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卷十八)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冯跋灭后燕

【内容提要】

《冯跋(bá)灭后燕》叙述了十六国时期后燕发生内乱,冯跋兄弟乘机灭亡后燕,建立北燕的历史过程。

后燕(384—407年)是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氏所建立的国家,建立者为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的第五子慕容垂,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后又迁往龙城(今辽宁朝阳)。盛时有今河北、山东及辽宁、山西、河南大部。384年,慕容垂在荥阳(今河南荥阳)自称燕王,建立后燕。395年参合陂之战后,后燕被一分为二,开始衰落。

后燕自慕容盛即位以来,为了改变其父慕容宝执政不力的状况,大力施行严刑峻法,再加上其性格多疑,导致了人人自危的局面。401年,前将军段玑(jī)等人发动兵变,杀死慕容盛。太后丁氏不顾朝臣的反对,废掉年幼的太子慕容定,改立其宠幸的河间王慕容熙。慕容熙继位后,宠爱漂亮的苻娀(sōng)娥和苻训英姐妹俩,冷落了丁太后。丁太后非常恼怒,与亲信谋划废掉慕容熙,不料消息泄露,反被赐死。慕容熙为了博取美人的欢心,对她们的要求百依百顺,立妹妹训英为皇后,立姐姐娀娥为昭仪,不惜民力,建筑宫苑、挖凿池沼(zhǎo)、建造假山,耗费了巨额资金。慕容熙的乱政,引起了尚方兵的叛乱。但是他没有接受教训,照样大兴土木,与苻皇后寻欢作乐,游猎无度,又导致了五千多名侍卫或被虎狼咬死,或被冻死的惨状。在皇后苻氏的唆使下,慕容熙不听朝臣劝阻,还悍然发兵攻打高句丽、契丹等部,但都无功而返。他没有总结失败的原因,执行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的政策,而是继续纵容苻皇后,征发民力,为她建造承华殿,致使建筑用土的价格涨到与谷子一样。典军杜静抬着棺材以死劝谏,却被无情地杀害。皇后苻训英死后,慕容熙如丧父母,哭至晕倒,耗资巨万为她建造规模宏大的陵墓,命令百官为她哭丧,官员为哭出眼泪只好口嚼辣椒;又杀死他年轻貌美的嫂子为苻皇后殉葬。在苻皇后出殡时,慕容熙服“斩衰(cuī)”重孝,披发赤脚跟在灵车后步行送葬。正是因为他的荒唐举动,最终导致他失去了皇帝宝座。

当时后燕的原中卫将军冯跋自慕容熙称帝后逃到山中,乘他送葬之机,与其弟冯素弗一起逃回龙城。冯跋说服慕容宝的养子慕容云据城反叛自立,慕容熙闻讯急驰返回,在城外遭到冯跋的拦击,后来被抓获处死。后燕灭亡。后燕历七主,共二十四年。

407年,慕容云在冯跋的支持下,恢复本姓高姓,登上皇位,建立北燕。冯跋及其亲族都被封以要职,北燕实权掌握在冯跋手中。

高云本无军功,全凭冯跋拥立。为了防止冯跋擅权,高云豢养了许多心腹和爪牙,给予优厚的待遇,但这些心腹贪得无厌,阴谋夺权,刺杀了高云。408年,冯跋处死了叛乱者,被拥立为北燕王。

冯跋灭亡后燕、建立北燕,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混乱局面。他即位以后,对内整顿朝政,肃清吏治,劝课农桑,省徭薄赋,设立太学,重视教育,平定内乱;对外与柔然、契丹、东晋发展友好关系,逐渐巩固了自己的统治,维持了二十多年的偏安局面。

【原文】

晋安帝隆安五年[1]。燕王盛惩其父宝以懦弱失国,务峻威刑,又自矜聪察,多所猜忌,群臣有纤介之嫌,皆先事诛之,由是宗亲、勋旧,人不自保[2]。八月丁亥,左将军慕容国与殿上将军秦舆、段赞谋帅禁兵袭盛,事发,死者五百余人[3]。壬辰夜,前将军段玑与秦舆之子兴、段赞之子泰潜于禁中鼓噪大呼[4]。盛闻变,帅左右出战,贼众逃溃。玑被创,匿厢屋间[5]。俄有一贼从闇中击盛,盛被伤,辇升前殿,申约禁卫,事定而卒[6]

【注文】

[1]晋:朝代名(266—420年),共历一五五年,分为西晋与东晋。公元266年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自立为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公元316年,西晋怀、愍(mǐn)二帝被匈奴汉国刘聪所俘。次年琅(láng)邪(yá)王司马睿(ruì)在建业(今江苏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安帝:即司马德宗(382—418年),东晋第十任皇帝(397—418年在位)。孝武帝司马曜(yào)长子,继位后昏庸懦弱,先后由司马道子、司马德文揽权。在位期间,爆发孙恩、卢循起义。公元403年,楚王桓玄自称皇帝,被废为平固王(今江西赣州东),移居寻阳(今江西九江),东晋中绝。公元404年,大将刘裕消灭桓玄后复位。公元418年底,被刘裕谋杀,伪称暴病而死,谥(shì)号安帝。  隆安:东晋安帝司马德宗在位期间的第二个年号,即隆安元年(397年)一月至隆安五年(401年)十二月,共计五年。

[2]燕:即后燕(384—407年),是十六国时期由鲜卑慕容氏所建立的政权,都中山(今河北定州),最盛时据有今河北、山东及辽宁、山西、河南大部,历七主,共二十四年。它是十六国后期中原地区最强盛的一个政权。  盛:即慕容盛(373—401年),后燕第三任国君(398—401年在位)。字道运,慕容宝长子。敏锐有谋略,其父后燕主慕容宝被兰汗(慕容垂舅父、慕容盛岳父)杀死后,被任命为侍中,后来他又用计杀兰汗而即位,在位4年,讨伐高丽、库莫奚,治军严苛,刑罚残忍,引起部将反叛,在平叛过程中受伤,不治而死,庙号中宗,谥号昭武帝,葬于兴平陵。  惩(chéng):戒止,鉴戒。  宝:即慕容宝(355—398年),后燕第二任君主(396—398年在位)。字道佑,慕容垂第四子,年少无大志,曾为苻坚太子洗马。慕容垂死后继位,年号永康,后被慕容垂舅父、后燕尚书兰汗谋杀,庙号烈宗,谥号惠愍帝。  以:因为,由于。  懦(nuò)弱:软弱无能,柔弱。  失国:指后燕被兰汗篡位,自立为昌黎王。  务:致力于,专注于。  峻(jùn):严厉,苛刻。  威刑:权威和刑罚。  自矜(jīn):自我夸耀,高傲自大。  聪察:明察之意。  所: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无实义。  猜忌:猜疑忌妒。  纤(xiān)介(jiè):细微,细小。  嫌(xián):可疑之点,嫌疑之处。  先事:先行其事。  由是:因此,由此。  宗亲:指同宗的亲属。语出《吕氏春秋·大乐》:“故能以一听政者,乐君臣,和远近,说黔首,合宗亲。”它是我国古代亲属分类之一,另外是外亲、妻亲。  勋旧:有功勋的旧臣。  自保:自我保全。

[3]左将军:武官名。战国已有,秦因之,汉不常置,金印紫绶,位仅次于上卿,职务或典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汉末以后,将军名号繁多,向来朴素的左将军、右将军之类的官职渐渐不合时势,遂渐废弃。  慕容国(?—401年):后燕将领。鲜卑族,历任骁骑将军、左将军,屡立战功,后密谋暗杀慕容盛失败被杀。  殿上将军:武官名。品级不详。  秦舆(yú)(?—401年):后燕将领。曾任殿上将军,因谋杀慕容盛失败被杀。  段赞(zàn)(?—401年):后燕将领。段思之子,段勤之侄,仕后燕,曾任殿上将军,因谋杀慕容盛失败被杀。  谋:阴谋,谋划。  禁兵:中国古代皇帝的亲兵,即侍卫宫中及扈从的部队。汉京师兵,北魏中兵,五代牙军、义儿军,元代怯(qiè)薛(xuē)军,明代三大营和清代三旅儿旗等,均属于禁兵性质。  事发:阴谋败露。

[4]前将军:武官名。战国已出现,秦代因袭。汉不常置,金印紫绶,位次于上卿。掌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汉末以后,逐渐废弃。但十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中仍袭用。地位高于杂号将军。  段玑(jī)(?—401年):后燕将领。皇太后段氏的侄儿,娶后燕公主。曾任前将军,因谋杀慕容盛失败被杀。  兴:即秦兴(?—401年),后燕将领。其父秦舆被杀后继续谋杀慕容盛,后被捕杀。  泰:即段泰(?—401年),其父段赞被杀后继续谋杀慕容盛,后被捕杀。  潜:潜伏,隐藏。  禁中:又称省中,指皇帝所居的宫殿。  鼓噪(zào):古代指战时擂鼓呐喊,以壮声势。

