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儿童发展理论

我们已经概述了儿童发展领域常见的研究问题,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用于解释儿童发展的主要理论。这些年来,研究人员从各个方面收集了大量关于儿童发展的观察发现和资料。这些数据涵盖面广泛,包括儿童的平均身高、体重、智商、交友情况、活动模式,以及惩罚和离婚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等。这一系列的数据相当庞大,如果不合理组织,将会变得难以理解。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解释研究人员为什么要通过创建理论来组织这些资料。我们也将讨论对儿童发展领域影响最深远的理论。

理论的作用

理论用于解释事实的关联性。理论提供组织和关联事实的框架,这些框架可以起到多种作用。

理论可用于总结已知事实。通过了解当代理论,你可以知晓研究人员对儿童发展已有的认知。通过追溯重要理论的历史发展,你可以了解专家之前的想法,了解知识和观念是如何随着时间变化的。

理论可用于预测未来的行为和事件。理论会告诉我们,在一般情况下,一组事实或事件会有什么样的联系。当我们得知其中一个事件已经发生时,就可以预测相关事件也会随即发生。例如,通过正确的惩罚理论,我们会了解到儿童对严厉惩罚和轻度惩罚的反应,如果某个孩子正在接受严厉惩罚,我们就能预测出这个孩子可能的反应(随后或近期内的反应)。

理论有预测作用。它可用于指导父母、老师、咨询师、治疗专家、社会工作者,以及其他与儿童打交道的人。

理论也可以激发新的研究和发现。根据定义,理论是无法直接证实的,所以研究人员通过从一般理论中抽取具体的推论或假设,然后收集观察数据以证明假设是否合理,从而检验理论。在检验假设的过程中,研究人员进行观察,收集资料,然后可能会有新的发现。这一过程通常会导致研究人员修改起初的理论,有时会发展出新的理论。

最后,理论可以充当过滤器,用于相关信息、观察发现和相互关系的识别。理论影响我们对儿童及其发展的看法,也会影响研究人员的研究问题。因此,理论可充当过滤器,过滤掉与该理论不相关的问题和观察发现,留下可进一步考虑的相关信息。以孩子帮助父亲这一简单举动为例,从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或者生态学理论角度进行观察的研究人员会有不同的看法。

表1.1概述了儿童发展的主要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是儿童发展理论领域最早的理论之一,它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对儿童发展的早期认知。然而,由于新理论更加准确实用,儿童发展领域在很大程度上抛弃了精神分析论。行为主义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在20世纪中期占主导地位。虽然此后又出现了新理论,但和孩子打交道的专业人士仍然以上述两种理论为依据设计项目,从而改善儿童的行为。认知理论在20世纪后期崛起。环境理论和系统理论(如动态理论)相对较新,其潜力仍在探索中。

在阅读这些理论时,我们要记住,每一个理论都总结了当时研究人员对儿童发展的认知和猜想。理论会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化。此外,不要期望同一个理论能够解释儿童发展的所有问题。大部分理论只针对儿童发展的某些方面——例如,儿童怎样学习,怎样思考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或者他们怎样和周围的人交流沟通。没有一个理论可以独自解释儿童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过程和改变。如今,许多心理学家和研究人员都会采取一种折中的态度,将多个理论的主要概念结合起来。了解这些之后,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些发展理论。我们按照理论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开始,先探索最早的理论,最后探索最新的理论。

表1.1

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关注人格构建以及自我意识和无意识对行为和发展的影响。最著名的两个精神分析理论是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爱利克·埃里克森提出的。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专攻神经学,治疗多种疾病。在他治疗的病人中,有些人的症状(例如,瘫痪)似乎是由神经系统异常引起的,但是当弗洛伊德仔细检查这些病人时,他没有查出任何实际问题。困惑了一段时间之后,弗洛伊德得出结论:这些症状是由病人无意识的心理冲突引起。它们与我们今天说的心身类疾病类似。

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 本我完全停留在潜意识层面,包括长期进化遗传下来的原始性冲动和侵略本能。

