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经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建筑设备技术经济指标评价

一、设备管理经济技术分析

1.建筑设备管理技术经济指标的意义

指标是指导、检查、评价各项业务、技术、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效果的依据。指标可分成单项技术经济指标和综合指标,也可分成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指标的主要作用有三种。

①定量评价管理工作的绩效;

②在管理过程中起监督、调控和导向作用;

③起激励与促进的作用。

建筑设备管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就是一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能够综合评价设备管理效果和效率的指标。建筑设备管理的技术指标是设备管理工作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设备管理工作涉及资金、物资、劳动组织、技术、经济、生产经营目标等各方面,要检验和衡量各个环节的管理水平和设备资产经营效果,必须建立和健全建筑设备管理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

2.建筑设备管理技术经济指标的设置原则

建筑设备管理技术经济指标的设置应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在设备上可考虑以下因素:

①在结构上,从系统观点设置设备全过程各环节的指标,既要完整又需精简。

②在形式上,既有相对指标,又有绝对指标;既有实物指标,又有价值指标。

③在内容上,既有综合指标,又有单项指标;既有重点指标,又有一般性指标。

④在层次上,既有政策宏观控制指标,又有企业及个人的微观控制指标。

⑤在考核中,应按照企业的生产性质、设备特点,分等级考核。

指标应逐步标准化,力求统一名称、统一术语、统一计算公式、统一符号意义。指标考核值的确定应建立在周密的分析基础上,并且有一定进取性。

3.设备管理技术经济指标评价

在经济体系转变过程中,由于变化因素较多,企业之间发展得不平衡,很难形成统一的设备管理技术经济指标体系及评价指标,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修订和完善,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才能适合现代化设备管理的要求。指标的设置分析与评价包含以下内容。

①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除对国有资产的投资效益、保值增值提出考核指标,还应通过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对全社会的设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培育和发展设备要素市场,制定技术装备政策,规定限期淘汰浪费能源和污染环境的设备及鼓励发展的装备,引导投资方向,促进技术装备素质和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

②企业应重视设备净资产收益率的考核,促进企业设备管理以效益为中心,积极开拓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通过加强设备投资管理,优化企业资产组合,盘活闲置资产,充分挖掘现有设备资产潜力,提高设备资产运营效益。通过指标的纵向比较,确定企业发展和资产经营的目标。

③目前,设备完好率作为设备技术状态的主要考核指标仍然有效,企业可继续使用。但在具体操作中,应对完好标准的定性条款加以研究改进,力求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或对指标的计算加以改进,确保指标的准确。有条件的企业,对质控点设备可考核设备工程能力指数(简称Cpm),当Cpm>1.33时,该设备满足产品工艺要求,其技术状态完好。企业通过主要生产设备完好率、质控点设备工程能力指数、主要生产设备故障停机率替代设备技术状态指标。

④维修定额对全面衡量维修的劳动组织、物质、技术装备、修理技术水平有价值,应继续使用。对于制定维修定额依据的修理复杂系数(F),随着设备科技含量的不断增加,需作修订和补充,同时应制定科学的维修指标。

⑤为加大企业设备改造更新的力度,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提高设备折旧率。在资金短缺情况下,尤其应重视考核设备改造更新的成功率、设备投资利润率等指标,确保资金使用到位。

4.设备管理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保障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目的,就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也是紧紧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进行的,设备管理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保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方面是增加产品产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益;另一方面是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在这一系列的管理活动中,设备管理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1)设备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的重要因素

加强设备管理是提高质量、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通过应用现代技术,开展技术创新,确保设备有良好的运转状态,增加使用年限;对于新设备要充分发挥其先进性能,保持高的设备利用率,预防和发现设备故障隐患,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对于老设备要通过技术改造和更新,改善和提高装备素质,增强设备性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从而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2)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企业内部多数人是围绕设备工作的。要提高这些人的工作效率,前提是要提高设备生产效率、减少设备故障、提高设备利用率。

3)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原材料的消耗大部分是在设备上实现的。设备状态不好会增大原材料消耗,出现废品的几率增加,原材料浪费增大。在能源消耗上,设备所占的比重更大。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运转效率,降低设备能耗是节约能源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节能降耗永恒的主题。在设备运转过程中,为维护设备正常运转,本身也需要一定的物资消耗。设备一般都有常备的零部件、易损件,设备管理不好,零部件消耗大,设备维修费用支出就高。尤其是进口设备,零部件的费用更高。

5.设备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原有的设备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虽然也经过一些改革,但基本上还是二级管理体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一切经营活动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而传统的设备管理体制,容易使设备从属于企业,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益。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要实施项目制度,改变原来那种以行政建制为单位组织施工生产的不合理做法,使企业必须以工程项目为基点组织施工生产,并以工程项目成本为中心,在企业内部建立各自独立的经济核算体系。项目经理部以与企业签订的合同为基础,可选择若干施工队施工。项目施工管理者的目标是缩短工期、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质量。项目经理部随着工程项目的开工而建立,随着项目的竣工而解体,这种一次性管理的性质决定了项目经理部不可能占有大量的机械设备,对施工中所需要的设备就只能租用。这就要求建立较完善的机械设备租赁市场,由租赁公司与项目经理部签订合同,发生经济行为。原由设备管理部门管理的机械则全部由租赁公司经营管理,这样就减少了企业内部的机构设置,精简了人员,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益。

设备的选购和经济评价是设备管理的重要内容,这一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设备的使用、维修和改造、更换等工作,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2)选购设备必须满足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设备技术上的先进性,具体表现在对设备的若干技术要求上;设备经济上的合理性,需要有一定的评价尺度和评价方法。

