上部往往用瓦花墙,或用琉璃预制漏窗的,以利内部房屋采光与通风。
外墙面墁石灰,有刷青煤作灰黑色的,亦有存石灰本色的。因为外墙墁石灰,屋顶覆盖灰色蝴蝶瓦,木料有棕黑色或栗色,配以柔和的轮廓线,予人以雅洁的感觉,唯苏州旧住宅在外墙水作部分不十分重视,而内部装修则踵事增华,与附近无锡富商住宅,讲究外观以炫富者有所不同。住宅大门普通为板门六扇,小者亦有四扇的,古式(清中叶前旧住宅)有用竹丝作格门形状者。更有板门外钉竹片呈图案形者。晚近易用铅皮以代竹片。矮挞门间有仍沿用者。更有门屋作楼层者,大门之上系楼窗,此种形式常见于苏南村镇,而尤以洞庭东西山为多(浙江宁绍村镇亦有之),其用意在防御盗贼及观望之用。早期府第之称将军门者则用大门两扇,佐以砷石(抱鼓石),砷石以刻九狮荷叶盘者最高贵,门上施阀阅(门蓉)四枚,前用大照壁及东西辕门。石库门在苏州是比较晚期的,多数用在小型住宅,其两旁间有开窗者,俾使左右双厢受到南薰。除上述几种大门形式外,还有在大门上施门罩的。山增上开窗者甚少,有之亦甚小,其形式作方形或多边形,它与梯级形的山墙配合得很协调。有些沿街的外墙上有灯龛,凹入墙内,外饰以小罩,很玲珑,系置路灯所在。在宅内每一进分隔皆有大门,上砌砖刻门楼,门之向外一面钉水磨方砖,用以防火防盗,方砖皆正置,每块钉四,更有向内一面加钉铁皮的,不多见。一般皆钉铁板数条。至于边门与后门,其做法相同。边门则用门一扇。厅堂两侧通避弄的,用板门两扇,正面(向厅堂一面)髹白漆,加铜制门饰,门框上部冠砖刻题字,门扇上书门对。如逢喜庆及典礼,将该宅中轴线上前部诸门尽启,直达大厅,自外望内在平面上发挥极深远的作用。巨室外墙更置有系马环者。
震泽县洞庭东山街巷某宅大门
史家巷旧彭宅贴砖大门
狮子林大门
庙堂巷畅园大门
铁瓶巷旧顾宅门饰
卫道观前旧潘宅竹片大门
东北街旧李宅二门
建筑构造装饰及其他
苏州的住宅在建筑构造与装饰等方面,自有独具的形式与风格,为苏南建筑的代表,其所及范围包括整个太湖流域。其特征在柔和与雅洁,吴语所谓“糯”者。兹将各部分述于下。
墙
墙一般高约六米,厚四十二厘米左右,其除在安全上起防卫作用外,并用以防火,对隔音亦起很大作用。可分为实砌墙、空斗(心)墙,及下实上空的混合墙三种,墙用石条砌成墙脚(裙肩)部分,其上用砖实砌,砌法有平砌,亦有横直间砌,大多是用三横三直。普通外墙下半部用实砌,上半部用空斗。墙面极少开窗,粉刷一般用石灰,外墙有加青煤的。至于住宅内部之墙面,皆为白色,室内更有用白蜡打磨若镜面者,《园冶》所谓“镜面墙”。以水磨砖贴壁整面,或壁之下半部分,即《长物志》所指:“四壁用细砖砌者佳,不则竟用粉壁。”
地面
天井地面有墁石板,有铺冰裂纹石块的,有用鹅卵石或缸爿铺作图案形状的,有用仄砖铺的,有用石爿间缸爿铺的,皆富于变化,用以增加天井的美观。建筑物内部墁砖,其做法是土加石灰夯实,其上铺砂、墁方砖;亦有不铺砂者。讲究者在方砖下四角倒置四瓮,隙间填砂,徽州扬州其法相同。复有方砖下砌成地弄的,总之上述做法其目的为防潮。方砖墁地于卧室则冬季上置地屏,其构造乃用3~5厘米厚的木板,下置搁栅三根,四隅以四矮脚承之,宽为三尺,长为四尺。