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推进“一带一路”项目落地的意义和路径
一、“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提出的更长时间、更大范围、更多主体参与、更优模式的发展思路,其在新时代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更为复杂,经济属性更为突出。例如,“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涵是中国经济发展理念与模式,国际社会对倡议的共识在较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认可,经济利益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开展共建的最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国际舆情对经济议题的关注度最高、正面评价较为集中,而目前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仍不均衡,其经济发展重点不同,国际及区域合作诉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基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时代背景与初衷,结合其实施多年来的进展与形势,与时俱进地认识“一带一路”这一宏伟构想的深远经济意义,不仅有利于在全球推广中国经济发展理念与模式,加深国际社会对倡议的普遍共识,提升其对倡议的积极评价,还有利于丰富区域经济合作和推进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中国方案”,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
对中国来讲,“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中国合理利用超额储蓄,拓展培育新兴市场,实现持续发展;有利于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货币主权地位,实现支配发展;有利于中国探索国际经贸规则,提升制度性话语权,实现引领发展;有利于顺应中国“走出去”的趋势,海陆并举、东西互济,实现并重发展;有利于中国各大区域全面参与,统筹国际国内大局,实现联动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及“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重中之重。“一带一路”倡议符合我国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发展要求,有助于我国探索更高层次开放新内容,实现由以“引进来”为主,向“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转变,由规则的“追随者”到“参与者”再到“引领者”转变,形成“海陆并举”“东西互济”“区域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推动我国对外开放总体格局由“外向型”向“全面开放型”发展。
图1 新时代中国开放型经济体系发展要求及特点
(一)有利于中国合理利用超额储蓄,实现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国民储蓄额持续高速增加,储蓄率(国民总储蓄占GDP比重)一直居世界前列。2015年,我国国民总储蓄逾33万亿元(支出法GDP),储蓄率为47.9%,远高于全球26.5%、发达经济体22.5%、G7国家20.8%的水平。
“一带一路”建设对降低中国高储蓄额及储蓄率具有积极作用。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可以直接拓宽外汇储备使用渠道,探索多元化外汇运用举措,如成立丝路基金(首期资本金中外汇储备占比65%),扩大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的规模,从而提高外汇储备使用效益,化解过高的外汇储备状况。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可以增加国内企业与政府的海外投资渠道,将我国的储蓄盈余转变为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能合作等方式,投资沿线国家实体经济领域,破解国内投资领域有限且盲目、产能过剩、贸易顺差过高引发新一轮高储蓄的循环,并且长期、有效地对外直接投资还有利于培育“一带一路”新兴市场,海外消费市场的扩大同样有利于降低超额储蓄。
(二)有利于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实现支配发展
经过近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2015年IMF正式将人民币纳入SDR,标志着人民币成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之一。相较于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国际主流货币,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仍然较低。2014—2015年,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略低于英镑与日元,远低于美元与欧元的国际化指数;2015年底,人民币在国际债券、票据市场余额的占比仅是日元的30.9%、美元的1.35%;2016年,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规模的占比仅为美元的1.67%,储备规模甚至低于澳元、加元。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相互促进、互相协同的。①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人民币作为流通与支付手段的功能。“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制造业合作等众多领域,高度汇集了众多融资、投资、贸易等国际经济金融合作项目,在贸易与投资结算、跨境融资等领域,将催生出更广泛的人民币跨境使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必将有助于扩大人民币流通规模,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人民币作为价值尺度的功能。目前,我国正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宗商品、能源贸易的人民币计价结算,包括原油、铁矿石、棕榈油等,这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与定价权。③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功能。我国正通过“一带一路”平台,采取政府援助、政策性贷款、混合贷款和基础设施债券发行等方式来解决沿线国家基础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这使人民币使用得以推广,并使人民币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间形成了低风险、低成本的闭环流转。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的第三大货币,未来,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将选择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从而推动形成与我国经济发展规模相匹配的货币地位,最终提升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
图2 通过“一带一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主要目的
(三)有利于中国探索国际经贸规则,实现引领发展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在全球开放型经济体系中扮演了不同角色。第一阶段为“追随者”,自1978年起,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第二阶段为“参与者”,2001年世界贸易组织(WTO)通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申请,中国开始全面对接与融入国际多边贸易规则与体系,实现了对全球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并跑”。
当前,我国正逐步走向第三阶段的“引领者”。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资国、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显著提升,国际社会希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承担更多责任。该阶段将通过探索全面开放、发挥规则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国对全球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领跑”。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中国开展经贸谈判的重点区域,也是我国构建“中国版”经贸规则的优先选择。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包容性”即成为其最突出的基因。“一带一路”倡议注重与现有双边和地区合作机制相辅相成,而不是要挑战或替代现有双边和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的潜力和空间需要依靠强化包容性来释放。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开放型经济体系“领跑”阶段,发挥规则“引领者”作用的重要平台,将在世界经济疲弱、发展失衡、治理困境、公平赤字等问题更加突出,反全球化思潮涌动的背景下,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同时有利于中国代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中国家掌握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性权利。参与、主导与引领规则制定,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更是体现发展中国家权利的必要举措。
(四)有利于顺应中国“走出去”的趋势,实现并重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制定了引进和利用外资的政策,向外商、外资陆续开放沿海、沿边、沿江地区及城市,弥补了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管理缺口,极大促进了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高,为了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开启“走出去”战略,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推动中国新时代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发展的新格局。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实施让众多国家加深了对中国投资机遇与前景的认知,尤其是与中国优势互补的国家可以将生产要素和市场与中国进行深度对接。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地域广阔、国家众多,涉及人口约44亿,占全球的63%,经济总量约为22亿美元,占全球的30%,“一带一路”沿线以新型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为主体,大多数国家对中国产品、技术、经验存在巨大需求。2014—2016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达3.1万亿美元,占同期外贸总额的1/4以上,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近500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10左右。
“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推动中国新时代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海陆并举”“东西互济”并重发展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是通过海上航运通道,与西方发达国家及周边合作伙伴开展贸易往来,基本形成了“海运为主”“发达合作”的开放格局。“一带一路”倡议既包括“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包括“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既兼顾陆海,又呼应东西。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通过构建亚欧大陆桥实现由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西亚、南亚等到地中海、波罗的海、印度洋的陆海联通,打通历史上中断的丝绸之路,让欧亚大陆回归人类文明中心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