[5]被创:受伤。  匿(nì):隐藏,躲藏。  厢屋:古代住宅建筑形式封闭式院落四合院中的一部分。坐北朝南的房间为“正屋”,坐南朝北的为“倒屋”,东西两侧为“厢屋”,分别叫“东厢屋”、“西厢屋”。

[6]俄(é):一会儿,不久。  闇(àn):通“暗”,黑暗。  辇(niǎn):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  升:登,上。  前殿:指宫城的正殿。  申约:重新发布命令。  事定:情况稳定。

【译文】

东晋安帝司马德宗隆安五年(401年)。后燕王慕容盛鉴于他的父亲慕容宝因为懦弱而丢失了政权的教训,致力于严刑峻法,树立自己的威信,加上高傲自大地认为自己能够明察秋毫,所以常常猜疑妒忌大臣,对文武百官中有细微嫌疑的人,他都要先杀掉再说,因此宗族、亲戚、元勋、老部下,都害怕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八月丁亥(十五日),左将军慕容国与殿上将军秦舆、段赞谋划率领禁军偷袭慕容盛,但是阴谋败露,牵连此事的五百多人都被杀死。壬辰(二十日)深夜,前将军段玑与秦舆之子秦兴、段赞之子段泰潜伏于皇宫中擂鼓呐喊,大声呼叫。慕容盛听到兵变的消息,率领身边的亲兵出门迎战,变兵逃跑溃散。段玑受伤,躲藏在厢房内。不一会儿,一个变兵从黑暗中袭击慕容盛,慕容盛受伤,但他还是带伤乘着车子来到前殿,重新发布命令,严格宫廷的禁卫制度,等把宫内情况稳定下来之后才倒地身亡。

【原文】

中垒将军慕容拔、冗从仆射郭仲白太后丁氏,以为国家多难,宜立长君[1]。时众望在盛弟司徒、尚书令平原公元,而河间公熙素得幸于丁氏,丁氏乃废太子定,密迎熙入宫[2]。明旦,群臣入朝,始知有变,因上表劝进于熙[3]。熙以让元,元不敢当[4]。癸巳,熙即天王位,捕获段玑等,皆夷三族[5]。甲午,大赦[6]。丙申,平原公元以嫌赐死[7]。闰月辛酉,葬盛于兴平陵,谥曰昭武皇帝,庙号中宗[8]。丁氏送葬未还,中领军慕容提、步军校尉张佛等谋立故太子定,事觉,伏诛,定亦赐死[9]。丙寅,大赦,改元光始[10]

【注文】

[1]中垒将军:武官名。晋及十六国后赵置,初领营兵,担任宫禁宿卫。四品杂号将军。  慕容拔(?—407年):后燕宗室、将领。鲜卑人,慕容垂堂弟,后燕主慕容盛被刺身亡后,他建议立长君,但丁太后却立年幼的慕容熙为帝。历任中垒将军、幽州刺史,后在平定高云和冯跋的政变中被乱军杀死。  冗从仆(pú)射(yè):官职名,宫中侍卫的主官。  郭仲:后燕大臣。生卒年不详。曾任后燕冗从仆射、中常侍。  白:禀(bǐng)告,报告。  太后:古代对帝王母亲的尊称。始于秦昭王时,以后历代皆然。  丁氏(?—407年):十六国时期后燕成武帝慕容垂嫡长子献庄帝慕容令(一作慕容全)的妻子,昭武帝慕容盛的伯母。慕容盛即位后被封为太后,后拥立宠信的慕容熙即位,又因对他不满欲废,事情泄露被杀。  长君:年龄较大的君主。

[2]众望:众人的希望。  司徒:官职名。西周以大司徒为地官之长,西汉哀帝元寿二年(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西汉末,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省大司马,又置太尉,而与司徒、司空并称为三公。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罢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复置司徒,魏晋之后所授多系虚衔,以示尊崇。  尚书令:官职名。始于秦,西汉沿置,原为少府的属官,专掌文书及群臣奏章。汉武帝刘彻时提任宦官担任,汉成帝时改用士人。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政令的首脑。  平原:郡国名。汉高祖刘邦分齐郡置,晋朝改为平原国,南朝宋、北魏、北周复为郡,隋初废。今山东德州。  元:即慕容元(?—401年),后燕宗室、大臣。慕容宝之子,慕容盛之弟。历任卫将军、司徒、尚书令,先后封城阳公、平原公。慕容熙即位后遭猜忌被杀。  河间:郡名。今河北河间。  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古代君主预定的皇位继承人。周时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或称太子,或称世子。秦汉时期,天子号称皇帝,故其嫡子称皇太子。地位仅次于皇帝本人,并且拥有类似朝廷的东宫。  定:即慕容定(?—401年),后燕宗室。慕容盛长子,先封辽西公,后封为太子,慕容盛被刺死后,慕容熙继位,将领慕容提、张佛等欲重新拥立慕容定,谋泄后被慕容熙逼迫自杀。  熙(xī):即慕容熙(385—407年),十六国时期后燕第四任君主(401—407年在位)。字道文,小名长生,鲜卑族,后燕武成帝慕容垂幼子,惠愍帝慕容宝之弟。原封河间王,兰汗之乱时降为辽东公,慕容盛即位后封河间公。慕容盛被杀后,群臣欲拥立其弟慕容元,但丁太后却拥立慕容熙。慕容熙后被慕容云所杀,时年二十三岁,谥号昭文皇帝。  素:平常,平时。  得幸:得到皇上或权贵的宠幸。

[3]明旦:第二天早上。  始:副词,才,刚刚。  上表:呈上奏章。表,古代奏章的一种。  劝进:劝说实际上已经掌握政权而有意做皇帝的人做皇帝。

[4]让:推让,辞让。

[5]天王:中国历史上最高统治者的尊称,与天子同义,后来在十六国时代广泛为五胡首领用做名号。  夷(yí)三族:刑法名。指对古代犯有特殊重罪人的惩罚。但关于“三族”说法不一,一为父、子、孙;二为父族、母族、妻族;三为父母、兄弟、妻子。

[6]大赦(shè):以君主命令的方式对某个时期的特定罪犯或一般罪犯实行免除或减轻罪责或刑罚。古代帝王常在登基、更换年号、册立皇后等情况下,以施恩为名,颁布赦令,赦免犯人。

[7]嫌:嫌疑,猜疑。  赐死:古代皇帝对有过错的罪人赐其物品,让其自行了断。常见的有毒酒、赐剑、赐绫、赐绳等物,令其自尽。

[8]闰:即闰月。阴历是以月球绕地球而定的历法,它按照月亮的圆缺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月的长度约是29.5日,这样一年共354天,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对此,古人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办法,即每三年闰一个月,每五年闰两个月,每十九年闰七个月。这样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称为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谥(shì):即谥号。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  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9]中领军:武官名。汉末曹操为丞相时设领军,为相府属官,后更名中领军。魏晋时有领军将军,均统率禁军。南朝沿设,北朝略同。与护军将军或中护军同掌中央军队,为重要军事长官之一。隋代设左右领军府。唐代左右领军卫有十六卫之一,设上将军、大将军及将军,宿卫宫禁。  慕容提(?—401年):后燕宗室、将领。曾任中领军,慕容熙继位后,欲拥立慕容定继位,谋泄被杀。  步军校尉:武官名,又称步兵校尉。校,军事编制单位。尉,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战国末当已有此官。秦朝为中级军官。汉朝时达到鼎盛时期,其地位仅次于各将军。校尉有八:中垒校尉、屯骑校尉、步军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胡骑校尉、射身校尉、虎贲(bēn)校尉。其中步军(兵)校尉掌管宫苑门屯兵。  张佛(?—401年):后燕将领。曾任步军校尉,慕容熙继位后,欲拥立慕容定继位,谋泄被杀。  故:原来的。  事觉:阴谋被发现。  伏诛:指坏人受到法律惩罚而被处死。

[10]改元: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第一年称元年。  光始:十六国时期后燕王慕容熙在位时期的第一个年号,光始元年(401年)八月至光始六年(406年)十二月,共计六年。