可自由移动,按房间大小安置,一般每间纵向块数按步架决定,即每一步架距离置地屏一块,横向则按面阔大小而定数之多寡,其高度约低于石鼓顶面一寸,《长物志》所指“地屏则间可用之……然总不如细砖之雅,南方卑湿,空铺最宜,略多费耳”可证。至于用三合土铺地,或在原地面加石灰夯实,不再铺砖,皆受经济条件之限制。故在厨房、披屋等为节省计亦用此法,另有灰土中加盐卤法。李渔《一家言·居室器玩部》载有以不规则粗砖铺成冰裂纹、肖黾纹的。在江南,砖铺地及夯土地面,日久对防潮似作用不大。一般居住房以木地板最为适用。
某宅门前抱鼓石
某宅大门抱鼓石
某宅大门抱鼓石
柱与柱础
柱皆为直柱,柱下开十字槽以透气,若干明代建筑柱身皆有显著的卷杀,其法沿至清乾隆年间尚微具初态。柱形有圆柱、方柱,方柱有抹角,与四角刻海棠曲线者。附近常熟市环秀街环秀居(顾宅)花厅其柱与础皆作瓣状,在苏州地区尚属仅见,想苏州过去定有此做法,惜今遗物无存。柱作长柱,其比例:一般厅堂,如开间一丈,檐柱,径八寸,金柱,径视檐柱加二成。小型厅堂柱径有用小头(柱的顶部)四寸者(直径为准)。
柱础有平础、木质、木鼓、石鼓、石(柱下石,苏南称蓝盆磉),更有在覆盆上加木鼓的。大致用平础及木质、木鼓的房屋皆为明构,古老相传“青石阶沿木鼓橄”为江南明构特征,是有根据的,如东北街张宅、大儒巷丁宅、铁瓶巷顾宅等之明构皆如是。木鼓做法有二:一种是柱从底部砍作方形,外包以木鼓,为虚假性的,施工较易。另一种是将木鼓包在圆柱之外,其法与前者相同,文衙弄七襄公所(明文震孟宅)所见便是后者一种,证以安徽休宁明代住宅所用者,其为明代江南通行做法。小型住宅较旧者柱皆用石,因较石鼓之高,防潮效果略好。豪华住宅明末清初者,有用素覆盆,或覆盆雕刻作荷叶状,如拙政园远香堂。更有于覆盆上加木鼓,在苏州虽仅于府文府见到,但在洞庭东山民居中亦有之,此外石鼓上施雕刻,或石鼓上连短石柱一段等形状间有见到。
碧凤坊旧金宅花厅花园铺地
西百花巷旧程宅花园铺地
楼面
一般来讲,苏州旧住宅的楼层作储藏之用为多,而若干大住宅以建高楼斗富,楼层遂有作居住者。其做法于大柁上置龙骨(搁栅,间距按檩数而定,大型楼房龙骨断面为方形,小型则为圆形。方形龙骨在上型楼房为11×18厘米),大柁约比龙骨高三倍,小型楼房用圆木龙骨,乃将直径约14厘米的圆木上下砍去约三厘米。楼板厚度最大者有达四厘米,小者亦有2.8厘米。更有楼板之上铺方砖者,与楼板上铺活动地屏者。地屏高度视门槛略低,如门槛高七寸,地屏则高为六寸。《一家言·居室器玩部》谓:“有用板作地者,又病其步履有声。”因此楼面结构不得不用以上两法,然此种做法过于浪费,究属少数。因为苏州夏季炎热,即楼上亦置长窗。扶梯有设于厅后或两厢,早期亦有在避弄中者,如葑门彭宅、大儒巷潘宅等。
梁架
