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案不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十四证 隐藏在《红楼梦》中的其他如皋地域方言

研究《红楼梦》的方言是探寻《红楼梦》作者的方法之一,任何研究《红楼梦》的人,方言都是跳不过的门槛。《红楼梦》中有北京方言、湖南方言、江淮方言,此类方言在各种《红楼梦》方言大词典中均有收集。

《红楼梦》中回回都有江淮方言,可谓成百上千,举不胜举。如皋是广阔江淮地域的一个县城。我们研究《红楼梦》中的如皋方言,是把寻找作者的地域进一步缩小,甚至浓缩到方圆二三十里的范围之内。我想这应是确定《红楼梦》作者的重要证据之一。我手上有一本《红楼梦大辞典》,它是由红学界老前辈冯其庸、李希凡和几十名红学界的知名专家组成的超强编辑阵容,精心编纂的一部兼具知识性、学术性和工具性的权威百科辞典。

我们精选了《红楼梦》中二十个如皋方言土语,这些词语有四个特点,一是,此二十个方言土语是《大辞典》所没有收集的如皋话。二是,尽量不重复《冒辟疆著作〈红楼梦〉汇考》第一辑书中已经列举过的。三是,有些字是字典、辞典中没有的,是如皋文人或冒辟疆本人创造的。四是,此二十个词用邮件发给过山东、甘肃、湖南、重庆(可谓半个中国)的朋友,经他们鉴定,他们所居城市没有此类方言,因此笔者初步确定此二十个词可能是比较纯粹的如皋方言土语。不排除这些方言土语也可能出现在淮安、盐城,甚至扬州和南京,因为它们都属江淮语系。

此二十处隐藏在《红楼梦》里的如皋方言土话,各种大辞典也未能收录,更证明它们有可能是纯而又纯的土得掉渣的如皋话,那些编辑《红楼梦》方言大词典的专家学者,不一定是如皋人,可能不懂如皋方言土话,看不懂或忽略掉如皋方言土话,所以没有收录它们,是可以理解的。

如皋方言属于江淮官话,稍稍改掉土话就和普通话一样。但是如皋先民是全国各地的移民,至今一村一乡还保留着个别土词儿。如《红楼梦》的“韶刀”这个土话我就不懂,而与我家相距仅仅二十里的几位如城朋友就知道,“韶刀”就是唠叨、啰唆的意思。这可算是如皋土话中的一个特例,由此可断定我所列举的二十个大辞典中没有的方言土话也许都是些特例。

因为如皋是个小地方,这个小范围内的方言土语,只有本地人阅读《红楼梦》时,才能把如皋方言土话挖掘出来。由此推断创作《红楼梦》的人必然是精通这种小地域方言土话甚至特例土话的人,此人是谁?当然是冒襄冒辟疆。

1.淡话

举例:

第二十回:正说着可巧凤姐在窗外过都听在耳内便隔窗说道:“大正月又怎么了环兄弟小孩子家一半点儿错了你只教导他说这些淡话作什么!”

第二十四回:贾芸向倪二借了十五两银子买了冰片和麝香送与凤姐,想在荣国府讨个差事。凤姐心下又是得意又是欢喜,便命丰儿:“接过芸哥儿的来送了家去交给平儿。”……随口和贾芸说了两句“淡话”,便往贾母那里去了。

解:

“说淡话”在如皋话中是闲谈、闲话、闲聊、聊天的意思,和上海腔调的“讲闲话”、北方的“唠嗑、唠叨”是一个意思。在如皋城乡每天都可听到“我到处找你们,原来你两个在这里讲淡话(这个讲字要读成港,才是地道的如皋话)”。又如两个如皋人相遇,一个把另一个拉住:“说淡话哉!我想请你出个主意帮个忙……”

2.顿

举例:

第七十回宝玉和姊妹们放风筝。紫鹃笑道:“这一回的劲大姑娘来放罢。”黛玉听说用手帕垫着手顿了一顿果然风紧力大接过籰音月子来随着风筝的势将籰子一松只听一阵豁剌剌响登时籰子线尽

众人方要往下收线,那一家也要收线,正不开交,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众人笑道:“这一个也来绞了。且别收,让他三个绞在一处倒有趣呢。”说着,那喜字果然与这两个凤凰绞在一处。三下齐收乱顿,谁知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

解:

我们读了上面两段,不难理解大观园里的宝二爷和姑娘们放风筝用力拉线叫“顿一顿”。“顿”,“乱顿”就是拉,在我们如皋人日常生活中很少说“拉”,通常都会用“顿”代之。如两人拴绳子你就能听到:“顿!”“顿一顿,再顿顿紧!”

