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拍西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大昭寺

西藏众寺之首

大昭寺之所以被称为西藏众寺之首,并不是因为它的规模最大,它甚至不在拉萨三大寺庙之列。大昭寺也不是西藏最早兴建的寺庙。大昭寺被称为西藏首寺的主要原因是寺里珍藏着一尊佛像——当年文成公主从大唐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金像,因此才令大昭寺在朝圣者心中的地位无法被任何一座寺庙所取代。

大昭寺的廊道

f/4·1/80s·ISO160·35mm

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

f/4·1/160s·ISO5000·35mm

西藏素有“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说法。在拉萨,藏族人一向只把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八廓街一带称为拉萨。在藏族人心中,大昭寺的地位没有任何一座寺庙可以与之比拟,它被视为最重要的寺庙。对于那些在青藏线或川藏线上一步一磕头的朝圣者来说,大昭寺就是他们的最终圣地,能亲身朝拜释迦牟尼12岁等身金像,是他们一生最幸福的事情。

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

大昭寺始建于公元647年,正是吐蕃王朝的全盛时期,修建工程历时3年有余。佛殿最初名为“惹萨”(藏语中“山羊”为“惹”,“土”为“萨”,是为纪念山羊背土填塘的功绩而得名),后改名为“祖拉康”(经堂),又称“觉康”(佛堂),全称是“惹萨噶喜墀囊祖拉康”,意为“由山羊驮土而建成”。“大昭”这个名字源自15世纪开始的“传昭大法会”。

建造大昭寺的目的是供奉文成公主从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据说,释迦牟尼的等身像只有3尊,分别是8岁、12岁和25岁等身像。12岁等身像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释迦牟尼在世时按照佛祖本人的形象塑造的,并由佛祖亲自加持。所以藏族人认为见到这座佛祖像,就相当于见到了他的真身。

大昭寺门前的朝圣者

f/8·1/400s·ISO100·35mm

大昭寺前的朝圣者

f/8·1/250s·ISO100·35mm

最初这3座佛像都供奉在印度,佛祖圆寂后,才流传至海外。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先传入尼泊尔,后来作为尼泊尔尺尊公主的嫁妆传入西藏。12岁等身像则作为大唐文成公主的嫁妆传入西藏。释迦牟尼25岁等身像下落不明。释迦牟尼的8岁和12岁等身像后来分别供奉在小昭寺和大昭寺中。令人惋惜的是,佛祖的8岁等身像后来遭到严重破坏,只有大昭寺中的12岁等身像保存完好。

在大昭寺广场上,每天都有朝圣者以五体投地的磕头方式进行朝拜,从黎明至深夜,人潮络绎不绝,扑地声与祈福声此起彼伏。大多数朝圣者来自西藏各地,也有来自遥远的四川、云南和青海等藏区。他们磕着长头,一路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历时数月才来到心中的圣地。朝圣者中有年迈的老人、年轻的姑娘,也有穿着开裆裤的儿童,都用同样虔诚的方式仰首俯身。由于朝圣者用身体不断摩擦,大昭寺门前的青石板地面已被打磨出玉石般温润的光泽。石板上虽然没有文字,人们却用体温镌刻下无数感人的故事。

大昭寺广场

美景指数:

关键词:大昭寺建筑、磕长头的朝圣者

最佳季节:3~10月

最佳位置:大昭寺正门前与两根经幡柱之间的区域是朝圣者磕长头比较集中的地方,这里是人文摄影的最佳位置。

经验分享:大昭寺广场朝西,适合下午和傍晚时段来此拍摄。这里不仅是朝圣者的聚集地,也是各路摄影爱好者的偏爱之所。在这里拍摄当地人,一般不会被拒绝,但前提是要尊重朝圣者,最简单方式的就是面带微笑。如果被拒绝,千万不要勉强,在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才能拍出精彩的照片。穿梭在磕长头的人群中时,千万不要踩到别人的身体,等人们起身后你再经过。