苏州旧住宅的梁架结构,在中国古建筑中变化较多,除正规木架外,其充分利用草架,在形式方面可分为两类:彻上露明造,大部分为一般小型建筑;二、用草架施复木椽及翻轩(卷棚)的。彻上露明造的小型房屋大部分用圆料直材,山面多用穿斗式,明间缝用五架梁式。如为厅堂各缝梁架则均砍杀作月梁形。铁瓶巷顾宅轿厅,明代建,梁架用小五架梁,将后柱易为长柱,便于装门。与《园冶》所示相同。此建筑与东北街李宅清康熙六十年(1721)所建大厅,前后不施翻轩中安七架梁者,皆为苏州住宅中所罕见。草架一端,计成《园冶》云:“草架乃厅堂之必用者,凡屋添卷(翻轩)用天沟,且费事不耐久,故以草架表里整齐。”又云:“重椽,草架上椽也,乃屋中假屋也。凡屋隔分不仰顶,用重椽复水可观。唯廊构连屋,或构倚墙一披而下,断不可少斯。”据此应用草架的理由甚明白。但更主要者,实由于江南夏季炎热,施复木椽可隔热兼可防寒,其形式与功能是相结合的。至于便于分隔,仰观屋顶表里整齐亦重要因素之一。
苏州旧住宅厅堂梁架结构一般是与《园冶》所示草架式及七架列式相同。《园冶》所谓:“五架梁,乃厅堂有过梁也。如前后各添一架,合七架梁列架式,如前添卷,必须草架而轩敞,不然前檐深下,内黑暗者,斯故也。如欲宽展,前再添一廊。”因此厅堂是以四界大梁(五架梁)为主,前施翻轩(卷棚),其数有一卷,或二卷,更有前用二卷,而其外卷改用复木椽作廊式者,如东北街张宅大厅。厅堂卷数加多,则其平面成纵长方形。花厅梁架与书斋结构变化尤多,材料亦扁圆兼用,极尽草架变化之能事,如鸳鸯厅南北两面,一用五界回顶(六架梁)“扁作”,一用五界回顶(六架梁)“圆料”,皆作卷棚上施草架式。有前后各施卷棚二卷上构草架者,如东北街张宅花厅(即拙政园三十六鸳鸯馆)。而阊门叶家弄倪宅(原为叶天池旧宅)书斋屋顶用大弧形卷棚者船篷上施草架,简洁明快,实为佳制。厅内减去平柱而易为花篮(垂莲)柱,苏南称花篮厅,其做法花篮柱(垂莲柱)以三间通长整料贯之,其上檩条亦通长整料,故一般面阔较小,受材料限制。东北街李宅、修仙巷宋宅等皆可见到。楼厅底层用翻轩在腰檐之下,称副檐轩。如无腰檐亦有于金柱与廊檐柱间施之,称楼下轩。或有腰檐作骑廊轩,则轩仅一半于檐下。并有在楼层平座下加小翻轩,楼层屋顶檐口下间有用之。史家巷彭宅楼厅二层用鸳鸯厅做法,前后皆列翻轩,以复木椽形成双层屋顶。至于翻轩名称,系根据弯椽形状而定,翻轩根据不同构造有抬头轩、磕头轩、半磕头轩等。位置不同有廊轩、内轩之别。因椽之形式不同,可分船篷轩、鹤颈轩、菱角轩、海棠轩、一枝香轩、方形轩、茶壶档轩等。
环秀街环秀居旧顾宅明代瓣形木质柱础
东北街邮电大厅贴砖墙及柱础
南石子街旧潘宅石鼓柱础
西百花巷太平天国某王府木质柱础
震泽县洞庭东山某宅木鼓柱础
柱之长度与围径视开间而定,梁之长度大小以进深为据。扁作大梁如高一尺八寸,机面为一尺,底面为八寸,上宽下狭,其原因乃由下向上望,不致因视差而变形。此一般言苏南建筑者未及之。梁架皆为月梁,早期的轮廓挺秀,斜项平缓,雕刻工整柔和,犹存晚明遗规。清乾嘉时,用材硕健,砍杀雕刻规正。同光以后用材较轻巧,雕刻松弛扁平,此乃与当时经济背景及手工艺作风密切相关,梁头下之插木,脊桁下之山雾云,雕刻最突出之处。早期插木轮廓四周带圆形,雕刻工整,剔透玲珑,与明代颇相近。乾嘉时期,雕刻厚重,其后之作,雕刻法繁褥扁平。四界梁(五架梁)断面比例,从几处年代较准确之建筑作比较,明末清初其高与宽之比例为3∶2(七襄公所世纶堂),乾嘉时期其高与宽比例为2∶1(碧风坊金宅安仁堂、天官坊陆宅清荫堂)。同光以后其高与宽之比仍因之。其实材料本身还是近3∶2之断面,不过在梁上两侧复加辅材两条,形成较高之假断面,唯于受压点,以块木填实。从嘉庆以后梁上断面逐渐开始趋向上大下小,此式直至晚清民初后成为香山匠师所遵准绳。
