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随着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传统意识上煤炭对山西经济的贡献已近峰值,山西已经真正进入经济转型的窗口期。全省坚定不移地推进煤炭“减优绿”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努力在发展新型产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上有大的作为,实现工业的结构性反转和构建多元产业支撑。全省三次产业比例由2015年的6.2:40.8:53调整为2018年的4.4:42.2:53.4,基本形成新兴产业快速成长、装备制造业强力支撑、文化旅游业成为支柱、建筑业规模扩大、现代服务业成为重要增长极、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传统产业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格局。

图3-1 2010—2018年山西省三次产业比重

一、能源革命排头兵建设取得新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保障能源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本之策。山西要通过综合改革试点,努力在提高能源供给体系质量效益、构建清洁低碳用能模式、推进能源科技创新、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扩大能源对外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争当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

2017年山西省委常委会议审议并通过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行动计划》《山西打造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行动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提供了具体措施,全面推动各项任务、政策、改革事项落地生根。着力推动能源供给革命、消费革命,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显著降低煤炭开采和粗加工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大幅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水平,不断增强供应能力,打造移动能源领跑者,开展煤炭消费等量减量替代行动,打造煤电煤运煤化全产业链。推进煤炭绿色低碳高效开发利用,坚定走“减优绿”之路,开启了“不当煤老大、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的历史性转折。积极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扩大能源领域开放,打造煤层气支柱产业。

通过实施减量置换、兼并重组、产能核增、减人提效等方式建设符合先进产能标准的煤矿。山西以推进新建项目、资源整合煤矿建设为重点,争取国家确认32座煤矿产能置换方案,产能1.703亿吨/年;省内确认130座资源整合改造建设煤矿产能置换方案,产能1.273亿吨/年。山西省政府出台煤矿减量重组实施意见,要求60万吨/年以下煤矿2020年底前全部退出;单一煤炭企业生产建设规模力争达到300万吨/年以上。完成5座优质产能煤矿核定,净增生产能力1040万吨/年。积极争取国家煤监局在山西省试点开展高瓦斯煤矿产能核增,将同煤大唐塔山等14座煤矿列为首批试点煤矿。制定出台《山西省煤矿减人提效工作方案》,东曲、马兰、长平3座煤矿单班入井人数减至800人以下;省属五大煤炭集团开展综采工作面自动化升级改造试点的煤矿数量从10座增加至15座。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稳步提高。近年来,山西淘汰落后小机组56.1万千瓦,占到全国煤电机组淘汰总量的10%,超出国家下达山西煤电淘汰任务12%。统筹推进煤电机组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比国家提前一年完成单机30万千瓦及以上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102台,4292万千瓦),2017年完成燃煤电厂节能改造1800万千瓦,山西燃煤电厂平均供电煤耗达到320克标准煤/千瓦时。山西潞安18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成功试运行并产出合格煤基高端合成油。

二、新能源保持快速发展

风电基地建设统筹推进。晋北风电基地400万千瓦、中南部地区风电(低风速)256万千瓦建设实施,实现了风能的规模化开发,风电装机达到871.63万千瓦,占全部新能源装机的41%。光伏领跑技术基地建设稳步推进,2017年,争取国家下达山西光伏建设规模指标总数达到333万千瓦,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光伏建设规模指标总数排名全国第一。大同二期、晋中寿阳、长治3个光伏发电基地(150万千瓦)被列入国家批复的第三批光伏“领跑技术基地”名单,获批总数及总规模均居全国第一位。截至2018年6月底,山西新能源装机容量达2327.5万千瓦,占山西电力装机总量的28.2%。