使用器材:135全画幅数码相机、24-70mm与70-200mm镜头、三脚架和测光表。

磕长头的小孩

f/2.8·1/160s·ISO100·100mm

大昭寺门前有座用围墙保护的石碑,它是历史上有名的甥舅和盟碑,又称唐蕃会盟碑,是汉藏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历史上,唐蕃之间大部分时间和睦相处,但也时有战争。继文成公主之后,金城公主入藏,嫁与赞普赤祖德赞为妻。当时吐蕃王朝内部分裂,国力削弱;而唐朝自安史之乱后,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也由强盛转向衰落。因此双方都愿交好,达到“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务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之目的。赤祖德赞为了表示汉藏人民世代友好之诚心,于公元823年在大昭寺前立此碑。碑文以汉藏两种文字镌刻,内容朴实无华,言辞恳切。如今碑身虽已风化,但碑文仍清晰可辨。

大昭寺广场上除了虔诚的朝圣者,如今又多了些新客人。有些是只为猎奇的摄影爱好者,也有被冠以“藏漂”或“驴友”等名称的旅行者,在此发呆或等待“被捡”。他们也许并无佛教信仰,但无形中也形成了另一类“朝圣者”。无论怀着怎样的愿望来到这里,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这里都是一处拍摄西藏人文风情的摄影宝地。

我第一次来拉萨时恰好是藏历新年期间,整个拉萨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大昭寺广场上挤满了身着节日盛装的人们,就连大昭寺也展现出节日盛况——不仅悬挂着绣有吉祥八宝的布帘,夜里也会灯火通明。这段时间游客较少,拍摄时很少受其他影友干扰。

酥油灯房

f/5.6·1/80s·ISO500·35mm

翻新的酥油灯房

正对着大昭寺、紧挨着唐蕃会盟碑有座不起眼的半地下建筑,它很容易被游客忽略。朝圣者每转到此处都会稍作停顿,或双手合十,或用额头轻触房子的窗棂。走近窗前,可以看到里面整齐地摆放着酥油灯,这里是大昭寺的酥油灯房。从清晨开始,密密麻麻的酥油灯会被相继点燃,在左右两侧的通风窗口外就能感到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室内烟雾弥漫,阳光从天窗的通风口照射下来,形成两道烟雾屏障,给昏暗的酥油灯房增添了几分神秘氛围。这里可以拍到极具神秘色彩的画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窗的光幕角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一次不经意的拍摄,让我在屋子正面发现了一个绝佳的角度。透过窗户不仅能看见室内酥油灯的画面,室外的朝圣者也被玻璃清晰地反射进来,一明一暗两个世界呈现在一个画面中。令人遗憾的是,酥油灯房经过翻新后虽然更宽敞明亮了,但却缺少了原有的韵味,期待烟熏一段时间后会有些变化吧!

酥油灯房

美景指数:

关键词:酥油灯、朝圣者

最佳季节:3~10月

最佳位置:在大昭寺广场上,唐蕃会盟碑旁边有座半地下建筑,那里是大昭寺的酥油灯房,也是十分精彩的拍摄主题。

经验分享:酥油灯房内有用于通风的天窗,每当阳光射进室内,就会出现漂亮的光束,因此最好在上午或下午太阳斜射时拍摄,人们点燃酥油灯时是最佳拍摄时机。酥油灯房的窗子以吉祥图案的窗棂装饰,你可以透过窗户,利用玻璃的透视与反光,同时拍摄室内和室外两个世界。令人遗憾的是,最近去拉萨,我发现这里被翻新了,缺少了原有的韵味。

