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章 微信互联网
1.1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截至2018年9月30日,未经审核的2018年第三季度综合业绩报告中的经营数据显示,腾讯QQ的月活跃账户数为8.03亿人次,智能终端月活跃账户数为6.98亿人次,而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10.83亿人次。
早在2010年,腾讯广州研发中心产品团队便在张小龙的带领下,开始着手微信的研发。张小龙此前曾经开发过Foxmail和腾讯七星级产品QQ邮箱,这两款产品颇受业界好评。这一次,微信成为张小龙的又一力作。
2011年1月,微信发布针对iPhone用户的1.0测试版(见图1-1),并通过QQ账户体系来导入好友关系链,快速拥有了微信的第一批用户。通过QQ来导入用户,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也是腾讯经营社交产品多年厚积薄发的最好印证,这更是令其他互联网企业望尘莫及且不可多得的资源。
图1-1 微信1.0测试版截图(图片来自腾讯微信官网)
这里简单回顾一下微信的发展历史,如表1-1所示。
表1-1 微信iPhone版本更新大事件
从微信的版本更新记录中可以看到,微信的每一次重大版本更新,都精准地把握住了用户的核心需求点。产品功能的不断更新迭代,让用户体验得到不断提高,一款互联网产品被打造得老少皆宜。
2012年,张小龙提出一个新观点: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下面详细回顾微信的发展历史,来了解这一理念是如何实现的。
2011年5月,微信2.0语音版全新发布,让聊天不再是单纯的文字,用户可以像打电话一样和朋友们交流。(多么高明的创新!从此,人们无论是走在大街上、坐地铁,还是排队,都可以拿起手机对讲)这个创新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语音进行交流。标志性的系统声音与功能界面已成为经典。
2011年年底,尤其是2012年的中央电视台春晚,“摇一摇”功能走进了用户生活。如今,它已经成为微信拥抱O2O的主要互动方式(如摇优惠、摇电视、摇周边)。
2012年年初的“相册”,让用户拥有了一个简单整洁的朋友圈。虽然现在的朋友圈仍然有广告出现,但是用户至少有一定的选择权——可以选择对某些广告“我不感兴趣”。
2012年7月,微信网页版(见图1-2)推出,微信从此进入桌面时代。之后还接连发布针对Windows版(见图1-3)和Mac版(见图1-4)的客户端微信。与手机端微信相比,PC端微信拥有除去“朋友圈”之外的绝大部分功能。这样,人们再也不用在上班时间盯着手机屏幕查阅微信消息了。
图1-2 微信网页版
图1-3 微信Windows版(微信2.2.0.46)
图1-4 微信Mac版(微信2.0.4)
2013年8月,微信支付推出。腾讯财付通一直都是支付宝的强劲对手,微信支付的推出,再次给支付市场带来了一场巨变。从此,人们付账时都会问一句:“老板,可以微信支付吗?”商户倘若不接入微信支付,似乎就无法做生意了。由此可见,微信支付已深入人心。
2014年1月27日,微信红包席卷了整个春节,它打破了传统,改变了过年红包的发放方式,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送出祝福。更具趣味性的是“拼手气红包”,每个人抢到的红包金额都是随机的,跟抢红包的时间先后无关。
2014年9月,朋友圈小视频的发布让朋友圈再度活跃起来。用户可以录制发送一段6s的短视频,在朋友圈中传播。小视频的编码是经过微信团队精心优化的,能最大限度地节省用户流量。
2016年1月底,临近春节,朋友圈突然被马赛克刷屏,这就是“红包照片”。用户单击发布朋友圈按钮,可以看见微信红包照片选项,发布成功之后,该照片将被模糊处理,如需评论或者看清照片,需要向好友发送红包,金额由微信随机决定。一时间,带有各种“我和我男朋友”“小时候的萌照”等标题的内容席卷朋友圈。需要说明的是,红包照片只可在特定时间使用。
2017年1月,临近春节,微信红包又放出新玩法:面对面红包。发红包不再需要加好友或者建群,包好红包并出示二维码,大家就可以领取红包,这为2017年春节讨红包又增添了乐趣。
2017年12月,微信小程序新增入口,下拉主界面任务栏即出现用过的小程序,同时新增了游戏类小程序。
2018年1月,人们终于盼来了微信账号的切换功能,这对于有多个微信账号的用户来说省去了不少麻烦事。另外,“发现”页管理的功能也给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用户可以自定义显示或隐藏某些功能入口,从此“发现”页返璞归真。
微信一次又一次的创新,给人们带来了惊喜和期待。如今,人们通过微信进行聊天、阅读、社交、购物,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微信了。微信已经深入人心,融入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这正是一个生活方式。
手机占据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时间,每天只有24小时,除去睡觉和工作,陪伴家人和身边朋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而在跟朋友一起吃饭时,在家人身边时,“低头族”们正沉醉在微信的世界里无法自拔。不敢想象没有了微信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我曾经关闭朋友圈两个星期,其实并没有之前想象的那么糟糕,我的生活依旧,并且我跟家人、朋友有了更多的交流时间。假如一定要说失去了什么,那就是朋友圈的那些“八卦”:谁去哪里旅行了,谁去了哪家餐馆吃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