东北街邮电大厅翻轩
西百花巷旧程宅鹤颈轩
早期梁架因断面低,故在山界梁(三架梁)下于斗上置矮柱承托,脊桁下亦然。致使屋面坡度较平缓,其后梁架断面增高,矮柱亦可略去。凡豪华之梁架,在斗下加荷叶橄,又有梁架施彩绘者,前者如大儒巷潘宅;后者如古市巷吴宅、东北街今邮局等,皆乾隆时厅堂。小型建筑,其梁架以园堂为多。牌科(斗栱)卷杀、早期者在瓣的两面不凹内,乾隆时的建筑已开始有萌芽,此端与梁柱砍杀同为苏南建筑考订年代之特征。早期厅堂前后不用翻轩,廊用单步弯梁,称眉川。早期断面狭而高,如东北街李宅大厅、拙政园中乾隆时所建远香堂。富郎中巷陈宅之眉川更趋繁褥,已非苏南常态,似受浙宁建筑之影响。
厅堂草架模型俯视
厅堂模型背立面
厅堂草架模型俯视
厅堂模型正立面
厅堂模型背侧面
楼厅梁架模型
文弄街旧文宅(艺圃)世纶堂梁架
卫道观前旧潘宅大厅梁架
修仙巷旧宋宅花篮厅梁架及翻轩
屋面
苏州旧住宅之屋顶以硬山式为主,屋脊按形式有雉毛、纹头、甘蔗、哺鸡等名称,有不用脊者。花厅有歇山式,如不用脊亦有之,瓦用蝴蝶瓦,压七露三,其下铺望砖,近檐口部分以石灰加固。瓦头施花边,滴水。间有少数用望板,更有用篾箔者,而简陋房屋则不用望砖直接以承瓦。屋之坡度乾隆后趋向高陡。一般厅堂皆出飞椽,楼厅腰檐出飞椽,上檐往往略去。花厅如用四落水屋顶,其屋角起翘,有老戗发戗、嫩戗发戗、水戗发戗等。
间隔
苏州旧住宅之间隔,甚为灵活,其大别可分:一、薄砖墙,用于固定之分隔处,与建筑物垂直纵向为多。二、屏门,平时作间隔用,可自由关启,又可除下扩大空间。屏门有一面装木板,或两面皆装木板,后者属于豪华住宅。明代及清初之屏门尤沿袭明代做法,门枋用圆木,门之宽度较大,如马大箓巷邱宅残存者。高级厅堂中甚至有用整块银杏木制成,如西百花巷程宅、东北街张宅。张宅曾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居之,原髹朱漆,其痕迹尚存,一般皆刷白色。三、纱桶即固定桶扇,用来做间隔。其裙板上雕花,桶心(苏南称心仔)亦用银杏木施雕,皆法书名画或琴鼓等。填以石绿古色成趣,或裱糊名人字画及拓本等,有钉以轻纱的,亦颇雅洁。福扇中如三元坊席宅用紫檀及红木制,留园及苏州博物馆,有从旧民居移来亦系红木、楠木制的。在大住宅中尤以银杏木制者为最普遍。四、挂落飞罩为房间中一种最为灵活巧妙的间隔。苏州旧住宅中的罩,种类虽不及北京之多,然玲珑轻巧则远在北京之上。其最常用者为乱纹飞罩、藤茎飞罩、圆方八角飞罩等,材料一般皆为银杏,间有用红木与花梨者。若两端及地,称为落地罩。如其形似挂落,两端下垂较飞罩为短,称为飞罩挂落。挂落则悬装于廊柱间枋子之间,以“礼”字反复相连为多,亦有用藤茎的。
老戗发戗模型
嫩戗发戗模型
某宅花厅槅扇
某宅花厅槅扇“寿”字裙板
景德路某宅槅扇
某宅花厅槅扇裙板雕饰
大石头巷旧吴宅楼厅槅扇
西百花巷旧程宅挂落