笔者儿时与小姨娘睡一床,姨娘的长裤缩上去,总叫我抓住裤管“顿一顿”,把裤子顺直。有时祖父的棉裤脱不下也要我去把棉裤“顿下来”。

如皋人把“拉”说成“顿”,也是一个适用范围不大的土话,其实它早在三百多年前,就在《红楼梦》里被使用了。

“顿”字在如皋话中除了用作“拉”的意思之外,如皋人还把普通话中的“跺脚”说成“顿脚”。例如鞋上沾了泥土,在进屋前大人都要吩咐小孩:“顿顿脚,把鞋子顿干净!”还有些人在争吵时,跳着“顿脚”,两手还拍打自己的屁股,嘴里喊道:“我的祖宗唉……”那个场景十分有趣!这样的情景在《红楼梦》中也有。

在第七十回我们读到:

丫头去了,同了几个人,扛了一个美人并籰子来,回说:“袭姑娘说,昨儿把螃蟹给了三爷了。这一个是林大娘才送来的,放这一个罢。”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命叫放起来。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翠墨带着几个小丫头子们在那边山坡上已放了起来。宝琴也命人将自己的一个大红蝙蝠也取来。宝钗也高兴,也取了一个来,却是一连七个大雁的,都放起来。独有宝玉的美人放不起去。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下来了。急的宝玉头上出汗,众人又笑。宝玉恨的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一个“顿”字在同一回里就有两种用法,可见作者知识渊博,也说明作者深谙如皋方言。

3.田地

举例:

第三十四回,袭人见贾母王夫人等去后便走来宝玉身边坐下含泪问他:“怎么就打到这步田地?”宝玉叹气说道:“不过为那些事问他作什么!”

解:

“田地”二字是如皋人日常用语,是程度、地步的意思。例如,“他目前正处在进退维谷的田地,不知如何是好。”再如:“他俩好了几年了,现在到什么田地了?”如皋说“田地”的意思和《红楼梦》一样。

4.能过

举例:

第十三回,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

解:

“能过”一词在如皋话中是能干、赶上、超过、超越和聪明伶俐的意思,是妇女们赞扬、炫耀、疼爱子女惯用的词语。例如:一位少妇打手机说:“嫂子,你女儿能过呢!今儿我去你家,只有小丫头一人,她又搬凳又倒茶。我说,‘你妈呢?’她说,‘早起骑摩托进城,才刚来电话说遇到老同学,两人去超市,中午还要去吃喜酒,下晚才能到家呢。’你家小丫头今年才八岁,能说会道,真能过,叫人好喜欢!”当今如皋妇女口头上赞扬小姑娘用的“能过”竟和三百多年前秦氏夸赞凤姐“能过”是一样的口气。

5.恶

举例:

第四十六回,凤姐儿暗想:“鸳鸯素习是个可恶的虽如此说保不严他就愿意。”

第五十八回,芳官与干娘因克扣吵起来,袭人道:“一个巴掌拍不响老的也太不公些小的也太可恶些。”宝玉道:“怨不得芳官自古说:‘物不平则鸣。’他少亲失眷的在这里没人照看赚了他的钱又作践他如何怪得。”

第四十回,贾母笑道:“我的这三丫头却好只有两个玉儿可恶回来吃醉了咱们偏往他们屋里闹去。”

解:

鸳鸯是贾母的贴身丫环,人品端庄,稳重细心,深得贾母信任,贾母的一切金银细软交她收藏,生活起居靠她安排,贾府上下都敬重她、称赞她。凤姐儿说她“可恶的”,绝不是说她是恶人或恶毒、奸诈的小人,而是说她精细认真,头脑分明,“可恶的”是好的品德。这与如皋话中说的“恶人”是精于治家,处事在理,内外一分一厘都算得清清楚楚,甚至锱铢必计是一致的。如皋人在说某某人很“恶”时,是带着一种羡慕、欣赏心情的。“恶”字在如皋土话中失去本意。如皋方言中的“恶”与凤姐儿说鸳鸯“可恶的”都是对人的称道,可说是异曲同工。

同理,所谓“小的也太可恶些”是‘物不平则鸣’,芳官是在争取公平、公正的权利,为不被他人作践而斗争。宝玉给了充分的支持。芳官的“恶”与如皋人的“恶”是一致的。

贾母笑道“只有两个玉儿可恶”,分明是在夸耀她的两个心肝宝贝宝玉和黛玉,哪里有一点儿“恶”的气息!

