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养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优秀的家长,常常具备这六种素质

1.比孩子超前一步

“9个月的宝宝看到大人吃东西,就跟着动嘴唇、流口水,不给他吃就发脾气,嘴里很凶地发出像是骂人的咿咿呀呀的声音,手脚不停地想打人踢人,这正常吗?”

“女儿2岁,我和他爸爸都是善良的人,但女儿却像一个小霸王,见到别的宝宝拿东西就要,不给就抢,还打人,我打了她很多次,也不见效,我该怎么教?”

“4岁的男宝,每天就喜欢玩打仗,和其他小朋友玩,或者自己拿个玩具玩,一边玩一边还嘟囔个不停,像是在和人说话,这是不是幻觉,会不会是精神有问题,不会是得了精神分裂症吧?”

“我儿子10岁,我怀疑他有多动症,整天动来动去,一刻也不肯停下来,有什么药能治他的多动症,让他安静下来?”

……

孩子的一个个“问题”,让家长们忧心忡忡。仔细想想,这些问题真的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家长“以为的”问题——

9个月宝宝见人吃饭会动嘴唇、流口水,这是正常的条件反射啊。别说孩子,就是成年人,见人吃得香,是不是也会馋,也想吃?只不过,大人能控制自己,宝宝却不会掩饰,不能控制,任口水直流,这也正是孩子的可爱之处。同样,想吃东西,大人不给,宝宝当然不开心,由于还不会说话,他只能咿咿呀呀,手脚挥舞表达。

2岁的孩子还没有自我概念,分不清你、我、他。看见喜欢的东西,就想要,不给,就千方百计拿到手,家长说的抢东西、打人,对2岁的宝宝来说,实在冤枉。这么大的宝宝并没有所有权概念,也不知道“打人是不对的”。所以,家长不应该打孩子,只需转移注意力,用其他东西吸引孩子就好。

4岁男宝玩游戏时嘴里说个不停,是由于全身心投入,正是孩子有极强专注力、良好想象力的表现,而且,就像家长说的,孩子只是在玩游戏时才这样。家长不但不该怀疑孩子精神分裂,还该为孩子的专注力、想象力自豪呢。

10岁的男孩,正处于活泼好动、精力无限的年龄,多让孩子参加运动,把能量消耗掉,孩子自然坐得住,能静下来。家长不采取主动、积极的措施,却想用药物来控制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这是谁的问题?(关于多动症,参见本书“问答篇”。)

父母想指导孩子,教育主张一定要经过检验、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绝不该是想当然的“我觉得”“我认为”。

优秀的家长常常是维持闪亮思想,比孩子超前一步的家长,这样才能引领孩子、助力孩子。

2.自我反省的能力

苏格拉底说,一个跪着行走的人,不代表他今后一定会站起来,但一个思考过自己为什么现在跪着的人,今后一定像巨人一样。

每个成年人都有一套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只要这个模式不改变,就会导致同一结果。

有家长问:“我孩子特别犟,说了多少遍都没用。怎么能让他改呢?”

我说:“说了很多遍都没用,为什么还要说呢?”

如果一个方法反复使用都不见效,就要停下来,认真反省,到底哪里有问题,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

凡事至少有三个以上的解决办法,不要一条路走到黑,重复错误的做法,只会导致错误的结果。

“徐老师,女宝1岁5个月,最近脾气特别大,只要不顺意就哭闹得厉害,怎样让孩子脾气好,不哭闹呢?”

我问:“最近是不是对孩子管得过严,规则太多?”

孩子妈妈说:“的确是这样,最近对孩子说了很多‘这不应该,那不可以,你必须’之类的话。”

1岁5个月的孩子,还不大会说话,家长却定了太多规矩,孩子不满,只能用哭闹表达委屈和不开心。

孩子,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虽然还不能说出自己的真正想法是什么,但他的行为,往往直接受心理内驱力影响,由内心的想法、愿望、动机而产生。

智慧家长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不要孩子一哭闹就制止哭闹,哪有问题,马上急吼吼去“灭火”,而要冷静观察,仔细想想,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找到这个需要,有的放矢,问题才能彻底解决。

3.相信孩子是向上向善的

(1)真正的信任会产生奇迹

“徐老师,我儿子10岁,经常撒谎,打骂都不见效。后来,听了您的讲座,知道要相信孩子,我就和他说‘妈妈相信你不会撒谎’。可他为什么还撒谎?”

