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随笔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论挑战

当我们冒犯了某人又恰巧落在了他的手上,为了得到对方的宽仁,我们会用屈服来换取同情和怜悯;而如果我们用勇气、不屈和坚韧直面命运的挑战,有时候也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威尔斯亲王爱德华[1]曾长期摄政于吉耶纳[2],享有巨大的财富和声誉。他被列摩日人激怒后进行屠城报复。在无辜百姓跪地求饶时他没有放下屠刀,在妇孺苦苦哀求、满眼洒泪时他没动丝毫恻隐;而当目睹了三位法国绅士以无比英勇的战斗激情誓死抵抗来势汹汹的入侵英军时,他罢手了。是三个绅士的英雄气概化解了他的盛怒,赢得了他的赦免和敬重,是三个绅士的英雄气概使得其余市民幸免于难。

斯坎德培[3]是伊庇鲁斯[4]的君王,他追踪手下的一名士兵,想把这名士兵处死。那士兵先是忍气吞声,苦苦哀求,试图让君王平息怒火,但却无济于事,最后他决定孤注一掷,握起剑来等待决斗。这一毅然的决心顿时止住了主人的愤怒:君王见士兵做出如此令人尊敬的决定,便宽恕了他。那些不了解斯坎德培的神奇力量和勇敢的人,或许会对这一例子作出另一种解释。

康拉德三世[5]包围巴伐利亚公爵[6]后,无视任何形式的屈辱求和条件,仅仅答应让城中那些夫人和贵妇人们不受侵犯地离开,允许她们尽其所能带着东西徒步出城。而这些女人所带走的是什么呢?她们毫不迟疑地背起了她们的丈夫和孩子,还有公爵本人!这些贵妇人的慷慨行为震撼了康拉德三世的铁石心肠,使他心喜而泣,也使他立刻消除了先前对于公爵的仇恨。从此以后,他开始宽仁地对待公爵,也开始了对其人民的人道统治。

上述方法中无论是屈服还是抵抗,都很容易把人征服。就我而言,我向来富有同情心,为人宽容大度。不管怎样,我自以为我的本性更倾向于同情,而不是钦佩。然而,对斯多葛派[7]来说,怜悯是一种罪恶。他们主张救助受苦受难者,但不要给以同情和怜悯。

我觉得下述例子似乎更加合适,因为从中我们能看到那些经受软硬两种方式考验的心灵,如何承受其中之一而不动摇,却屈就于另一种方式。大概可以说,恻隐之心是温和、宽容、柔弱的表现,妇女、儿童、俗人等天性较弱者更具有这种倾向;相反,蔑视眼泪和乞求,只崇敬勇敢的神圣形象,则出自强健、不屈不挠的心灵,他们只崇拜男性的坚韧与顽强。然而对于不大高贵的人,惊奇和敬佩有时也能产生同样的结果。

以底比斯[8]人民为证。他们将那些到了规定任期而不卸任的将领提交重罪法庭审判。派洛皮达[9]在人民的控告压力下屈服,为保性命苦苦求饶,可人民却很难宽恕他。相反,伊巴密浓达[10]却把他自己做的事淋漓尽致地颂扬一遍,并自信而高傲地谴责人民忘恩负义,这使人民在表决时不敢投票,议会散会时,大家都称赞伊巴密浓达的大智大勇。

老狄奥尼修斯[11]经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终于攻下雷焦卡拉布里亚城[12],并抓获曾负隅顽抗的统帅菲通,一位十足的君子。狄氏想对菲通进行报复,以示儆戒。他首先告诉菲通他在前一天如何把菲通的儿子及其所有亲族都淹死了。对此,菲通只淡然回答,他们的这一天比他自己的更幸福。然后,狄氏叫人剥去菲通的衣服,并叫刽子手带他在全市游街示众,残忍地鞭打和羞辱他,并用恶言秽语谩骂他。然而,菲通临危不惧,神色坚毅,大声提醒刽子手,他的死是为了伟大而崇高的事业,为了不使自己的祖国落入独裁者手中,并威胁狄氏将受到诸神的惩罚。狄氏从他部队的目光中,看到了士兵们并没有为这位败将的顶撞所激怒,相反,整个部队开始蔑视他们的将领及其胜利,他们显然已被菲通非凡的勇敢所感动。狄氏还从士兵的目光中预感到反叛的可能性,他们甚至还会将菲通从卫士的手里抢救出来。于是,他下令停止对菲通的这种残酷折磨,暗中遣人将他淹死于大海。

当然,人是极其虚荣和反复无常的。对人很难作出固定不变和千篇一律的评价。庞培[13]曾因一个叫芝诺的公民愿意独自为马墨提奥人[14]担罪受罚而宽恕了全城居民,尽管庞培曾被他们激怒过。而佩鲁贾[15]的城主对苏拉[16]也用过同样的办法,却与己与全城居民没有好处。

亚历山大[17]则与前述例子截然相反。这位最勇敢、对战败者极其宽容的人,浴血奋战,攻下加沙城后,碰上该城指挥官贝蒂斯。对于此人的英勇顽强,他在围城时早有领教:在这一战役中,贝蒂斯经受了可怕的考验,最后在部队溃逃、武器折断、自己遍体鳞伤的情况下,依然孤身奋战于众多马其顿人之中。亚历山大为这次胜利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最惨重的是他身中两箭,他对此耿耿于怀,对贝蒂斯说:“贝蒂斯,你不会像你所愿意的那样死去,你会受到一个战俘可能受到的各种折磨。”而对方神色坚定,傲气凛然,面对威胁,一言不发。看到贝蒂斯傲慢而执著的沉默,亚历山大思忖:“他怎么不低头?他怎么不求饶?我一定要战胜你的沉默,即使不能让你说话,也要让你呻吟。”于是他由愤怒变成狂怒,命令士兵刺穿贝蒂斯的脚跟,将他活活地拖在一辆马车后面,把他撕得肢体不全。或许他对勇敢习以为常,根本不欣赏这种品质,所以就不太看重了?要不他太欣赏自己的勇敢,看到别人同样有胆量就会嫉妒、怨恨并难以忍受?也可能他一怒就容易暴躁,难容异己?

当然,如果他生性温和,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在屠戮底比斯城时,看到那么多手无寸铁毫无抵抗能力的人被成批杀戮一定会使他平息怒火。在这场灾难中,六千多人死于剑下,其中没有一人试图逃跑,也没有一人祈求饶命,他们个个都四处寻找敌人与之火拼直至光荣牺牲。哪怕是奄奄一息的伤者,也是把不怕牺牲的勇气作为最后的武器战斗到鲜血流尽。如果他不是天性残忍,如果他是一个真正有着宽容之心的人,如此悲壮的场面怎么可能不让他为之动容,怎么可能到了杀戮的最后一天也无法满足他那作为一个侵略者嗜血的贪婪?这场灾难就这样持续着,直到城中最后一个壮丁被杀掉,直到剩下三万老人、妇人、孩子以及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人被带走沦为奴隶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