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项目落地与战略对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三大类项目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区域贯穿亚欧非大陆,连接世界各国,东起活跃的东亚经济圈,西至发达的欧洲经济圈,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中间广大腹地,沿线分布着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生产国、消费国和通道国,“一带一路”涉及的区域是世界经济和能源的心脏地带。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一带一路”合作重点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个方面。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的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一带一路”合作是在既有双、多边和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框架下,各国之间高度灵活,富有弹性,多元开放的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2013年以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投资和贸易额度呈上涨趋势,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能源和园区项目三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项目

“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的基础是设施联通,而其中的核心是“路”,由“路”的联通支撑起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联通,从而带动各个国家和地区人民沿“路”而行的交流与亲近。

“一带一路”沿线的中部国家铁路、公路、航空和海运等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西欧、南欧、中东、东南亚和东亚等沿海地区交通运输业设施指数明显优于内陆地区,跨洲货物运输以海运为主,人员交流以航空运输为主。其中,西欧、南欧、东亚、南亚地区的铁路、公路交通网已具规模,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东—南欧一线的海运交通网极为发达,西欧、南欧、东亚、东南亚地区的民用航空基础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限于修建成本、环境影响和技术储备等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只有中国、德国、意大利、荷兰4国建成时速2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俄罗斯、奥地利、印度等国的高速铁路仍在前期规划或设计建设之中。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快速推进设施联通,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构建互联互通网络。第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130多个双边和区域运输协定,涉及铁路、公路、海运、航空和邮政等各个领域。通过73个水路和公路口岸,与相关国家开通了356条国际道路客货运输线路;海上运输服务已覆盖“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与43个沿线国家实现空中直航,每周航班约4200个。第二,“要想富,先修路”的中国口号成为沿线国家的共识,不少国家争当地区物流中心。例如,阿塞拜疆修建东—西、北—南交通走廊,极力打造巴库新港,拟成为高加索物流中心;哈萨克斯坦更是当仁不让,要成为东西方物流枢纽。第三,一大批重大项目启动。例如,吉布提—亚的斯亚贝巴铁路竣工通车;瓜德尔港投入使用;乌兹别克斯坦“卡姆奇克”隧道通车;匈牙利—塞尔维亚铁路、中泰高铁等项目即将开工;莫斯科—喀山高铁进入勘探设计阶段。第四,物流软环境建设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例如,哈萨克斯坦与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等牵头成立了跨里海国际运输线路协调委员会,积极协调中国—中亚—高加索物流运输。哈萨克斯坦提出,为加快融入国际交通体系,将推行“5C”(服务、速度、价格、稳定性和完整性)准则为过境运输保驾护航。

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落后,极大地限制了其经济发展,而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经验和技术均居世界前列。这促使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开展大量合作,有效提升了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公路方面,中缅公路建设正在推进,喀喇昆仑公路升级改造二期工程已初具规模,黑河大桥已经开工建设。铁路方面,亚吉铁路对东北非运输起到重要作用,匈塞铁路、雅万高铁陆续开工,中老、中泰等泛亚铁路网开始启动,中老铁路是第一个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共同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境外铁路项目,全线采用中国技术标准、使用中国设备。莫斯科至喀山的高速铁路已经开始勘测,巴西到秘鲁的两洋铁路也开始勘测。港口方面,从巴基斯坦瓜德尔港到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都留下了中国建造的印记。瓜德尔港口2016年11月正式通航,可泊5万吨油轮。由中国路桥公司承建的蒙巴萨港第19号泊位正式启用,这是中国公司在肯尼亚承建的第一个港口项目,提升了蒙巴萨的货物吞吐能力。吉布提港口2017年完成首期工程,瓜德尔港土地已经移交。其他港口的工程也正在推进。

中巴经济走廊已实质性启动一批重大项目,中蒙俄三方已就建设经济走廊达成共识,规划纲要已经落地,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

(二)能源项目

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一带一路”连接着欧亚两大能源消费市场和中东、中亚、俄罗斯等主要能源输出国。“一带一路”覆盖两大优质化石能源富集区:俄罗斯—中亚地区和海湾地区,以及能源技术先进、绿色能源使用广泛的西欧地区。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促进欧亚大陆能源市场的稳定,有利于助推沿线国家实现能源绿色转型。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将促使中亚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东南亚经济圈、欧洲经济圈、美洲经济圈形成有效连接,打造合作共赢的区域能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能源合作搭建了更为有效的对话平台,创造了更加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有助于开启更加包容的全球能源治理新模式。

