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时代之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
1956年党的八大将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界定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这一表述说明,这一阶段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全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改革开放以来,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述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理论基础。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依据这一矛盾判断,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此后这一表述一直坚持到党的十九大。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长期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工业化水平有了飞跃性的显著提升,成功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向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工业国家的转变。在这一阶段,我国经济长期的高速增长得益于资源的重新配置带来的资源利用率的改善以及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对国际贸易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准确把握,使得原本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的资源效用得到充分发挥,经济活力被显著激发,我国最终实现了数十年的奇迹增长。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资本及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是我国数十年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进行研究时,“人口红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是我国实现飞跃式发展的关键原因之一。首先,是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梯度转移。在足够的收入差距的吸引下,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从生产效率低的农业部门向生产效率高的工业部门转移,劳动生产力显著提升。在我国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与经济活动人口数量均十分庞大、人口抚养比很低的情况下,工资水平被压到相对较低的水平,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并凭借着低廉的成本优势,迅速在世界上取得了竞争优势,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随之进入“快车道”,经济开始了飞速发展的步伐。随着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的浪潮,城市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服务业部门逐渐发展起来,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进一步向服务业部门的转移。与工业相比,服务业的劳动力密集型性质更加显著,因而也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
此外,劳动力在区域间的转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一般而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工业化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劳动力在地域之间的转移应当与其在产业间转移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我国,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转移相伴随的是劳动力从中西部向东部沿海地区的转移,使得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甚至出现了一批国际化大都市。马歇尔以来的经济学理论认为,人口与产业在城市聚集可以产生正的技术外部性同时节约交易成本,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也表明,“有活力的城市是经济增长最好的发动机”,城市化所产生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效应、产业空间集聚效应、知识溢出效应以及更加深入的专业化分工等,都能在一段时间内有效地推动经济增长。
第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制度保障。从1992年开始,我国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市场开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各种经济主体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针对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国家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极大地激发了各种资源、各个主体的活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
第三,坚持对外开放、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30年高速增长的强劲动力。1978年改革开放,2004年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准确地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及时搭上了高速发展的世界经济这艘“快艇”,积极参与到国际分工体系中去,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引进外资以及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基于自身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成为全球化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逐步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在此后的30年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成为世界诸多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强劲的外部需求使得出口与投资和消费共同成为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三驾马车”。1978—2010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年平均增长16.8%,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8.0%高出8.8个百分点,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年增长率为9.9%,货物出口额平均年增长率达17.2%,高出GDP 7.3个百分点,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二者发展速度进一步扩大,2001—2010年,我国GDP平均增长提高到10.5%,出口增速相当于GDP的两倍,高达20.3%。此外,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还大幅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以及关税收入,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是支持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