使用器材:135全画幅数码相机、24-70mm与70-200mm镜头、三脚架和测光表。

酥油灯房

f/5.6·1/80s·ISO250·35mm

大昭寺门前的朝圣者身影

f/5.6·1/80s·ISO500·35mm

大昭寺的秘境

每天一大早,大昭寺门前都聚集着成千上万的朝圣者,排着长龙等候进入寺庙,队伍一般到中午才会消散。藏族人进大昭寺不必买门票,因此常有游客混入队伍,享受免费参观。只是打扮不要太像游客,最好手持一串念珠,并且藏好相机。大昭寺正式对游客开放的时间是9:00。游客进入参观不用排队,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可以从游客通道进入。进入大门后是大昭寺的中庭,周围的墙壁上绘满了精美的壁画。穿过中庭,正前方就是供奉着佛祖12岁等身像的中心殿。殿内禁止拍摄,我因为身负杂志的拍摄任务,才有机会近距离拍摄珍贵的佛祖12岁等身像。拜完佛祖后,可以沿着绘有千佛壁画的回廊转大昭寺里的“囊廓”。

拉萨主要的转经路线都是以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像为中心。除了人们熟知的中圈“八廓街”之外,寺庙内部围绕中心殿的转经道叫“囊廓”;围绕大昭寺、药王山、布达拉宫和小昭寺的转经路线为外圈,即“林廓”。这三圈之内的区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拉萨老城区。

大昭寺内部

美景指数:

关键词:建筑、壁画、囊廓、回廊、金顶

最佳季节:四季

最佳位置:从正门进入大昭寺,先来到天井,它既是寺庙的中庭,也是寺庙的活动中心。围绕着中心殿,有条由千佛壁画组成的转经路,即“囊廓”。寺庙的二层回廊和顶层金顶都是很好的拍摄点。

经验分享:朝圣者会在清晨汇聚在大昭寺门前等候朝拜,可跟随朝圣队伍进入寺庙。中庭和囊廓是很好的拍摄地点,古老的壁画、拥挤的朝圣者、飘然经过的喇嘛都是很好的拍摄素材。这里的光线较暗,大光圈镜头和高感光度将有用武之地。不过朝圣者较多,三脚架有些累赘。大殿内不允许拍摄。三层金顶是远眺布达拉宫的理想位置。

使用器材:135全画幅数码相机、24-70mm与70-200mm镜头、三脚架和测光表。

排队的朝圣者

f/4·1/200s·ISO800·35mm

转完“囊廓”,从中庭的楼梯可以爬上二层。二层没有拜佛处,朝圣者较少,在这里活动的主要是寺庙的僧人和工作人员。二层平台右侧有一个通道,阳光会在通道里洒下漂亮的光斑,喇嘛不时从这里经过。这个场景可以构思出非常有感染力的画面,大昭寺的开篇跨页图(见P32)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当时我看到有位喇嘛抱着刚刚制作好的酥油花穿过光影,立刻按下了快门。

二层与一层“囊廓”相对应的位置为露天的回廊,这是大昭寺的一条秘境。回廊左侧经常摆放着几尊崭新的佛像,都是朝圣者从各地带来,等待活佛加持的。看来,在大昭寺不只有朝圣者排队,各路神佛菩萨也要在此排队。

打阿嘎

大昭寺第三层是寺庙的屋顶,此处视野开阔,可以俯瞰大昭寺广场,又能远眺布达拉宫。金轮和神鹿的位置是拍摄布达拉宫不错的角度,可以同时把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的金轮与神鹿纳入同一画面中。

我曾非常幸运地遇到大昭寺的“打阿嘎”仪式。它看似是一种仪式,其实却是藏族人独特的劳动方式。“打阿嘎”是夯实或维修屋顶和地面的一道重要的工序。清晨时分,几十名青年男女排成有序的队列,开始一天的劳作。他们每人手持一个由木棒和圆形石饼组成的夯土工具,昂首而歌,踏足而舞,旋律悠扬。几十块夯石有节奏地砸向地面,震撼着人们的心弦。“打阿嘎”一般两队一组,互相对歌,交替休息与劳作,可以发挥劳逸结合的效果。这种形式在劳动之余,又能为年轻人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除了“打阿嘎”,从其他劳动中也能看到类似的形式,这是藏族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一般情况下,我很少拍摄视频,但是能欣赏到如此美妙的“打阿嘎”场面实属难得。于是我在确保照片拍得足够的情况下,开启了相机的高清视频功能,记录下这精彩的一幕。