从传统角度来看,国际能源合作主要包括能源贸易合作、能源开采与勘探合作、能源技术与生产合作、能源金融合作和国际多边协调五方面内容,目的是通过相互协调以保障各自的能源与发展利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参与国际能源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取得大量成绩。当前我国正经历从双边到多边合作的转型期,在国际能源治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的对外能源合作提供了一个新平台,其本身也有很多优势。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明确将能源合作列为重要内容,在愿景中提出要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加大煤炭、油气、金属矿产等传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积极推动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合作,推进能源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合作,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加强能源资源深加工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合作。推动新兴产业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促进沿线国家加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推动建立创业投资合作机制。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连接东亚和欧洲两大能源消费区,中间是中亚和西亚北非等能源富集区,密切联系了能源消费国与生产国。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1338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57%;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为155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78%。可以说,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但优化能源配置、增进能源合作仍是沿线各方共同的意愿。过去三年多来,“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能源合作也已取得大量成绩,沿线已开工的能源项目超过40项,签订的能源重大合作超过20项。

从能源合作区域来看,一是中亚五国能源资源丰富但开发较弱,合作基础好且前景广阔。中亚五国不仅油气资源丰富,还有更为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中亚地处北半球风带,是世界上最适合开发风能的地区之一;中亚地区沙漠广阔,适合建大型太阳能电站;中亚的人均水能资源位居世界第一。然而,可再生能源储量虽然丰富,但开发利用率极低,中亚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不足1%。中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其能源输出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也一直受制于其滞后的基础设施体系。在电力基础设施方面,中亚沿线国家普遍电力设施老旧,电力技术落后,电工装备制造能力不强,对于电力投资和建设有着迫切的合作意愿。我国与中亚各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由来已久,打造了良好的能源合作基础和互信基础。“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和中亚国家深化能源领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新的战略契机。通过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中亚国家的油气资源能拓展更大的市场,如东北亚、南亚以及太平洋沿岸国家的市场。尤其对于能源和资源丰富的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来说,能源出口多元化是其国家长期战略。

二是中东油气资源极其丰富,合作潜力巨大。中东地区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可以说是全球的“油库”。中东地区石油探明储量1087亿吨,占全球探明总量的47.3%。2015年中东国家石油产量1412百万吨,占世界总量的32%,石油出口879.6百万吨,占其产量的62%。而中国是中东国家最大的原油出口地,约占其出口总量的20%。中东地区同样有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天然气探明储量80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42.8%。2015年,中东国家天然气总产量6179亿立方米,占世界总产量的17.4%。中东地区是“一带一路”油气合作的热点,潜力巨大,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中之重。当前正是中国与中东地区合作的机遇期,一方面,中东国家要求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愿望强烈,为与中国合作和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当前国际石油市场进入低油价周期,从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中东主要石油输出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在加大,合作空间因而扩大。

三是南亚与东南亚能源资源匮乏,目前仍需克服合作瓶颈,但其与中国具有很强的能源合作互补性。南亚与东南亚国家化石资源较为匮乏。南亚与东南亚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分别仅占世界探明可采储量的1.2%和4.4%。由于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南亚、东南亚国家对油气需求越来越大,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新加坡是典型的零能源存储和生产国家,能源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老挝、菲律宾、缅甸和泰国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能源危机。粗略计算,2015年南亚、东南亚地区石油消费527.9百万吨,占世界总消费的12%,石油进口493.1百万吨。在天然气方面,印尼、马来西亚和越南是东南亚较为主要的天然气出口国,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的天然气出口国。在电力方面,电力短缺是南亚与东南亚国家面临的一个巨大的能源问题。电力短缺限制了各国的工业发展,并恶化了投资环境,严重制约了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具有很强的能源合作互补性。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在能源开发、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有着明显优势,特别是在煤炭开采、水力发电、燃煤发电、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和技术。近些年,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油气、电力、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化,能源领域合作逐渐成为双方合作的亮点。在油气方面,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在缅甸实施的先导项目,中缅原油管道工程的正式投运使中国开辟了印度洋能源通道,实现了油气进口多元化,对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然而,“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能源合作也面临大量挑战。一是大国将“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同地缘政治、大国博弈相挂钩,部分国家将阻滞“一带一路”建设视作阻滞中国扩大影响的工具,而能源项目比较“接地气”,也容易受干扰;二是沿线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风险均较集中,在东南亚、中亚、南亚、西亚、北非等地区均存在明显的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风险,一些国家在融资、建设及长期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风险也相对集中;三是国际能源结构转型加速,而“一带一路”沿线以传统能源为主,尽管愿景中明确提到要侧重新能源发展,但未来如何更好对接仍是挑战;四是我国在能源技术、金融、贸易等方面的能力仍有待提升,特别是如何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下不同领域的良好配合,仍是我们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未来我国应重点在“一带一路”沿线增信释疑,推进大国协作,增进中小国家相互理解,这也就是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重要任务。我们应分阶段、分领域推进能源合作。在现阶段,“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重点应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技术合作,特别是新能源、新产业技术合作,只有基础设施完善了,各国共识提高了,才能真正推进沿线能源优化配置,才可能推进沿线能源多边合作,并对全球能源治理产生影响。

