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本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研究背景与分析前提

马克思的哲学功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都是无与伦比的。然而,存在决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无论怎样伟大的思想家也同样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要求马克思预想到今天的社会经济状况是过于苛刻的,也是不可能的。

一、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马克思的分析前提

任何科学理论都有其分析前提,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也不例外。当客观事实尚能符合这些前提的时候,其理论就显得比较正确;当事实发生了重大变化、原先的分析前提缺失时,其理论就难以解释现实问题了。

(一)劳动者直接作用于自然物的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建立劳动概念的分析前提

创立劳动价值论,首先要建立劳动概念。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欧洲工业革命初期,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是生产劳动的主流方式。农业生产是农民对土地和种子的作用;畜牧业生产是人们对畜牧、饲料、围栏等的直接作用;手工业生产是手工业者对加工对象的作用;在工业上,要么是直接对劳动对象作用,要么是通过工具对劳动对象作用。如纺纱是工人用机器对棉花进行加工,制衣是工人用机器对布料进行加工,炼铁是工人用炉火对铁矿石进行加工,制斧头是工人用榔头和锉对铁进行加工。总之,大多是人对自然物的作用。当时,世界上没有什么科技产业、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等。所以,马克思认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今不同,在生产车间里,技术员处理电脑中的数据,再由电脑控制机器制造产品;医生通过分析网络传输的病情资料为病人诊断,然后提出治疗方案;软件工程师掌握用户要求后,编制出所需的程序;等等。劳动对象已经从以往的实物变成信息,从直接变为间接了。劳动对象的信息化要求我们拓展“劳动”这一概念。

(二)无偿取用自然资源是马克思建立价值概念的分析前提

在农耕文明之前,人类依靠直接获取自然物品而生存。在农业社会和工业化初期,由于人口增多,人类必须通过种植养殖和对自然物加工改造满足自身需要。在人类刚开始跨入工业社会门槛的时候,生产工业品的种类还是有限的。能够用棉花纺纱,用棉纱织布,用棉布制衣,而棉花又是农民种植的,种棉的土地是农民开垦的。就是对棉纺行业产业链作全程分析也容易忽略处女地的自然价值,或者说,土地是无偿占用的。再如,用铁矿石炼钢铁,铁矿石是矿工开采的,矿山通常是矿主的,因此,容易忽略矿藏的天然价值。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才定义“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而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价值日益认清:土地不可再生,城区地皮是十几万元一个平方米,石油储藏量逐渐减少,各种矿产资源日益紧缺,必须高价有偿使用。无视自然物价值的“价值”定义已难以解释现代经济事实了。

(三)以体力劳动和手工劳动为主是“用劳动时间计量劳动量”的分析前提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主要产业是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初级工业。农业生产和家庭作坊都是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在工业上尽管有了蒸汽机和纺织机,但体力劳动和手工劳动仍然是主流劳动方式。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在社会上比例很低。人的体力劳动和手工劳动的能力差异是不大的。优秀铁匠一天打造5把斧头,一般铁匠可能打造3把。优秀纺织工每小时织布6尺,普通女工也许能织4尺。若劳动速度稳定的话,工人的劳动功率可取平均值,劳动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是劳动时间的函数。据此,马克思认定人的劳动是可以用时间计量的了。于是,就有了“价值量由劳动量决定,劳动量由劳动持续时间计量”的原理发表。事实上,这一原理可以解释当时的绝大多数经济现象。而今不同,脑力劳动已成为社会主流劳动方式,劳动成效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智慧和毅力。而人脑的思维能力是千差万别的,同是百万资金,有人只能做到保值经营,有人能数日翻番,也有人可能全部亏损;智力决定能力,“思路决定出路”。脑力劳动变量多、变数大,根本无法取平均值。脑力劳动需要时间,但脑力劳动成果主要由知识、智力和毅力决定,而不只是由时间决定。在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当今社会用时间计量劳动是行不通的了。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人类创造价值的劳动应当是质与量的统一。在以知识运用和知识创造为特征的脑力劳动中,劳动品质对价值创造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劳动量中只有其中的有效成分才是创造价值的,我们称之为劳功。用时间计量劳动,既反映不了速度,也反映不了质量,更无法反映劳动功效和价值创造。这样,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论断必定不能解释当代经济事实!