【译文】

中垒将军慕容拔、冗从仆射郭仲禀告太后丁氏,他认为现在国家正处在多灾多难的时期,应该拥立一个年龄较大的君主。当时众人都把希望寄托在慕容盛的弟弟司徒、尚书令、平原公慕容元身上,但是河间公慕容熙平常就得到太后丁氏的宠爱,于是丁氏便废掉了太子慕容定,秘密迎慕容熙入宫。第二天早上,文武百官上朝,才知道情况有了变化,于是,只能上奏章请求慕容熙登上皇位。慕容熙想把皇位让给慕容元,但慕容元却不敢接受。癸巳(二十一日),慕容熙登上天王之位,抓获了段玑等叛逆之徒,把他们的三族全都诛杀掉。甲午(二十二日),大赦全国。丙申(二十四日),平原公慕容元因受猜疑被赐死。闰八月辛酉(十九日),安葬慕容盛于兴平陵,谥号为昭武皇帝,庙号为中宗。太后丁氏出城为儿子送葬还没有回来,中领军慕容提、步军校尉张佛等人阴谋拥立原太子慕容定称帝,事情被发现后,被处以死刑,慕容定也被赐死。丙寅(二十四日),全国大赦,改年号为光始。

【原文】

元兴元年[1]。燕王熙纳故中山尹苻谟二女,长曰娀娥,为贵人,幼曰训英,为贵嫔,贵嫔尤有宠[2]。丁太后怨恚,与兄子尚书信谋废熙立章武公渊[3]。事觉,熙逼丁太后令自杀,葬以后礼,谥曰献幽皇后。十一月戊辰,杀渊及信。

【注文】

[1]元兴:元兴是东晋安帝司马德宗在位期间的年号,即元兴元年(402年)一月至元兴三年(404年)十二月,共计三年。

[2]中山:郡国名。西汉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分常山郡东部置中山国,治卢奴(今河北定州),辖境约为今河北保定、满城、新乐、无极等地。汉代郡国并行,时有兴废,魏晋沿置。十六国时期后燕定都于此。北魏置中山郡,为定州州治。隋开皇中废。大业中,以其地置博陵郡。  尹:官名。西周时为辅弼官员的泛称。春秋时楚国长官多称尹。汉代始以都城的行政长官称尹,有京兆尹、河南尹。元代州、县长官也称尹。此处中山尹即是都城的行政长官的名称。  苻谟(mó)(?—397年):前秦、后燕将领。前秦天王苻坚堂弟,任征西将军、幽州牧,封重合侯,兵败降后燕,任中山尹,后被慕容详攻杀。他的长女苻娀(sōng)娥为慕容熙的昭仪,幼女苻训英为慕容熙的皇后。  纳:娶。  贵人:皇帝妃嫔封号之一。东汉光武帝时始置,其位仅次于皇后。  贵嫔(pín):皇帝妃嫔封号之一。三国魏文帝曹丕始置,位次皇后,与夫人并列,历代多沿用其名。晋武帝时,置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位视三公。南朝宋孝武帝孝建时(454—456年),以贵妃、贵嫔、贵人为三夫人。  尤:尤其,特别。  宠:被宠爱,被动用法。

[3]怨恚(huì):怨恨。  尚书:官职名。战国始置,或称掌书。秦代为少府属官,掌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分曹治事,因侍从于皇帝身边,地位渐重。东汉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魏晋以后事务繁杂。隋代设尚书省,下分六部,各部长官均称尚书,职权更重。  信:即丁信(?—402年),后燕外戚、大臣。丁太后侄子,因参与谋废慕容熙被杀。  章武:郡名。治平舒,今河北大城。  渊:即慕容渊(?—402年),后燕宗室、大臣。慕容宝之子,慕容盛之弟,封章武公,任尚书左仆射,后因受丁太后和丁信拥立之罪被杀。

【译文】

东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后燕王慕容熙娶了原中山尹苻谟的两个女儿,长女叫娀娥,封为贵人,小女儿叫训英,封为贵嫔,贵嫔特别受到宠爱。丁太后为此怨恨慕容熙,她与侄子尚书丁信谋划废除慕容熙,拥立章武公慕容渊。事情败露,慕容熙逼迫丁太后自杀,但仍以皇后的礼仪安葬,并追谥为献幽皇后。十一月戊辰(初三日),又杀死了慕容渊和丁信。

【原文】

辛未,熙畋于北原,石城令高和与尚方兵于后作乱,杀司隶校尉张显,入掠官殿,取库兵,胁营署,闭门乘城[1]。熙驰还,城上人皆投仗开门,尽诛反者,唯和走免[2]。甲戌,大赦。

【注文】

[1]畋(tián):打猎。  石城:县名。今属河北霸州。  令:即县令,官职名。战国末年,郡县两级制形成,县属于郡,县的行政长官则成为郡守的下属。秦汉政府规定,人口万户以上的县,县官称县令;万户以下的称县长。隋唐以后,县官一律称令。  高和(?—402年):后燕大臣。任石城县令,曾起兵反叛,兵败被杀。  尚方:官署名。古代制办和掌管宫廷饮食器物的官署。秦置,属少府。汉末分中、左、右三尚方。秦、汉少府所属有尚方令及丞,令秩六百石,掌制造供御刀剑等珍贵器物。  司隶校尉:官职名。旧称“卧虎”,是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汉武帝时始置,始为纠察缉捕重大案件而设,后掌察举京城官民及附近各郡一切犯法者。其权势颇重,秩二千石,属官有从事、假佐等。因配有由一千二百名中都官徒隶所组成的武装队伍而得名。专道而行,专席而坐,除三公外皆可纠弹,与尚书令号称三独坐。自东汉始,渐变为郡以上督察官,统河南等七郡,治河南洛阳。魏晋以其所统为一州,称司州,后称司州牧。隋唐不设。  张显(?—402年):后燕臣僚,曾任司隶校尉,后在高和兵变中被杀。  兵:兵器,武器。  胁:胁迫。  营署:军营和官署。  乘:骑,坐,比喻占领都城。

[2]投仗:放下武器。  走免:逃脱。

【译文】

辛未(初六日),慕容熙出城到北郊平原打猎,石城令高和与尚方署的士兵在后方一起作乱,杀死司隶校尉张显,进入城中抢掠宫殿,夺取府库中的兵器,胁迫军营的士兵和官署中的官员,关闭城门,据守都城。慕容熙骑马飞奔回城,城头上的士兵都扔掉手中的武器,打开城门,把反叛的士兵全部杀死,只有高和一个人逃脱了。甲戌(初九日),全国大赦。

【原文】

二年夏五月,燕王熙作龙腾苑,方十余里,役徒二万人[1]。筑景云山于苑内,基广五百步,峰高十七丈[2]。冬十二月己酉,立苻贵嫔为皇后,大赦。

【注文】

[1]龙腾苑:后燕王慕容熙在都城修建的皇家宫苑。方圆十余里,建有景云山、逍遥宫、甘露殿等建筑。又开天河渠,引水入宫,挖曲光海、清凉池。役使民工二万人,工程规模非常浩大。故址位于今辽宁朝阳市区北部大凌河北岸。参阅朱子方《记后燕龙腾苑遗址的发现》,《东北地方史研究》1984年创刊号。  作:建造,建筑。  方:方圆,区域。  役徒:服劳役的人。

[2]基:地基。  广:宽度。  步:古代长度单位,一步等于五尺。  峰:山峰,此指景云山的高度。  丈:旧制长度单位,一丈等于十尺。

【译文】

东晋元兴二年(403年)夏季五月,后燕王慕容熙建造龙腾苑,方圆十几里,服役建筑的工徒达二万之多。又在苑中营造假山景云山,假山的地基宽度就达五百步,假山高度为十七丈。冬季十二月己酉(二十日),慕容熙又册立苻贵嫔训英为皇后,大赦全国。

【原文】

三年夏四月,燕王熙于龙腾苑起逍遥宫,连房数百,凿曲光海,盛夏,士卒不得休息,暍死者太半[1]。秋七月,燕苻昭仪有疾,龙城人王荣自言能疗之[2]。昭仪卒,燕王熙立荣于公车门,支解而焚之[3]。冬十一月,燕王熙与苻后游畋,北登白鹿山,东逾青岭,南临沧海而还,士卒为虎狼所杀及冻死者五千余人[4]

【注文】

[1]起:建造,建立。  逍(xiāo)遥宫:后燕王慕容熙于都城龙城龙腾苑内修建的宫殿。  连房:连延的房屋。  凿(záo):穿凿,穿孔,挖掘。  曲光海:后燕王慕容熙于都城龙城龙腾苑内挖掘的人工湖。  盛夏:时令节气名词,又称仲夏,古代夏季分为孟夏、仲夏、季夏,仲夏是夏季最热的一个月。  暍(yē):伤暑,中暑。  太半:大半,多半。太,通“大”。

[2]昭仪:皇帝妃嫔封号之一。汉元帝刘奭(shì)时始置,原为妃嫔中的第一级。自魏晋至明均曾设置,但地位已经下降。  龙城:地名。亦称“和龙城”、“黄龙城”、“龙都”。故址在今辽宁朝阳。十六国前燕慕容皝(huàng)八年(341年)在此筑城,营建宗庙、宫阙,置龙城县;次年自棘城迁都于此,号新宫为和龙宫。慕容儁迁都蓟后,建留台于此。后燕慕容宝永康三年(397年)复以此为都。冯跋太平二年(410年)在此建立北燕。北燕太兴六年(436年)北魏攻取此城,置镇,后置营州。  王荣:龙城人,后燕国的医生,因未治愈昭仪之病而被处以肢解焚尸的酷刑。