(三)园区项目

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设一批海外园区,因地制宜地发展园区经济,推动沿线国家发展,带动我国高端装备、先进技术标准和优势产能向境外转移,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多处于工业化进程初期,其中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主要投资来源地均为中国。海外园区已经成为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的主要内容。

国际产业合作园区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产物,也是国家间主动对接发展战略的结果,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的海外园区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能矿资源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据商务部数据,截至2017年3月,我国在2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经有56个已建或在建的合作园区,占所有海外合作区总数的72.72%,累计投资185.5亿美元,入区企业1082家,总产值506.9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10.7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超过16万个,其中20家合作园区通过了商务部考核。一是从海外园区层面来看,根据《“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海外园区建设与发展报告(2018)》显示,领先园区多建于产业基础好、社会稳定的国家,如越南龙江工业园、泰中罗勇工业园、埃及苏伊士运河经贸合作区、华夏幸福印尼产业新城、中国印尼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等海外园区分别位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外园区的前五名,而落后园区则建于产业基础较差、多种风险较大的国家,如中塔工业园、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格鲁吉亚华凌自由工业园、中哈边境合作中心、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等位列后五名。二是从中国海外投资的国家层面来看,中国投资的海外园区和企业多指向邻国,由此带来的邻国效应显著,如“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中,接受中国海外投资企业数排名前十名的分别为俄罗斯、越南、印度尼西亚、老挝、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哈萨克斯坦、缅甸等国家。三是从海外投资省、市、自治区层面来看,国内沿海城市对外投资活跃,延边省、自治区对外投资也具有一定区位优势,北京、山东、浙江、广东、江苏、新疆、黑龙江、云南、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市、自治区独立经营的海外园区数目位于国内前列,江苏、浙江、北京、山东、广东、上海、黑龙江等省、市、自治区海外投资的企业数目位于国内前列。

海外园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促进了当地工业化程度,推进了当地现代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当地经济现代化和社会高水平的发展,其中一些特别成功的项目在海外创造了极佳的口碑和正面影响力。①由中白两国国家元首倡建的中白工业园,是两国合作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标志性工程,位于丝路经济带向欧洲延伸的重要节点。该工业园是白俄罗斯招商引资的最大项目,也是中白间最大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投资约56亿美元,占地面积91.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高端制造等产业。②由上海海成集团与塔吉克斯坦工业和新技术部合作的建设项目——“中塔工业园”。园区以塔中矿业的矿山为依托,向矿山上下游延伸产业链。作为中塔工业园的首个入园项目,塔中矿业冶炼厂已于2017年11月正式启动,它使塔方精炼铅、锌、铜的水平提高了20倍,填补了塔方有色金属冶炼领域的多项空白。作为一个综合型产业园区,将形成600万吨的年采选处理能力,年产铜、铅、锌等金属35万吨,形成矿山资源开发、矿山服务配套、上下游企业及其他相关企业集群,园区将吸纳塔国近万人的就业,有效推动塔吉克斯坦的工业现代化,促进中塔两国的经贸合作,加速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地区的落地。③由华立集团2005年在泰国成立的泰中罗勇工业园。在园区内建设海外工业唐人街,形成中国企业在泰国的投资氛围和集聚效应,加强横向合作,控制风险,争取更多的投资优惠。进入园区的企业可以共享资金、信息与人才等资源,降低了中小企业“走出去”投资初期的风险。截至2017年底,已有超百家中资企业入园,总投资150亿元,涉及汽摩整车及零配件、机械电子、通信和光伏等行业,雇佣当地员工超过2万人。2015年泰中罗勇工业园启动了第三期建设,预计2020年前完成,建成后的园区可接纳中国企业300家。④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总投资2亿欧元,规划园区面积97.6万平方米,2017年全面建成。合作区的建设带动商贸城入住率达到85%以上,物流强度达到200万吨/年•平方公里,拉动国内企业产品出口20亿美元/年。该园区为中东欧地区采购商和中国供应商搭建了一个全方位的全新平台,将“中国制造”直接销售到欧洲市场,实现企业在欧洲本土建立自己的销售基地,面对面接触欧洲买家,在欧洲拥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市场份额。

然而,在我国企业实现“集体出海、抱团取暖”的成绩的背后,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缺乏具有战略性、系统性的规划,存在“急躁”心态。另外,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时间并不长,人才储备不足,加之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融入本地能力较差。在海外的华商城,存在大量利用当地国家法律税务漏洞的经营,或者在不清楚当地经济法律的情况下触犯税法而遭受当地警察检查,导致经营障碍乃至经营倒闭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