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新结构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3.2.1 新结构经济学的定义
按照林毅夫(2013)(5)对新结构经济学的定义,新结构经济学就是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一国经济结构的决定因素及其演变规律的经济学派。新结构经济学提出“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市场和政府”四个因素决定了一国的经济结构。同时新结构经济学还指出政府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过程中能够起到因势利导的作用,通过基础设施的供给和政策引导,促使微观主体(企业)作出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策和行为,以使得地区的产业结构按照符合地区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的方向进行调整。
新结构经济学与传统的结构经济学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问题,传统经济学的主流观点认为主要通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第一产业主导向第二、三产业转变,乃至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等方式展开,并认为这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标准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区别所要研究地区的禀赋特点,事实证明,部分地区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调整,违背了地区的比较优势,反而对经济增长不利。传统的结构经济学提出经济结构的优化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但是没有认识到落后地区的经济结构是由要素禀赋内生决定的,而是主要采取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比如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这些产业就可能不符合当地的要素禀赋条件,也就不具有比较优势,因而没有自生能力,只能依靠政府补贴,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无效率(林毅夫,1999)(6),因此传统的结构经济学在经济结构优化的途径方面就不能够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而新结构经济学则将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应用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并且强调政府的因势利导作用,提出将地区的要素禀赋条件作为切入点,来内生决定该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促进资本积累进而促使要素禀赋的优化升级,最终实现“经济增长、要素禀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的良性循环”。
3.2.2 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
新结构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框架是: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该国的比较优势,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来调整该国的产业结构,则必然能获得更大的产业竞争力,因此,一国的产业结构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而一国的产业结构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内生的相互制约关系,因此落后地区要想达到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必然要求落后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不断得以提升,即通过资本的不断积累,达到发达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才有可能实现经济的赶超。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如图3-1所示:
图3-1 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思路
资料来源:作者制作。
因此,现代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就是经济结构不断变迁的过程,发展中国家要想赶上发达国家,不仅要从人均GDP或人均收入上赶上,更深层的是要从产业结构方面赶上,而产业结构由要素禀赋结构内生决定,因此要求落后地区在要素禀赋如“资本/劳动”的要素比例上也要赶上发达国家,这样才能形成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后发地区的经济赶超。而一国的产业结构只有符合该国的比较优势,才能积累更多的资本,促进该国要素禀赋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反过来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贫困循环陷阱,或者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其共同特征就是经济结构缺乏合理和有效的升级。
3.2.3 经济结构调整的四个决定因素
对于一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钱纳里认为一国经济结构主要是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刘易斯则认为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流动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变动等等。而在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林毅夫通过系统地归纳总结各国经济发展历史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决定经济结构变迁的主要因素有四个,包括要素禀赋条件、比较优势、市场和政府(林毅夫,2013)(7)。由此可以看出,新结构经济学倡导,一个地区经济结构应当根据本地区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的约束条件,并协调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来进行优化升级(林毅夫,2011)(8)。
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产业结构决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如果一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安排生产,就能够提高该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进而能够促进资本积累的加快,要素禀赋结构提升也越快,而产业结构又依赖和内生决定于要素禀赋结构,因此,只有按照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选择发展相应的产业和技术,才能够提升地区经济发展的自生发展能力(林毅夫,2008)(9);当要素禀赋提升或者说资本存量增加以后,会产生新的比较优势,继而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为了将比较优势转变成竞争优势,还需要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包括软的和硬的基础设施,以降低交易费用,这些都需要有一个理性的政府来加以引导。
市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能够发挥基础性作用。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各种生产要素能够充分反映各自的相对稀缺性。企业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必然会用便宜的生产要素替代昂贵的生产要素,必然会发展便宜生产要素相对密集的技术。因此,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源能够自发地在各个产业间实现优化配置,产业结构也能够按照比较优势得以优化发展。然而,当前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实际情况是,许多国家的市场经济是不完善的,在信息不对称、政府的价格管制、政策补贴等许多方面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市场失灵。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实现资源在各次产业中的优化配置,显然是空中楼阁,难以实现。因此,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在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政府对于市场失灵的协调作用就不可忽视(林毅夫,2012)(10)。