● 自我是人格中的理性部分,试图通过现实方法满足本我的冲动。

● 超我则代表人格中的道德层面,包括道德原则、道德理想和良心。

弗洛伊德认为这三种组成部分永远处于相互冲突的状态。例如,当你与人吵架时,你会产生推倒对方的冲动(来自本我)。同时,(由于超我的制约)你又想到攻击别人是不礼貌的。这样一来,你只能采取折中的办法(自我的协调),辱骂对方并对他避而不见。只有实现超我道德原则与本我原始本能的平衡,我们才能发展出健康的人格。同时,自我必须足够强大,综合考虑现实因素,并能迅速有效地协调本我、超我、现实要求之间的关系。

少儿时期这三大部分是如何发展的呢?弗洛伊德认为,自我与生俱来,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接着,他提出性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并解释了自我和超我如何驯服本我。图1.1分别介绍了五个阶段。口唇期和肛门期的婴幼儿通过父母的反馈,学会控制口欲与排泄欲。儿童的性欲发生区(敏感区)需要适度刺激,刺激过多或过少都将导致儿童发展受阻,心理能量郁积。少儿学会延迟满足后,如正确使用厕所、规定时间进餐等,自我逐渐开始形成,并控制本我。

弗洛伊德关于性器期的观点争议最大。他提出了一种现象,名为“俄狄浦斯情结”,取自古希腊戏剧人物——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根据该理论,性器期儿童对异性家长产生了无意识性欲。最终他们会意识到他们不可能与异性家长结合,部分原因在于同性家长过于强大。为消解俄狄浦斯情结,儿童只能妥协——认同同性家长。男孩开始模仿父亲,女孩则模仿母亲。这样,他们避免与同性家长对抗(一旦对抗注定失败),而选择“加入同性家长的行列”(同性家长与异性家长可发生关系——此为儿童的真实欲望)。通过对同性家长的认同,儿童发展出同性家长的超我。换言之,儿童模仿家长的道德观、理想和价值观,从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随着道德观的形成,儿童开始对曾经的乱伦情感产生羞耻和内疚。因此性器期之后就是潜伏期,或称休眠期。这一阶段,性欲遭到压抑,儿童倾向于与同性伙伴玩耍,热衷于与性无关的活动。到了生殖期,儿童成长为青少年,性欲复苏,开始探索性别身份。

弗洛伊德的理论旨在解决病人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关于性焦虑或儿童时期的性阴影。批评家指责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无意识和性冲动,很多专家也认为弗氏理论不足以解释儿童的正常发展。然而,弗洛伊德毕竟是最早一批提出完整的儿童发展理论体系的思想家。许多弗氏概念成为大众文化的常用词——本我、自我、超我和俄狄浦斯情结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弗氏理论无疑对当今儿童发展理论和心理学都有巨大的影响。

图1.1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的五个阶段

爱利克·埃里克森(1902—1994)继承并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更加关注儿童健康发展,特别是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他认为,人类在经历一系列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同一性。他提出,心理社会发展分为8个阶段,分别代表八大冲突(见表1.2)。当儿童在与自身社会环境中重要的他人发生互动时,他会通过认同危机积极或消极的一面,解决当前阶段所面临的冲突。例如,在第一阶段,婴儿必须面对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如果与父母或看护进行积极互动,婴儿会觉得世界可以依靠,人们基本可以信任。而如果遭到父母忽视或虐待,婴儿则会产生不信任感,几乎对所有人失去信任。埃里克森还认为,较早阶段的经历会影响后期阶段的选择。例如,儿童如果在第一阶段建立了信任感,到第二阶段,则更有可能发展自主或独立意识,在后续阶段也是如此。与弗洛伊德不同,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过后,人格发展仍在继续,并按照成年的三个时期划分成不同的发展阶段。

行为主义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面临的一大问题是,相关概念很难用科学方法测试。例如,我们如何才能观察、衡量本我,甚至证明其存在呢?行为主义心理学起源于美国,旨在建立一种更加客观、科学的心理学。约翰·华生(1878—1958)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之父。华生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环境中可观察的条件及其与外显行为之间的关系。