装折(装修)
苏州之装折为门窗、栏杆、挂落等之统称,即北方之内檐装修。窗有长窗、(槅扇)风窗、地坪窗、半窗、横风窗、和合窗、纱槅等。兹就习见于常例者分述于下:和合窗(支摘窗)一般上、下三窗,但有上两窗做支窗,而其下一扇则改成二扇直立小窗,有所变化,如东北街张宅。又有外观做成直的地坪窗(槛窗)形,而实为和合窗的,如铁瓶巷任宅。横风窗有加于地坪窗之上下,形成一竖二横的构图。至于长窗,其形式如以时代而论,早期在心仔部分用柳条式、人字变六方式、柳条变井字式、井字变杂花式、玉砖街式、八方式,或正斜方式、正斜卍字、冰裂纹、网纹等,即都用横直棂条拼成,朴素无华,宜于贴纸或外配明瓦,间有用活动板者。此种图案犹明计成《园冶》所示之遗绪。后期则以宫式、葵式、回纹万字、如意菱花、海棠菱角等为多。更有插角乱纹嵌玻璃、冰纹嵌玻璃、葵式嵌玻璃、花结嵌玻璃、八角锦嵌玻璃等。同光以后豪华住宅其长窗心仔有衬玻璃,而心仔以海棠菱角为多。迄于晚期(清末民初)有全部配玻璃者,甚至裙板部分亦易玻璃,不过仍用海棠菱角心仔,非如今日之大玻璃窗,如东北街张宅、大石头巷吴宅等。至于夹堂板、裙板上之雕刻,有仅刻线脚,有刻山水、人物、花鸟及博古图案等,视财力而定,各时期均具特征,其雕刻手法及形式内容均为考订建造年代之重要依据。长窗开启,一般建筑无外廊者皆向外开,其裙板朝外面有避风雨之外裙板,故裙板之雕刻则向内。建筑物有外廊者长窗向内开。唯至后期亦有例外的。其裙板两面雕刻,不施外裙板。地坪窗于无外廊建筑向外开,加外裙板。在有外廊之建筑,多数用和合扇。地坪窗下为栏杆,栏杆外装雨挞板,以避风雨。
王洗马巷旧万宅花厅装修
某宅花厅槅扇窗芯装修
卫道观前旧潘宅木漏窗
铁瓶巷旧顾宅装修
栏杆有装于走廊两柱之间,有装于地坪窗和合窗之下者。低者称半栏,上设坐槛,又称栏凳。坐槛及栏板有木制,亦有用砖与雕空方砖,很雅洁。又以预制琉璃瓦件作栏板的。木制栏杆其花纹以卍川、乱纹、回文、笔管为多。半栏又上加吴王靠,可资憩坐。南石子街潘宅、楼层走廊栏杆内外两层,内木制者较高,外铁制者较低,花纹为新式,因该处并作女宾观剧之用,两栏之夹层为弃置果壳什物之用。该建筑年代晚近,充分反映资产阶级享乐之生活。
东北街拙政园明代门枕石
天官坊旧陆宅明代须弥座
某宅墙基须弥座
某宅台基须弥座
天花
李斗《工段营造录》:“吴人谓□顶……所以使屋不呈材也。”在苏州旧住宅中甚少见。马大箓巷邱宅花厅尚见方形格支条糊纸天花一例。江南炎热,屋顶施草架复木椽,室内空间高畅,隔热效果亦好,且变化较多,李渔《一家言·居室器玩部》所谓:“常因屋高檐矮,意欲平取,遂仰高者就下,顶格(天花)一概齐檐,使高敞有用之区,委之不见不闻。”此正苏州旧住宅天花罕见之因。
石作
石料有金山石、焦山石、青石及绿豆石等。金焦二石俱花岗石,出苏城之西南。青石产洞庭西山,属石灰岩。绿豆石属砂石一种。苏州早期住宅俱用青石。乾嘉后金山石大量采用。青石质细宜于施工,雕刻效果好。冰裂纹铺地取青石及黄石,甚雅且洁,易自由拼合。
木料