(1)设备选购

通过计算设备的需要量,在进行租赁与自购的经济性评价后,确认选购设备在经济上合理的情况下,就要考虑根据什么资料、依据什么基准来选购设备。在这方面需要考虑的因素和问题很多,如:

①设备的生产率,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维修性,设备的安全性、环保性、适用性、节能性、配套性,以及安装上的难易程度及工期长短等。

②产品的需求、成本、质量,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投资效果等。

③是购置通用设备,还是购置专用设备;是采购国内产品,还是采购国外产品,等等。

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和问题中,有技术方面的,也有经济方面的,还有国内外有关的政策法规方面的。而且这诸多因素和问题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互相约束、相互影响。所以,设备的选购和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组织设备管理、施工技术、财务等部门有关人员,对所需选购设备进行全面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评价,以做出正确的选购。

(2)设备的生产率

设备的生产率是反映产品生产过程中,设备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成果的指标,是选购设备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之一。设备生产率综合反映了某种设备在一定条件下的工作能力,它的提高,意味着生产产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减少,意味着设备效率的提高。设备的生产率,一般是以设备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产量来表示的,即:

设备的生产率=产品产量/单位时间

式中,产品产量可以是数量,也可以是重量;单位时间可以是小时,也可以是日或年。

在某些专业施工企业,作为设备生产率的评价指标除公式计算部分外,还要结合设备的完好率指标。

目前,设备生产率主要通过设备的大型化、高速化、自动化和电子化等途径提高。

①设备大型化。设备大型化用在制造行业可以进行大批量生产,提高生产率,节省制造设备的钢材和投资,降低产品成本,有利于采用新技术;而用在水电施工企业,设备的大型化节省了大型工程设备的采购成本,增强了企业的施工能力,有利于大型到特大型工程的施工。这些优点,在满负荷连续生产的情况下,中小型设备是无法与之比拟的。但是,选择设备不是越大越好,设备大型化受到一些技术经济因素的限制。设备生产量大,相应地原材料、产品和废料的吞吐量也增大,这就要受到一定的地区、资源、市场、消费能力、运输能力的制约。表现在水电施工行业,设备的选用受具体施工地点及环境的制约,如隧道开挖,设备选型就要受到洞径的制约;同时由于水电施工地域多处山区,设备选型同时还受道路运输能力的限制较大。在现有工艺条件下,有些设备大到一定程度,就不能显著地提高技术经济指标的水平。同时,设备大型化,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很突出,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困难。而且,如果出了故障,停机后的损失,包括产量损失、折旧费用损失、修理费用等也相应增大。因此,某些设备的大型化已开始受到限制,而转向从提高设备的运转速度和自动化程度等方面入手,来提高设备的生产率。

②设备高速化。设备高速化主要是指设备的生产、加工等运转速度的加快,这也是提高设备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在技术发展史上,速度运转快的设备,代替速度慢的设备的事例比比皆是。但是,随着设备高速化,也带来了一些技术经济上的新问题。如随着设备运转速度的加快,驱动设备的能源消耗量大大增加,有些设备的能源消耗量的增长速度,超过转速的提高。在能源比较贵、电力供应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以提高设备运转速度而获得的经济效果并不显著。此外,由于设备转速快,对于设备构件的材料质量、配件、工具要求也相应提高,因而带来较高的投资代价,经济效果也不一定好。由于设备的运转速度快,人工操作比较困难,要求自动控制,而自动控制装置的投资较多。因此,设备高速化,不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且是一个具体的技术经济问题。无疑,设备高速化,可以大大提高设备的生产率,但是速度高到什么程度,相应的费用支出与由于提高速度而取得的那一部分收入相比较是否合算,都要通过分析、计算,才能做出决定。这一点在选购设备时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③设备电子化和自动化。设备电子化和自动化,是生产现代化的主要标志。由电子装置自动操纵和控制的设备,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有如下两个特点。

第一,体现在技术方面。电子化和自动化的设备,表现在水电施工中,以前多数要人工完成的动作,现在靠机械手,如边坡施工或高空作业,遥控操作既轻松精度又高,在工程机械中,电子及自动化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可操作性及工作效率。

第二,体现在经济方面。设备的自动化和电子化的经济效果很显著。电子技术在工程机械领域的运用,如电喷技术及自动控制,使设备随不同情况提供相应的动力,极大地降低了设备的燃油消耗,自动保护技术大大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从而极大地降低了企业设备运行成本及固定资产投入费用。

但是,自动化、电子化也有一定的缺陷。自动化、电子化的应用需要较多的投资,生产必须稳定,要长期连续地大批量生产,才能收回投资。现今市场的变化异常迅速,难以预测。如果在经济萧条期间,施工企业工程不能衔接,加工企业产品销售量下降,企业不能马上弃置自动设备或立即改作他用,设备的折旧费将无从分摊,蒙受经济损失。自动化、电子化设备,由于结构复杂,难于维修,维修费用高,因部分自动装置发生故障,致使整台(套)设备停产,其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而且,自动化、电子化设备能源消耗量大,需要较高的管理水平和操作技术。所有这些都表明,采用自动化、电子化设备,要具备一定条件。在条件不成熟时,盲目地采用这类设备往往得不到满意的经济效果。

(3)设备的使用寿命与可靠性、维修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以及设备质量的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也日趋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愈长,则平均每年分摊的折旧费愈少,平均每工作一个小时的设备投资费也愈少,设备的经济效益愈显著。

确定设备的可靠性要有一个条件,即规定的时间。这个规定的时间,就是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设备的使用寿命与可靠性是有内在联系的。设备在使用寿命中,能保持设备应有性能和精度,不发生故障或少发生故障,这就是选购设备时对可靠性因素的考虑。

