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在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过程中,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均表明,持续的经济增长要以产业结构的转变为条件(Kuznets,1966)(1)。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和主导产业依次推动(罗斯托,1962)(2),在产业结构依次更替的进程中,各产业的生产率存在巨大差异,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能够通过结构红利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Peneder,2002)(3)。而产业结构的失衡不仅阻碍经济发展,还会导致资源环境破坏、收入差距扩大等社会问题。工业革命使得少数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从农业社会的0.05%上升到2%;二战后的日本、亚洲四小龙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工业化、产业升级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近年来,在经济转型的驱动下,中国、巴西和印度等经济体已经起飞。实证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差异主要源于经济结构转变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McMillan and Rodrik,2011)(4)。产业结构差异和演变阶段是区别欠发达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变量,同时也是后发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途径。然而,拉美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没有成功实现经济结构转型,陷入了长期的经济增长乏力的困境和“中等收入陷阱”。因此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优化的方法和途径成为当前学术界和政府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13年西部民族地区的人均GDP达到33711元/人,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的41908元/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其中又数贵州的人均GDP为最低,只有22922元/人,排名全国倒数第一。因此本文以“贵州省”作为典型个案,进行深入剖析,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从贵州的要素禀赋出发,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优化贵州的产业结构,促进贵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进而能够为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路径提供借鉴。1978—2013年,贵州的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84%。然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应当只包含人均GDP的数量增长,还应当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资源环境保护以及贫困人口的减少等方面。在当前我国进行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能否抓住机遇,优化产业结构,关系到贵州省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总的来看,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等原因,贵州省的经济发展滞后于全国,贵州与全国和东部发达地区的绝对差距依然在扩大,2013年贵州的人均GDP(22922元)只有全国的人均GDP(41908元)的54.7%,仅为上海人均GDP(90092元)的25.4%。贵州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包括多个方面,其中贵州产业结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健康发展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贵州的第一产业比重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农业就业比重过高,农业的劳动生产效率较低,使得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这也是导致贵州整体的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5);同时,贵州的农业发展滞后也进一步限制了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6)。第二、三产业虽然产值快速发展,但是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比较低;同时由于产业结构没有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导致三次产业整体生产效率不高,并且缺乏竞争力。数据表明,贵州各地方政府在进行产业结构规划时并没有考虑当地的要素禀赋条件,而是照搬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盲目推进工业化项目;同时政府在制定产业规划时,主要注重求新求全,并没有考虑由本地区的要素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往往导致产业重复建设、缺乏竞争力、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发现,虽然许多学者对贵州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但是贵州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而针对当前贵州产业结构现状、产业结构的优化等问题,寻求贵州经济健康发展的途径方面,研究较为不足。贵州产业结构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在资本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贵州能否通过推进工业化发展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什么贵州第三产业的资本投入产出不尽如人意?贵州的产业结构应当如何优化升级?这些都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传统结构经济学的主流观点对于产业结构优化问题主要通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第一产业主导向第二、三产业转变,乃至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等方式展开,并认为这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标准模式,基本上没有区别所要研究地区的禀赋特点。事实证明,部分地区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调整,违背了地区的比较优势,反而对经济增长不利。本文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按照“要素禀赋决定地区的比较优势,进而决定地区的产业结构,最终决定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思路,要求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从地区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出发,在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政府通过因势利导,创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因此,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为一个地区寻求产业结构的优化路径提供了相关的理论支持。本文正是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试图解决以下三个问题:①按照新结构经济理论,贵州的产业结构是否与贵州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相符?②地区的产业结构与比较优势的符合度越高,是否经济增长速度越快?③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贵州的产业结构能否找到某些更为合理的优化途径?