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产业化基地初步建成。形成阳泉、晋城、西山、柳林、潞安5个年抽采瓦斯超过1亿立方米的矿区。榆社—武乡煤层气页岩气调查项目取得重大突破,预测资源总量超过5000亿立方米,属超大型气田,具备建设大型煤层气产业基地的资源基础。管道沿线地区供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加快管道互联互通建设,现已形成贯穿全省的“三纵十一横”煤层气(天然气)输气管网系统。山西输气管道总长已达8000公里,实现了全省11个设区市全覆盖,110余个县和部分重点镇实现管网全覆盖,燃气使用人口超过2000万人。煤层气产业链趋向完整。基本形成包括煤层气勘探开发、煤矿井下抽采、工程技术服务、煤层气压缩、液化、管输、煤层气物流、燃气发电和瓦斯发电、氧化铝以及煤层气装备制造等在内的大产业链,成为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和引领者。

三、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

近年来,山西工业经济总体上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工业总量规模恢复性扩张,质量效益逐步改善,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山西省扎实推动工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山西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紧跟5G时代,围绕基础建设、数据应用、产业开发“三位一体”,实施大数据战略,发展数字经济,积极推进了37个大数据项目,推动与腾讯等国内互联网龙头企业战略合作。华为、浪潮、百度等一批国内知名优势企业与晋合作深入开展;大数据在政务、公共服务、行业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深入推进;本土大数据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大数据解决方案涵盖政务、金融、消防、教育、能源、医疗等多个领域。制订实施了《山西省大数据发展规划(2017—2020年)》《山西省促进大数据发展应用若干政策》及分年度行动计划,明确了发展思路,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文件,初步完成顶层设计。成立了全省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全省大数据发展工作。组建了大数据产业办公室和山西云时代技术有限公司,分别从专业机构和市场化主体两方面,推进落实具体工作。推动成立了大数据发展联盟等第三方组织,部分地市组建了专业工作机构,大数据工作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启动《山西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办法》的立法工作。设立大数据专项资金,并制定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应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为进一步规范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供政策指导。省级政务云平台已于2017年12月建设完成,具备业务迁移和信息共享交换条件。研究制定《山西省级政务云平台迁移指南》,从技术层面指导、支撑省直各部门做好迁移工作,2018年上半年已完成两批共37家单位的迁移。此外,省政法委、省军区相关系统已实现上线运行。积极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未来将重点支持民生领域大数据项目,建立重点项目对接机制,做好服务工作,助力企业发展。

山西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迅速,太重集团、智奇公司、晋西工业集团等企业在轨道交通产品上有极大的突破,形成以动车组轮对及总成为代表的重点产品,成为山西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新名片。在产业布局方面,太原市及综改示范区依托太重轨道、智奇、晋西集团的高速列车轮轴及齿轮箱等关键部件,中车太原公司的铁路货车、工程作业车的新造维修,基本形成太原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制造集群。大同市以中车大同机车和大同ABB牵引变压器有限公司为核心,大力发展重载电力机车和机车牵引变压器,极大地推动了大同轨道交通制造基地的建设。运城以中车永济电机为龙头,以机车车辆电传动系统为主导,正在向国内最大的机车车辆电传动系统研发制造基地迈进。

得益于山西煤炭大省和资源大省的优势,经过多年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山西大力推动转型升级,煤机装备制造业形成了以太重煤机、山西煤机、金鼎煤机、天地煤机、阳煤华越机械有限公司、平阳重工、大同煤矿集团机电装备公司、山西汾西矿业集团矿山设备有限公司、山西新富升机器制造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主导,各大矿务局机修厂为辅助,民营中小企业为配套的产业基本格局,晋中、晋东、晋北三大煤机制造产业集群已经初具规模。以“三机一架”为核心的主导产品在国内采煤机行业中具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部分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性高,具有“领头羊”地位。