华生首先从伊万·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研究着手。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以狗的消化系统为对象进行了心理实验。当狗闻到或尝到肉粉的味道时,会自动分泌唾液。巴甫洛夫将前者称为非条件刺激,后者称为非条件反应。如果研究人员重复将音叉声(一种中性刺激)与肉粉联系起来,那么即使没有肉粉,音叉声仍会刺激狗分泌唾液。这时,音叉声变成了条件刺激,唾液分泌变成了条件反应。

表1.2

华生研究儿童如何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学习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华生做过最著名的实验,是让11个月大的阿尔伯特对一只白鼠产生恐惧。一开始,阿尔伯特完全不害怕,反而准备伸手触摸白鼠。然而,当阿尔伯特伸出手准备摸白鼠时,华生在他脑后用锤子大声敲打钢条吓他。这样重复多次,阿尔伯特不仅不摸白鼠了,反而见到白鼠就哭。阿尔伯特的恐惧是刺激反应。后来,阿尔伯特的恐惧对象延伸到兔子、皮大衣、狗,甚至圣诞老人面具!华生总结出儿童会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形成多种恐惧。他认为父母和其他人都应该利用这一方法引导儿童积极发展。如果环境得到合理的控制,儿童就会产生无限的潜力。正如前文所述,华生认为婴儿可以被训练成任何一种人,其思想可见一斑。

华生关注儿童面对刺激的反应,而B.F.斯金纳(1904—1990)则指出,儿童也可以通过自身行为的后果进行学习。他将这一过程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假设一个小女孩刚好在打扫自己房间,被她的父亲看到,父亲大力拥抱她并说:“你太棒了,谢谢你帮忙做家务!”受到这样的表扬后,这个小孩很有可能以后还会打扫自己的房间。如果是这样,按斯金纳的话说,儿童的行为被拥抱和表扬“强化”了。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框架下,强化可以是任何因素,只要这一因素可以提高行为重复的可能性。相对地,惩罚则会降低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假设一个17岁男孩回家太晚,过了宵禁时间,他的父母可能会罚他关禁闭,或者暂停他的驾驶特权。如果惩罚有效,这个男孩以后不太可能再犯类似错误。斯金纳认为,儿童会对形势进行“操作”(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术语名称从这里而来),调整自身行为,以期获得更多强化,避免惩罚。

社会学习理论 除了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之外,阿尔伯特·班杜拉(1925—)证明儿童也会进行社会学习——观察模仿其他人的行为来学习。例如:塔米卡的父亲向来客微笑,塔米卡也会随之微笑;杰米看到电视上超级英雄大战邪恶反派,第二天也用暴力解决学校里的问题;萨拉看见一个女孩往募捐箱投硬币,便向母亲索要一枚硬币募捐。班杜拉指出,儿童常常不需要强化或惩罚来规范行为,有时他们会模仿身边观察到的行为。

近些年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逐渐演化为一种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儿童如何看待所观察到的行为和互动。从这一角度来看,强化与惩罚帮助儿童分辨哪些行为应该模仿、哪些不应该模仿——如果儿童目睹他人因某种行为得到强化反馈,以后就更可能模仿这一行为。对于儿童看法的强调,反映了儿童发展领域从行为主义理论转向认知理论的大趋势。

认知理论、生物学理论、环境理论和系统理论

认知理论 让·皮亚杰(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创立了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关注儿童如何在了解世界的过程中积极地调整自身的认知。皮亚杰提出,儿童通过一种他称之为“心理图式”的认知结构来呈现自身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例如,图1.2中的婴儿知道如何握球——他有一种握物图式。但是,随着婴儿经历的增多,他的握物图式可能遭遇挑战。假如他想握住大一点儿的球,结果会怎么样呢?很有可能他还是像以前握小球一样,单手握大球。这时单手握物的图式就失效了。要想成功握住大球,婴儿必须不断实践试错,才能学会双手握球。

图1.2 同化和顺应

这个婴儿似乎很高兴,因为他可以握住小球了。那他怎么调整握物图式才能握住大球呢?