通过咨询了解到,这个妈妈对孩子要求很高,每次考试都要在98分以上,达不到,就罚抄写错题上百遍。面对妈妈的过高要求,孩子无法达到,为了自保,只好撒谎。

这种“相信”并不是真的信,只是强人所难。

我们都知道,考试无常,可以期望孩子努力学习,但家长强求孩子一定考多少分,真的没必要,也不近人情。

孩子肯撒谎欺骗妈妈,从积极角度看,说明在意妈妈,想让她高兴,如果妈妈不改变,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孩子再大些,只怕撒谎都懒得去做,而是叛逆、厌学,到时妈妈就追悔莫及了。

真正的信任会产生奇迹。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到一所小学,对一到六年级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测验”,然后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只是随机抽取的。

8个月后,再次测验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普遍提高,老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

这个实验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调动了对名单上学生的期待,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又叫“期望效应”:真诚的期待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学生因此勤奋努力,成绩大幅提高。

这个心理效应完全可以用在家庭教育上,父母先信任孩子(注意:是发自内心地相信),不是说一套做一套,而是发自内心地重视与尊重,让孩子感到你的真诚。

孩子知道自己被信任,无形中也是一种约束,一种动力。就像作家刘墉说的:当孩子觉得自己被看重、被了解、被关爱、被接受、被需要、是有价值的,他自然会感动、会感恩;这份感动是一股了不起的力量,会唤起孩子的爱与潜能。

最好的教育就是兴发感动。父母越信任孩子,放手让他独立去做,孩子就会越强大。

(2)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可能性

虽然,孩子在成长中有这样那样的起伏,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但本质都是向上、向善的,孩子天性想变得完善,想表现得更好,哪怕经历曲折坎坷,也只是教训,是成长的必然。这些教训不会伤到孩子,只会让他强大,真正伤害孩子的,是父母的不信任。为人父母,要相信孩子,不要轻易给孩子下断言、贴标签,要积极挖掘孩子的潜力。

优秀的父母会以平常心,给孩子足够的营养——身体、心理和情感上的,多多亲吻拥抱,多多理解接纳,提供宽松自由的氛围。

4.格局大、心量宽

有个妈妈几次问我:“在小学读书的儿子总丢东西,同学中有小偷怎么办?”

我问:“偷什么了?”

她说:“倒没抓到偷什么,但儿子的橡皮、格尺动不动就丢,一定有人偷了。”

我问:“有没有想过,是孩子自己弄丢,不是别人偷的?”

她说:“一次两次丢,还情有可原,总丢,一定是被偷了。我跟儿子说,儿子也认为是有人偷的。”

先不论,文具是不是孩子弄丢的,即使真被同学拿走,也要弄清原因,不要随意定性,给这么小的孩子扣上“小偷”的帽子,未免太残忍。单说把“同学中有小偷”的思想反复灌输给自己孩子,种下的,也是疑神疑鬼、不信任他人、不友好相处的种子,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不利。

父母的格局,影响孩子的结局。优秀的家长一定要放大格局,不斤斤计较,多包容他人。家长格局大,孩子才会心胸宽广,与人为善,人生顺畅。

5.知道就做到

很多家长提到这样一个问题:知道要耐心教育孩子,不对孩子发火,但总做不到怎么办?

“知道却做不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觉得麻烦,二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其实,这世上所有值得的事情,都需要长时间投入才能日渐收效,“理须渐悟,事须渐修”,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心理成熟度和自控力都远高于孩子的成年人,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无法对行为负责,却要求未成年的孩子知错就改,立竿见影,是不是有些不近人情,强人所难?

“这孩子就像没长耳朵似的,必须喊,不喊就不听,有时喊也没用,必须打一顿才管用”,太多家长为图省事,为让孩子听话,为让自己的想法被迅速实现,不断打骂孩子。

这样的家长不明白,打骂孩子是有有效期的,想一想,当孩子比你高、比你壮时,你还能肆无忌惮地打骂吗?只怕到那时,别说打孩子,连句重话都不敢说,说不定还要百般讨好孩子,看孩子脸色说话。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要改变教育结果,就要先改变观念和思维方式,解决从知道到做到的问题。

优秀的父母必定先软化自己,再塑造孩子,努力变得温暖强大,自己的人生发生改变,孩子的人生才能被翻转。

6.妈妈状态好

做家庭教育时间越长,越认同一个现象:如果父母,尤其是妈妈,衣着得体,态度温和,语气温柔,宁静沉稳,孩子即使有问题,也差不到哪儿去;如果妈妈不修边幅,憔悴不堪,性情急躁,孩子通常会有大的偏差行为。

观察一个妈妈的生活状态,大抵可以猜出孩子的状态:妈妈自信向上,孩子也阳光开朗;妈妈负能量满满,孩子也偏激、不自信、牢骚满腹。

妈妈和孩子的心是相连的,妈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极大。

如果一个妈妈在家里,孝顺老人、礼让邻里、与家人和睦相处,在外面,敬业工作、遵纪守法、有公德心。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自然表现在行动上,这样的孩子当然不会差。

“孩子不用管,全凭德行感。”一个自信、善良、正能量的妈妈是孩子最大的人生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