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韦之祸
【内容提要】
《武韦之祸》叙述了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曌(zhào)(即武则天)和唐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相继擅权之事,前者甚至以女主的身份短暂取代过李唐王朝。这在唐初政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唐高宗刚刚继承皇位,由于年轻和缺乏经验,被朝廷上一群年长且在他的父皇唐太宗的统治下已经树立了自己的势力的元老重臣所包围。高宗初期的统治受以三位年长权重的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和李(jì)为首的宰相集团控制。这三位朝廷重臣均为唐太宗的忠实臣仆。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宗统治初年继承了唐太宗推行的政策,少有更革。高宗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对国家进行真正的统治是非常困难的。
高宗即位不久,便立其元配王氏为皇后。但王皇后未生育子嗣,于是她与其舅父柳奭(shì)、长孙无忌等重臣劝皇帝立年岁最长的陈王李忠为太子。李忠的生母在宫中地位很低,王皇后及元老重臣希望控制他,进而确保本集团的利益。李忠便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被立为太子。
高宗即位之初,宠爱萧淑妃。王皇后为了打击萧淑妃,便将武曌迎入皇宫,封为昭仪(后宫妃嫔名号)。武曌进宫之后,以她的魅力和心计完全迷住了高宗,还为高宗生子。王皇后开始担忧,意识到自己招来了一个比萧淑妃更可怕的对手,于是又与萧淑妃联合起来诽谤武昭仪。
废立皇后绝非皇帝个人的私事,而是重大的政治决策。王皇后的家族极有权势,而且又有当时最有权势的元老重臣作为靠山。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重臣强烈反对高宗废黜王皇后,立武曌为后。唯一鼓励高宗废后的重臣是老将李。有了以李为代表的一部分军事力量的支持,高宗可以不顾及元老重臣的反对进行废立皇后的行动。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高宗废掉王皇后和萧淑妃,正式立武曌为皇后。李忠被废除太子之位,由武后的儿子李弘取而代之。高宗也通过废王立武的活动打击了元老重臣,为自己赢得了政治空间。
武曌被立为皇后不久,就展开打击报复其敌人的活动。她残酷害死了原来的王皇后和萧淑妃,将反对立她为皇后的大臣褚遂良、来济、韩瑗(yuàn)等贬逐,后来连长孙无忌也被诬谋反,被迫自杀。武后重用许敬宗、李义府,以巩固自身的权势。朝中反对派全被清除之后,武后的权势相当稳固,高宗的健康状况不好,而且优柔寡断,无法有效处理朝政,精明的武后趁此机会插手和逐步掌控朝政,开始“垂帘听政”,甚至监视高宗处理政务,在高宗在位的大部分时间施加了重要的政治影响。
唐高宗死后,李显继承皇位,是为唐中宗。李显刚刚登上帝位就急于扶植自己的势力,挑战其母后武则天的权威,结果被废黜。武则天又立了更为听话的李旦为皇帝,即唐睿宗,实权仍由武则天掌握。但是,武则天要正式登上皇位,还需要清除一些反对力量。
武则天派兵平定了徐敬业叛乱和李氏诸王之乱。她又重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残酷打击政敌,清除反对势力,但也制造了不少冤案。等局势稳定之后,为她当“枪手”的酷吏也像垃圾一样陆续被清除掉。
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改唐为周,正式称帝。她虽然滥赐官爵以收揽天下人心,但对不称职者也罢职或处罚。她手操刑赏之柄以驾驭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当时的英贤之才也竞相为之所用。
武则天统治晚期,过于宠幸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纵容他们胡作非为,陷害忠良,甚至将朝政也委托二张处理。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病重之机,纠集一帮朝臣和禁军发动政变,率军攻入皇宫,杀死张易之兄弟,并逼迫武则天退位,将帝位传给太子李显。李显重登皇位之后,封赏功臣,恢复李唐王朝。
但是,唐中宗的韦皇后却仿效武则天,公然干预朝政,培植个人势力。中宗也不想彻底清除武氏集团,反而重用这一集团中的武三思等人,拥立中宗重登皇位的功臣张柬之等也受到排斥和制约。最终,这帮功臣也没有逃脱“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场。在唐中宗统治后期,韦后与其女安乐公主毒杀中宗,妄图效法武则天成为女主。不久,相王李旦之子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联合其姑母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及安乐公主,拥立李旦重登皇位。武氏和韦氏集团这才被逐出权力核心圈。
武则天和韦后专权被正统史家称为“武韦之祸”,因为她们的所作所为与传统的儒家思想对立,包括女人公开操纵朝政、残酷清除异己、漠视道德和原则。对于武则天和韦后的统治,正统史家的记载一直抱有敌意和偏见。对敢于像男人一样实行统治的武则天,尽管正统史家对她进行恶意攻击,但是,事实证明武则天具有突出的政治才能、坚毅的决心和驾驭局势的能力。武则天开启了女主执政的先例,后来的韦后、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女性也争相仿效,这一时期可被视为“后武则天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