“恶”字是地道的如皋方言,《红楼梦》使用“恶”字赞美人、称赞人都和如皋人一模一样,作者运用得如此准确,我们当代人都愧然汗颜。

6.开交了

举例:

第四十七回,那丫头道:“好亲亲的姨太太姨祖宗我们老太太生气呢你老人家不去没个开交了只当疼我们罢。”

解:

“开交了”一词在《红楼梦》仅第四十七回出现了一次,就这一次便把读者带到如皋,产生一种回乡之感。

“开交了”在如皋是“解决了”、“交代了”、“好办了”的意思。例如到年关时就能听到:“这两天,天天有人要债,我正瞧去这个年没法过了,正好儿子寄来五百元,这下开交了,好好过年吧!”

7.村话

举例:

第六回,黛玉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账书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了爷们解闷的。”

解:

如皋人把下流话、肮脏话、无赖话等统统称为“村话”,姑娘们听到有人说“村话”,会把耳朵捂住,甚至跑得远远的。大嫂们会骂:“下流,死鬼!”大人们如果听到孩子们说“村话”,不管是谁家的孩子,都会当场制止,“不准瞎说”!“不许混说”!甚至追打。总之在“村”字用法上,《红楼梦》作者与如皋人一样。

8.落后

举例:

第四十四回,不想落后闹出这件事来竟得在平儿前稍尽片心亦今生意中不想之乐也

解:

“落后”在这里是后来之意,当今讲“落后”是相对思想进步的用词,或者是行进中位置的前后而言。但在《红楼梦》中把“落后”视为事情发生的时间先后的次序,是与如皋方言一致的。

例如,两个如皋人对话:

那年你们家盖楼房和我儿子娶媳妇哪个落后些?”

你家办喜事落前我家盖楼房落后呢。”

9.滚水、滚热

举例:

第四十一回,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

第五十四回,正说着可巧见一个老婆子提着一壶滚水走来小丫头便说:“好奶奶过来给我倒上些。”

第二十五回,王夫人道:“我的儿你又吃多了酒脸上滚热你还只是揉搓一会闹上酒来。”

解:

如皋民间水烧开了谓之“滚水”,水在锅中打滚是很形象的水烧开了的标准。过去城镇有专卖开水的老虎灶,只见大灶上好几个烧水罐里水在翻滚,常听到说:“水滚啦,小心烫人!”感冒了身上发热,如皋也用“滚”字形容,说出和《红楼梦》上一样的语言:“我一摸你脸上滚热,趁早去医院看看。”

10.拘礼

举例:

第五十四回,贾母便说:“这都不要拘礼只听我分派你们就坐才好。”

第四十四回,贾母命他们在窗外廊檐下也只管坐着随意吃喝不必拘礼

解:

这里的“拘礼”是指相互礼让,以前如皋人请客吃饭,四方的“八仙桌”不可随意坐,上首座位给年长的或有身份的人。推来拉去相互谦让,嘴里说“不要拘礼,不要拘礼”。就座后上菜,大家都不动筷,要等主家或上首拿起筷子点向诸人“请、请、请”,大家说着“来、来、来”,才开始拣菜。席间每个菜都要等着“请、请”才能动筷,这种“拘礼”程式同《红楼梦》一样。

11.听说

举例:

第五十七回,宝钗忙笑道:“你也太听说了这是他好意送你你不佩着他岂不疑心?”

解:

“听说”就是“听话”。“听说”,有主动和被动两种,通常是主动的,如听“新闻、趣闻、丑闻”,人们听到后会进行交流和传播。被动的“听说”,是听“说礼、说教、说理”,人们处在被动受“教”的地位,如皋方言中的“听说”,也是被动的,和《红楼梦》中的运用是一样的。例如:教育孩子说“你到学校要听说”,“到外婆家要是不听说,就让小舅把你送回来”!