设备选购对维修因素的考虑是,供方能否长时间持续地提供有关资料、技术、备品配件。一般来说,设备是高级、精密的,维护和修理的难度也越大,对维修技术、备品配件的要求越高。

(4)设备的安全性、环保性

设备在生产使用中,由于技术上经济上的种种原因,会带来不安全因素。大型高速设备能量大,设备发生事故造成的破坏性也大。自动化设备结构复杂,零部件多,发生故障的可能性也多。因此,在选择与评价设备时要考虑安装自动控制装置(如自动断电、停车、灭火装置等),以提高设备防止事故的能力。

环保性是指设备的噪声和设备排放的有害物质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在选购设备时,要把噪声控制在保护人体健康的卫生标准范围之内,要符合国家和地区政府部门制定的噪声法规。对于某些设备,要求附带消声、隔声等技术装置。设备排放的废气、废渣、废水,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化工、纺织、食品、电镀、制革等设备。因此,要求其配备有相应治理三废的附属设备和配套工程。

(5)设备的适应性

设备的适应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在工作对象固定的情况下,设备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操作、使用比较灵活方便。

所谓工作条件:第一,设备要求的燃料不苛刻,可以有多种选择;第二,设备要求的原材料不严格;第三,设备要求的维护条件不高。

②对象可变的情况下,设备能够适应多种加工对象,通用性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要求生产设备具有的适用性和通用性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设备生产率,某些工业系统大量采用专用设备。由于专用设备是为某一项工作,而且也只为这项工作而设计的,所以这种专门设计的设备比通用设备的效率高,是大量生产的重要条件。但是,它们的适用性较差,如果施工内容或产品设计变化,该专用设备就要改装,或全部报废。因此,如何选择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是一个重要的技术经济问题。

为了兼顾专用设备的高效率和通用设备的适应性,企业对于积木式的设备青睐有加。积木设备由标准尺寸的装配件构成,这些装配件具有互换性,使用者在执行新的工作时,只需更换工具、夹具、紧固装置或其他部分即可,这样就节约了大量的投资。积木设备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专用设备不适应的地方,这样也减少了专用设备向通用型的改装。积木设备延长了专用设备的寿命,使设备的购置费在较长时期折旧完,降低报废率。所以在选购设备时,应选购这样适应性强的设备。

二、设备的技术经济评价

1.资金的时间价值

1)资金时间价值概述

资金时间价值是一定量资金在不同时点上的价值量差额。资金的时间价值来源于资金进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后的价值增值。通常情况下,它相当于没有风险也没有通货膨胀情况下的社会平均利润率,是利润平均化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

资金经合理运用一定时间后,具有了增值赢利的潜在能力。利率越高、时间越长,所赢得的利润及增值也越多(一般以复利公式计算)。一年后的资金折算为现在的资金时所打的折扣,称为折现率。由于建筑工程的寿命一般很长,在寿命期内还要确定一个为期数十年的经济分析期,在此期限中每年都可能投入或回收一定的资金。为了比较各方案的经济效率,需要将不同年份的资金按其时间价值折算为同一时间的资金值。

2)经济分析期

在建筑工程的经济寿命期内,选定一个期限作为各方案共同的经济分析期。这一期限应有足够的长度,使各方案的有利和不利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的效果均能充分显示出来,并达到相对稳定的程度,从而使各方案之间具有比较一致的可比条件。

一般大型建筑工程的经济分析期可以采用50年。如果某一方案的经济寿命短于共同的经济分析期,则可以在它的寿命终了时进行更新重置,以便与经济寿命较长的方案进行比较。如果某工程方案的经济寿命长于经济分析期,则应计算该方案在经济分析期终了时所保有的残值。

2.建筑设备投资决策

1)建筑设备投资决策

建筑设备投资决策是企业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建筑市场竞争压力下,建筑企业开始重新审视以往的投资决策是否有效和科学。这是因为,正是过去的决策形成了现在的资产。对于国家、企业来说,建筑设备投资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决策是为了达到更有效地进行资源(包括物资资源、人力资源、货币资源等)的配置和利用的目的,而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做出有利的决策。决策必须在多方案基础上进行,仅一个方案供选择,也就无所谓决策。同时,决策不是一个瞬间的动作,它是一个过程,一个合理的决策过程包含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寻找各种方案、方案优选和实施等基本步骤。

现代决策的原则是令人满意的标准或令人满意的近似解。令人满意的标准有一个上限和下限,在上限和下限范围内,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决策标准是令人满意的标准,而不是最优标准。近似解是指要设法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要求的解,而不一定是最优解。

在采购建筑设备,特别是大型设备前,如何正确地选择相应的设备,以及如何有步骤科学地进行更新换代是企业决策者有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购买设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如何使用有限的资金做更多的事情,这就要求企业决策者科学地进行投资决策。投资建筑设备除了讲究它的社会效益外,还需要看它的经济效益。有效合理的决策可以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使企业沿着良性循环的轨迹发展。而不合理、不科学的决策,往往会使企业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由此可见,决策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命运。

2)设备投资的基本原则

在购置大型设备前,必须明确购置大型设备的几项基本原则,才能有效地做好购置前的准备工作。

(1)全局性原则

在准备购置设备时,应在所处服务地区的角度上考虑而不是仅处于企业内部的角度上考虑。全面考察和论证企业外部的各种因素和内部各种因素(如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必需的设备;为确保重点科学的设备;施工过程的必备设备和必须更新的设备)。这是进行科学购置论证的基础和前提。

(2)客观性原则

尽可能多地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和真实有效的数据,合理地考虑计算各种成本,力求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3)经济性原则

