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疗法评定学(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这些体征是身体生理状况的重要指征,并且可以反映身体内部器官的功能。当身体生理状况发生改变时,生命体征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测量生命特征时,应明确其正常值范围,同时,定期监测生命体征可以得到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并显示对治疗的反应。很多因素影响生命体征的测量,如昼夜节律、运动、年龄、性别、代谢状况、一般身体状况、疼痛、用药等。

一、体温

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表示身体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人体体温保持相对恒定,不随外部环境改变而改变。

(一)体温调节系统

机体通过体温调节系统的作用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从而使体内正常细胞和组织器官能够正常工作。体温调节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效应器。

1.温度感受器 温度信息通过外周或中枢温度感受器传入到体温调节中枢。外周温度感受器主要为分布在皮肤表面的神经末梢,分为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中枢温度感受器位于脊髓、延髓、脑干网状结构及下丘脑中,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最为重要,存在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

2.体温调节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是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其功能为协调产热与散热,以稳定体温。通过影响效应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在产热与散热之间达到精确的平衡。在健康人,体温被精确调节在37℃(98.6°F),即调定点温度。当体温低于调定点温度时,温度信息通过传入神经输送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经中枢整合后调节产热反应,使体温升高。相反,当体温高于调定点温度时,机体散热,体温降低。这些反应经过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通路将信息输送至效应器。

3.效应器效应器的功能是增加或降低机体产热,主要包括皮肤血管舒缩反应、分泌内分泌激素调节代谢率、骨骼肌反应(寒战)、汗腺分泌。

(二)机体产热与散热机制

1.体温降低时 ①信息传至下丘脑后激活交感神经,使全身表皮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因此向周围散热减少。②减少或禁止汗腺活动,从而减少热量散发。③寒战。寒冷信息通过皮肤感受器传导到下丘脑,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骨骼肌活动频率增加,出现寒战,产热量增加。④激素调节。内分泌激素也影响产热,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通过增加细胞代谢使机体热量增加,但维持时间短,甲状腺素使产热缓慢增加,但维持时间长。

2.体温升高时 身体通过体温调节系统被激活来散热,主要通过四种方式散热:辐射、传导、对流、蒸发。辐射是通过电磁波的形式将热量转移到周围。传导是热量通过液体、固体或气体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需要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对流是热量通过空气或液体的运动来转移。蒸发是指液体转变为蒸气的散热方式,通常经过呼吸道或皮肤排汗来散热。体温调节机制见图4 -1。

img

图4-1 体温调节机制

(三)影响体温的因素

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受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

1.昼夜节律 体温在24小时内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清晨(2AM~6AM)体温最低,午后(1PM ~6PM)体温最高。体温波动一般不超过1℃。

2.年龄 婴儿由于体温调节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温高于成人,容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儿童的体温也高于成人。老年人的体温降低,因为其代谢率降低、皮下组织减少、活动减少、饮食减少。

3.运动 运动对体温的影响非常重要,剧烈运动由于增加代谢率会明显增加体温,肌肉收缩可使产热增加。在运动中,体温与运动的负荷量有关。

4.性别 女子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发生波动,在排卵期体温会增加0.3℃~0.5℃,体温升高直至月经期,而后体温降至正常。妊娠由于机体代谢增加,体温增加大约0.5℃,产后体温恢复正常。

5.外部环境温度 外部环境温度升高,体温会相应升高;相反,环境温度降低,体温会相应降低。如在高温环境下机体不能及时散热,容易导致中暑。

6.其他 体温测量位置、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进食等因素会使体温波动。

二、脉搏

脉搏是左心室收缩时动脉内的血流波动在血管壁的体现。在左心室每一次收缩时,血液被泵入主动脉,主动脉壁的弹性使动脉扩张接受泵入的血液,血液在全身动脉内波动,这种波动被称为脉搏。

脉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循环系统的功能状态,如心率、心缩力量、动脉管壁性能等,也间接反映机体的功能状态。所有影响心率和心输出量的因素均可以影响脉搏。

1.年龄 胎儿的脉率为每分钟120~160次,新生儿的脉率为每分钟70~170次,平均每分钟120次,随年龄增加脉率逐渐降低,直至在成年时稳定,为每分钟60~100次。老年人脉率减慢,约为每分钟55~60次。

2.性别 男性脉率要稍低于女性。

3.情绪 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脉率会相应增加。

4.运动 在运动时,骨骼肌的耗氧量增加,毛细血管开放增多,心率增加以使更多的血液流入肌肉,满足耗氧量增加的需求。监测患者的脉率是物理治疗师评定患者对训练反映的一个重要方法,当训练量增加时,脉率增加。

