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在印度以外的国家,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作是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般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有着良好教育背景的家庭,他的父亲戴宾德纳特·泰戈尔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
泰戈尔8岁开始写诗,12岁开始写剧本,15岁发表了第一首长诗《野花》,17岁发表了叙事诗《诗人的故事》。1878年赴英国伦敦学院留学,1880年回国后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6年,他发表的《新月集》成为印度大中小学必选的文学教材。在这期间,他还撰写了许多抨击美国殖民统治的政论文章。
除诗歌外,泰戈尔还创作了小说、小品文、游记、话剧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诗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语写成的,在孟加拉语地区,他的诗歌非常普及。
他的散文主要涉及了社会、政治和教育,他的诗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内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写自然和生命。在泰戈尔的诗歌中,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样性就是欢乐的原因。同时,他所表达的爱(包括爱国)也是他的诗歌的内容之一。
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国歌使用的是泰戈尔的诗。维尔弗德·欧文和威廉·勃特勒·叶芝被他的诗深深触动。在叶芝的鼓励下,泰戈尔亲自将他的《吉檀枷利》(意即“饥饿的石头”)译成英语,为此1913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泰戈尔在印度独立运动的初期支持这个运动,但后来他与这个运动疏远了。为了抗议1919年阿姆利则惨案,他拒绝了英国国王授予的骑士头衔。他是第一个拒绝英王授予荣誉的人。
他反对英国在印度建立起来的教育制度,反对这种“人为”的、完全服从的、死背书的、不与大自然接触的学校。为此他按照自己的设想在故乡创办了一所学校,这便是维斯瓦-巴拉蒂大学的前身。
在泰戈尔的诗歌中,他表达出了自己对战争的绝望和悲痛,但他的和平希望没有任何政治因素,他希望所有的人可以生活在一个完美的、和平的世界中。
1941年,泰戈尔写下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之后与世长辞,享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