按经济规律办事,讲究投资与效益的关系,既要考虑业主的经济承受能力,又要考虑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要求情况,更要分析投入后的经济效益。

(4)实用性原则

以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设备购置中具体应用,即引进设备要结合企业的规模、任务、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条件的实际情况,也就是说,引入的设备要和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使用者的技术条件相适应。否则,易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

3.设备投资的经济评价

设备项目的经济评价是可行性研究中,对拟建项目方案计算期内各种有关技术经济因素和项目投入与产出的有关财务、经济资料数据进行调查、分析、预测,对项目的财务、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计算、评价,分析比较各项目方案的优劣,从而确定和推荐最佳项目方案。

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是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的核心内容,其目的在于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小项目投资的风险。

1)设备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的方法

设备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是为了确保投资决策的科学性,确保达到投资人的目标而必须要进行的工作。设备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主要有:

(1)投资回收期法

投资回收期又叫投资返本期,是指以项目的净收益抵偿全部投资所需的时间。这里所说的净收益主要是指利润,此外还包括制度规定允许作为还款用的折旧、摊销及其他资金;全部投资包括与设备有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期借款利息和流动资金。它是用来考察项目投资赢利水平的经济效益指标。投资回收期以年为计算单位,一般从建设开始年算起。投资回收期的内容按是否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分为静态投资回收期和动态投资回收期。

(2)方案比较分析法

它确定方案的相对经济效益,即就方案的不同要素部分进行比较,计算经济效益、确定方案,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哪个方案最优。

(3)不确定性分析法

它是考察设备投资、设备寿命、产品生产成本、产品售价等因素变化时,对项目经济设备管理基础工作效益的简介。

2)经济评价的层次

(1)设备投资国民经济评价

设备项目的经济评价,通常是先进行财务评价,然后用影子价格、影子汇率、影子工资、社会折现率等经济参数对项目有关的费用、效益进行调整后再进行国民经济评价,计算项目的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等主要指标,或辅以就业效果、分配效果、外汇效果及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等附加指标,以判断项目的宏观可行性。

对建设期和生产期较短、不涉及进出口平衡的项目,如其财务评价结果能满足最终决策的需要,就不一定要作国民经济评价。但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投资规模较大的重大项目,应作国民经济评价。

(2)设备投资财务评价的内容

①财务盈利能力分析——分析和测算项目计算期的财务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

②清偿能力分析——分析、测算项目偿还贷款的能力和投资的回收能力。

③外汇效果分析——涉及外资或产品出口的项目,应进行外汇效果分析,以衡量项目的创汇能力。

④风险分析——分析项目在建设和生产期可能遇到的不确定性因素和随机因素对项目经济效果的影响程度,以预测项目可能承担的风险大小。

⑤财务状况分析——通过计算反映项目财务状况的指标,说明项目抵抗财务风险的能力。

4.工程设备投资经济效果评价方法

经济效果评价的指标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项目的经济性。这些指标主要可以分作两大类:一类是以货币单位计量的价值型指标,例如净现值、净年值、费用现值、费用年值等;另一类是反映资金利用效率的效率型指标,如投资收益率、内部收益率、净现值指数等。

两类指标是从不同角度考察项目的经济性,所以,在对投资方案进行经济效果评价时,应当尽量同时选用这两类指标,而不仅是单一指标。

由于项目方案的决策结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各类指标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方法也是不同的。经济效果评价指标分为静态评价指标和动态评价指标。静态评价指标主要用于技术经济数据不完备和不精确的项目初选阶段,动态评价指标则用于项目最后决策前的可行性研究阶段。

5.设备投资决策结构与评价

1)独立方案的经济效果评价

独立方案,是指作为评价对象的各个方案的现金流是独立的,不具有相关性,且每个方案的采用与否都不影响其他方案是否采用的决策。

独立方案的采用与否,只取决于方案自身的经济性,即只需检验它们是否能够通过净现值、净年值或内部收益率指标的评价标准。因此,多个独立方案与单一方案的评价方法是相同的。

用经济效果评价标准检验方案自身的经济性,叫“绝对效果检验”。凡通过绝对效果检验的方案,就认为它在经济效果上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就应予以拒绝。

2)互斥方案的经济效果评价

方案之间存在着互不相容、互相排斥关系的称为互斥方案,在对多个互斥方案进行比选时,至多只能选取其中之一。

在方案互斥的决策结构形式下,经济效果评价包含了两部分内容:

第一,考察各个方案自身的经济效果,即进行绝对经济效果检验;

第二,考察哪个方案相对最优,称“相对经济效果检验”。

两种检验的目的和作用不同,通常缺一不可,只有在众多互斥方案中必须选择其中之一时才可能只进行相对效果检验。

3)寿命不等的互斥方案比选

对于寿命相等的互斥方案,通常将方案的寿命期设定为共同的分析期(或称计算期),这样,在利用资金等值原理进行经济效果评价时,方案间在时间上就具有可比性。

对寿命不等的互斥方案进行比选,同样要求方案间具有可比性。满足这一要求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设定一个合理的共同分析期;第二,全寿命期不等于分析期的方案,选择合理的方案接续假定或者残值回收假定。通常可采用年值法、现值法、计算期统一法等进行方案的比较。

4)相关方案的经济效果评价的类型

相关方案的经济效果评价的类型如下:

①完全互斥型。

②相互依存型的完全互补型。

③现金流相关型。

④资金约束导致的方案相关型。

⑤混合相关型。

6.设备寿命周期费用

1)设备寿命周期使用费用的内容

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是设备在研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使用、维护、修理、改造和报废的整个寿命周期内所消耗费用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购置费用和维持费用两部分。