[3]立:站立,此指绑立。  公车门:后燕皇宫城门之一。  支解:支同“肢”,即肢解,古代酷刑之一,分解四肢。

[4]游畋(tián):出游打猪。  白鹿山:山名。在今黑龙江逊克,属小兴安岭山脉。  青岭:山岭名。今地不详。疑即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青岭乡一带。  沧海:指渤海。  杀:咬死。

【译文】

东晋元兴三年(403)夏季四月,后燕王慕容熙又在龙腾苑内建造逍遥宫,房屋延绵几百间,挖凿游池称曲光海,仲夏最热的时间里,服役的兵士都不能得到休息,中暑而死的人有一半以上。秋季七月,后燕苻昭仪患病,龙城人王荣自称可以治疗。等苻昭仪病死后,后燕王慕容熙把王荣绑立在宫城的公车门外,先分解了四肢,再用大火焚尸。冬季十一月,后燕王慕容熙与苻皇后出游打猎,向北登上白鹿山,向东越过青岭,向南到达沧海之后才回去,一路上护从的侍卫被虎狼等野兽咬死以及受冻而死者达五千多人。

【原文】

义熙元年冬十二月,燕王熙袭契丹[1]

【注文】

[1]义熙:义熙是东晋安帝司马德宗在位期间的年号,即义熙元年(405年)一月至义熙十四年(418年)十二月,共计十四年。  契(qì)丹:古代族名。北魏时活动于辽河上游一带,唐末建立地方政权。公元907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统治中国北方,先与北宋交战,1004年“澶渊之盟”后,双方长期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局面。1125年被金所灭,余部建立西辽王国,又延续了九十三年。

【译文】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冬季十二月,后燕王慕容熙袭击契丹。

【原文】

二年春正月,燕王熙至陉北,畏契丹之众,欲还,苻后不听[1]。戊申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晋安帝义熙二年正月丁丑朔,无戊申日。,遂弃辎重,轻兵袭高句丽[2]。二月,燕军行三千余里,士马疲冻,死者属路[3]。攻高句丽木底城,不克而还[4]。夕阳公云伤于矢,且畏燕王熙之虐,遂以疾去官[5]

【注文】

[1]陉(xíng)北:地域名。今山西代县西北句(gōu)注山之北,句注又名西陉山、陉岭,山南谓之陉南,山北谓之陉北,今代县西北之地及山西大同、朔州地区。

[2]辎(zī)重:古代军事用语,表示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轻兵:轻装的部队。  高句(gōu)丽(lí)(前37—668年):古国名。又称“高句骊”,简称“句丽”,是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民众主要由濊(huì)貊(mò)和扶馀人(包括沃沮和东濊),后又吸收些靺(mò)鞨(hé)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组成。地理位置特殊,横跨今中国东北及朝鲜、韩国。

[3]属(zhǔ)路:沿途,相续于路。属,继续,连接。

[4]木底城:地名。今辽宁新宾西木奇镇。

[5]云:即慕容云(?—409年),十六国时期北燕第一任皇帝(407—409年在位)。字子雨,原名高云,因屡立战功,被慕容宝收为养子,赐慕容姓,后燕时封夕阳公。公元407年,后燕将领冯跋反叛,杀燕主慕容熙后即位,建立北燕,恢复原姓。后被禁卫离班、桃仁所杀,谥惠懿皇帝。  矢(shǐ):箭,弓箭。  虐(nüè):残暴,凶狠。  去官:辞掉官职,离职。

【译文】

东晋义熙二年(406年)春季正月,后燕王慕容熙行军到达陉北,害怕契丹人数众多,准备退军返回,苻皇后不同意。戊申,慕容熙只好放弃笨重的军用物资,率领轻装部队袭击高句丽。二月,后燕部队行军三千多里,士兵和马匹既疲惫又寒冷,死去的士兵沿途相续。后燕军进攻高句丽的木底城,没有攻下来,只好撤军回去。夕阳公慕容云在战争中受了箭伤,而且又害怕后燕王慕容熙的凶狠残暴,于是以生病为由辞去了官职。

【原文】

三年春二月,燕王熙为其后苻氏起承华殿,负土于北门,土与谷同价[1]。宿卫典军杜静载棺诣阙极谏,熙斩之[2]。苻氏尝季夏思冻鱼,仲冬须生地黄,熙下有司,切责不得而斩之[3]。夏四月癸丑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义熙三年四月庚午朔,无癸丑日。,苻氏卒,熙哭之懑绝,久而复苏[4]。丧之如父母,服斩衰,食粥[5]。命百官宫内设位而哭,使人案检哭者,无泪则罪之,群臣皆含辛以为泪[6]。高阳王妃张氏,熙之嫂也,美而有巧思,熙欲以为殉,乃毁其襚鞾中得弊毡,遂赐死[7]。右仆射韦璆等皆恐为殉,沐浴俟命[8]。公卿以下至兵民,户率营陵,费殚府藏[9]。陵周围数里,熙谓监作者曰:“善为之,朕将继往[10]。”丁酉,燕太后段氏去尊号,出居外宫[11]

【注文】

[1]起:建造,修建。  承华殿:后燕王慕容熙为宠后苻氏在都城龙城建造的一座宫殿。其规模比正殿承光殿还高出一倍。  负:背,驮。  同价:同样的价格。

[2]宿卫典军:武官名。东汉灵帝时西园八校尉中有典军校尉,由曹操担任。三国时期,蜀国有中典军和后典军,吴国有中、左、右典军,典军,典军中郎等,典军成为正式军官名称。唐代亦置,亲王亲事府和亲事帐内府各设典军二人,副典军二人,为正、从五品上的武官,掌统本府校尉以下亲王亲事和帐内守卫陪从之事。元代在内史府设有典军司,以典军二人、副使二人为主官,统领控鹤士120余人。  杜静(?—407年):后燕将领。曾任宿卫典军,因向慕容熙死谏被斩杀。  载棺:抬着棺材,指死谏。  诣阙(quē):到皇宫门外拜见皇帝。  极谏(jiàn):尽力规劝。谏:对君主、尊长或朋友进言规劝。言谏是中国古代规劝君主并促其改正过失的一种制度。进谏需要大智大勇,有胆有识。在古代,大臣向帝王进谏,往往被视为藐视朝廷,冒犯君威,常常要冒杀头危险。

[3]季夏:夏季的最末一个月,即农历六月。   冻鱼:冰冻的鱼。  仲冬:指十一月。冬季的第二个月,处冬季之中,故称。  生地黄:中药名。又名干地黄,性味甘、苦、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效,为清热凉血药。  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切(qiè)责:严厉的斥责。  不得:不能找到。

[4]懑(mèn)绝:晕倒,晕死过去。

[5]斩衰(cuī):衰通“缞”,古代丧服名。是“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斩衰的丧服主要用于: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

[6]位:此指死者的牌位、灵位。  案检:检查,核查。  含辛:含着辣椒。

[7]高阳王:即慕容隆(?—397),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族,十六国时期后燕名将。后燕开国皇帝慕容垂之子,慕容熙之兄。慕容垂建立后燕后,封为高阳王。后在内讧中被杀。  张氏(?—407年):高阳王慕容隆妃,后燕王慕容熙嫂嫂。因美丽聪慧,而被慕容熙赐死,陪葬苻皇后。  殉(xùn):殉葬,古代用人或物随葬、陪葬。  襚(suì)鞾(xuē):古代吊丧之礼。指赠送给死者的靴子。鞾同“靴”。  弊(bì)毡:劣质的毛毡。

[8]右仆射:职官名。西汉置尚书仆射,为尚书令之副,定员一人。东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尚书仆射始分左右,为二人。三国两晋时不常置。凡置二人,则称左、右仆射;如果置一人,则仅称尚书仆射;若尚书令缺,则以左仆射为尚书省长官;若左右仆射都缺,则置尚书仆射执掌左仆射之事,祠部尚书掌右仆射之职。南朝宋、齐、梁皆置尚书左、右仆射。右仆射与左仆射同居宰相之任,有“朝右”之称。掌出纳王命,协理全国政务。  韦璆(qiú):后燕大臣。生卒年不详。曾任尚书右仆射。  俟(sì)命:等待命令。

[9]户率(lǜ):每户按比例征收。  营陵:营造陵墓。  殚(dān):竭尽,用尽。

[10]监作:监工的官员。  朕:皇帝的自称。秦朝统一六国前,意为“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自称。  继往:跟着去那里。

