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报酬递减、不完全竞争和国际经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译者序

如果从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国富论》,提出“绝对利益论”算起,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至今已有200多年了。200多年来,西方主流的国际贸易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创立阶段。从斯密提出“绝对利益论”到1817年李嘉图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建立“比较利益论”,前后共41年。比较利益论的提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确立的标志。比较利益论的精髓在于,如果一个国家所有产品的劳动成本都比另一个国家高,但只要这些产品的劳动成本相对于贸易伙伴国来说并不完全一样,即其相对劳动成本有高低,那么该国就能通过专业化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而在贸易中获益。自从李嘉图提出这一理论以来,它已成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可以说以后所有西方主流的国际贸易理论都是它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阶段是从比较利益论的提出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建立。1919年,赫克歇尔用瑞典文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1933年,俄林出版了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在他们的论文和著作中,赫克歇尔和俄林分别对各国比较利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各国各种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之所以不同从而会产生贸易,其原因是各国的要素禀赋不同,而不同产品的生产所要求的要素比例又不一样,因此,一个国家会集中生产和出口那些密集使用该国最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被认为是李嘉图比较利益论的重大发展。虽然从本质上看,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抛弃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用要素成本来解释国际贸易,但从形式上看,它确实更加完善了。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建立后,由于其简洁明了、逻辑性强而为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所接受,并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最重要基石。1949年,萨缪尔森在他的再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一文中对要素价格均等化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各国的要素价格通过贸易确实会均等化。萨缪尔森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补充了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因此,这一理论又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

第三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各种贸易理论。战后以来,新的国际贸易理论之多是空前的。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的新国际贸易理论,是因为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现实使传统的比较利益论和要素禀赋论越来越显得软弱无力。传统的理论虽然形式上非常完美,但却难以解释现实了。特别是对于发达国家之间即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以及相似产品之间即生产所需的要素比例相似的产品之间的贸易,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对此显得一筹莫展

为了解释这些新现象,战后出现了不少新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技术贸易理论、收入偏好相似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战后的贸易新现象,推动了贸易理论的发展,但是,这些理论也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和弱点

第一,不同的理论都只从某个侧面来说明国际贸易中出现的某种现象,其抽象层次较低,没有深入到本质,也不能概括全部或大部分国际贸易中出现的新现象

第二,各种理论都有各自特殊的假定,相互之间未能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一个统一的一般理论还远没有建立起来

第三,各种理论都既没有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与其融为一体,也没能推翻传统理论,或将其包含在新的理论中

因此,尽管战后出现了许多新的国际贸易理论,但是这些理论一方面没能很好地说明国际贸易的新现象,另一方面也没有动摇传统的贸易理论的统治地位。为了在这两方面取得突破,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大量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相异产品等概念和思想来构筑新的贸易理论模型。埃尔赫南·赫尔普曼和保罗·R.克鲁格曼两人所著的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一书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该书将不同的特殊理论模型综合起来,提炼出共同的因素并将之概括在自己的模型中,使国际贸易理论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该书虽然还不能说已经形成了一个一般的理论,但它确实在贸易理论方面作出了新的贡献,代表了第三阶段的研究水平

在介绍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的基本内容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作者的简历

埃尔赫南·赫尔普曼1946年出生于苏联,1957年移居以色列并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学习经济学和统计学。他于1974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尔后回到特拉维夫大学任教授。他曾在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罗彻斯特大学以及一些欧洲研究机构担任客座教授。赫尔普曼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里著作颇丰,并与本书另一位作者克鲁格曼一起成为“新贸易理论”的创始人。赫尔普曼的主要著作有:《不确定情况下的国际贸易理论》(与雷辛合作)、《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与克鲁格曼合作)、《贸易政策和市场结构》(与克鲁格曼合作以及全球经济中的创新和增长》(与格罗斯曼合作)。他是经济计量学会的会员,以色列科学和人文科学院院士,美国经济学会荣誉会员。他曾被印度经济计量学会授予马哈拉诺比斯纪念奖章,被以色列国家授予以色列奖

