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入党
1975年7月1日,公社党委研究入党人员名单,王强被认定“要再继续考察一段时间”。这结论是公社党委会的决定,那年王强刚满十八岁。
当时入党叫“纳新”,取自毛主席的最新指示:“一个人有动脉、静脉,通过心脏进行血液循环,还要通过肺部进行呼吸,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这就是吐故纳新。”
被纳新的党员是新生事物,他们好像比老党员更朝气蓬勃。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王强下乡后给自己暗暗定下的目标。这个思想基础来源于家庭传统的影响,王强的父母都是十八岁加入了共产党,王强年幼时翻阅了大量的党内杂志,一直认为入党就是进步,党员都是优秀青年。
要求进步的青年把入党看成神圣又光荣的事,也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而对中国共产党的纲领、目标、宗旨及条例只是了解些皮毛,心里只知道要进步、要吃苦、要为人民服务,这是一种精神的支柱和力量。来到乡下,作为知识青年的王强根本顾不上抱怨苦和累。他是坚决要吃苦受累的,恨不得有堵枪眼的机会,这不是幼稚,是时代感应的力量。
管理青年点的叫王桂荣,她是生产大队的党支部委员、大队妇女主任,兼管青年点的政治思想工作,当然也兼管青年点里党员的组织发展工作。当时,如果青年点里发展了新党员,是了不得的大事,会有轰动效应。对被“纳新”的知识青年,人们会称赞、佩服有加。
王强在生产劳动中,在凡能参加的政治活动中,都积极踊跃地表现,义务奉献,冲在前头。下乡仅三个月,王强被派到一个生产队当队长,那年刚满十八岁。
毋庸置疑,王强如此渴望加入党组织,既有思想基础又有现实表现,更是因为忠诚纯洁的心和满腔的热情。但总归是幼稚,好像入党是急不可待的事。他每隔几天就向王桂荣汇报思想,下乡的第三天就交了入党申请书,到生产队工作时更加拼命。
职务不重要,入党才是正事,王强是这样认为的。
客观地讲,当时有一大批知识青年怀揣着火热的心,到广阔天地里准备扎根落户、结婚生子,当一辈子农民,走与农民相结合的道路。后来考大学、下海,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的,也正是这些人!
王强交了入党申请书,紧接着是不断向组织汇报思想,王强清楚地记得,一共写了二十三封思想汇报。这都在王强从不示人的日记中记载着,每次思想汇报他都是认真又深刻地检讨自己的不足、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以及要采取的措施,向党剖白自己的心迹。思想汇报都是偷着塞给王桂荣的,因为有一种心理作用,每个知识青年要求进步都是背地里和组织联系的,怕别人说三道四,面上永远只是努力工作。
下乡十一个月,在党委讨论一批入党名单时,王强没通过,结论是要继续考察。
听到大队书记的话,王强的心情难以言喻。继续考察,意味着组织对自己还有疑惑的地方,还有不信任的地方。但自己已经很努力了,而且是拼命努力和表现了。这次入党没有通过,可自己对加入党组织是迫不及待,而且是真心实意的呀!王强只有更拼命地工作、证实、表现。但这次的结果对当时的王强打击很大。
入党,是很难的。首先,要在观点和立场上保持一致。只要入了党,就说明立场、观念都没有问题,现实表现也相当可以,应该是被人们认可和接受的。在人们的认知里,起码这人正派,正派得连个对象都不搞,为人靠谱。而“需要再考察一段时间”,就好像被打上不良的印记,给人们一种不好的印象。肯定是有事、有错误、有问题,才没有达到党员的标准,不符合入党的条件。真不如那次会上不讨论,竟讨论出了负面影响。
再说,期间也没人找王强谈话,谈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哪些缺点和不足,起码连要注意的事情,也没有人和王强说,只有道听途说的只言片语。这在王强一腔热血的时候,是个不小的打击,王强表露出一副垂头丧气、欲哭无泪的模样。
当时的大队书记和王桂荣非正式地找王强聊了聊,虽大都是无关紧要的话,也没有指出王强有什么“毛病”,只说要继续努力,还说不要泄气。
一般是每年“七一”讨论入党,今年破例,在年底之前公社党委又召开了一次会,有人说是专门为王强开的。会上通过了王强的入党申请,而且上报县里党组织,很快就批下来了。王强喜极而泣。
这事王强心里也明白,是当时的大队书记和王桂荣找公社党委谈了多次。他们反复强调王强态度积极,意愿强烈,是个好青年。
王强也在急不可待之中,在百般考虑之下,向当时的公社党委王书记写了封信,信中谈到了此事。
后来,王书记也和王强谈及此事,说:“哎,毛头小子有点闯劲啊。”
王强入党后,对自己要求更严了,也更自律了。他是怀着一股赤诚之心,迫切要求入党的,这是一生的荣光。想起将入党通知书接到手中时,他还激动地跑到生产队的草垛旁,这份激情在后来的生活道路中始终伴随着王强。
大队的柳忠奎副书记破例,在全大队党员大会上宣读了王强的入党通知书,全场掌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