12.养

举例:

第五十五回,探春道:“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

第六十九回,秋桐哭骂道:“谁不会养一年半载养一个……”

解:

“养”是领养、教养、养育的意思,“养”是个长期过程,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更加具体规范了“养”的长期性。但如皋人说“养”是指一个生育过程,一个产儿的短暂过程。如皋人说“生孩子”为“养牙儿”(这个牙字如皋发音与吴语一样,普通话里很难找到同音字),如皋孕妇到医院去“养牙儿”,生下小孩一定会说:“这牙儿是我养的。”如果没有生育能力,就说这个女人“不会养”。领养一个孩子当了养母,但因为自己“不会养”,言谈之中避开“养”字,只说这牙儿是“抱的”。“养牙儿”这个如皋土话到了南通市区,就变成通用的“生孩子”了,可见其流通地域不广。但无独有偶,如皋土话“养牙儿”说“养”是生育的一个短暂过程,竟和三百多年前《红楼梦》中的女人们口气一个样,可见《红楼梦》作者多么了解如皋土话。

13.手巾和擦牙

举例:

第二十一回,宝玉道:“这盆里的就不少不用搓了。”再洗了两把便要手巾翠缕道:“还是这个毛病儿多早晚才改。”宝玉也不理忙忙的要过青盐擦了牙漱了口

第五十四回,只见那两个小丫头一个捧着小沐盆一个搭着手巾又拿着沤子壶在那里久等

第五十五回,平儿见侍书不在这里便忙上来与探春挽袖卸镯又接过一条大手巾来将探春面前衣襟掩了探春方伸手向面盆中盥沐

解:

第二十一回写紫鹃侍候宝玉洗脸擦牙的全过程,第五十四、五十五回中都有“手巾”之说,其中手巾和擦牙是极普通极平常的词儿,似乎与如皋的方言无关。“手巾”是如皋人对毛巾的叫法,在如皋人家中经常听到“我要洗脸,手巾怎么找不到啦”或者“洗脸手巾有酸味,快搓一搓”。“擦牙”这个词也一样,现在虽然用牙刷了,但许多如皋人不说刷牙而是说“擦牙”。

当今从南到北都叫“毛巾”,在超市或小商品市场都卖“毛巾”,电子发票也没有“手巾”这个词,《辞海》里也没“手巾”一词。而如皋人的日常用语却离不开“手巾”、“擦牙”两个词,现今如皋人依然沿袭着三百年前《红楼梦》时代的叫法,也可说是《红楼梦》的语言还保留在如皋方言之中。

14.尖刺

举例:

第五十七回,宝钗见到邢岫烟贫困且受欺负,劝道:“不如把那一两银子明儿也越性给了他们倒都歇心你以后也不用白给那些人东西吃他尖刺让他们去尖刺很听不过了各人走开倘或短了什么你别存那小家子儿女气只管找我去。”

解:

“尖刺”在如皋民间语言中是贬义词,用来形容吝啬、克占别人。典型的话是“他尖刺让他尖刺,尖刺也发不了财”,尖刺人心眼小,如皋俗话说:“尖刺娃瘦似鬼!”

15.各包

举例:

第七十七回,王夫人出来交与周瑞家的拿去令小厮送与医生家去又命将那几包不能辨得的药也带了去命医生认了各包记号了来一时周瑞家的又拿了进来说:“这几包都各包好记上名字了。”

解:

“各包”,过去如皋中药店配药的方式,是把每一味药包一小包,称完药把所有小包重重叠压,用一根棉线扎起来,这种包装方式便于患者核查,如皋人称之“各包”,“各包”需要绑扎技巧。另一种当今通用的,司药员按处方称药,各种药合一起叫“和包”。《红楼梦》作者熟悉中医,也深知如皋中医中药的套语和成规。

16.躲懒

举例:

第六十四回,袭人对宝玉说:“等打完了结子给你换下那旧的来你虽然不讲究这个若叫老太太回来看见又该说我们躲懒连你的穿戴之物都不经心了。”

解:

“躲懒”的普通话是“偷懒”,我们如皋的语言中没有“偷懒”这个词,如皋责备人通常说:“快点做吧,不要躲懒。”《红楼梦》中宝玉的大丫头袭人竟会如皋方言。这又是作者留下的一个如皋元素!