购置费用是一次性投资,所以又叫非再现费用;维持费用是使用过程中与使用维修设备有关的人员、动力、物资等所消耗的费用,又叫再现费用。

设备寿命周期费用可用公式表示,即:

设备寿命周期费用=购置费+维持费+拆除费-残值

(1)购置费

购置费中的直接费用包括:开发规划费、市场调查费、设计费、专利使用费、制造费、运输费、保管费、操作与维护图纸资料费;操作、维修人员培训费,培训设施费。间接费用包括:图书资料费、计算机处理费、有关人员管理费用及与合同有关的费用。

(2)维持费

其直接费用有运行费、维修费、后勤费、报废处理费。运行费包括:操作人员费,辅助人员费,电、气、油、汽等动力费,消耗材料费,空调费。维修费包括:维修材料及备件费、人工劳务费、工具器具费、设备改造费。后勤费包括:备件、维修材料保管费,试验设备租赁费等。间接费用包括:搬运费、调查费、办公费等。

2)寿命周期费用评价法

寿命周期费用评价法是为了选择有限资源的最佳使用方法,以及对设备的各种待选方案进行评价,使其寿命周期费用达到最经济的系统分析方法。寿命周期费用评价法来源于费用效益分析(CBA)。

在美国,CBA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运用于各个领域。后来,CBA应用于复杂国际系统和宇航系统,作为方案经济性评价方法,并被改称为费用效果分析(CEA)。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寿命周期费用评价法。

在进行设备系统开发的初期,估算待选方案的寿命周期费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由于在开发初期阶段尚未作出完整而详尽的设计,要求估算达到高的准确程度是相当困难的。

常用的估算方法有:

第一,类比法。这种方法是参照过去已有的相似设备系统、设备或组成部分进行类比,推算出估算对象的寿命周期费用值。它适用于设备系统开发研究的初期,并有资料可参照的情况。

第二,参数法。这种方法是首先利用过去的资料,找出设备的主要技术参数(如:重量、长度、时间、里程等),与各子系统费用之间的关系式,然后用来求出新设备子系统的费用,最后综合估算出全系统的寿命周期费用。这种方法也适用于设备开发初期阶段,并且必须有一定的资料积累。

第三,工程法。这种方法是将设备系统分解为各个子系统和组成部分,按其性能等参数的特点逐个进行估算,然后累计求得总的费用。估算每个基本费用单元时采用工程的计算方法,如零部件的费用由所需的设计费、材料费、工作费等相加而得。这种方法适用于设备的设计、制造阶段。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估算的依据愈充足,所得的结果也愈准确。

第四,分析计算方法。评价各种待选方案的寿命周期费用时,可根据设备方案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分析计算方法。如现值法和年金法。

寿命周期费用的理论和方法既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也是一种适用的决策技术。在设备一生的各个阶段都可以运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来提高管理水平、进行科学的决策,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比如在设备规划阶段,可以用来对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进行初步估算,并把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作为规划设备项目,评价不同方案的主要依据。

在设备的使用阶段,可以通过对构成寿命周期费用的重要因素(如:使用费、维修费、后勤支援费等)进行严格的管理,统计、监督、控制各项费用的形成,验证购置阶段所规划的费用参数,寻求降低维持费用的有效途径;也可用来确定使用设备的经济寿命;还可以用来对设备的维修、技术改造或使新方案进行评价和选优。

7.工程设备投资风险分析

近年来,工程设备的融资租赁业务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状态,不仅是融资租赁方式销售产品的比例高,且是国内、国际市场双双走高,这就要求机械设备融资租赁业务中的出租企业加大对风险防范的关注力度,避免因风险控制不力而给企业正常经营带来负面影响。

1)火灾、爆炸风险

火灾是最经常、最普遍地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且火灾中常常伴随着爆炸的发生,爆炸则是猝不及防的。爆炸会造成设备损坏、厂房倒塌、人员伤亡等巨大损失。施工机械设备失火不仅威胁人员的生命安全,毁损设备,而且会严重影响施工秩序,造成厂房或施工场地其他设备的损失。施工机械设备失火常常产生于机械发动机起火、车厢货物起火、设备加油过程中起火、机械在操作中起火、机械被撞后起火等等。

2)自燃风险

高温天气下,由于电路、油管等原因引发的机械自燃时有发生,往往造成整台机器报废,有时甚至危及人身安全。燃油泄漏、线路故障、线路老化等问题出现,如果不及时发现并处理,那么当燃油混合气达到一定的浓度,加之有明火出现时,自燃事故就不可避免。

3)自然灾害风险

由于用于融资租赁的设备使用地域广泛,在全国不同区域都可能被使用到,因此由自然灾害引起的物质损失不容忽视。在地势低洼地区和土质松软作业面施工的工程机械,若发生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工程机械设备极易发生被淹没、冲毁导致的损失。在斜坡上施工,岩土体受重力作用极易发生滑坡,受大雨侵蚀,地面下陷容易引发事故,由于雨水浸泡侵蚀,山体易发泥石流等灾害导致机械受损。

4)意外事故风险

(1)人为因素

工程机械操作人员的专业操作技术对意外事故发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工程机械操作手是一个对操作安全要求颇高的职业,持证上岗更是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审核,以及产业技能与安全保证的必要环节。工程机械的高速发展对工程机械操作人员的数量需求起到了快速拉升作用,导致大量操作人员希望能快速获取操作资格证,因此很多地方单位核发操作证时出现乱象,培训考核体制不完善或者形同虚设,未经严格审核的资格证无疑埋下了安全事故的重大隐患。