本书另一位作者保罗·克鲁格曼1953年出生于纽约。他从1979年起在麻省理工学院任经济学教授,同时也在耶鲁大学任教。在1982—1983年,他曾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高级国际经济学家。他是经济计量学会的会员,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研究员。他曾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欧洲委员会以及葡萄牙、菲律宾等国当过顾问。克鲁格曼不仅与赫尔普曼一起创立了“新贸易理论”,而且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写了大量的著作、论文和通俗小册子。除了上面提到的与赫尔普曼合作的两本著作外,他还写过战略贸易政策和新国际经济学》、《在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地理和贸易等书,并是国际经济学理论和政策这本教科书的作者之一。1991年,克鲁格曼获得了美国经济学会两年一度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一书是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两位教授的力作,被誉为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重大突破”(迪克西特、巴格瓦蒂等语),是“我们每个人的书房里都需要的里程碑式的书”(萨缪尔森语)。该书之所以在1985年出版以后即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重视,主要因为它在以下几个方面使贸易理论取得了新的进展

第一,它建立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将各种新的贸易理论综合了起来,提炼出共同的精髓,发展出自己的理论,使原来处于外围的理论上升到能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并驾齐驱的核心地位。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认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之上的,因此,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传统的理论完全适用。但是,对于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的贸易,用国家之间的差异作为解释国际贸易的唯一理由就越来越站不住脚了。这时,规模经济就成了引起专业化和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这就是说,当国家间越来越相似,市场结构从完全竞争变为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的时候,规模经济就取代要素禀赋的差异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原因了。这样,两位教授不仅将其新的理论提升到基础理论的高度,而且建立起了与传统理论的联系。该书的这一核心思想也可以从它的副标题“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国际经济”中看出

第二,在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一书中,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还证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并没有失去生命力。除了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它完全适用外,即使在某些产业具有递增性规模报酬以及市场结构是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它仍能解释一些贸易现象。两位教授指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作出一些必要的假定就可以看到,贸易商品所体现的要素净含量流动仍反映了国家间的相对要素禀赋差异

第三,该书对“产业内”贸易作出了较深入的分析。两位作者认为,在不完全竞争情况下,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对于用相似要素比例生产的属于同一“产业”的“相异产品”,即使各国间的嗜好、技术和要素禀赋都相同,也会产生国家间相异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他们证明,国家间的差异越大,产业间的贸易量就越大;而国家间越相似,产业内的贸易量就越大

第四,作者对贸易的福利效应作了分析。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并不对贸易的福利效应作专门的分析,因为传统理论得出的结论就是贸易总能使参加贸易的各国都得益。但是,《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一书指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参加贸易并非总是能够得益的,也有受损的可能性。虽然两位作者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贸易受损的可能性不大,但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不能说不是对自由贸易政策结论的一种冲击

第五,在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一书中,出现了对公司的分析。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不涉及公司的。这是因为它假定,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公司到处都是一样的。但在不完全竞争中,公司行为就显得很重要了。作者指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公司行为会对贸易模式、贸易量、贸易构成以致福利都产生影响。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寡占理论来分析公司行为对贸易的影响也是该书的一大特点。[顺便说明一下,在本书中,特别是在关于跨国公司的第12章、第13章两章中,作者是将“厂商”(firm)和“公司”(corporation)混用的,为了避免歧见,我们都译成了“公司”。]

除了内容上对贸易理论有重大突破外,在分析方法上,《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一书也是相当新颖的。在进行分析时,两位作者总是先假定有一个要素价格均等化的一体化世界。然后,他们将这个一体化世界分为两个国家,讨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这个一体化的世界可以通过贸易来复原。他们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都通过这样做来探讨贸易模式、贸易量和贸易构成。在对贸易的福利效应进行分析时,作者则是将进行贸易后的状况同自给自足下的状况进行比较。这一点是读者需要留意的