[11]燕太后段氏:生卒年不详。十六国时期后燕的皇太后。后燕开国皇帝慕容垂的贵嫔,慕容熙的母亲。公元401年,后燕王慕容盛被刺身亡。皇太后丁氏因为与年轻英俊的皇叔慕容熙通奸,就立他为皇帝。因此慕容熙没有立即尊段贵嫔为太后,而继续以帮助他继位的丁太后(实为他的嫂嫂)为皇太后。402年,慕容熙逼丁太后自杀,404年,慕容熙尊母亲段氏为太后。407年夏,后燕皇后苻训英去世,段太后被废去尊号,迁居到宫外安置。此后,下落不明。  尊号:古代皇帝在世时的称号。由群臣讨论后,经皇帝批准并向臣民公布。一般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尊号起于秦汉时期,如汉哀帝称“陈圣刘太平皇帝”。魏晋以后,尊号成为在某种特定的政治环境下所采取的改朝换代措施。

【译文】

东晋义熙三年(407年)春季二月,后燕王慕容熙为他的皇后苻氏建造承华殿,命工人从北门外背土,导致土的价格与谷物的价格相同。宿卫典军杜静抬着棺材到皇宫门前以死劝谏,慕容熙真的就把他杀了。皇后苻氏曾经在夏天时期想吃冻鱼,在隆冬时想要生地黄,慕容熙下令有关人员去找,没有找到,就要受到严厉的斥责并被杀掉。夏季四月癸丑,皇后苻氏去世,慕容熙哭得晕死过去,很久才苏醒过来。皇后的丧礼办得像死去父母一样的规格,服斩衰重礼,每天只喝稀粥。在皇宫中为皇后设立灵位,命令文武百官前去哭丧,并且还派人检查哭丧的人有没有眼泪,没有流泪的人就被认为是犯罪,百官全都在口中含着辣椒以使眼泪能够流出。高阳王的妃子张氏,是慕容熙的嫂子,美丽并且聪明灵动,慕容熙打算让她殉葬,于是拆毁了他为皇后送葬用的靴子,找出靴中使用了劣质的毛毡,因此借故把她赐死。右仆射韦璆等人都害怕被定为殉葬者,每天洗澡,等待皇帝的命令。从公卿重臣以下到平民百姓,每户都要按比例摊派修建陵墓的费用,建造费用几乎竭尽了皇宫的府库。陵墓周长达几里,慕容熙对监造者说:“好好修建,将来我也要跟着去那里。”丁酉(二十八日),后燕太后段氏被废除尊号,逐出宫外居住。

【原文】

秋七月癸亥,燕王熙葬其后苻氏于徽平陵,丧车高大,毁北门而出[1]。熙被发徒跣,步从二十余里[2]。甲子,大赦。初,中卫将军冯跋及弟侍御郎素弗,皆得罪于熙,熙欲杀之,跋兄弟亡命山泽[3]。熙赋役繁数,民不堪命[4];跋、素弗与其从弟万泥谋曰:“吾辈还首无路,不若因民之怨,共举大事,可以建公侯之业,事之不捷,死未晚也[5]。”遂相与乘车,使妇人御,潜入龙城,匿于北部司马孙护之家[6]。及熙出送葬,跋等与左卫将军张兴及苻进余党作乱[7]。跋素与慕容云善,乃推云为主。云以疾辞,跋曰:“河间淫虐,人神共怒,此天亡之时也[8]。公高氏名家,何能为人养子,而弃难得之运乎?”扶之而出。跋弟乳陈等帅众攻弘光门,鼓噪而进,禁卫皆散走,遂入宫授甲,闭门拒守[9]。中黄门赵洛生走告于熙,熙曰:“鼠盗何能为,朕当还诛之[10]。”乃置后柩于南苑,收发贯甲,驰还赴难[11]。夜至龙城,攻北门,不克,宿于门外。乙丑,云即天王位,大赦,改元正始[12]

【注文】

[1]徽平陵:皇陵名。后燕慕容熙的陵墓,位于今辽宁朝阳一带。   丧车:运载灵柩的车子。

[2]被(pī)发徒跣(xiǎn):披散着头发,赤着脚走路。形容悲痛到极点。“被”通“披”。徒跣,赤脚行走。步从,步行送葬。

[3]初:当初。这是古文中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语。  中卫将军:武官名。三品将军。  冯跋(bá):(?—430年):十六国时期北燕君主(409—430年在位)。字文起,鲜卑化汉人,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任中卫将军,后杀后燕王慕容熙拥立慕容云(高云),建立北燕,任征北大将军、录尚书事,封武邑公。高云被叛军所杀后,自立为天王。在位期间,整顿朝政,劝课农桑,省徭薄赋,重视教育,平定内乱,与柔然、契丹、东晋交好,巩固统治,维持了20多年的偏安局面。死后,谥号文成,庙号太祖。  侍御郎:武官名。品级不详。  素弗(fú):即冯素弗(?—415年),后燕大臣。冯跋之弟,后助其兄建立北燕政权,任昌黎尹。  亡命:逃亡,逃命。  山泽:山林和川泽。

[4]赋役:赋税和徭役的合称。赋税指历代政权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徭役即历代政权征发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繁数(shù):频繁,屡次。  民不堪(kān)命:民众负担沉重,痛苦得活不下去。堪,忍受。

[5]从弟:堂弟。古人以同曾祖父,不同父亲,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具体又分为二种:同曾祖父,不同祖父,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祖弟;同祖父,不同父亲,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父弟,即现在所谓的堂弟。二者统称为从弟。  还首:自首之意。  万泥:即冯万泥,北燕大臣。生卒年不详,冯跋堂弟,曾助冯跋建立北燕,任尚书令。  因:乘,凭借,利用。  举:发动,发起。  大事:指起义,起事。  公侯:公爵和侯爵。这里泛指有爵位和高官。  捷(jié):胜利,成功。

[6]相与:共同,一起。  北部司马:武官名。品级不详。  御(yù):驾驭,驾驶。  孙护:后燕、北燕将领。生卒年不详。曾任北部司马,辅助冯跋建立北燕,任尚书左仆射。

[7]左卫将军:武官名。三国魏元帝曹奂(huàn)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分中卫将军置。西晋属中军将军,后改中领军(领军将军),职掌宫禁宿卫,是中央禁军主要将领。晋、南朝宋皆四品。  张兴:后燕将领。生卒年不详。曾任左卫将军,曾助冯跋建立北燕,任辅国大将军。  苻进(?—407年):后燕大臣。任尚书郎,后因谋反被杀。

[8]河间:指慕容熙,其登皇位前被封为河间王。  淫虐:淫乱暴虐。  人神共怒:人和神都很愤怒。形容民愤极大。

[9]养子:系收养而非亲生的儿子;养子与抚养人之间不存在血缘关系。  乳陈:即冯乳陈。生卒年不详,冯跋之弟,曾率兵助其兄建立北燕政权。  弘光门:十六国时期后燕王慕容熙在都城龙城,模仿邺城的凤阳门建造的一座宫城门。  授甲:授予盔甲。

[10]中黄门:官职名。《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中黄门,奄(阉)人居禁中,在黄门之内给事者也。”秩比百石,后增至比三百石。又有中黄门冗从,平常担任宿卫,直守门户,皇帝出行时,骑马随从。其长官称中黄门冗从仆射,秩六百石。中黄门、中黄门冗从仆射之官,北魏、北齐尚置,此前各朝亦或置。  赵洛生:后燕臣僚。生卒年不详,任中黄门,曾向慕容熙告发冯跋叛乱。  鼠盗:对盗贼的蔑称。