(2)碰撞、倾覆风险

从多年的出险案件来看,碰撞、倾覆是工程机械出险的主要原因,这是由工程机械设备所处施工作业环境的特殊性决定的。

(3)飞行物体及其他空中运行物体坠落

主要是在矿山、山体作业的工程机械,极易发生石块滚落、飞射、坠落,而导致工程机械受损。

5)盗抢风险

工程机械用途广泛,市场遍布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其中主要有交通运输建设(如铁路建设、公路建设)、能源建设(如电力建设、石油开采等)、原材料开发(有色金属开采、化工原料开采)、农林水利建设(如林业发展、农业发展、养殖业发展等)、城乡发展以及现代化国防六大领域。这些领域多为野外作业,并且使用体积庞大或操作复杂的工程机械。这类机械因其自身体积庞大,质量偏大,且使用区域多位于室外,大多在不被覆盖的露天作业,因此在保管方面常常处于监控不严状况,易造成丢失与被盗窃。这类机械设备往往都是价值不菲的,如若发生盗抢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6)操作人员以及第三者责任风险

①机械设备零部件做旋转运动时造成的伤害。如物体打击伤害。

②机械设备的零部件做直线运动时造成的伤害。如压伤、砸伤、挤伤。

③刀具造成的伤害。如刀具在加工零件时造成的伤害主要有烫伤、刺伤、割伤。

④电气系统造成的伤害。如电击。

⑤手用工具造成的伤害。

⑥其他的伤害。机械设备除去能造成上述各种伤害外,还可能造成其他一些伤害。例如,有的机械设备在使用时伴随着发生强光、高温,还有的放出化学能、辐射能,以及尘毒危害物质等,这些对人体都可能造成伤害。

7)设备运输过程中产生的风险

运输阶段对于大型机械设备运输项目而言,是比较难进行风险控制的阶段。在所需运送的设备中,由于有些设备质量过大必须用载重适合的车辆运输,有些机器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也需要采用特殊包装,然后选用大型特种车辆运输,因而常规的运输方案远远不能满足其目的要求。

8.设备维修的技术经济评价

1)设备维修费用的概念及其构成

设备维修费用是指为保持或恢复设备技术性能所支付的费用。它主要包括设备的维护费和修理费两大部分。

设备维护费主要是指设备日常保养费用和设备检查、检验费用,而设备修理费是指为恢复设备的性能而进行修理所发生的费用。为了防止设备劣化、保持设备正常技术状态、保证设备安全运行而进行的日常清洁、润滑、紧固、调整、防腐等日常保养工作所支付的费用是设备日常保养费,而为了了解设备有无异常或是否良好而进行的点检、诊断、监测、检验等所发生的费用则为设备检查、检验费。

从传统的角度来讲,设备修理费又分为小修、中修和大修,无论是大修理费还是小修理费都要进入企业生产成本,但由于大修理费一般数目较大,为避免生产成本出现大的波动并保证设备大修资金有可靠来源,有许多企业在财务核算上采取预提待摊的方式处理大修理费。从设备维修费用的构成分析,它主要包括备件费、材料费、人工费、检验费、技术咨询费等,其中备件费、材料费和人工费构成了设备维修费的主体。

设备维修费用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企业的装备水平、工艺流程有关,而且也是企业设备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

2)设备维修费用的控制

设备维修费用是构成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设备维修加强管理,以求节约和降低维修费用,对设备的经济管理具有重大意义。设备的失修和过修都不能实现维修费用的经济性,设备维修费用的控制与考核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尊重设备运行的客观规律,讲究科学维修。

各企业设备维修模式的变化也是不断寻求的过程,如事后维修、定期维修、预防维修、状态维修和改善维修。选择最佳的维修方式是要用最经济的费用取得最好的修理效果。

设备维修费用的控制要考虑到现实装备水平、工艺流程、工序能力匹配、设备的新旧程度等,要追求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无疑可以降低设备维修费用,但还应认识到维修费用的控制与管理的加强反过来也可以促进设备管理方式的改进和维修方式的变革。

降低设备维修费用的途径有很多,应因地制宜。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杜绝以修代保、缺项维护等不良现象发生,树立维护重于修理的观念。

②适时检修,争取修理的最佳时机,避免因错过最佳检修时间而造成的更严重的经济损失。

③加强检修管理,做到保安全、保工期、保质量、保费用。

④加强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维修人员的设备维护技能,不断应用新技术提高设备维修水平。

⑤大力推行改造性设备维修。

⑥做好备件修旧利废工作,充分利用资源。

⑦适度地控制外委检修。若外委检修明显经济且具有质量保证,就应当外委,衡量外委与否的标准在于其经济性。

⑧做好备品配件、检修用材料的采购管理。

备件费与材料费构成了设备维修费的绝大部分,合理的性能价格比是采购工作追求的目标。片面地追求高质量将以高昂的价格为代价和教条地追求低价格将会带来低劣的质量,两者都不会带来设备维修费用的经济性。

合理确定维修费用的控制指标应结合企业的设备状况、工艺流程、历史数据、生产负荷等因素综合考虑、科学预测,并在执行中进行跟踪、评估、不断完善。

3)设备维修费用控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为防止企业发生片面追求降低设备维修费用、强制运行设备的短期行为,应将设备维修费用与设备利用率、完好率、设备故障停机率等技术指标捆在一起进行测评,使职工认识到重视设备经济管理并不意味着轻视设备技术管理、实物管理,更不意味着在设备管理考核指标上厚此薄彼,促使企业人员提高设备综合管理水平。

②设备维修费用的高低除与设备技术状况、装备水平、利用率等有关外,还与设备所在企业的维修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因此任何的企业设备维修费用指标仅供参考,不能按部就班。