5.其他 进食、体温升高、血压增高会影响脉搏。

三、呼吸

呼吸指空气通过鼻腔和咽部进入体内,在鼻咽部被温暖、过滤和湿润后,经过喉、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到达终末细支气管、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呼吸包括吸气和呼气,吸气通过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来完成,当吸气肌收缩时,膈肌下降,肋间外肌上提肋骨,胸骨向上、向外,胸腔容积因此增加,肺扩张。平静呼吸时,呼气为被动过程,吸气肌放松,胸骨、肋骨回到原来位置,肺回缩。用力呼吸时,呼气是主动的,呼气肌主要包括肋间内肌和腹壁肌,肋间内肌和腹壁肌收缩,肋骨、胸骨下移,膈肌上移,胸腔容积减少,肺容积复原。

(一)调节机制

呼吸的调节功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含神经和化学因素以及心血管系统的参与。呼吸由位于延髓腹外侧的呼吸中枢控制,呼吸肌由运动神经控制,呼吸中枢控制呼吸速度和深度,以反映机体的代谢情况。

1.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化学感受器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化学感受器。中枢性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对动脉血内二氧化碳和氢离子浓度改变非常敏感,二氧化碳和氢离子浓度增加将刺激呼吸增加。外周性化学感受器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它对动脉血氧分压非常敏感,当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时,将传入冲动到呼吸中枢,刺激呼吸肌的运动神经元增加潮气量,或增加呼吸速度使呼吸加深加快。但是,只有当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至60mm Hg(正常值为90~100mm Hg)以下时,外周化学感受器才促进呼吸。

2.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呼吸也受保护性牵张反射(也称为Hering-Breuer反射)影响,牵张感受器通过监测进入肺内的空气量来影响呼吸,当牵张过度时,感受器发出冲动至呼吸中枢阻止进一步吸气。

(二)影响因素

许多因素能够改变正常呼吸,代谢率的增加会导致呼吸速度的增加,相反,代谢率降低,呼吸也随着降低,许多影响因素,如年龄、体形、身高、运动和体位等都可以影响呼吸。

1.年龄 新生儿的呼吸速度为每分钟30~60次,随着年龄增长,呼吸减慢,成人为每分钟12 ~18次,老年人的呼吸速度增加是由于肺的弹性降低及其交换效率降低所致。

2.性别 男性肺活量要大于女性,成人大于未成年人和儿童。

3.体形 瘦高体形的人肺活量要大于肥胖体形的人。

4.运动 运动对呼吸影响较大,应注意观察患者训练时的呼吸速度和深度,呼吸速度和深度随着氧耗量和二氧化碳产生量增加而增加。

5.体位 仰卧位容易造成气体停滞,胸部压迫和胸内血流量增加会限制肺容积的增加。

四、血压

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由于血液从高压处流向低压处,血压在动脉里最高,毛细血管次之,静脉最低。通常血压指的是动脉血压。在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舒张期末期达到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压。

(一)调节机制

血压主要由心血管运动中枢调节,在安静状态下,心血管运动中枢产生低频冲动至交感缩血管纤维,使血管平滑肌保持一定的收缩度,在血压波动时,心血管运动中枢产生冲动至交感缩血管纤维,使血管平滑肌收缩程度减低或增强。心血管运动中枢通过接受感受器传入的不同冲动来调节血压,感受器包括动脉压力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动脉压力感受器是位于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感受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当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被牵张的程度升高,动脉压力感受器传入的神经冲动增多,心血管运动中枢产生冲动增多,使迷走神经紧张度增高,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纤维紧张度减弱,导致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故血压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管壁的扩张程度成正比。反之,当血压下降时,动脉压力感受器传入的神经冲动减少,使迷走神经紧张度减弱,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纤维紧张度增强,导致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高,故血压回升。化学感受器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和主动脉弓区域,被称为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主要感受血液的某些化学成分变化,如:缺氧、二氧化碳分压过高、氢离子浓度过高等,化学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其感觉冲动传入至延髓心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运动中枢,其产生的主要效应是呼吸加深加快,从而改变心率、心输出量和血管紧张度。血压还受体液调节的影响,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的影响而升高或降低。

(二)影响因素

许多因素影响血压,包括血流量、血管直径、血管壁弹性、心输出量、年龄等。

1.血流量 体内的循环血量直接影响血压,血流量减少(如贫血)会使血压降低,血流量增加(如输血)会使血压升高。

2.血管直径和血管壁弹性 血管直径的大小和血管壁弹性会影响外周血管阻力,从而引起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化。血管壁的扩张和收缩会引起外周阻力的降低和增加。如果心输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加大,舒张压将明显升高,但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升高明显,脉压也相应减少。反之,当外周阻力减少时,舒张压的降低比收缩压降低明显,脉压增大。一般情况下,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3.心输出量 在外周阻力不变的情况下,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主要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不多,脉压增大。心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主要为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少。一般情况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输出量的多少。

4.年龄 血压随年龄变化,出生以后血压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到17~18岁时达到成人血压,正常成人血压通常为120/80mm Hg。老年人的动脉管壁硬化,动脉弹性减弱,故收缩压明显升高,舒张压明显降低,脉压增大。

5.运动 运动会增加心输出量,从而导致血压升高,血压升高与运动负荷大小有一定关系。

6.其他 测试时上臂的位置、情绪变化等都可能影响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