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师成长实战手册:引导式课程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一、为什么要将引导技术引入培训界

在2011年于杭州举办的中国培训师沙龙(以下简称为“沙龙”)五周年庆典上,资深引导师林恩慈老师带来的引导技术主题体验将引导的种子播在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20位培训人心中。接下来,在2012年于上海举办的沙龙六周年庆典上,林恩慈老师又带着大家体验了开放空间和世界咖啡等引导工具。从此,引导技术正式被引入培训界,并大热起来。

有不少人问我:“苏老师,你怎么会想到要做这样一件事呢?”如果期待我回答“因为我高瞻远瞩,看到了培训界未来的发展趋势,我认为将引导技术引入培训界很有必要”,那么你可能要失望了。真正的原因是我作为职业培训师的职责和实践:量身定制课程,十几年来严格执行“问题树课程开发模型”(以下简称为“问题树模型”)的流程。换句话说,将引导技术引入培训界,不是因为我站得高看得远,而是因为我坚持深耕培训业务。

1.量身定制课程的流程

之前在企业里面做HR时,我深深体会到了把企业内训做成公开课所带来的挫败感,于是我开始研究和尝试更有针对性的内训课程开发方式,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开发量身定制课程的思路、流程、工具和方法——“问题树模型”。十几年前,刚开始做职业培训师时,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量身定制每一个课程。这不是口号,因为我每次开课之前都严格按照“问题树模型”的流程,花一个月的时间进行需求调研和课程开发。其中,半个月时间用于需求调研,半个月时间用于课程开发,具体步骤如下。

(1)了解需求。先把“企业TTT培训需求表”提供给企业,请企业的HR填写,以此了解企业需求和学员概况,并利用电话、网络等方式进行沟通、确认。

(2)初步设计课程大纲。根据前期了解到的信息,设计初步的课程大纲。

(3)课前需求问卷。根据企业确认的课程大纲设计课前需求问卷,并请所有学员填写。

(4)课前需求问卷汇总。根据需求问卷的汇总情况,一方面对初步课程大纲的内容进行验证,另一方面确定课程的重点模块和内容。

(5)开发课程。根据之前确定的重点模块和内容开发课程,并协助企业设计培训后的落地方案。

在上述过程中,我总会去详细了解参加课程的学员,搞清楚他们回到企业后需要培训哪些人,课程的主题是什么,在授课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2.引入引导技术的缘由

在沙龙五周年庆典之前的几年,我深入调查参加TTT课程的学员在他们企业的授课主题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学员的特点,发现了一些问题。

(1)传统的小组讨论、竞赛法、角色扮演等授课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培训需求。

(2)调动学员的参与积极性的难度增加。

(3)越来越年轻的学员需要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

为了帮助学员解决他们在授课中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我研究了教练技术、引导技术和其他可能对培训有帮助的工具和方法,最后发现引导技术是比较适用的。因此,我邀请林恩慈老师参加沙龙的周年庆典,让她带领大家体验引导技术,以此将引导技术引入培训界。这也是我通过践行“问题树模型”的核心理念——以终为始和以学员为中心,为自己和培训界创造的价值。本书分享了我七年来在培训过程中运用引导技术的经验和教训。

二、引导技术在培训中的定位

任何一个领域都有流行的事物,培训界也一样。引导技术在线上、线下得到快速传播,很快在培训界受到了火热的追捧。但与此同时,很多人对引导技术也产生了以下误解。

1.引导技术是灵丹妙药

在遭遇了提问冷场、学员参与活动不积极等尴尬之后,引导技术中的视觉化手段和新颖的参与方式所带来的新鲜感让不少培训师觉得自己找到了灵丹妙药。于是,只要谈培训,必谈引导技术,只要做培训,必用引导技术。但好景不长,他们很快发现,新鲜劲儿过后,又出现了“培训娱乐化”的现象——现场热闹,但培训无效。因此,将引导技术当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是当前培训界使用引导技术时最大的一个误区。

2.培训师就是过程引导师

不少培训师在将引导技术当成灵丹妙药的同时,也给自己做出了错误的定位,将自己视为过程引导师。过程引导师侧重于事先的流程设计,不懂主题所涉及的内容也是可以的。但作为培训师,我们不仅要设计流程,还要对课程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此外,过程引导师大多会在某个会议中全程运用引导的方式,而培训师只是根据本书第一章第三节“在培训中,何时使用引导”介绍的三个评估指标(目标、时间和学员背景)来确定何时用引导、何时用讲授。我们是引导式培训师,而不是过程引导师。

作为引导式培训师,我们不能将引导技术神化,因为引导技术与传统的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一样,只是达成培训目标的一种方式,也有其适用的情境。

三、如何在培训中运用引导技术

1.明确自己的定位和角色

定位决定了我们对自身角色的认知。首先,我们是培训师而非讲师,两者的区别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来:讲师侧重于讲授,少了培训师的工作重点——训,即训练。要想在培训中有效地运用引导技术,首先要将自己定位为引导式培训师,而非引导式讲师。引导式培训师的六大角色为医生、编剧、导演、教练、助产士和顾问。这六大角色在培训前、中、后期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以确保达成培训目标。同时,这六大角色也衍生出了引导式培训师的七大核心能力——诊断力、创造力、洞察力、保持中立、提问力、倾听力和整合力。本书第三章详细介绍了这些内容。