寺庙的二层通道

f/5.6·1/125s·ISO100·28mm

打阿嘎

f/11·1/250s·ISO100·28mm

阿嘎土的原料非常讲究,只有特定地区的黏土才能作为阿嘎土的原料。先铺一层较粗的阿嘎土,加水,待夯出浆,再铺一层较细的阿嘎土,继续以同样的方法夯实。这还远远不够,后续还有磨平、涂榆树汁和涂清油等繁复的工艺。最后的成品才是雨雪不侵、坚而不裂、光而不滑的阿嘎土地面。

八廓街的变化

以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为中心的三条转经路线中,作为中圈的八廓街,是人们最熟知的转经圈。作为藏传佛教最为殊胜的圣地,八廓街的魅力无法用几句话来概括。

八廓街

美景指数:

关键词:八廓街、转经、市场

最佳季节:四季

最佳位置:八廓街是围绕着大昭寺的一条转经路。除了大昭寺广场,木如寺和敏珠林札仓等也是非常好的拍摄地点。

经验分享:八廓街上,每一步都是景,每一步都有故事。我不知转了多少圈八廓街,每转一圈都有不同的收获。八廓北街的敏珠林札仓就在大转经筒旁边。木如寺藏身于一个大杂院中,院子里还住着很多住户。寺庙很不起眼,一不小心就会错过。一般都是当地前来朝拜的朝圣者,很少有游客进入,所以一定收获不少。

使用器材:135全画幅数码相机、24-70mm与70-200mm镜头、三脚架和测光表。

八廓街的摊贩

f/8·1/250s·ISO100·45mm

我目睹了八廓街近十年间的变化。最初的八廓街弥漫着浓浓的桑烟味道,脚下是黏黏的酥油,时常会有一群脏兮兮的小孩抱住你的大腿不肯放手。街边琳琅满目的商品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各种夸张的叫卖声、身穿华丽藏服的人们、嘈杂却又和谐的大院……这一切让人有时光穿越之感。

现在的八廓街地面干净整洁,却缺少了一种味道。街边的小摊不知去哪儿了;穿藏服的人越来越少了,发型却越来越时尚、奇特;原来很少有人逆时针方向行走,现在衣着光鲜、逆行横穿的游客时常可见;原来嘈杂的大院也变得冷冷清清……拉萨越来越繁荣,但八廓街失去的永远也回不来了。怀旧总会令人伤感,现在的八廓街真的让我兴奋不起来。也许只有初到八廓街的人们,才会觉得它仍旧魅力无穷吧!

木如寺

f/5.6·1/160s·ISO1600·35mm

Tips

门票:大昭寺门票85元/人。对藏族人开放的时间为5:00~9:00,对游客开放的时间为9:30~16:30。

交通:出租车一般会在大昭寺广场前的宇拓路路口停车,可步行进入大昭寺广场。转八廓街时,也可以在北京东路的冲赛康路口进入,然后步行前往。八廓街是步行街,车辆无法通行。

注意事项:大昭寺室内不允许拍摄,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一定要遵守寺院的规定。拍摄人物时要尊重对方,善意的请求拍摄。即使语言不通,微笑和手势对方也能懂得,当地人一般不会拒绝。如果被对方拒绝,就要停止拍摄。要尊重藏传佛教的信仰,在八廓街和寺庙中应严格按照顺时针方向行走。拍摄壁画时不要使用闪光灯,强闪光会对壁画造成一定的损害,不利于文物保护。注意,整个寺庙禁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