为了说明他们的思路,作者还大量使用了几何图形,特别是盒形图,使得讨论直观明了

虽然通过对贸易模式、贸易量、贸易构成以及产业内和公司内贸易进行分析,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但是,它毕竟还没有形成一个像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那样的一般理论。这是由于还没有出现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普遍承认的一般的不完全竞争理论。没有一个一般的不完全竞争理论作为基础,一个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作为其前提的国际贸易一般理论是不可能最终形成的。由于理论还没有一般化,因此,有些地方作者只能用例子来说明问题。虽然作者强调从特殊的例子中也能得出一些较一般的结论,但其说服力毕竟削弱了

除了上述问题外,作者还意识到,他们的著作还有下面两个不足。一是他们的研究还没有动态化。动态分析并不是一连串的静态分析的组合。在静态分析下的外部效应和规模经济在动态分析下可能呈现完全不同的形态,从而对贸易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动态分析是静态分析所不能取代的,而且动态分析更接近现实。二是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一书没有对贸易政策作研究。传统的贸易理论是不对政策作研究的,或者说,传统理论的政策结论就是自由贸易。但是,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公司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贸易也可能受损,因此,自由贸易可能就不是唯一的政策了,贸易政策至少会涉及产业政策、反垄断政策、关税政策等等一系列政策

但是,我们认为,除了上述不足之外,《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一书对跨国公司和公司内贸易的分析也比较薄弱。作者认为,只有在国家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很大因而正常的市场公平交易无法使要素价格均等化时,跨国公司和公司内贸易才会出现。显然,这并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战后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所进行的大量的直接投资

当然,应当承认,《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一书在讨论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公司行为以及贸易可能受损等方面确实更加接近现实了。虽然还不能说它已弥补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但它毕竟在西方经济学的限度内朝前迈进了一步,代表了当今西方学术界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成果。因此,我们希望该书的翻译出版能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经济学界关于贸易理论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方向

埃尔赫南·赫尔普曼和保罗·R.克鲁格曼的著作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在十多年前曾由我们翻译,列入“当代经济学译库”出版。此次,“当代经济学译库”改版,本书得以重新出版,值得庆幸。在国际贸易领域,它可以说是继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和俄林的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之后最重要的著作,是第三阶段贸易理论的代表作

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初翻译此书时曾与两位作者联系过,作者的简历也是他们提供的。但是自那以来,他们的情况又有所变化,比如赫尔普曼已担任哈佛大学教授,同时也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荣誉教授;而克鲁格曼也已去普林斯顿大学任教。而且两位学者又发表了很多论文,出版了不少著作。90年代以后,克鲁格曼教授将其研究的重点之一转向了贸易与地理问题,开创了新贸易地理学。他与藤田吕久和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一起完成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是这一领域的代表作,这也是他获得2008年诺贝尔奖的主要理由之一。克鲁格曼教授确实是个天才的作者,他不仅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涉猎广泛,并有不少开创性的建树,而且写了大量适合于非经济学专业人士阅读的专栏、文章和著作,被誉为是“继凯恩斯之后文笔最好的经济学家”。

本书的第一作者赫尔普曼也是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他除了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有重大贡献外,还在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国际收支、跨国公司行为、创新与经济增长等领域写过很多有影响的论文。他的另一本影响力很大的著作就是与格罗斯曼合作的全球经济中的创新与增长》。该书被巴格瓦蒂教授誉为“站在国际贸易理论前沿的两位最才华横溢的经济学家的开创性著作”。

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一书虽然是两位经济学家在1985年完成的,但是现在看来仍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相信这本著作一定能够成为经济学历史上的经典著作而载入史册。此次再版,我们又重新校了一遍,对有些文字作了修订,但是我们仍然不敢说我们的理解已经很准确了,翻译很妥帖了,所以还是希望读者能够不吝指教

最后,我们要感谢范蔚文先生,是他的努力才使得此书能够再与读者见面

译 者

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