政府。政府的协调能够使得地区的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但是市场依然是基础,政府只是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和市场规律,因势利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现代经济运行条件下,市场机制能够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是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是不完善的,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善,包括交通、电力、港口等硬基础设施以及金融、法律、政策等软基础设施,都离不开政府的营造和支持。如果缺乏政府的协调,具有一定公共品性质的基础设施的供给就可能存在不足,那么市场经济的运行成本包括交易成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等就比较高,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较高,进而使得潜在的比较优势就可能难以发挥。比如,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相对丰富,但只有极少数国家能够真正将比较优势发挥出来,主要原因在于,按照比较优势配置资源虽然能够降低一部分要素成本,但是总的生产成本除了要素成本之外,还包括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的降低取决于各种基础设施的改善(郑长德,2013)(11)。因此,政府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比较优势得以充分体现的重要前提。同时,产业升级、技术变迁都有一定的风险,新的比较优势产业难以准确判断,使得产业结构升级的先驱企业面临巨大风险,这就要求政府应当给予先行者一定的补偿,以鼓励企业这种尝试性行为。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正的外部效应和溢出效应,社会经济收益大于企业个体收益,加上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性较高,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高新技术产业一般都需要政府的财税政策的支持和激励。张同斌等(2012)(12)研究发现,财政补贴、科技项目基金等财政激励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而税收减免政策灵活性较差,并且税收减免政策会导致财政收入的减少,加上不公平竞争等负面影响,进而对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政府对基础设施的前瞻性供给能够引导产业结构按照合理的方向进行优化。基础设施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禀赋,不同的产业结构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来促进其运行,包括有形的交通、通信等公共设施和无形的制度、经济安排等。因此产业结构升级要求政府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以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同时,由于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主要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推进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因此,政府投资本身也会影响地区的产业结构,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也要考虑产业结构优化问题。
3.2.4 产业结构优化的增长甄别六步法
由于许多落后地区的市场经济是不完善的,因此需要政府对于市场的失灵发挥协调作用。首先,要确定一国可能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其次,要消除那些可能阻碍这些产业兴起的约束条件,创造条件使这些产业成为该国的实际比较优势。而针对政府应当采取哪些措施来保证产业结构的优化得以顺利进行,新结构经济学提出了六个探索性步骤(13),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可操作性。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路径提出了增长甄别理论,提出了增长甄别和因势利导六步法。第一步,是甄别具有潜在比较优势产业。将过去20年经济高速发展,并且人均GDP高于本地区1~2倍的国家和地区作为参考对象,它们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很可能就是本地区具有潜在比较优势,容易形成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第二步,政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分析本地区目前在这些产业中已经比较活跃的民营企业,并研究可能阻碍这些企业发展壮大的原因,提升产品质量,并且消除该行业壁垒,允许其他企业进入,形成充分竞争局面,当地政府提供各种便利的基础设施和经营环境。第三步,如果存在当地企业尚未进入某些产业的情况,政府可以积极通过招商引资,鼓励该产业的外地或国外企业投资,同时也要给这些新产业发展提供便利,以培育新的增长点。第四步,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殊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或者全球范围内的技术突破带来的特殊机遇。地方政府要能够甄别出这些新兴产业,找出本地区民营企业已经发现的资源禀赋,已展现出获利能力的新商业机会,并给予密切关注和支持,帮助这些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火。第五步,通过上述步骤甄别出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地方政府可以设立经济特区或产业园区,改善硬件基础设施和经营软件环境,鼓励国内外企业的投资,有利于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提高产业竞争力。第六,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具有潜在比较优势产业的先行企业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或者信贷担保,以补偿先行企业的风险。
3.2.5 简要评述
《新结构经济学》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和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强调推动经济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产业结构的变迁和提升,并且将贸易理论当中的要素禀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运用于发展经济学,指出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一个从要素禀赋状况出发,沿着动态比较优势的方向不断创新的过程,并且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此外,在处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问题上,林毅夫提出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同时发挥政府因势利导的协调作用。新结构经济学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时,也存在几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1)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时应当警惕比较优势陷阱。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发达国家由于资本相对丰富而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落后国家劳动相对丰富而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由于技术水平和生产方式落后,使得落后国家的比较优势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由于产品的技术含量低,缺乏定价的话语权,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出现所谓的“比较利益陷阱”。因此应当把技术进步作为落后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通过扶持处于幼稚期的高技术产业来获取内生比较优势。此外,传统比较优势具有静态的特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地区间的分工和要素流动趋于深化,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都将使得要素禀赋不断变动,一个地区目前所具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并不一定具有动态的竞争优势。因此,新结构经济学并不是要求地区的产业结构完全按照地区的比较优势来进行调整,而是要着眼于地区未来的要素禀赋变动趋势和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2)一国的比较优势会出现动态的变化。
一国或地区的比较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资源要素的不断变化,使得导致比较优势形成的因素会发生变化,进而使得在一定时期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部门也会发生相应的调整。盛朝迅(2012)(14)指出,1992—2009年,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指数较高,但其优势呈逐渐下降趋势;而随着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度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快速增长,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我国最具比较优势产业的趋势。
(3)新结构经济学对政府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结构经济学强调政府对市场失灵的协调作用,要求政府能够对未来的新兴产业进行识别,并在基础设施供给和政策制度上提供帮助,这实际上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是经济理性的,要求政府和官员懂得如何正确理性地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官员执政的目标是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结构的提升,而不是谋取升职或私心,这就需要建立良好的官员激励机制(张曙光,2013)(15)。除此之外,政府还要有相当的能力对未来的潜在优势产业进行科学的甄别并加以扶植,这对于政府的经济调控职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政府是否是一个廉洁奉公的政府,并同时是一个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决策能力的政府,决定了新结构经济学能否成功推行,而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政府作出更接近于理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