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主要统计指标
一、国际贸易额和国际贸易量
(一)国际贸易额
贸易额也称贸易值(Value of Trade),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由于统计范围不同,贸易额可以分为对外贸易额和国际贸易额。
1. 对外贸易额(Value of Foreign Trade),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一国的对外贸易额是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之和。出口额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向外国出口商品的全部金额;进口额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外进口商品的全部金额,两者之和即为进出口总额。它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对外贸易额通常用本国货币表示,也有的用国际上习惯的通用货币表示。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数据,是用美元表示的。
2. 国际贸易额(Value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以同一货币单位表示的世界各国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口贸易总额或出口贸易总额。从国际范围来看,一国的出口即为另一国的进口,若把世界各国的进出口额相加作为世界贸易额就包含重复计算。由于世界大多数国家是根据装运港船上交货价(FOB)计算出口额,用成本加运费、保险费的价格(CIF)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贸易总额总是小于进口贸易总额。为把货物贸易中服务项目剔除,一般把各国的出口额相加代表国际贸易额。
由于世界市场上商品的价格经常波动,贸易额不能正确反映出国际贸易的实际规模,因此,需要以贸易量指标来反映国际贸易的规模。
(二)国际贸易量
贸易量(Quantum of Trade),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以数量、重量等计量单位表示的国际贸易规模。即一定时期各国进出口实物量的总和。但是,参加国际贸易的商品种类繁多,计量标准各异,就一种商品而言,用计量单位表示贸易规模较为容易,但就一国全部进出口商品来说,就无法用计量单位来表示了。为了反映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通常将贸易额剔除了价格波动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值来近似地代替贸易量。贸易量同样可以分为对外贸易量和国际贸易量。
1. 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进口贸易量和出口贸易量的总和。计算公式是:
对外贸易量=对外贸易额/进出口价格指数
2. 国际贸易量(Quantum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出口贸易量的总和。计算公式是:
国际贸易量=国际贸易额/出口价格指数
(三)国际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额与进口额相比较的差额。
1. 贸易顺差(Surplus of Trade),是指商品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的贸易差额,也称为出超或净出口,有时也称为贸易盈余。
2. 贸易逆差(Deficit of Trade),是指商品的出口额小于进口额的贸易差额,也称为入超或净进口,有时也称贸易赤字。
3. 贸易平衡(Trade Balance),是指商品的出口额与进口额相等。
贸易差额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贸易顺差表明一国在外贸上收入大于支出;贸易逆差表明一国在外贸上收入小于支出。由于贸易收支是国际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贸易差额的状况是影响一国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因素。
相关链接2-3:
iPhone利润链凸显中美贸易失衡本质
现在网消息:近期《华尔街日报》上刊登的亚洲开发银行一项研究数据显示:虽然美国苹果公司手机iPhone是“中国制造”,但iPhone完全是由美国公司设计和拥有的,多数元器件由其他国家生产,只是元器件组装在中国完成。因此,中国在一部iPhone的批发价格中,仅能获得3.6%的价值(约6.50美元)。然而,出于计算贸易数据的目的,整部iPhone 178.96美元的批发价,都被记在了中国的账上。仅iPhone手机一种产品,就将2009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凭空扩大了19亿美元。
笔者以为,一个小小的iPhone手机利润链条就像一个“活标本”一样,清晰地将美国一直以来鼓动人民币升值的“中美之间存在巨额贸易失衡”论调的本质,暴露得淋漓尽致。在中美贸易利益天平上真正失衡的,其实是贸易数据背后的利润结构失衡,这也说明了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性。
包括美国在华投资企业在内的外企,实际是中国出口数据背后的最大受益者,这是由中国“世界加工厂”的现实所决定的。早在数年前,美国的《经济学家》杂志就曾以美国苹果公司畅销全球的另外一个产品iPod播放器为例,分析过这种中美贸易中的“怪现象”:标有“中国制造”的美国苹果公司的iPod播放器在发达国家市场的零售价是299美元,其中160美元为美国设计营销和零售企业所得,中国的组装厂仅赚取每台4美元的加工费,美国在华投资企业也通过中国国内市场销售和对美国市场的出口获得利益。当然,简单地认为中国经济仅在每台iPod上获得4美元的加工费也是有失偏颇的,毕竟这些产品在中国加工生产的过程中还会为运输、税收等方面做出贡献,但是这种贡献的百分比也极其有限。
出口原产地统计口径已经过度放大了中国的出口,因为这种“中国出口”实际上绝大部分是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制造的。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进出口额的55.2%由外资企业完成,其中55.9%的出口是外资企业实现的;而在2009年中国出口前200家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有153家,出口总额2507.4亿美元,占77.8%。贸易顺差数据在中国账上,但是利润却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账上,已经成为国际贸易格局中一道独有的“风景线”。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的一些政客近年来屡屡用这些所谓的“中美贸易失衡”数据来作为施压人民币升值的筹码,并借此来为美国国内过度信贷消费以及地产金融泡沫破灭导致的经济危机寻找“替罪羊”,这样的举动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得了便宜还卖乖。
资料来源:蒋悦音.iPhone利润链凸显中美贸易失衡本质[EB/OL].(2010-12-27)[2019-02-27]. http://tech.sina.com.cn/it/2010-12-27/13495031544.shtml.