③设备维修费用的统计方法应当明确,可由设备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共同研究确定本单位设备维修费用的统计范围、方法、时域、程序等,力求做到统计方法统一、统计数据准确及时。这样的统计数据有利于不断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合理控制设备维修费用。

9.设备更新与改造的技术经济评价

设备的使用过程,是其生产产品、创造利润的过程,但由于磨损和难以完全避免的情况,也致使设备自身消耗。若对设备不及时进行补偿,设备就会产生故障、功能丧失,从而不能维持生产。设备的补偿有设备维修、设备更新和改造等方式。

设备的技术性能和技术状态不但直接影响产品质量,还关系工时、材料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同时对经济效益也会产生深远影响。设备的技术改造和更新直接影响企业的技术进步、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有计划、有步骤地用先进的技术改造落后的技术、用先进的设备取代陈旧落后的设备以改变生产面貌,是提高企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进行设备管理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投资效益,达到设备寿命周期费用的最佳化。为此,企业在考虑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的同时,还应重视设备的经济评价,使之在经济上合理。设备的经济评价常用下列几种方法。

1)设备投资回收期法

(1)设备投资回收期法的定义

设备投资回收期法又称为归还法或还本期法,常用于设备购置投资方案的评价和选择,它是指企业每年所得的收益偿还原始投资所需要的时间(单位为年)。

这种方法是把财务流动性作为评价基准,用投资回收期的长短判定设备投资效果,最终选择投资回收期最短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2)设备投资回收期法的计算方法

由于企业每年所得的收益应包括的内容有不同的见解,因而投资回收期有如下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①用每年所获得的利润或节约额补偿原始投资,其计算公式为:

投资回收期=设备投资额/年利润或节约额

②用每年所获得的利润和税收补偿原始投资,其计算公式为:

投资回收期=设备投资额/(年利润+年上缴税金)

③用每年所获得的现金净收入,即折旧加税后利润补偿原始投资,其计算公式为:

投资回收期=设备投资额/年现金净收入

上述公式中若各年收入不等,可逐年增加其金额,与原始投资总额相比较,即可算出投资回收期。

(3)设备投资回收期法的缺点

①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②只强调了资金的周转和回收期内的收益,而忽视了回收期之后的利益。

③就某些设备回收期的长短做出取舍,就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

2)设备投资现值法

(1)设备投资现值法的定义

设备投资现值法是把不同方案设备的每年使用费,用利息率折合为“现值”,再加上最初投资费用,求得设备使用年限中的总费用(也称现值总费用),据此进行比较,从而判定设备投资方案经济性优劣的一种方法。

(2)设备投资现值法的计算方法

设备投资现值法总费用的计算公式为:

设备使用年限中的总费用=最初投资费用+(每年使用费用×现值系数)

式中 i——年利润;

n——设备使用年限。

现值系数除了可以用上面的公式计算外,还可通过查表求得。

3)设备投资年费用法

(1)设备投资年费用法的定义

设备投资年费用法是把不同方案的年平均费用总额进行比较,以评价其经济效益的方法。

(2)设备投资年费用法的计算方法

年平均费用的总额是指每年分摊的原始投资费用与每年平均支出使用费用之和,用公式表示:

年平均总费用=年使用费用+(设备最初投资费用×投资回收系数)

其中

式中 i——年利润;

n——设备使用年限。

可见,投资回收系数是指现值系数的倒数,它既可以按上式计算,还可通过查表求得。

10.设备折旧

1)设备折旧的基本概念

设备折旧是指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因磨损而需要分期、分次逐渐转移到工程成本中的那部分价值。

构成产品成本的一项生产费用,在核算上叫做折旧费或折旧额。计入产品成本中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在产品销售后转化为货币资金,作为固定资产耗损价值的补偿。从设备进入生产过程起,它以实物形态存在的那部分价值不断减少,而转化为货币资金部分的价值不断增加。到设备报废时,它的价值已全部转化为货币资金,这样设备就完成了一次循环。

2)确定设备折旧年限的一般原则

①正确的折旧年限既应反映设备的有形损耗,又应反应设备的无形磨损,应该与设备的实际损耗基本符合。例如,精密、大型、重型、稀有设备,由于价值高而一般利用率较低,且维护较好,其折旧年限应大于一般通用设备。

一般来说,折旧年限应依据固定资产使用的时间、强度、使用环境及条件来确定。所以,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设备的折旧年限应是不同的。

②应从国家的政策、经济发展水平来考虑。折旧费的大小是影响财政收入和国民收入比例的重要因素。因此,应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适当地制定折旧年限并逐步改进,各企业可结合实际发展需要,适当缩短或延长设备的折旧年限。

③折旧是从销售收入中提取的,所以,没有销售收入,折旧就无从提取。因此,折旧年限必须考虑产品的市场寿命。

④要考虑企业技术改造和财务承受能力的平衡。折旧年限过长,则折旧基金不足以补偿设备已经消耗的部分,会影响设备正常更新和改造的进程,不利于企业的进步;如过短,则会使产品成本提高,销售停滞,利润降低,致使企业财力无法承受。因此,必须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正确的折旧年限,既要考虑设备的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同时又要考虑国家财政、经济发展及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常用设备的折旧年限方法有如下几种:

第一,平均年限法。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折旧年限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第二,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第三,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的一种方法。应用这种方法计算折旧额时,由于每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没有扣除预计净残值,所以在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应在其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的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2/折旧年限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年初账面余额×月折旧率

第四,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又称合计年限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乘以一个以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寿命为分子,以预计使用寿命逐年数字之和为分母的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折旧年限-已使用年限)/[折旧年限×(折旧年限+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净值-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固定资产折旧,按月计提。月份内开始使用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次月开始计提。月份内减少或停用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提折旧,从次月起停止计提。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不补提折旧,其净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11.设备资产评估