17.捣鬼

举例:

第九十六回,凤姐走到王夫人耳边如此这般的说了一遍。……贾母便问道:“你娘儿两个捣鬼到底告诉我是怎么着呀?”凤姐恐贾母不懂露泄机关便也向耳边轻轻的告诉了一遍

解:

在外地说“捣鬼”是做坏事,是和捣毁、捣蛋、捣乱一样要有动作,要有行动的。而如皋民间把两人交头接耳,说稍稍话都笑谑为“捣鬼”,这种词义与字义相去甚远的如皋土话居然也出现在《红楼梦》中。贾母、王夫人、凤姐怎么变成如皋人了?

18.到了儿

举例:

第二十八回,宝玉对黛玉说:“我心里想着姊妹们从小儿长大亲也罢热也罢和气到了儿才见得比人好。”

解:

如皋口语“到了儿”是“最后”、“到底”、“末了”的意思。如:别看他开头跑得快,到了儿没力气了,还不是没争上冠军。再如:到了儿,我们两人交换了意见,消除了误会,成了好朋友。

“到了儿”在如皋城区是个常见的土得掉渣的口语,想不到贾宝玉对林黛玉说知心话时用上了。

19.瞧去

举例:

第一百一十三回,平儿道:“你不用忙今儿也赶不出城去了方才我是怕你说话不防头招的我们奶奶哭所以催你出来的别思量。”刘姥姥道:“阿弥陀佛姑娘是你多心我知道倒是奶奶的病怎么好呢?”平儿道:“你瞧去妨碍不妨碍?”刘姥姥道:“说是罪过我瞧着不好。”

解:

“瞧去”的普通话是瞧瞧去或者看看去的意思,“瞧去”必须用眼睛观察事物。你不可能要求双目失明的人去“瞧去”,如果你对他说“你瞧去”,那是很不礼貌的,甚至可能引起误解。但是,“瞧去”在如皋不是用眼睛看的,是用心、用思想、用意识去感受。“瞧去”在如皋是担心、后怕、忧愁的意思。甚至“希望”、“理想”的意思如皋人也用“瞧去”两字表达。如皋人既不“瞧”也不“去”,天天用得着“瞧去”二字。

例如:在千里外打工的如皋人天天瞧去家中的空巢老人。

例如:正在恋爱的青年瞧去买不起房子。

例如:还可以听到:“我就瞧去儿子没经验,借钱买什么集资劵,怕要上当受骗。”

例如:可以听到如皋人对瞎子说:“你瞧去什么!你儿子都当官了,你难道瞧去他找不到对象?”瞎子说道:“我不瞧去他的婚事,我倒瞧去他在经济上要犯浑!”

以上是如皋人说的典型“瞧去”,其共同特点是没有用眼睛“瞧”,而是用心“瞧”。

现在我们来分析平儿的话:“你瞧去妨碍不妨碍?”这是在平儿把刘姥姥带到凤姐卧房外的对话。刘姥姥已经离开了凤姐,不能用眼睛去“瞧”,显然要刘姥姥用“心”去瞧凤姐的病。因此平儿说的“瞧去”是典型的如皋话。

20.池沿:

举例:

第七十六回,湘云对黛玉说:“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

解:

“池沿”是指水池边铺设的石块或砖块小径,取意为帽沿、屋沿之状。“池沿”一词,是《红楼梦》专有的、定向的名词。专有是说其他书中没有此名词,定向是指《红楼梦》为江苏如皋水绘园涩浪坡景点的水池边一段类似帽沿的石块小径而专门取的名称。

《红楼梦》中如皋方言土语太多了,笔者对照《红楼梦大辞典》,发现上面没有记载的,而又被山东、甘肃、重庆、湖南等地的朋友鉴定过的,纯粹如皋词语还有:真真、色色、披披、脱脱、顽耍、登时、讨饭、作怪、买嘱、些钱、些头、文风不动、不则一声、下处、敁敠、嚼蛆、周正、不好过、多早晚、挺尸去、通通头、开了脸等等,供大家审阅、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