[11]柩(jiù):装着尸体的棺材。  收发:束发,系好头发。  贯(guàn)甲:穿上盔甲。  赴难:前往拯救国家的危亡。

[12]正始:十六国北燕王高云在位期间的年号,从正始元年(407年)七月至正始三年(409年)十月,共计三年。

【译文】

秋季七月癸亥(二十六日),后燕王慕容熙安葬他的皇后苻氏于徽平陵,丧车又高又大,拆毁了都城的北门才运出去。慕容熙披头散发、赤脚而行,一直跟着送葬的队伍走了二十多里。甲子(二十七日),大赦全国。当初,中卫将军冯跋以及其弟侍御郎冯素弗都曾经得罪过慕容熙,慕容熙准备杀掉他们,冯跋兄弟二人逃亡到山林川泽。慕容熙屡次加重百姓的赋税和劳役,导致民不聊生。冯跋、冯素弗与他们的堂弟冯万泥密谋道:“我们现在自首的路是行不通的,不如乘着百姓怨恨,共同发动起义,可以建立公侯那样的大业。如果事情没有成功,再去死也不晚。”于是,他们共同乘车,让妇女驾车,悄悄潜伏进龙城,藏匿于北部司马孙护的家中。等到慕容熙出城送葬,冯跋等人与左卫将军张兴以及苻进的余党,一起发动叛乱。冯跋平常与慕容云关系友善,于是推举慕容云为盟主。慕容云以患病为借口推辞,冯跋说:“慕容熙淫乱残暴,百姓和上天都生气了,这是上天要灭亡他的时候。您是高氏名族之子,怎么能再做别人的养子,而放弃这个难得的机运呢?”冯跋扶着慕容云一起出了门。冯跋的弟弟冯乳陈等人率领士兵攻击弘光门,击鼓呐喊着进攻皇宫,守宫城的禁军都溃散逃跑了。于是冯跋等人进入皇宫穿上盔甲,关闭城门据守。中黄门赵洛生逃出城去把消息报告了慕容熙,慕容熙说:“这帮像老鼠一样的叛贼能做成什么事情!我现在就回去诛杀他们。”于是慕容熙把皇后的灵柩放置在南苑,束紧头发,穿上铠甲,飞马奔回解救都城。夜间,慕容熙到达了龙城,进攻北门,没有攻下,露宿城外。乙丑(二十八日),慕容云登上天王之位,建立北燕,大赦全国,改年号为正始。

【原文】

熙退入龙腾苑,尚方兵褚头逾城从熙,称营兵同心效顺,唯俟军至[1]。熙闻之,惊走而出,左右莫敢迫[2]。熙从沟下潜遁,良久,左右怪其不还,相与寻之,唯得衣冠,不知所适[3]。中领军慕容拔谓中常侍张仲曰:“大事垂捷,而帝无故自惊,深可怪也[4]。然城内企迟,至必成功,不可稽留[5]。吾当先往趣城,卿留待帝,得帝速来;若帝未还,吾得如意安抚城中,徐迎未晚[6]。”乃分将壮士二千余人登北城。将士谓熙至,皆投仗请降。既而熙久不至,拔兵无后继,众心疑惧,复下城赴苑,遂皆溃去[7]。拔为城中人所杀。丙寅,熙微服匿于林中,为人所执,送于云,云数而杀之[8],并其诸子。云复姓高氏。

【注文】

[1]褚(chǔ)头:人名。尚书署的士兵,生平事迹不详。  逾(yú):越过,跳过。  从:投奔,跟从。

[2]迫:接近,跟近,追近。

[3]潜遁(dùn):悄悄逃跑。  良久:很久,好久。  怪:以动用法,以为奇怪。  衣冠:衣服和帽子。  所适:到了哪里。适:往,归向。

[4]中常侍:西汉时皇帝近臣,服侍左右,职掌顾问应对,是仅有虚衔的加官。西汉前期只有常侍之名,获此号者多为皇帝爱幸之臣。中常侍之名出现于西汉晚期到东汉时,此时中常侍已非加官,而成为有具体职掌的官职,多以宦者担任此职。居此位的宦官有时竟可权倾朝野。  张仲:人名。曾任后燕中常侍,生平事迹不详。  垂:副词,接近,快要。  深:很,非常。  可:值得,堪。

[5]企迟:急切等待。  稽(jī)留:停留,迁延,耽误。

[6]趣:通“趋”,趋向,奔向。  卿:古代用为第二人称,表尊敬或爱意。  如意:符合心意。  徐:副词,慢慢地。

[7]既而:不久,一会儿,副词,表转折。指上件事情发生后不久。

[8]微服:改变常服以避人耳目。通常指帝王或高官为隐蔽身份而改穿平民便服。  执:捉住,抓获。  数(shǔ):一一列举,历数。

【译文】

慕容熙撤退到龙腾苑,尚方署的士兵褚头跳出城外投奔了慕容熙,声称尚方营的士兵一心效忠,只在等候官军的到来。慕容熙听到这些话,受到惊吓从龙腾苑逃出而走,他的下属没有人敢跟随得太近。慕容熙从河沟下面悄悄逃走,过了很久,下属们奇怪他还没有回来,于是一起去寻找,但是只找到了他的衣服和帽子,慕容熙却不知道去了哪里。中领军慕容拔对中常侍郭仲说:“大事将要告捷,而皇上却无缘无故地受到惊吓,实在是非常奇怪。但是城中的将士们都在急切地等待,我们到达后一定会成功,不能在这里停留。我现在应该先去攻城,你留下来等待皇上,找到皇上后,迅速赶来。如果皇上没有到达,我就先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抚城中的百姓,然后慢慢地等待皇上到来也不晚。”于是从军队中挑选出两千多名勇壮的士兵,登上北城墙。将士们以为慕容熙回来了,于是都扔下了武器请求投降。但是,很长时间慕容熙都没有出现,慕容拔的军队又没有后援,心存怀疑和恐惧的攻城士兵跑下城墙退回到龙腾苑,于是军心涣散,全部溃散而逃。慕容拔也被城中的乱兵所杀。丙寅(二十九日),慕容熙穿着百姓的衣服躲藏在树林中,被人抓获,押送到慕容云那里,慕容云历数他的罪行后杀掉了他,并杀了他的儿子们。慕容云重新恢复了他原来的高姓。

【原文】

幽州刺史上庸公懿以令支降魏,魏以懿为平州牧、昌黎王[1]。懿,评之孙也[2]

【注文】

[1]幽州:州名。古九州之一,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治蓟县(今北京西南),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北部、辽宁大部分及朝鲜大同江流域。魏、晋以后渐缩小。东晋时曾于三阿侨置幽州。  刺史:官职名。西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以六条察问郡县,本为监察官性质,其官阶低于郡守。成帝时刺史为州牧。东汉初复称刺史,灵帝时再改称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东汉三国至南北朝各州也多置刺史,一般以都督兼任,并加将军之号,权力很大。  懿(yì):即慕容懿(?—409年),后燕宗室、大臣。原前燕上庸王慕容评之孙,为人平和,不肆声张。他在后燕立国后,继承祖父爵位,受封为上庸公,位高言重,居功而不言勇。后投降北魏。  令支:地名。今河北迁安、迁西和滦县北部地域,古称“令支”。春秋时为令支国,曾一度为山戎族统治,秦时为离枝县,属辽西郡,汉朝改离枝县为令支县,属幽州辽西郡。  魏:即北魏(386—534年),是南北朝时代位于北方的第一个王朝,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鲜卑族拓跋珪(guī)建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439年统一北方,493年起迁都洛阳,改姓元。534年,分裂为东、西魏。历一百四十九年。  平州:三国魏分幽州东部地区置,治所设在襄平(今辽宁辽阳),辖境相当于今铁岭以南的辽宁大部分地区。不久仍废入幽州。晋武帝泰始十年(274年)复置。晋怀帝永嘉后移治昌黎(今辽宁义县)。  牧:官名。古代以九州之长为“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汉武帝时设十三州部,每部设一刺史,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后废置无常。东汉灵帝时,为镇压各地叛乱,再设州牧,并提高其地位,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军政大权。

[2]评:即慕容评,前燕大臣。生卒年不详,前燕奠基人慕容廆(wěi)幼子,历任前燕前军帅、上庸王、司徒、辅弼将军、太宰、太傅。与慕容恪(kè)、阳鹜(wù)、慕舆(yú)根同为托孤重臣,一度把持朝政,领袖群臣。

【译文】

幽州刺史上庸公慕容懿把令支之地献给北魏,向北魏投降,北魏任命慕容懿为平州牧、昌黎王。慕容懿是慕容评的孙子。

【原文】

秋八月,北燕王云以冯跋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录尚书事,冯万泥为尚书令,冯素弗为昌黎尹,冯弘为征东大将军,孙护为尚书左仆射,张兴为辅国大将军[1]。弘,跋之弟也。

【注文】

[1]都督中外诸军事:职官名。三国魏置,为最高军事长官,仅次于大都督。盛行于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达到顶峰。  开府仪同三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高级官位;隋唐至元为文散官的最高官阶。三司即三公(司空﹑司马、司徒),因均冠司字,故又称三司。汉三公名号屡有变更,且不全冠以司字,但三司一词已约定俗成。  录尚书事:官职名。初称领尚书事,西汉置。东汉时始有录尚书事之名,位在三公以上。三国魏晋南北朝时,凡掌重权的大臣常加此名号。南齐始有单拜此职者。隋以后废。  弘:即冯弘(?—438年),十六国时期北燕第三任君主(430—436年),字文通,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冯跋之弟,封中山公,任司徒、录尚书事。冯跋死后,杀冯跋之子冯翼自立,年号太兴。437年,北魏攻打北燕,兵临城下,冯弘被迫逃往高丽(今朝鲜),两年后被高丽王所杀。  征东大将军:职官名。将军中地位较高者。三国时征东将军中以资深者为征东大将军。  辅国大将军:职官名。东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职位,为三品杂号将军。唐、宋时期为武散官名,正二品,为武官的第二级。