设备资产评估应遵循资产评估的基本原则,它是规范评估行为和业务的准则。

1)评估的工作原则

(1)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要求设备资产评估摆脱被评估资产各方当事人利益的影响。评估机构是独立的社会公正性机构,评估工作应始终依据国家规定的政策和可靠的数据资料独立进行操作,做出独立的评定。

(2)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要从实际出发,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在使用客观可靠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符合实际的标准和方法,得出合理可信、公正的评估结论。

(3)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在具体评估过程中,必须根据特定目的,选择适用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制订科学的评估方案,确定合理的评估程序,用资产评估基本原理指导评估操作,使评估结果准确合理。

(4)专业性原则

专业性原则要求资产评估机构必须是提供资产评估服务的专业技术机构。

2)评估的经济原则

(1)功效性原则

在评估一项由多个设备或装置构成的整体成套设备资产时,必须综合考虑该设备在整体设备中的重要性,而不是独立地确定该设备的资产。如评估生产线上的设备,必须考虑该设备在生产线上的功能重要程度,也就是功效的大小。

(2)替代原则

在评估时,考虑某一设备的选择性或有无替代性,是评估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同时(评估基准日)存在几种效能相同的设备时,实际存在的价格有多种,而最低价格的设备社会需求最大,评估时则应考虑最低价格水平。

(3)预期原则

设备的资产是基于未来收益的期望值决定的,评估设备资产的高低,取决于其未来使用性或获利的能力。因此,要求进行设备资产评估时,必须合理预测其未来的获利能力及取得获利能力的有效期限。

(4)持续经营原则

持续经营原则是指评估时,被评估设备需按目前用途和使用方式、规模、频度、环境等情况,继续使用或在有所改变的基础上使用,相应确定评估方法、参数和依据。

(5)公开市场原则

公开市场原则是指设备评估选取的作价依据和评估结论都可在公开市场存在或成立。公开市场是指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交易各方进行交易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利益,交易各方掌握必要的市场信息,具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对评估设备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交易条件公开,并且不具有排他性。在公开市场上形成或成立的价格被称为公允价格。

3)设备资产评估的特点

设备资产评估除了遵循资产评估的一般性原则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①设备资产在企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一般为60%~70%)。因此,设备资产评估在整个资产评估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设备特别是大型、重型、稀有、高精度、数控和成套设备比其他固定资产的技术含量高。对这些设备的评估要以技术检测为基础,并参照国内外技术市场价格信息。

③设备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仅会产生有形损耗,而且还产生无形损耗。对此要进行充分调查和技术经济分析。

④对于连续性作业的生产线设备,其构成单元是不同类型的装置。对此要以单台、单件为评估对象,分类进行,然后汇总,以保证评估的准确性。

4)设备资产评估的方法

根据我国资产评估管理要求和国际资产评估惯例,资产评估中的设备资产评估方法有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和收益现值三种。

(1)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也称现行成本或重置价值,它是指在评估资产时按评估资产的现时重置价值,再扣减在使用过程中因自然损耗、技术进步或外部经济环境导致的各种贬值。所以,重置成本是通过评估资产的重置成本和资产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将重置成本扣减各种贬值作为资产评估价值的一种方法,用公式表示为:

评估价值=重置成本-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

(2)现行市价

现行市价是根据目前公开市场上与被评估资产相似的或可比的参照物的价格来确定被评估资产的价格。现行市场法是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是因为评估过程中的资料直接来源于市场,同时又为即将发生的资产行为估价。但是,现行市价法的应用与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资产的市场化程度密切相关。

现行市价是指无形资产评估在公开市场上的销售价格,这种销售可以是实际销售,也可以是模拟销售。现行市价应是在有充分的市场竞争,交易双方都没有垄断及强制,而且双方都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了解实情,具有独立的判断和理智的选择的条件下进行。

决定资产现行市价的基本因素有:资产本身的再生产成本价格。一般来讲,资产价格的高低取决于其生产成本的高低;资产现时功能状况、质量因素、技术参数及损耗状况,在一般情况下优质就会优价;市场供需情况,一般情况下一项资产供大于求,其价格会下降;如果求大于供,价格就会上升。

(3)收益现值

收益现值是指通过估算被评估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并折算成资产现值(未来收入一定量货币的现有价值量),以此确定被评估资产价格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

收益现值的本质是本金市场价格,是剩余价值的本金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预期收益。在正常的经营条件下,投资者欲获得更多的收益,就必须在资产方增加投资或提高收益率。投资越多资产价值就越大,反之越小。从本金运动的目的看,本金和收益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投入一定量的本金,可获得一定量的收益;反之,根据一定量的收益,也可追溯为一定量相应的本金。这就形成了两个概念:一是本金收益率,即投入的本金与预期收益的比率;二是收益本金比率,即预期收益还原为本金的比率。收益现值就是年预期收益除以适用本金收益率后的商。

以收益现值作为资产的价格标准,意味着资产所有者流动的不是一般的商品买卖,而是将资产作为收益能力来买卖。无形资产评估在预期收益比较稳定的情况下:

资产现值=收益现值=预期收益/适用资产收益率

收益现值标准在应用中有两个不足:一是决定收益现值的预期收益额和资产收益率预测起来困难;二是用预期收益作为被评资产价值的基础,这似乎与资产实体本身无关,故用起来难度大。但尽管如此,收益现值仍有其无法替代的优越性。

收益现值标准是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提下,资产评估准则只能是整体资产或具有单独获利能力的资产,并且在预期收益较为稳定的条件下应用才更为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