山西煤层气资源富集,资源储量占全国的1/3,是全国领先煤层气开发基地。依托资源优势,近年来,山西煤层气装备制造业在煤层气勘探、抽采、储运、应用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初步形成了太原、晋城两个产业集聚发展区。太原集聚发展区以太重煤机、丰喜化工设备、江铃重汽为龙头,主要发展煤层气勘探、压缩、储存装备以及煤层气重卡,其中,太重煤机利用澳大利亚威利朗沃集团技术生产的千米定向钻车是该领域公认的国际顶级产品。晋城集聚发展区以金鼎煤机为骨干,主要发展煤层气勘探、抽采、储运装备,其中,金鼎煤机生产的抽气机已在各抽采井投入使用400余台,与上海宝钢合作建设的煤层气套管生产线建成投产,与全球钻探系统公司联合研发的千米长孔定向钻机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山西煤化工装备主要是以阳煤化机和太重集团等重点装备企业通过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大力发展大型、高压、高温、高效加压、劣质煤种气化炉、合成反应器等煤化工成套装备,形成以现代煤化工关键设备为主导产品的产业链条。近年来,山西煤化工装备中的各种特种承压设备,非标压力容器、起重机械和其他部分机械设备的安全质量性能和节能减排性能,达到世界先进、国内领先的技术水平。重点产品畅销全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部分产品远销印度尼西亚、越南、印度、爱沙尼亚等国家。

山西积极拓展延伸电力装备制造产业链,鼓励研发矿井乏风氧化发电、低浓度煤层气发电、清洁环保燃煤发电、光伏电池光电转换等先进技术和装备,重点发展低热值煤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低温余热发电装备、3MW风力发电机组、超高效光伏电池及组件、大功率煤层气发电机组等。2017年,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制造基地项目基本完工落地,极大地带动了山西电力装备行业发展,山西易通集团充分利用低温发电领域的技术优势和装备优势,加快工业余热全天候低温发电机组项目建设。以太重风电为代表的风电装备企业,紧抓山西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战略部署机遇,大力发展大功率风电机组成套技术,初步建立相对完备的风电装备研发制造体系。

山西将绿色发展作为发展理念,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装备也取得快速发展。易通环能的“双循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和“LCO法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两个项目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多项专利的高新技术,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山西蓝天自主研发的高效节能环保煤粉工业锅炉系统技术,填补了我国燃煤锅炉制造领域的空白,在煤粉输送、点火、燃烧及控制等应用设计方面取得了国内领先的创新成果,并成功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应用。

山西光伏制造业进一步完善形成了铸锭/拉晶—切片—电池片—组件产业链条,同时带动了光伏超白玻璃、光伏背板、光伏银浆、光伏焊带等相关配套材料产业发展。全省共有光伏制造企业12家,布局在吕梁、长治、太原、晋城、晋中、朔州、临汾等市。

山西LED制造产业继续快速发展,形成了外延芯片制造—封装灯珠—应用(包括LED显示屏、LED灯具、LED背光源等产品制造)产业链条。全省共有LED制造企业12家。其中,龙头企业山西高科华烨集团拥有7家从事LED制造的子公司,产品涵盖LED显示屏、封装灯珠、照明灯具、注塑等上下游产业配套,依托大企业集聚,产业化协作优势明显,生产规模已进入全国前三。

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

农业产业布局持续优化,汾河平原、上党盆地、雁门关、太行山、吕梁山和城郊农业六大特色农业发展区域加快构建。实施了农业标准化战略,打造运城农产品出口平台,带动山西农产品质量提升。打造山西“农谷”,组建山西功能食品研究院,建设现代农业创新高地和功能农业示范区。强化农业基础支撑,重点支持农业基础建设、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0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0万亩。近年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30亿公斤,特色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例提升至75%,特色农产品出口扩大至6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值达5.91亿美元,年度增长36.7%。