(四)初级劳动产品交换是“按劳动量相等交换”的分析前提

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交换时,始终是分析小麦、上衣、麻布、茶叶等以手工劳动生产的初级商品。基本上没有研究由思维成果决定的科技产品、文化产品、知识产品和服务产品,更没有研究新产品开发和更新换代。并且,总是假设供给与需求大体平衡。当20码麻布与一件上衣相交换时,他就判断生产20码麻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生产一件上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可是,当与贝壳、牛角、钻石、野山参等天然品相交换时,又哪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言?设计图纸、信息资料、应用软件、艺术作品等知识产品,歌星演唱、名家字画等文化艺术产品,价格是那样高,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如何计算?大额股票的收购和炒作者,一夜之间成为巨富,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该如何计算?这一系列问题在一个半世纪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总之,劳动价值论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在马克思自己设定的分析前提下的论证和推理是相当严谨的。然而,当今社会现实离马克思的四个分析前提(27)已经很远了,其理论就是解释不了现实问题也不影响马克思的伟大。卢瑟福(1871—1937)是一位大科学家,于19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1911年他通过实验发现原子核,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被誉为“第二太阳系”。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揭示原子内部的复杂结构。他还预言原子核内隐藏着巨大能量。然而,受当时实验条件的局限,他竟在人类走向核能时代前夕发布了人类永远开发不了核能的错误结论。尽管如此,他仍然是备受人们尊敬的科学巨匠。人类对真理的认识总是逐步深化的。

二、当时的经济运行方式决定其研究视野

马克思所创立的劳动价值论,是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上展开论述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已经是足够前瞻和伟大的了。但现代经济的深度发展和运行方式变化不断超越经典理论所描述的范围,表明经典学说的理论视野不够开阔。在生产领域中,劳动价值论忽略了原材料价值与自然界相关这一基础性因素;在交换环节中,忽视了天然品的功能效用并非人造这一事实;在分配环节中,对脑力劳动的贡献估量不足;在消费环节中,注重物质性消费,对服务、文化、信息等非物质消费研究有限,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总之,从分析视野上看,马克思参照了“物理学家是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确实、最少受干扰的地方考察自然过程的”的方式,他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28)他着重研究了人,而忽视了自然,尽管他知道劳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侧重研究了体力劳动,而对脑力劳动研究尚浅,尽管也谈到了科技和管理的作用;侧重研究了物质产品,而较少研究文化和服务产品。马克思在研究商品生产和商品效用的时候,不自觉地让人和社会游离于自然之外。事实上,人是离不开自然的,是自然的一部分。物有规律、能量、物质三要素,人也有思想、能量、肌体三要素,思想是事物及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两者统一于人的实践。任何人都生活在自然和社会这两重时空中,并将自然和社会作为其思维的对象与环境。因此,研究价值问题必须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视域中进行。只有研究大本大源,才能建立一套科学、普适和恒久的理论体系。

三、作者的政治立场决定其理论动机

任何理论研究都不是无目的的行为。在开展研究之先,试图探索什么规律,解决什么问题,起到什么作用,都是有所考虑的,这就是理论动机。理论动机决定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方向与归宿。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正是欧洲工业革命蓬勃掀起之时。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自1770年到1840年间,英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了20倍,使工场手工业生产变为机器大工业生产。产业革命使英国在经济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9)但是,生产力发展没有给当时的工人带来生活上的改善,尤其是女工童工受剥削的情况,以及居住和营养条件之恶劣令人触目惊心。深受剥削与压迫的工人阶级纷纷起来反抗和斗争。马克思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把号召和指导工人斗争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因此,他致力于探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规律,发现并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分析社会矛盾,理清阶级关系,指明革命道路,为工人斗争提供思想武器。研究动机决定研究方法。他必然着重分析和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等阶级之间存在的经济利益上的对立关系。这样,马克思着重关注人与人的关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关注得少一些。他的哲学功底使他善于作矛盾分析,容易看到矛盾与斗争,不易看到妥协与合作,用阶级论完全替代人性论。这种分析方法决定其研究结论与后来列宁的研究结论相同,就是认为“资本主义是腐朽、垂死的制度”,然而,资本主义发展至今尚未完全验证马克思和列宁的预言。

总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首先是革命的武器,其次才是建设的理论。他着重探索的是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的剥削秘密,用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