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案不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八证 如皋土话“”字研究

如皋土话中的“”(发音chuáng),在农村普遍存在,笔者幼时在私塾曾学过此“嘛”字。例如:夫妻失和,妻子把饭菜往桌上使劲一顿:“你‘’啊!”还有邻里不睦借故骂孩子:“家里有饭不吃,到人家去‘’!”如皋人用“”代替“吃”,带有不恭和气愤的意思。这个“”字的正规写法应是“噇”(发音chuáng),我从来没见书刊中出现过“”,原以为这个“”字是私塾先生私下编造的土字而已。但是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中却出现了这个“”字,第七十九回薛姨妈恨得骂了薛蟠一顿,说:“你不说收了心安分守己,一心一计和和气气的过日子,还是这样胡闹,嗓了黄汤,折磨人家。”原来这个“”字不是如皋私塾先生造的土字,而是确有其字,令我非常惊讶。但是,为什么《红楼梦》中出现这个“”字,与如皋土话如出一辙?这是个有趣的话题。

1982年出版的《红楼梦》中出现“

这“”字是个冷僻的方言字,在众多的《红楼梦》的各种版本中,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红楼梦》中,才正式使用了这个“”字。我查阅了1982年前后各地人民出版社及当今新华书店书架上出售的各地方版本、大专院校版本、专家评点的《红楼梦》,第七十九回薛姨妈骂薛蟠的话都是“……还是这样胡闹,喝了黄汤”,都用通俗的“喝”字代替了“”字。甚至在图书馆收藏的《红楼梦》程甲本和《红楼梦稿》乾隆抄本等古本中也是这样的字句。那么这个“”到底来自哪个版本呢?82年《红楼梦》校注凡例说“本书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为底本”,最后,我在甘肃省图书馆古籍部收藏的中华书局出版的“苏联列宁格勒藏抄本”《〈石头记〉脂砚斋重评》3468页中,终于看到:“还是这样胡闹,了黄汤”原句。该《石头记》是毛笔楷书手抄印本,这个“”应是最原始的出处了。

1999年的《辞海》中才开始收“

这“”字是个冷字,众多的汉字工具书,如《新华字典》、《古汉语字词典》、《辞源》、《康熙字典》、《说文解字》等,都没有这个“”字,甚至堪称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1977年、1979年和1989年出版的《辞海》中也没查到这个“”字。只有在“对老版本《辞海》作了大量增补修订后”,1999年问世的新版的《辞海》中,“”字才首次出现。那么新《辞海》是怎样解释这个“”字的呢?1999年版缩印本《辞海》236页:“”同“噇”。

关于“噇”字

“噇”字并不是冷僻的字眼,我们在《新华字典》、《辞源》,各种老版本《辞海》、《康熙字典》、《古汉语字词典》中都能找到它的踪迹,读音为“chuáng”,解释分别是:“大吃大喝”、“无节制猛吃猛喝”、“吃喝无度”、“食无廉也”、“吃、喝多食”,基本一致地认为是一个贬义词。这些汉字辞书列举“噇”字实例:

如《辞海》说:《西游记》第四十七回:“呆子(八戒)不论米饭面饭,果品闲食,只情一捞,乱噇口里。”

《辞源》说:《水浒》第四回:“你(鲁智深)是佛家弟子,如何噇得烂醉上山来!”

唐张鷟著《朝野金载》(卷五):“噇却!做个饱死鬼去。”

元曲康进之《李逵负荆》:“你看这厮到山下去噇了多少酒!”

现代作家田汉著《关汉卿》:“这家伙噇醉了酒,在台上忘了词儿,被朱帘秀狠狠批了一顿。”

于是,我们又查阅了过去和现在许多版本的《西游记》和《水浒传》,发现所有版本的“噇”字没有一个用同音字“”的。这些辞书告诉我们,这个“噇”字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历史悠久,并不冷僻。从上述作者出身籍贯我们推断,河北、山东、江苏、湖南等文化发达的地区早已使用“噇”字。

产生的两个问题

一是,“噇”字唐代、元代已有,明代吴承恩、施耐庵在《西游记》和《水浒传》两部名著中已大量使用,清代《康熙字典》已收藏“噇”字。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吴承恩是淮安人,施耐庵是兴化人,淮安、兴化、如皋三地近在咫尺,同属江淮官话地区,口语基本一样。作为语言大师《红楼梦》的作者——北京的曹雪芹肯定是知道“噇”字的,那么曹雪芹为什么弃熟就生,放着大家熟悉的“噇”字不用,而用“”呢?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城怎么会运用如皋乡下的土话“”字呢?

二是,“”字唯一出现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后来再版的众多《红楼梦》大都用“喝”字代替“”。现代作家田汉在1958年创作《关汉卿》时也是用“噇”字,没有用较为简单的“”字。直到1982年增加《红楼梦》研究校注补版时,“”字才面世。十多年后,1999年版《辞海》才收录了这个“”字。但是现代计算机字库里、汉王写字板的字库里还没储存这个“”字。这是为什么呢?

以上两点令人困惑,令人遐想,令人好奇,令人关注。

初步探讨

就此,笔者愿与“红学”爱好者共同研究。

1.“”字在民间局部地区早已存在,但没有被文学界认可,因为有“噇”字存在。而《红楼梦》的作者是语言巨匠,运用民间语言相当娴熟,所以他把在他熟悉的这个局部地区普遍流传、浅显易懂的形声字“”,用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更加鲜明,更加生动,更加有趣。如皋农村普遍使用“”,说明如皋就是作者熟悉的那个“局部地区”吧!

2.耐人寻味的是,淮安吴承恩在《西游记》里、兴化施耐庵在《水浒传》里,大量地使用“噇”字,而没有用简便的“”字,为什么?说明与如皋近在咫尺的淮安、兴化两地民间没有这个“”字。这证明“”字是如皋文人创造的简化字。

但是,如皋文人创造的简化字怎么跑到《红楼梦》里去了?不言而喻,只有《红楼梦》的作者、如皋文人冒辟疆才能担当此任。这是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又一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