山西把推进城郊农业发展作为调整区域结构的突破口,2017年出台《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城郊农业发展的意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城郊农业结构调整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高端高效农业、精品农业等。把园区建设作为重要载体,通过“生产+科技+加工+流通”,促进要素集中、产业集聚、企业集群、改革集成,激发产业链、价值链重构和功能升级,山西建设高标准现代农业园区162个。晋中、长治两市和高平等五县列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山西以创建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目标,按照全域打造、全产业链开发,实施“玉米替代五大行动”,发展杂粮、鲜干果、蔬菜、中药材、饲草作物。与此同时,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构建以右玉、管涔山、关帝山、太行山为中心的四大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带,以太原、大同、临汾、长治为核心的四大现代都市休闲农业圈。实施乡村旅游示范提升工程,开展“农家乐”标准化建设,集中打造岚县土豆节、大同黄花节、隰县梨花节等一批乡村旅游品牌。充分发挥山西红枣、山药等药食同源资源丰富的优势,下大气力把产品调特、品质调高,促进特色产品向优质升级、功能拓展。大力开发功能食品,制定加快功能食品业发展3年规划。目前山西有60家企业被许可为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相关产业生产总值约100亿元。加强品牌建设,着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省级重点打造“山西小米”等晋字号品牌。岚县马铃薯、沁州黄小米、大同黄花被评为全国百强区域公用品牌。

五、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

2016—2018年山西省第三产业发展取得较大成效,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幅度大于8%。2018年达到8988.3亿元,较2017年增长8.8%,快于第二产业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山西GDP比重达到53.4%,高于第二产业占比11.2个百分点;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1.7%,高于第二产业45.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作用。

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明确提出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山西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建成富有特色和魅力的文化旅游强省的要求,确立了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新定位。自2015年开始,山西连续5年召开旅游发展大会,已成为山西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实现转型发展战略,推动文化旅游业迈上新台阶的重要举措。尤其是近3年,大会围绕“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主题形象,采取“1+3+N”的形式,模式上不断探索、创新,内容上更加丰富、新颖,旅游业战略地位进一步确立,工作思路更加清晰,推进措施更加有力,极大地提升了山西旅游在全国的形象地位。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题,以供给侧改革为引擎,充分把握旅游产业发展新机遇,紧紧抓住旅游业创新提升重点,推动旅游业由观光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旅游服务向品质服务转变,旅游业保持健康良好的发展态势。2016年以来,山西旅游总收入年增长20%以上,2018年旅游总收入达到6728.7亿元,较2017年增长25.5%。

推进金融业创新发展,推动晋商银行启动上市,推进农信社改制,组建晋商人寿保险公司,推动组建民营银行。培育壮大天使基金、种子基金、创投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融资结构不断优化,山西在银行间市场累计募集资金在全国排第七位,融资余额在全国排第六位,中部排第一位。银行业发展稳健,除浙商、恒丰外,全国性银行分支机构已全部入驻山西,其中,政策性银行3家,国有商业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0家,邮储银行1家,外资银行2家,总资产达到2.66万亿元。地方性银行类机构198家,6家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4555.73亿元,192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总资产1.11万亿元。资本市场初具规模,山西共有上市公司38家,其中主板31家,中小板4家,创业板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88家,法人证券公司2家,证券营业部217家;期货公司3家,期货营业部28家。

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多式联运、城乡快递、冷链物流,推进太铁中鼎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形成了农产品加工生产、冷链物流、仓储配送和信息服务等功能较为完善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培育了120个农村物流配送中心。跨区域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探索建立了农产品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机制,8个政府股权投资项目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2家企业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公益性示范市场。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示范和农商互联,建立了农产品流通项目库,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试点建设“15分钟便民商圈”,打造了太原“优社优家”社区电子商务、西华苑社区新型商圈、太重社区传统商圈等社区商业模式。创建了5家绿色商场、15家绿色市场,培育了16条特色商业街。实施“老字号创新”工程,成立了山西老字号协会,正在评选首批“三晋老字号”。大力开展城市共同配送和智慧物流建设,太原市成为全国城市共同配送试点,5家企业成为示范企业。开展物流标准化试点,推广美特好标准化托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