2.精准的需求调研是有效引导的前提

在培训中运用引导技术时,初期最容易上手的是形式,例如,引入便利贴、简笔画等手段,让学员更积极地参与培训。但最初的新鲜感过后,大家可能就会发现,培训现场很热闹,但培训没有效果。于是,不少人又从流程入手,按照各种工具要求的步骤设计课程,按部就班地开展培训。但他们很快又发现,要么时间不够用,严重超时,要么虽然学员参与积极性高,但未获得预期的培训效果。因此,很多培训师开始质疑引导技术,他们认为引导技术既耗时又难以助其达成培训目标。

他们没有看到问题的关键,这些问题虽然是在培训现场爆发出来的,但其根源却都在培训需求调研和课程设计阶段。引导是一个“渠成水到”的过程。事先的流程、活动、问题设计相当于修渠,配合培训过程中的氛围营造和顺势而为,培训师才能引出学员群策群力这渠“活水”。要想设计出能够带动学员自发参与的流程,前提是对培训需求进行精准的调研,明确培训目标,对学员真正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引导。同时,还要考虑到学员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基础,为他们设计合适的流程和问题。因此,有效的课程设计的依据是精准的需求调研,缺少这个前提的引导只能是空中楼阁。

3.在培训中运用引导技术的三个原则

引导技术强调结果导向和以参与者为中心。本书分享了设计引导式课程时需要遵循的三个原则——以终为始、以学员为中心和以少胜多。其中,前两个原则是“问题树模型”的核心理念,也是我自己十几年来一直践行的理念。

(1)以终为始。要想做到以终为始,首先需要了解“终”是什么,也就是需要进行需求调研。这是“问题树模型”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其优势所在。

(2)以学员为中心。以学员为中心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对流程和细节的坚持,如量身定制课程的流程、引导式课程设计的五线谱等。

(3)以少胜多。使用引导技术开展培训比用传统方式开展培训更耗时间。为了达成培训目标,首先要通过需求调研找到学员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将其作为课程的重点模块。这里的“以少胜多”主要是指在课程的重点模块使用引导技术,这样做不仅可以确保培训效果,也能让我们更有效地运用有限的培训时间。

4.最好的工具是自己

在我们迷信各种工具、技术时,很容易忘记一件事——最好的工具其实是自己。很多人在使用各种工具或技术时会产生相同的困惑:自己明明严格按照流程进行,为什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呢?原因很简单,关键在于使用工具和技术的人,也就是自己。要想在培训中有效地运用引导技术,先得从自我修炼开始,例如,自己是否发自内心地尊重每一位学员,是否相信他们有能力解决问题。

在我引导自己的学员的过程中,这两点主要体现为四个字——“忍住”和“放下”。因为我已经做了十几年职业培训师,所以“权威”“好为人师”等是我身上最常见的标签。在引导过程中,当学员提出不同的意见时,我一定会放下权威和面子,用好奇心去了解其背后的思考,而非简单粗暴地评判其意见。同时,在引导过程中,当我发现学员的思路跟自己的预期不一致时,我会先忍住,不予干涉,看看之后有什么惊喜。培训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引导,如果不懂得忍住和放下,就会让学员丧失参与积极性,这将直接影响培训效果。

七年来,忍住和放下是我作为合格的引导式培训师所面对的最大挑战,也是自己一直以来都在学习和修炼的事情。如果没有这些自觉主动的修炼,那么各种工具或技术只能沦为花架子,无法发挥其预期作用。引导式培训师的六大角色、七大核心能力是最基础的修炼,也是在培训中有效运用引导技术的前提。

四、如何使用这本书

1.理解

为了让读者更轻松地理解本书内容,我从两个方面做了努力。首先,我对本书的整体框架做了精心的设计,具体如下表所示。

下图为第一篇的内容结构。

其他篇的结构与第一篇相同,都有“思维导图”“导读”“本篇内容”“答疑”和“强化”这几个部分。其中,“导读”部分对常见问题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这些问题,您可能遇到过,也可能还未遇到。请不要纠结于这些问题是不是自己碰到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后面的内容,您会更加专注,也更容易理解相应的内容。每篇后面的“答疑”部分是对本篇内容的补充。另外,为了帮助您更轻松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本书提供了106幅图、133张表和68个案例,大家可以结合图表和案例进行学习。

2.运用

本书跟《培训师成长手册》《培训师成长实战手册:培训需求诊断和调研》《培训师成长实战手册:问卷设计和运用》一样,也是一本拿来用,而非读的书。每一篇的“强化”部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理理思路:通过填空题帮助您回顾本篇的核心内容。

(2)考考理解:通过二选一的选择题帮助您深化对本篇内容的理解。

(3)挑战一下:通过实际演练帮助您运用本篇介绍的方法和工具,开展培训需求诊断和调研。

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按照从知到行的顺序来设计的。尤其是“挑战一下”,我已经指明了运用的方向,将本篇内容拆分为一个个小步骤,并提供了相应的表格,手把手地带着大家一步步向前走。当您认真地完成了从第一篇到第三篇的“挑战一下”中的题目后,也就相当于走完了一趟引导式课程设计之旅。在这个过程中,您可能会在某个地方卡住,也可能会跌跌撞撞。此时,您可以给我发电子邮件(susan4020@sina.com)或者通过微博(TTT培训师苏平)给我发私信,直接与我交流,我很乐于解答您的疑惑。

最后,我向大家预告一下,后续我还会写“培训师成长实战手册”系列的第四本书《培训师成长实战手册:引导式课程现场答疑》(暂定名)。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大家在课程现场提出的问题以及我根据自己的实战经验提供的解决方案。

苏平

于2019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