【译文】

秋季八月,北燕王高云任命冯跋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录尚书事,冯万泥为尚书令,冯素弗为昌黎尹,冯弘为征东大将军,孙护为尚书左仆射,张兴为辅国大将军。冯弘是冯跋的弟弟。

【原文】

四年春正月,北燕王云立妻李氏为皇后,子彭城为太子[1]。夏五月,北燕以尚书令冯万泥为幽冀二州牧,镇肥如[2];中军将军冯乳陈为并州牧,镇白狼[3];抚军大将军冯素弗为司隶校尉,务银提为尚书令[4]。秋七月,北燕王云封慕容归为辽东公,使主燕祀[5]

【注文】

[1]李氏(?—409年):北燕开国君主高云的皇后。408年立为皇后,死于离班、桃仁之乱。  彭城:即高彭城(?—409年),高云之子。高云即位后,立为太子。死于离班、桃仁之乱。

[2]肥如:县名。西汉初置,为辽西郡治所,北魏为平州治所,在今河北卢龙北。

[3]中军将军:武官名。汉武帝时有中将军。魏晋南北朝时设中军、镇军、抚军三将军,地位仅次于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隋避杨忠讳,改称内军将军。唐不置。  白狼:地名。今河北凌源南。

[4]抚军大将军:职官名。三国曹魏时设立,位在大将军之下、三公之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中军、镇军为三将军,地位仅次于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唐不置。  务银提:北燕大臣。生卒年不详。曾任尚书令。

[5]慕容归:后燕宗室、将领。生卒年不详。曾任平州刺史,封辽东公。  主燕祀(sì):主持后燕慕容氏宗庙的祭祀。

【译文】

东晋义熙四年(408年)春季正月,北燕王高云册立妻子李氏为皇后,册立儿子高彭城为太子。夏季五月,北燕王高云任命尚书令冯万泥为幽、冀二州牧,镇守肥如;中军将军冯乳陈为并州牧,镇守白狼;抚军大将军冯素弗为司隶校尉,务银提为尚书令。秋季七月,北燕王高云册封慕容归为辽东公,让他主持后燕慕容氏宗庙的祭祀。

【原文】

五年冬十月,北燕王云自以无功德而居大位,内怀危惧,常畜养壮士以为腹心、爪牙[1]。宠臣离班、桃仁专典禁卫,赏赐以巨万计,衣食起居皆与之同,而班、仁志愿无厌,犹有怨憾[2]。戊辰,云临东堂,班、仁怀剑执纸而入,称有所启[3]。班抽剑击云,云以几扞之,仁从旁击云,弑之[4]

【注文】

[1]功德:功劳和恩德。  居:当,占有,处于。  大位:帝位,皇位。  内:内心,心里,心中。  怀:怀藏,存有。  危惧:忧虑和恐惧。  畜(xù)养:收罗豢(huàn)养。  腹心:即心腹,比喻极亲近的人。  爪(zhǎo)牙:本意指动物的尖爪和利牙。古代则用之比喻得力帮手,现多比喻为坏人效力的党羽、帮凶,是贬义词。

[2]离班(?—409年)、桃仁(?—409年):均为北燕主高云的宠臣,后发动政变,杀死高云,后被冯跋所杀。  专典:专门掌管。典,掌管,主管。  禁卫:指京城或宫廷的保卫,又指保卫帝王或京城的卫兵,即禁卫军。  巨万:指数目或数量巨大。  起居:指饮食寝兴等一切日常生活状况。  之:指北燕王高云。  志愿:期望,愿望。  无厌:不满足,没有限止。  犹有:仍然有,还有。  怨憾:怨恨,不满。

[3]启:启奏,禀告。

[4]几:低矮的案几,小桌子。  扞(hàn):通“捍”,抵挡。  弑(shì):古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为弑。

【译文】

东晋义熙五年(409年)冬季十月,北燕王高云自认为没有什么功劳和恩德而登上皇位,内心怀有忧虑和恐惧,所以经常豢养一些身强力壮的武士作为自己的心腹和党羽。他所宠幸的心腹离班、桃仁等人专门掌管皇帝的禁卫军,平时高云给他们赏赐极多,而且衣食住行都与高云相同,但尽管这样,离班和桃仁的欲望仍然得不到满足,所以怀有不满之情。戊辰(十三日),高云到皇宫东堂,离班、桃仁怀中藏剑,手中拿着纸张进入东堂,声称有事禀告。离班突然抽出刀剑向高云刺去,高云慌忙用案几去抵挡,此时桃仁从侧面向高云刺去,杀死了高云。

【原文】

冯跋升洪光门以观变,帐下督张泰、李桑言于跋曰:“此竖势何所至,请为公斩之[1]。”乃奋剑而下[2]。桑斩班于西门,泰杀仁于庭中。众推跋为主,跋以让其弟范阳公素弗,素弗不可[3]。跋乃即天王位于昌黎,大赦,诏曰:“陈氏代姜,不改齐国,宜即国号曰燕[4]。”改元太平,谥云曰惠懿皇帝[5]。跋尊母张氏为太后,立妻孙氏为王后,子永为太子[6]。以范阳公素弗为车骑大将军、录尚书事,孙护为尚书令,张兴为左仆射,汲郡公弘为右仆射,广川公万泥为幽平二州牧,上谷公乳陈为并青二州牧[7]。素弗少豪侠放荡,尝请婚于尚书左丞韩业,业拒之[8]。及为宰辅,待业尤厚[9]。好申拔旧门,谦恭俭约,以身帅下,百僚惮之,论者美其有宰相之度[10]

【注文】

[1]洪光门:即弘光门。  观变:观察变化。  帐下督:军中官佐的一种。  张泰、李桑:均为北燕将领。生卒年不详。曾任帐下督之职,参与平定离班、桃仁之乱。  竖(shù):古时对人的蔑称、贱称。  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倒装和压缩。  至:到达,达到。

[2]奋:挥动,举起,舞动。

[3]不可:不答应,不准许。

[4]昌黎:郡名。西汉时,在今辽宁义县境内设交黎县,为辽西郡东部都尉治所所在地。东汉安帝刘祜(hù)元初二年(115年),改交黎县为昌黎县,为辽东属国治所。三国曹魏齐王曹芳正始五年(244年),恢复东汉辽东属国建制,不久后改称昌黎郡,范围大致包括今辽宁锦州、阜新、朝阳等地。魏晋时昌黎郡先后属幽州、平州,郡治在昌黎县(今辽宁义县)。  诏: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体名称之一。战国以前,上下相告常用“诏”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诏”字为皇帝发布命令的专用词,他人不得使用,诏书亦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汉承秦制,凡皇帝即位或去世,或颁布其他重要命令,都以诏书布告天下。魏晋以后直到唐初,诏书一直是皇帝发布政令的主要方式。  “陈氏”句:因古音“陈”与“田”相近,故又称“田氏代姜”、“田氏代齐”。指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的事件。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绝祀,姜姓齐国完全为田氏齐国取代。

[5]太平:十六国时期北燕王冯跋在位时期的年号,即太平元年(409年)十月至太平二十二年(430年)九月,共计二十二年。

[6]张氏:生卒年不详。北燕王冯跋之母,被尊为太后。  孙氏:生卒年不详。北燕王冯跋之妻,被立为王后。  永:即冯永(?—426年),北燕宗室。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文成帝冯跋长子。409年,北燕主高云被杀后,冯跋平定变乱,即天王位,追尊祖父冯和为元皇帝,父冯安为宣皇帝,母亲张氏为皇太后,立妻孙氏为王后,长子冯永为太子。411年兼任大单于,后病逝,其弟冯翼继太子位。

[7]车骑大将军:将军中地位较高者。魏晋时以车骑将军中资深者为车骑大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  汲(jí)郡:郡名。治汲县,今河南汲县西南。  广川:郡名。治武强,今山东邹平长山镇。  上谷:郡名。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

[8]豪侠:表示讲义气,豪迈好义。  放荡:放纵,不受约束,或行为不检点,任由自己怎么做。  尚书左丞:官职名。汉成帝建始四年(前29年)置尚书,员五人,丞四人。汉光武帝时,减二人,始分左右丞。尚书左丞佐尚书令,总领纲纪;右丞佐仆射,掌钱谷等事,秩均四百石。历代沿置,为尚书令及仆射的属官,品级逐渐提高,隋唐时至正四品。宋、辽、金亦置。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  韩业:北燕大臣。生平事迹不详。曾任尚书右丞。