皮亚杰利用这个故事说明婴儿试图通过同化和顺应,将大球纳入他的握物图式。

● 同化是将新事物或新信息纳入现有心理图式的过程。如果同化失败(如上述案例中,婴儿没能握住大球),就必须调整图式。

● 顺应是调整或改变图式使其更好地容纳新经历的过程。通过顺应,婴儿可以了解到,握这个动作有时需要双手完成。这样一来,婴儿的握物图式变得更加有效、灵活。他学会单手握较小物体,双手握较大物体。

随着儿童继续积累经历,他们可以通过不断同化和顺应来调整认知结构或图式。皮亚杰还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发展会经历四个主要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我们会在第5章更加详细地了解这四大阶段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在第8章中,我们还会讨论另一种认知理论,即列夫·维果茨基提出的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1896—1934),苏联心理学家,与皮亚杰同时代。维果茨基的理论强调儿童如何学习周围语言文化呈现出来的思想结构。文化创造出心理工具,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处理信息,而这些工具也通过文化语言反映出来。儿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在学习其中的心理工具。例如,美国儿童常常听到“自由”和“民主”这两个词,经过学习内化之后,他们可能变得十分乐观,相信自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对儿童发展理论影响深远,特别是皮亚杰,他在儿童认知发展领域撰写了数百篇文章和多部书籍,深深启发了其他研究人员。自皮亚杰起,研究人员沿用信息加工方法来研究认知发展。信息加工方法利用计算机来了解人类思想,得益于计算机的出现与普及。这种研究方法关注儿童如何理解世界上的各种信息,如何存储检索记忆系统里的信息,以及如何学习使用策略解决复杂问题。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常常强调基本加工效率(或儿童认知过程中的速度与准确度)和知识库变化(儿童知识的变化)的重要性。研究人员还研究过儿童如何处理学习信息,包括拼写、科学、数学等。虽然近期研究成果与皮亚杰的理论有所出入(见第5章中《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但皮亚杰作为认知发展理论之父,对该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生物学理论 前文提到的神经科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理论,而是研究大脑和神经系统成长发育的研究领域。它为儿童发展领域提供了一种生物学的角度。

动物行为学是一种经典的生物学理论,主要研究动物行为的适应性或生存值。动物行为学来源于查尔斯·达尔文(1809—1882)的进化论和自然选择学说(“适者生存”)。动物行为学家研究自然生存环境中的动物,仔细观察动物的行为模式和本能,以及动物如何竞争、如何生存。康拉德·洛伦茨(1903—1989),欧洲动物学家,奠定了动物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洛伦茨关于印刻的研究成果最负盛名。他证明了雏鹅会对孵化出来之后见到的第一个人或动物产生情感。洛伦茨在实验中监护刚出生的雏鹅,雏鹅对他产生印刻,追在他身后到处跑。动物行为学家认为,印刻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得子女更可能追随父母、得到保护。研究人员将这一动物行为学理论扩展至对人类婴儿与母亲之间的联系的研究。有人推测,婴儿出生后数小时是建立健康联系的关键时机。其他研究人员则认为人类的亲密联系建立得更加缓慢,可能一直延续到婴儿一岁左右。第6章还会有更多关于亲密联系的内容。

动物行为学家试图厘清除了联系和情感之外,人类其他行为模式是否也会形成适应性。他们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侵略行为、恋爱行为、情绪反应等。生物社会学是动物行为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主要研究人类及动物社会互动的演化与发展。行为遗传学也是动物行为学相关的研究领域,研究特殊行为到底是天生(遗传)的还是后天习得的。以上各个研究领域都有助于我们理解重要性状和行为的生物学根源与历史,丰富知识。

环境理论和系统理论 儿童慢慢长大,其行为也变得非常复杂。最新理论关注儿童内部及周围的复杂系统网络,试图对儿童发展进行解码。这类理论强调儿童所在的家庭、社会和文化环境,认为必须先了解这些环境的运作方式才能理解儿童发展。

尤里·布朗芬布伦纳(1917—2005)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就是这类理论的杰出代表。布朗芬布伦纳强调儿童周围的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对儿童发展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

图1.3显示的是布朗芬布伦纳理论中的嵌套结构与系统。

● 微系统,即最里层,指的是儿童与直接环境中的人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包括父母、兄弟姐妹、朋友、老师等。父母是温暖呵护,还是冷漠疏远,会对儿童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关系都是相互的,因为儿童的自身性状也会影响他人对他的反应。例如,一个温顺的小孩可能会让父母更加温情怜爱。

