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供给与需求

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供需平衡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理解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中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中也有大量关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供给和需求的分析,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宏观经济中的供需平衡与西方经济学中的供需平衡有所区别。马克思不仅讨论部门内部之间供给和需求的物质平衡关系,还关注价值平衡关系。同时,与西方经济学中强调总量的模型不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供需平衡模型是包含两大部类的结构化模型,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关注供需的总量平衡,还关注供需的结构平衡。

一、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总供求及其结构平衡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理论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理论中提出的,马克思在分析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深刻地揭示了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并在其中涉及了对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分析。

在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理论中,社会总产品有两种划分方法:首先,按照价值的类别来划分,社会总产品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不变资本转移的价值C;二是可变资本V;三是剩余价值M。其次,按照使用价值的标准划分,主要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生产部门,与之相对应,社会生产部类也分为生产资料部类和生活资料部类。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规律,必然要求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假设不变资本的全部价值一次性转移,通过分析简单和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实现问题,就能够明确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要求每个部类的供给等于社会对该部类产品的需求。

首先来观察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部类的供求平衡。从价值角度来看产品的供给是I(C+V+M),即用于第一部类中生产过程的不变价值、可变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而从需求角度来看,整个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为I(C)+II(C),即生产资料部类和消费资料部类的不变价值之和。如果劳动的价值全部实现,并创造出相应的剩余价值,那么生产资料部类必然是供求平衡的,即一定有I(C+V+M)=I(C)+II(C),进一步可以得出I(V+M)=II(C)。

基于以上思路,同样可以分析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部类的供求平衡。从消费资料部类来看,消费资料的供给为II(C+V+M),即用于第二部类生产过程中的不变价值、可变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而从需求角度看,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为I(V+M)+II(V+M),即需要用来转化为劳动的不变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所以,如果消费资料全部转化为劳动,那么就意味着消费资料部类的供求平衡,即一定有II(C+V+M)=I(V+M)+II(V+M),同样可以得出I(V+M)=II(C)。

生产资料部类的供给和消费资料部类的供给构成了经济系统中的总供给,也就是I(C+V+M)+II(C+V+M),同样,生产资料部类的需求和消费资料部类的需求也构成了经济系统中的总需求,也就是I(C)+II(C)+I(V+M)+II(V+M)。所以,两大部类内部如果实现了结构平衡,那么一定能够实现总量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实质上就是两大部类之间的结构平衡。

以上是基于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分析,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结论依然成立。此时,在生产资料部类,供给依然是I(C+V+M),但需求层面,由于要追加生产资料,因此需求变为I(C+ΔC)+II(C+ΔC),其中ΔC代表追加的生产资料。因此,在生产资料部类的供求平衡就变成了I(C+V+M)=I(C+ΔC)+II(C+ΔC)。在消费资料部类的供给依然为II(C+V+M),而需求层面是同样的,在考虑到追加消费资料的情况下,需求变为I(V+ΔV+M/X)+II(V+ΔV+M/X),其中ΔV代表追加的消费资料,M/X代表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因此,消费资料的供求平衡就变为II(C+V+M)=I(V+ΔV+M/X)+II(V+ΔV+M/X)。可以看到,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由两大部类的结构平衡同样也可推理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可以发现马克思在论述宏观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不仅关注实物的平衡,还强调价值的平衡。从价值的角度来说,社会总生产中要求价值补偿,即要求最终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不变资本转移价值、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这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价值的平衡。从使用价值的角度上说,生产资料部类和消费资料部类的产品其使用价值是不同的,所以除了价值平衡外,还必须要求实物在供给与需求上保持平衡,这样才能够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二、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总供求影响因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是市场机制,在市场机制下,市场决策不是由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决定的,而是由分散的企业所作出的,分散的生产决策不能够保证总供给与总需求总是平衡的,两者的失衡才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常态。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中的“失衡—均衡—失衡—均衡”的波动和循环才是宏观经济运行中不断发生的规律。在这种规律的作用下,就有必要去探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进一步去探讨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为了分析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总供求的影响因素,我们考虑一个基本的四部门模型来进行分析。这个四部门模型包括企业、居民、政府和国外经济部门。在这个模型中,四部门的行为模式如下:居民户向企业提供劳动并获得工资,所获得的工资分配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于居民家庭消费;第二部分用于向政府缴纳税收;第三部分用于储蓄。企业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获得利润,利润的一部分向政府缴纳税收,同时再用利润的一部分作为再生产的投入,即转化为下一次生产过程中的不变资本,最后一部分用于企业所有者的私人消费。政府获得来自居民户和企业的税收,形成政府的收入,进一步政府将收入用于财政支出。国外经济部门向本国的居民户、企业和政府提供一部分产品,形成本国国内部门的进口,而本国的企业也会向国外经济部门提供一部分产品,形成本国的出口。