[9]宰辅:辅政的大臣。一般指宰相。

[10]申拔:提拔,提携。  旧门:原来的豪门望族。

【译文】

冯跋登上洪光门以观察皇宫内事态的变化,他的帐下督张泰、李桑对他说:“这些小人势力要达到什么程度,让我们去杀了他们!”于是挥舞刀剑跳下城墙,李桑在西门杀掉离班,张泰在院子中杀掉桃仁。大家推举冯跋为主,冯跋想把大位让给他的弟弟范阳公冯素弗,冯素弗没有答应。于是,冯跋就在昌黎即天王之位,大赦全国,下诏说:“战国时期陈氏代替姜氏执政齐国,却没有改换齐国之名,我们应当继续以燕为国号。”改年号为太平,给高云上谥号为惠懿皇帝。冯跋尊封其母张氏为太后,册立妻子孙氏为王后,儿子冯永为太子,任命范阳公冯素弗为车骑大将军、录尚书事,孙护为尚书令,张兴为左仆射,汲郡公冯弘为右仆射,广川公冯万泥为幽、平二州牧,上谷公冯乳陈为并、青二州牧。冯素弗少年豪放侠义、放荡不羁(jī),曾经向尚书左丞韩业求婚,被韩业拒绝。等他做了宰辅后,更加优待韩业。冯素弗还喜欢提拔旧的豪门望族,谦虚恭顺,勤俭节约,以身作则,北燕的文武百官都很害怕他,好议论的人都认为他有宰相的胸怀和风度。

【原文】

七年秋七月,燕王跋以太子永领大单于,置四辅[1]。柔然可汗斛律遣使献马三千匹于跋,求娶跋女乐浪公主,跋命群臣议之[2]。辽西公素弗曰:“前世皆以宗女妻六夷,宜许以妃嫔之女,乐浪公主不宜下降非类[3]。”跋曰:“朕方崇信殊俗,奈何欺之[4]。”乃以乐浪公主妻之。跋勤于政事,劝课农桑,省徭役,薄赋敛[5]。每遣守宰,必亲引见,问为政之要,以观其能。燕人悦之。

【注文】

[1]大单(chán)于:本为匈奴人对其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的父亲头曼单于,后此称号继承下去,直到匈奴灭亡为止。东汉三国之际,乌丸、鲜卑部落首领也使用此称号,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为大单于,但地位已不如以前。  四辅:辅佐官员合称。四辅名称历代有变化,西汉把太师、太傅、太保、少傅合称四辅,新莽时四辅为太师、太傅、国师、国将,东汉废置,北周宣帝据《尚书大传》更四辅之名为大前疑、大右弼、大左辅、大后承。

[2]柔然:古代民族名。又称蠕蠕(rú)、芮芮(ruì)、茹茹(rú)、蝚(róu)蠕(rú),北朝碑志、杂曲中又称匈奴、鬼方、凶奴、猃(xiǎn)狁(yǔn)、北虏、北狄等。公元4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古代民族之一,与其并存的还有敕(chì)勒。当时,正是我国历史上处于十六国、南北朝纷争对峙时期。以游牧业为主,狩猎为辅,后期略知耕作,主要作物是粟。手工业主要有冶铁、造车、制铠甲、搭穹庐、制毡及毛皮加工等。  可(kè)汗(hán):又称大汗,简称汗,意为王朝、神灵和上天,是阿尔泰语系民族对首领的尊称,类似于汉地的天子。最早出现于公元3世纪的鲜卑部落,回纥、柔然、高车、突厥、吐谷浑、铁勒、女真等建立的汗国,其君主或政治首领皆称可汗。  斛(hú)律(?—414年):柔然第八任可汗(410—414年在位)。东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继位,号蔼苦盖可汗,北并贺术也骨国,东破譬历辰部,与北燕主冯跋联姻,娶冯跋女乐浪公主为妻,后欲以其女嫁于冯跋,因内讧被侄子步鹿真等逐往北燕,冯跋封上谷侯,娶其女为昭仪,后在返回柔然途中被冯跋辅官万陵所杀。

[3]宗女:皇帝宗室的女儿。  夷(yí):中原民族对各少数民族的蔑称。  妃嫔之女:皇帝之妾所生的女儿。  降(jiàng):下嫁。  非类:不同种族,异类。

[4]崇信:使……尊崇和信服,使动用法。  殊俗:指风俗不同的远方。  奈何:用反问的方式表示意思,意为“如何”、“怎么能”。

[5]劝课:鼓励和督责。  省:减免,减去。  薄(bó):减轻,轻损,减少。

【译文】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秋季七月,北燕王冯跋任命太子冯永兼任大单于,设置了四辅。柔然可汗斛律派来使节向冯跋贡献了三千匹良马,请求娶冯跋的女儿乐浪公主。冯跋命令文武百官讨论这件事。辽西公冯素弗说:“前代都只把宗室的女儿嫁给六夷,我们应该把妃嫔之女嫁给他们,乐浪公主不应该下嫁异族。”冯跋说:“我正要使风俗不同的远方尊崇和信服,怎么能欺骗他们呢!”于是冯跋把乐浪公主嫁给了斛律可汗。冯跋对政事勤勤恳恳,鼓励和督责农业,减轻徭役,减少赋税的征敛。每次派地方官员,临行前都要亲自召见,讯问他们的执政方针,以观察他们的执政能力。北燕百姓非常高兴。

【原文】

十年夏五月,河间人褚匡言于燕王跋曰:“陛下龙飞辽、碣,旧邦族党,倾首朝阳,以日为岁,请往迎之[1]。”跋曰:“道路数千里,复隔异国,如何可致?”匡曰:“章武临海,舟楫可通,出于辽西临渝,不为难也[2]。”跋许之,以匡为游击将军、中书侍郎,厚资遣之[3]。匡与跋从兄买、从弟睹自长乐帅五千余户归于和龙,契丹、库莫奚皆降于燕[4]。跋署其大人为归善王[5]。跋弟丕避乱在高句丽,跋召之以为左仆射,封常山公[6]

【注文】

[1]褚匡:北燕大臣。生卒年不详。河间(今河北河间)人,曾任游击将军、中书侍郎。  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就成为对帝王的敬称。  龙飞:指发迹。  辽:指辽河。辽河是东北地区南部最大河流,中国七大河流之一。发源于河北平泉县,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和辽宁4个省区,在辽宁盘山县注入渤海。全长1430公里,流域面积22.9万平方公里。  碣(jié):山名。碣石的省称,在今辽宁绥(suí)中。  倾首:仰起头,表示敬仰。  以日为岁:过一天像过一年那样长。形容日子很不好过。

[2]章武:郡名。治平舒,今河北大成。  楫(jí):船桨,代指船。  临渝:地名,又称渝关,今山海关。

[3]游击将军:官名。西汉始置,统兵出征,为杂号将军。三国魏为禁军将领,领宿卫营中游击营兵,掌宫掖及京城宿卫。晋沿置,四品。  中书侍郎:职官名。晋代始置,为中书省长官中书监、令的副手。隋代改称内史或内书侍郎。唐初曾改称西台侍郎、凤阁侍郎。唐宋时多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职衔。因中书令不轻易授人,故中书侍郎也等于中书省的长官。南宋废。  厚资:丰厚的物资。

[4]买:即冯买,北燕宗室。生卒年不详。冯跋堂兄,曾出征辽东。  睹:即冯睹,北燕宗室。生卒年不详。冯跋堂弟,曾出征辽东。  长乐:郡名。治信都,今河北冀州。  和龙:地名,即北燕都城龙城。今辽宁朝阳。  库莫奚:民族名。库莫奚为鲜卑语音译,意为“沙粒”。源出于东胡,属鲜卑宇文部之别部。约在6世纪下半叶的隋代,省去库莫,单称“奚”,即后代的奚族。

[5]大人:北方部落首领名。乌桓、鲜卑、契丹各族部落与部落联盟首领皆称大人,选举产生,处理部落或部落联盟事务。

[6]丕(pī):即冯丕,北燕宗室、大臣。生卒年不详。冯跋之弟,曾逃难于高句丽,后归北燕,任尚书左仆射,封常山公。

【译文】

东晋义熙十年(414年)夏季五月,河间人褚匡对北燕王冯跋说:“陛下您发迹于辽河、碣石,故乡的亲朋党羽在仰头盼望着您,正度日如年地期盼您回去,我请求现在就去迎接他们。”冯跋说:“道路几千里远,而且又隔着别的国家,怎么可以到达?”褚匡说:“章武郡濒临大海,舟船可以通达,再从辽西临渝关出去,不会太难的。”冯跋答应了他的请求,任命褚匡为游击将军、中书侍郎,给以丰厚的物资。褚匡与冯跋的堂兄冯买、堂弟冯睹从长乐率领五千多户回到和龙,契丹族、库莫奚族等部落都向北燕归附。冯跋封他们的首领为归善王。冯跋的弟弟冯丕在高句丽躲避战乱,冯跋把他召回来,任命他为左仆射,并授常山公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