苏州旧住宅之主要木材,杉木品种有西木,产于江西;广木,产于湖广(湖南、湖北);建木,产于福建。明代住宅则以楠木为多,今所谓楠木大厅者。木材因仰之于水运,皆先以一定尺度断料,建筑高度遂受一定的限制,故苏州“叉柱”之法,得以不衰,仍赓续使用。而卯榨制作特精。余调查宋构三清殿其柱用“叉柱”。黄杨木、银杏附近兼有少量产之,用于华丽的装修及若干局部。木表髹漆,柱黑色退光,梁枋用栗色,挂落用墨绿,屏门用白色,此皆与江南较炎热气候相关而采用素雅色彩。
花木配置
庭园栽植,其布置方法用叠山凿池则于园论中及之。普通住宅中天井石板铺地、花街铺地,总从地面雅洁、宜于洒扫、易于干燥、少长杂草等多方面考虑。并且还要达到扩大空间面积,在室外可进行日常活动的目的,此为院蕃式住宅优点之一。天井中有砖筑花坛,有用假山石叠花坛,间有置一二石峰,墙角栽芭蕉一丛,或慈孝竹数竿。植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一、能遮蔽炎日,又要通风良好,且不阻碍地面空气流通,所选树种以梧桐、青枫、槐树之类干高且下部枝叶少者,至冬季时落叶,满院煦阳,得以取暖,是能符合上述条件。二、既能遮炎日又散清香,则用金银桂。玉兰海棠共植,花坛中布置牡丹,谐音为“玉堂富贵”。三、花厅书斋前植白皮松,以其姿态古拙,枝叶松透,小树而寓大树之容。《吴风泉》有云:“……虽闾阎下户,亦饰小小盆岛为玩。”自宋人记载中已见到当时居民之爱好。因此天井中除栽植植物外,盆栽亦随时根据需要作更换。
水井在一般住宅中少者一口,多者数口,有在天井中、厨房前,或园中,更有在避弄中,或屋内作暗井(井上墁砖)。其他尚有街巷中公井。池中亦凿井可以调剂水源,对于养鱼亦多好处。天井中之大水缸,积檐漏而聚之,专供饮料兼作消防之用,称“天落水”“太平缸”。
排水
苏州河道纵横对排水起一定作用。住宅排水系在天井中筑阴井,大门前有总下水道,过去苏州坊巷皆铺石板,形式与宋《平江图》所示相符。石板下为下水道,道路修整清洁,范庄前用二横夹一直的铺法,吴人称为“篦箕街”。近在旧平江府子城址掘出砖墁路面,其下之下水道亦为砖砌,极完整宽阔。
以建筑风格论,苏州旧住宅明末清初秀挺简洁,清乾隆嘉庆时之雄健厚重,同治光绪后之精巧华丽皆为鉴定建筑年代之总着眼处。明末清初退休官僚以苏州为“颐养”之地,固多营建。清乾嘉时大官僚地主以当时充沛财力物力续造大住宅,同光以后多数镇压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起家之官僚又集苏州,踵事增华,遂使苏州旧式大住宅遗存至多,成为今日研究古代建筑之重要实例。
附记
1958年9月余编《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梓行,曾撰《苏州旧住宅》一文,宣读于10月间国家建委建筑科学院召开之学术讨论会,当时所发油印本,今几无存,因索者众,爰付此刊,并为《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之说解。
1980年1月于同济大学建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