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经济现状与展望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新四大发明”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在显现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随后,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明显下滑,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日益凸显。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过去的70年里,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在未来40年中,中国如何要在新的起点更上一层楼,将面临国内外不少挑战。
在下一个40年的周期中,中国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健康地发展并再次给全世界一个惊喜,是所有中国人的愿望。为了顺利实现这一愿景,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现状。因此,本章挑选了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水平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三个指标来分析中国经济的现状,并以此为基础做出展望。
(一)国内生产总值
自从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为显性的指标是中国经济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从总量上看,197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仅为3679亿元;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s,GDP)(名义)已经高达82.71万亿元(折合12.24万亿美元),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17年的16%,仅次于美国(见图2-15)。
图2-15 中国GDP表现(1979—2017年)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公布的数据整理
从增速来看,1978—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均名义增速为14.5%,剔除通胀因素,年均实际增速高达9.3%。这在人类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然而,从2010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趋势开始显现,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经济的增速会跌破6%。如何在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保持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二)物价水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机制是核心机制。物价稳定是经济稳定、财政稳定和货币稳定的集中体现,物价稳定同时标志着社会总体需求量的基本平衡,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和市场流通的货币供应量与市场的货币量的基本适应。因此,为了实现物价稳定,全球各国或地区均有一整套衡量和监测物价水平的机制。从通行做法看,各个国家或地区一般用消费者物价指数和生产者物价指数来衡量和监测物价水平。在我国,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PPI)来衡量和监测物价水平。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是对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综合汇总计算的结果。通过该指数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费支出的影响程度。在我国,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水平。
2019年1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12月全国CPI同比上涨1.9%,2018年全年CPI同比上涨2.1%。其中,城市上涨1.9%,农村上涨1.9%;食品价格上涨2.5%,非食品价格上涨1.7%;消费品价格上涨1.7%,服务价格上涨2.1%。
PPI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包括工业企业售给本企业以外所有单位的各种产品和直接售给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产品。(3)该指数可以观察出厂价格变动对工业总产值及增加值的影响。由于企业最终要把它们的费用以更高的消费价格的形式转移给消费者,所以,通常认为生产物价指数是消费物价指数的先行指标。
2019年1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12月全国PPI同比上涨0.9%,环比下降1.0%,为2016年9月以来的最低水平;2018年全年PPI同比上涨3.5%(见图2-16)。
图2-16 中国居民消费物价水平表现(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公布的数据整理
2012年3月至2016年8月,全国PPI同比增速均在0以下,持续时间高达54个月。从2018年6月开始,全国PPI同比已经连续7个月出现增速下滑,环比连续两个月增速为负(全国PPI 11月环比为-0.2%,12月环比为-1%),而且下滑的速度有所加快。这将会给CPI带来负面影响(见图2-17)。
图2-17 中国工业生产者物价水平(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公布的数据整理
2018年12月CPI、PPI双双低于市场预期,CPI重回1时代,PPI则直接回到零时代。可见,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不是通货膨胀问题,而是需求放缓过快的问题。
(三)居民可支配收入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2004年开始,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首次突破40%,并在此后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2016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首次突破60%,达到66.5%,2018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首次超过70%,达到76.2%。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从2015年开始,连续4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均超过50%,这意味着居民消费升级的基础比较牢固。目前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而且在内需中投资和消费贡献的比例在发生积极的变化,这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在进一步改善(见图2-18)。
图2-18 中国GDP“三驾马车”贡献率(2002—2018年)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公布的数据整理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比较关注商品价格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即商品价格越便宜,消费者消费的可能性越大,但实际上,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居民的收入,特别是居民可支配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城乡居民户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可支配收入具体构成是:家庭总收入扣除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费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它不仅是衡量国家和各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基本指标,而且在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实证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2018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同比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2408元,增长7.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比上年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3834元,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比上年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1969元,增长7.4%。197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71元,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97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年均增长8.5%,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俗话说:没有对比,就不可能进步。尽管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在过去的40年实际增长了22.8倍。但是,和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相比,横向差距还是非常巨大的。从图2-19可以看出,2012—2017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但是,2017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仅为美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7.9%,从绝对数上看,我国目前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仅相当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的水平。因此,尽管我国目前是全球第三大单一货币经济体,但是,我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仍处于全球后列,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图2-19 中国和美国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对比(2012—2017年)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和美国劳工部(https://www.bls.gov)公布的数据整理
因此,我们所看到的一般不是事实的真相,要切实了解事实的真相,尽可能多地收集与此有关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研究或许是上策。
(四)结论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以及全球经济进入数字经济3.0时代之际,中国经济、社会面临全方位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从2010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速明显下滑,这说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走弱。2017年,中国GDP的增速为6.9%,相较2016年,这一数据有所回升,但是,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出现回落,如果不考虑外需变化,即剔除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017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增速仅为6.3%。
(2)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实体经济如何转型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40年之后,实体经济面临需求不足、生产成本的提升以及产业利润空间降低和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等一系列挑战。从目前情况看,实体经济转型的效果不佳。由于实体经济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因此,有效促进实体经济转型成为当务之急。
(3)巨额地方债务以及房地产面临下行的风险
由于地方债务的不透明与规模增长过快,地方债务问题无疑是中国债务问题担忧的核心所在。另外,随着中国政府对房地产行业调控的不断加深,房地产行业发展出现拐点,这必将增加地方债务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