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认识个人知识管理
1.3.1 快速认识个人知识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每天“浸泡”在如潮的信息和知识的海洋中,“信息爆炸”已是不争的事实。
个人知识管理是关于个人知识的获取、存储、分享及利用的管理,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一种要求。可以将与知识存在转化关系的4种不同的要素划分为四层,按照较低价值向较高价值递进的方式,分别为: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它们之间互相联系,构成一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序列,如图1-10所示。
图1-10 知识管理分类层次
(1)数据:数据层是最基本的,它是有关事件的一些零散的、互不关联且没有明确目的的客观事实。数据通常仅作为存储,如商品的价格。
(2)信息:信息层可分类,有逻辑性,是对数据层的筛选总结。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信息是被赋予相关性和目的性的数据。信息是数据的有序排列,已具有某种意义,如音乐符号是数据,而有序排列转换成一定声调和韵律则是音乐信息。
(3)知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知识是经过证实了的真信念;彼得·德鲁克认为知识是一种能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的信息。客观上理解知识是对信息层内容了解掌握以后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论,能够对当前的问题产生基本的行为指导。
(4)智慧:知识层教会人们如何使用数据解决当前问题,智慧层则要求人们掌握“何时何地使用”的能力,即要求具有一定的预测和创新能力。例如,下雨是基础事件数据,下雨会淋湿是信息,带伞避免被淋湿是知识。
据《牛津大字典》解释,知识是一种知晓的状态,掌握的事实。它是让人理解、发现或学习的汇总,也可以从经验得来。李书政则指出,知识是一种借由人类心智活动直接或间接产生的观念构思。它的活动特征包括:知识是可以创造的、知识会随着时间而消失、知识可以被拥有、知识是内在的且可以展现的、知识可以被储存、知识也可以被分类。因此可以理解为知识是人类在理性思考之后,个体所得到的一种观念、观点、思维、产品、能力或技术,而产生知识的场域不受限定。个体或组织会生产知识,但知识也会随着时代或个体的变化衰亡与更新。它可以被个体与组织所拥有与储存。
知识管理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对知识的分类。从应用的角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将知识分为4类: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际知识(know-who)。从认知的角度,知识又可以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显性知识是指个体可以使用语言、文字清晰表达出来,客观地传授给别人的知识,如图片、文档等。隐性知识是指根植于个人经验之中,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及无法轻易描述的判断或直觉,如才华、品德等。隐性的知识管理比较强调以人际沟通的方式来提升知识创新的效果。显性的知识管理则比较重视运用信息工具来增加知识流通和扩散的效率。知识管理从广义来说,是将隐性知识迅速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增加显性知识的扩散与流通。在OECD对知识的划分中,前两者属于显性知识,后两者属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动态循环。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隐性知识的积累、交流和共享。教师的隐性知识是自身建构的、动态的生成性知识,是“知道怎么做”(know-how)的知识。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才能更加广泛、深入地展现隐性知识。
知识管理是指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之后,所发挥的各项功能,如知识创造、取得、储存、分享、扩散增值与移转等。美国Paul A.Dorsey教授提出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的概念:“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个人知识管理可以说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能将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最终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人们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信息素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竞争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3.2 个人知识管理的发展阶段
“知识管理”一词最早是在1986年由卡尔·维格在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会上提出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知识管理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可以说知识管理是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学科。古老是因为从人类文明诞生开始,人们就在不自觉地对知识进行管理了,广义上认为语言的出现与文字记录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知识与智慧的留存与传播。
古代原始社会主要通过石刻壁画与龟甲兽骨传播信息,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都十分脆弱。到了农业社会,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让知识的存储与传递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工业社会出现了留声机、广播、电影等技术手段,信息的传播速度更高效,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20世纪60年代末,人类开始步入信息社会,计算机、互联网的发明让知识的存储和传播在人类发展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正如印刷机的发明打破了欧洲宗教权贵阶层对于知识的垄断。由此带来的知识普及加速了西方文明的整体发展进程。而广播电视技术的发明则穿透了由空间距离和文化差异造成的信息藩篱,加速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媒体变革,不仅改变了知识的本质属性,同时还带来了信息的“类光速”传播,开启了知识复制的“零成本”时代。借助数字化传播平台,人们每天产生的大量数据和新旧知识被最大限度地记录、复制和传播,做到真正意义上信息生产“零损耗”、复制“零成本”、传播“零时滞”。因此,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人类的进步就是与知识的传播与存储有着一定正相关关系。
知识管理的思想被正式提出后,学者们对当前信息化时代的不同时期也进行了阶段划分。陈永隆将知识管理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档管理时期,时间是1998~2006年;第二阶段则注重以人为核心用隐性知识传递,时间是2006~2009年;第三阶段是现阶段,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工具进行知识管理。程德蓉在2003年第3期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中提出了针对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在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个人知识管理更强调知识存储和传播方式走向信息化,和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
知识管理分为组织知识管理和个人知识管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组织知识管理可以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帮助,而个人知识管理也可以对组织知识管理大有裨益。
1.3.3 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
在电影《哈利·波特》中邓布利多使用一种叫冥想盆的道具来存取大脑中装不下的记忆。人的记忆容量有限,在知识大爆炸时代,需要借助有效的信息记录工具,快速找回相关的记忆。教师主要的工作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理解和反思,形成资源库,进而加工形成教学媒体再进行实体教学。
教师是名副其实的知识工作者,其专业知识能创造更多的产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从一定程度来说,教师对知识管理的广度与深度与学生素质提升有着密切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效地运用大量专业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学校管理部门也在提供更好的平台,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创新组织文化,提高学校经营效能。
当今社会对教师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快速提升专业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也就是说,输入决定了输出。
信息素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
(2)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
(3)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教师专业发展中要主动、积极、持续地参与各种正式、非正式的互动学习,促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专业态度的提升,以期个人自我实现,从而促进组织发展和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教师个人知识是其专业发展的基点,个人知识管理则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途径。教师专业发展借助“互联网+”完成个人知识管理也是教师进行“终身学习”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可分为4个阶段。
(1)经验显性化。隐性知识是真正支配个体行为的潜在知识。大部分隐性知识是未经表征或编码的,学习者无法直接学习。教师需要吸收更多隐性知识,并进行消化,将经验显性化。
(2)经验反思化。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多次学习、修改,不断修正错误经验,总结成功经验。
(3)知识理性化。理性化的经验才能被称为知识,教师个人理论的形成才能更好地为实践服务,最终让新旧经验发生联系并系统化,是知识理性化的重要过程。
(4)知识数字化与互联网化。主动接受新技术,有效进行互联网学习,借助互联网成为终身学习者,将个体知识数字化,并进行云存储与互联网传播,进一步深化教师知识体系。
知识管理已成为21世纪教育工作者的新主题。新思维、新技术、新文化才是未来教育新变革的内涵。教师必须改变思维模式,更多地参与跨领域团队合作,强调培养能力和知识整合的教学模式;对整个教学进行系统思考,真正地做好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学深度融合;从以教师观点为中心的专家知识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者需求,推动教育面向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