从以上的四部门模型中可以看到,一国的总供给和总需求都来自这四个部门,下面,将分别从总供给和总需求两个角度来分析各自的影响因素。

(1)总供给及其影响因素。国内的最终产品的总供给主要来自两个部门:一个是从国外企业进口的产品和服务;另一个是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国外企业进口的产品和服务是直接由国外经济部门提供的,在一国的总供给中占比较小。而一国总供给的最终形态主要体现为国内企业生产的总产品和服务。从投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来说,能够影响到生产资料和劳动的所有供给方因素,都是总供给的影响因素。从生产资料方面来说,居民户和企业所有者的储蓄水平决定了可以用于下一轮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变资本投入数量,而不变资本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是影响总供给的重要因素。从劳动方面来说,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劳动时间和强度、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等因素也能够影响总供给。除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外,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国家提供的硬性基础设施和软性基础设施,都是能够影响到总供给的重要因素。在既定的投入水平下,总供给也并非一成不变。而能够影响到总供给出现大幅变动的因素,往往是经济当中的“真实”因素,如偶然性的外来自然灾害、由人口结构变化导致的劳动过程内生变化、科学技术因素导致的技术进步周期等。

(2)总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在典型的国民经济四部门模型中,宏观经济中的总需求主要来自各个部门的需求,其中,居民户有对于产品和服务的居民消费型需求;企业要生产产品和服务,因此有投资需求;而政府部门有对于产品和服务的政府消费需求,也有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投资需求;国外经济部门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则形成了本国产品的出口需求。从总需求的影响因素来看,决定企业投资需求的主要包括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利率、税率和企业利润率等因素,也包括企业获得信贷的难易程度和国有企业比重等结构性因素。而决定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则主要包括居民的收入状况、福利状况等。除此之外,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居民消费需求,如果分配差距过大,那么基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需求也会有所降低。决定政府消费和投资需求的主要是国家的财政政策。而决定对国外经济部门的出口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汇率、国内外宏观经济波动等因素。能够影响到总需求重大波动的因素,极可能是“真实”因素,如宏观经济中的自然灾害等,也可能是政策性因素,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化导致的总需求调整。

(3)总供求平衡及其影响因素。由于总供给和总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容易产生波动,总供给和总需求并非永远处于均衡状态,而是经常性处于失衡状态。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企业存货增加、产能过剩,通常会出现价格总水平的下降、需求不足、失业上升、经济萧条。而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投资和消费需求旺盛,通常会出现价格总水平的上升,经济往往处于繁荣时期。在总供给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动的情况下,总需求的波动往往通过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来进行调整,从而使总供求趋向均衡,熨平经济周期。但由于宏观政策存在的内部和外部时滞,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不一定能有效发挥。而如果总供给发生了变动,那么仅靠对总需求进行调整和管理则是不够的,特别是在总供给降低、经济基本面恶化的情况下,仅仅靠总需求刺激的方式管理经济,实现的总供求平衡将是一种“低效的平衡”,即经济收缩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滞胀”情况,此时,将总供给的调整与总需求的调整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高效平衡。此外,宏观经济政策多数是实现总量平衡,但总供求也有可能出现结构不平衡的情况。结构平衡要求各个行业都实现供求平衡。从企业生产决策来看,多数企业的生产决策是由企业作出的,单个企业作决策无法对未来作出准确的判断,在决策时往往具有盲目性。这就有可能造成不同行业同时存在产能过剩和产能短缺的情况。因此,行业间的结构供求平衡也有赖于经济的结构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