二、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及地理方向
(一)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不同类别的商品贸易额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具体分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1.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是指各类商品的贸易额在一国总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
2.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各类商品的贸易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进出口商品结构反映了该国对外贸易中各类商品在贸易总体中的地位、性质以及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国际贸易中通常把进出口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两大类。从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看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看出世界经济的发展水平。
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的总趋势是:初级产品的比重大大缩减,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日益增加,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的增加更为迅速。零部件等中间产品也随着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而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日益提高。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这种变化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极为不利,而对于发达国家却十分有利。因为初级产品比重下降,意味着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趋于下降;而工业制成品比重增加,则意味着以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增强。
(二)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贸易地理方向也称贸易地理分布或国别构成,是贸易的地区分布和商品流向,具体分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1.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商品的去向地和进口商品的来源地,通常以该国的商品进出口额在其进出口国的贸易额及其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反映了该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程度。
2.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国家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用它们的对外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影响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因素有:世界各洲、各国及国家集团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调整等因素。
三、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Ratio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是指一国对外贸易与该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
(一)对外贸易总依存度
对外贸易总依存度是指一国的对外贸易额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它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
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额/GDP×100%
(二)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
出口依存度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贸易额占GDP的比重;进口依存度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口贸易额占GDP的比重。
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大,表明该国对国际经济的依赖程度越深,同时,对外贸易依存度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对外贸易依存度应保持适宜的比例。如果比例过高,国内经济发展就易受到国外经济的影响和冲击,特别是当世界经济不景气时冲击较大;比例过低,就说明没有很好地利用国际分工的优势。
四、国际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TOT),又称贸易比价或交换比价,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每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交换多少单位外国进口商品的比例。贸易条件反映了一国宏观上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实际上,贸易条件通常用贸易条件指数来衡量。贸易条件指数可表示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一类商品与另一类商品(通常是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交换数量比率或相对价格比率。根据不同的分析目的,贸易条件可分为几种,其中常见的有商品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
(一)商品贸易条件
商品贸易条件(Commodity Terms of Trade),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由于一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种类繁多,较难直接用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进行比较,因此,通常采用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计算。计算公式为:
N=Px/Pm×100
式中,N表示商品贸易条件;Px表示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m表示进口商品价格指数。
例如,一国净贸易条件以2000年为基期是100%。2018年时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下降了5%,为95%;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上升了10%,为110%。那么这个国家2018年的净贸易条件为:
N=Px/Pm×100=0.95/1.10×100=86.36
这表明该国从2000年到2018年,净贸易条件从2000年的100%下降到2018年的86.36%,2018年与2000年相比,贸易条件恶化了13.64%。
通常如果没有明确说明,国际贸易条件就是指商品贸易条件。
(二)收入贸易条件
收入贸易条件(Revenue Terms of Trade),是指一国出口商品的实际收入水平,以反映一国出口商品的实际购买力。它相当于商品贸易条件与出口商品数量的乘积,即考虑出口数量变化因素。计算公式为:
I=Px/Pm×Qx×100
式中,I代表收入贸易条件;Qx表示出口数量指数。
仍以上例为例,在进出口商品价格同上的条件下,该国的出口数量指数从2000年的100%提高到2018年的120%。在这种情况下,该国2018年的收入贸易条件为:
I=Px/Pm×Qx=0.95/1.10×1.20×100=103.64
它表明该国尽管净贸易条件恶化了,但由于出口量的上升,本身的进口能力2018年比2000年增加了3.64%,也就是收入贸易条件好转了。
(三)要素贸易条件
要素贸易条件是将商品贸易条件与要素生产率结合起来考察对一国进口能力的影响。具体分为单项要素贸易条件和双向要素贸易条件。
1. 单因素贸易条件是在商品贸易条件基础上,考虑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计算公式为:
S=Px/Pm×Zx×100
式中,S代表单位因素贸易条件;Zx代表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
仍以上例为例,在进出口商品价格同上的条件下,该国的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从2000年的100%提高到2018年的150%。该国2018年的单因素贸易条件为:
S=Px/Pm×Zx=0.95/1.10×1.50×100=129.54
2. 双因素贸易条件是考虑出口和进口劳动生产率的共同变化对国际贸易条件的影响。计算公式为:
D=Px/Pm×Zx/Zm×100
式中,D代表双因素贸易条件;Zm代表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
以上例为例,该国的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不变,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从2000年的100%提高到2018年的170%。该国2018年的双因素贸易条件为:
D=Px/Pm×Zx/Zm=0.95/1.10×1.50/1.70×100=7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