图1.3 生态系统理论

尤里·布朗芬布伦纳提出影响儿童发展的嵌套结构系统。

● 中系统是指家庭、邻里、学校、日托机构和较大社会环境中其他因素之间的联系。父母参与学校事务,家庭与学校加强沟通,都有利于儿童在学校有更好的表现。

● 外系统指的是更大的社会环境和网络。大家庭网络、社交圈、政策规章、社会服务项目,甚至父母工作单位关于休假与弹性工时的规定,都是可能影响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

● 宏系统范围最大,包括整个文化的价值观、习俗、规则、资源。个体主义文化(如美国文化)更加看重个人的目标而非集体目标,强调儿童要尽早独立,鼓励同伴竞争。而集体主义文化(如中国和日本文化)则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重视集体和合作。在贫穷国家,营养不良、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等问题会影响儿童的发展。

历时系统呈现的是上述四种系统产生的影响和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随时间的变化。新生命的降生可以极大地改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如果搬家,孩子就必须面对新学校、陌生的邻里和伙伴。经济形势起起落落,就业率时升时降……所有这些变化都会影响儿童发展。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提醒我们,各种不同因素都会对儿童发展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动态系统理论同样关注嵌套系统如何相互作用及其随着时间发展而产生的变化。这类理论基于数学和物理学中用来解释复杂动态系统的模型。动态系统理论近年来备受关注,而且可能有助于研究人员整合其他理论与研究成果,因此留到最后介绍。

众所周知,人类行为类型丰富,十分复杂。我们几乎不可能预测每个儿童会如何应对某个具体情境,也很难用单一原因解释某一特定行为。例如,关于儿童对父母离异的反应,我们可以总结出大多数儿童感到悲伤或抑郁,其中不少学习成绩下降,但是这些结论终究无法涵盖所有儿童。有些儿童丝毫不为所动,甚至在父母离异之后更加开心,并且取得更大成就。(关于父母离异的后果,详见第12章。)

结果出现之后,我们能找到具体原因吗?一般不能。假如一个男孩在父母离异之后攻击性增强(在学校打架或与朋友争吵),其原因可能在于他失去父亲的教导、母亲抑郁、家庭收入缩减、邻里关系紧张、转学等一连串改变。实际上,男孩攻击性增强可能是多种变量与情况的共同作用,而非由单一因素造成。

动态系统理论认为,男孩内部及周围多层因素之间十分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男孩如何应对父母离异。儿童内部因素包括自尊、处理复杂情绪的能力、与同伴互动的能力。儿童周围的因素可能包括大家庭网络、同伴的侵略性、在学校与人交流的情况、与父母的交流方式。另外,所处文化与社会对于离婚的普遍态度也很重要。生物学方面则需要考察侵略性基因倾向以及儿童情绪与大脑神经系统中生物化学变化的联系。以上各因素初看显得十分琐碎混乱,令我们无法得出结论。但最终我们会从混乱中找到秩序。例如,父母离异之后,儿童可能变得十分迷茫、行为古怪。然后,在不同层次各变量的综合作用下,儿童可能慢慢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如用侵略性行为消解沮丧。如果改变变量组合,那么儿童可能会形成不同模式,如逃避或抑郁。

动态系统理论在解决复杂儿童发展问题中的应用日益增多。近年来,研究人员应用该理论研究了婴儿如何学会行走、伸手拿物体、感知形式,以及儿童如何学习新词、理解情绪、与同伴互动、度过(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的各个阶段。我们可以把天性与教养放在一边,研究所有因素如何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影响儿童发展。

正如前文所述,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理论,用于解释儿童与青少年的发展问题。我们希望读者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能对儿童研究领域的不同理论有所了解。不同理论或多或少都对儿童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同时,提出值得研究的新变量、新因素,有助于未来的理论研究。学生在学习这些理论时,不要期望某种理论是绝对“正确”或“错误”的。每种理论都对儿童和青少年研究有所贡献,但没有哪一种理论可以完全解释复杂的人类发展问题。我们在研究进程中得到的新成果可能验证(或推翻)之前某些理论,同时新理论也会不断涌现。下节,我们会介绍研究儿童发展最重要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