1.1.2 研究背景
(1)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条件。
国内外许多理论和实践均表明,持续的经济发展要求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钱纳里,1986)(7)。工业革命以来,在发达国家实现经济腾飞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是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在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作用日益增强。因此,经济结构调整是各国为适应经济发展规律进行的战略性抉择;同时,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贸易、资本的国际流动,促使生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因此要求各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这些国际形势的变化,例如二战以来,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然后这些产业又向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转移,经济全球化促使各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进而使得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二战以来各国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源于经济结构能否成功转型,由于各产业部门具有不同的生产率水平,因此当投入要素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流动时,就会促进总生产率增长,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进而增强产业竞争力,获得所谓的“结构红利”。从经济发展实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持续的经济增长是制度转轨、对外开放以及二元经济转型等因素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的结果。
(2)供给侧改革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当前中国经济进入经济减速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提出了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遵循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短期的需求刺激措施无法带来经济的V型反转,需要通过结构和制度上的突破,为中国经济的中期发展打下新的基础。因此,供应侧改革成为经济结构转型突破口,宏观经济政策应当是供应侧与需求侧并举,但要分清主次,需求侧政策可以在短期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供应侧则是突破口,是长期的主攻方向。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习近平,2015)(8)。然而“去产能、去供应、去杠杆”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通过提高生产率、减税来降低成本能够加以对冲,鼓励创新性的供给以满足市场的新需求,通过供应侧的结构性改革,建立起一个更高层次的供需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策主要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进行宏观总量的逆周期调控。凯恩斯经济学在短期内对经济的稳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并不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生产力的提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增长动力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制度上的突破和生产力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繁荣,主要归功于三次制度上的变革和突破(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特区和2002年的加入WTO)。时至今日,过去制度变革所带来的红利已经消耗殆尽,中国迫切需要一个新的经济推动力,而政府的财政扩张无法产生这种推动力,人民银行巨额货币扩张也无法产生这种推动力,唯有痛下决心,推动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才能重新激起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带领中国经济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将目前中国经济的问题归为需求不足,其实中国游客在海外每年消费超过一万亿元人民币,中国游客从日本搬回马桶盖、到韩国做整容、到海外代购苹果……由此可见,中国经济的问题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中国的产业结构还大部分停留在钢铁水泥的工业化时代,中国自身的产品供给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产品需求和质量要求。我国市场经济的传统思维是“企业生产什么就销售什么”,而不是“别人想要什么市场就做什么”。因此,只有通过政治体制上的改革和突破,改变产业结构,简政放权,消除过剩产能,消化巨额库存,建立适合新的消费需要的产业供给,政府作为市场的辅助提供良好经济外部环境,才能提高生产力,才能通过市场主导的资源分配,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3)当前贵州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机遇期。
国家政策对贵州经济发展的大力扶持使得贵州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历史机遇。长期以来,由于地理区位、历史条件、制度文化等原因,贵州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全国。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三次产业高水平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贵州‘三化’的同步发展(即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共十八大作出的《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再次强调,“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这些政策文件表明,贵州正面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贵州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这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优化产业结构创造了有利条件。美国次贷危机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具有长期性,出口对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力度逐步减弱,因此调整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是当前贵州经济转型的主要任务;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不断发展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在短期内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能够增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因此,贵州应当抓住机遇,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来推进产业优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
(4)贵州省多民族背景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更高的要求。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36.11%(2010年)(9),因此在贵州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本土文化和民族传统习俗的因素。大量事实证明,在许多民族地区,传统的主流经济发展理论并不一定完全适用,因此,本课题研究将结合人类学、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在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进行广泛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当地人的产业构成特点、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以及消费偏好,重视地方知识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保证民族地区当地居民对产业结构调整拥有充分的发言权和决策权,以维护当地居民的利益主体权,促进当地传统民族产业与现代产业的协调发展。
1.1.3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从研究对象看,本课题的探讨有利于经济发展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欠发达地区应当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是应当遵循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一般演进规律,还是应当结合自身的要素禀赋或者比较优势,这些问题学术界都还存在较大的争议。现有文献梳理表明,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研究贵州产业结构问题的成果并不多见。从研究方法看,本课题将综合运用经济学、民族学、统计学等理论与方法,以贵州地区为例,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角度研究贵州省产业结构优化路径问题,以提高要素生产率和资源优化配置为主线,将产业结构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等理论相结合,通过数学和计量方法建立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为深入研究产业结构问题探讨科学可行的研究方法。从研究结论看,虽然早在200年前,大卫·李嘉图就提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应当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理论,但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发展并未遵循这样的比较优势理论,或者实施的效果也不理想。本文主要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分析贵州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探索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和策略,为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和分析框架。
(2)实际意义。
在政治层面上,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区域产业升级”。贵州省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制约,加上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等瓶颈制约,经济发展滞后于全国水平,因此,研究贵州产业结构优化路径,为实现贵州后发赶超创造条件,有利于国家关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在经济层面上,本文的研究有利于促进贵州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首先,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将生产要素从生产效率较低的产业转移到生产效率高的产业,实现资源在各次产业的优化配置,使得各种生产要素资源能够得到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当前贵州由于要素的产业间流动和区际间流动的障碍,以及地方保护主义和运输成本等原因,导致贵州的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与要素结构的不协调,进而导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的矛盾。其次,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协作,能够提高贵州各次产业的生产效率,进而提高贵州省各次产业的竞争力;特别是提升发展水平滞后的产业的竞争力,进而能够缩小产业间的发展差距和居民间的收入差距;此外,贵州各次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能够提升贵州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为贵州减少贫困人口创造有利条件。再次,从长远来看,本文的研究还有利于贵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一个地区应当优先发展要素资源丰富的产业,这样的产业发展才更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同时,在工业化进程中,虽然工业化也许是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但是工业化进程也要循序渐进,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因而在贵州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充分考察本地区的要素禀赋条件,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有利于贵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课题结合贵州省的要素禀赋,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产业结构优化路径,能够促进贵州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社会层面上,本课题的研究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同时有利于增进就业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减缓贫困与构建和谐社会。长期以来,贵州的农业人口比重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发展较为落后,制约了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而且,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身份,长期以来,贫困人口线长面广程度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使得贵州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因此,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大力发展农业和民族地区的产业,进而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增进第二、三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这些结构的转变对于缩小收入差距,让更多低收入人群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贵州的许多资源存在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如贵州的民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资源相当丰富,如何对这些产业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也成为本文在贵州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研究过程中必须重点考察的对象。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保护传统民族文化,以及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