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的分寸
2007年,北京,我与约旦王后拉妮娅(Rania Al-Abdullah)的对话。
杨澜:王后陛下,这是您第二次访问中国了。您刚刚同北京大学的年轻人进行了一次非常有趣的对话,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王后:听听他们对于这个国家的期望、他们的梦想,中国的未来将是非常光明的。
2009年初夏,英国克莱伦斯宫,我与英国王位继承人查尔斯王子的对话。
杨澜:王子殿下,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查尔斯王子:不客气。
一个“陛下”,一个“殿下”,虽然只差一字,两个称谓的等级却是相差甚大。当哈里王子的儿子小阿奇诞生之后,英国王室公布了他的全名:阿奇·哈里森·蒙巴顿-温莎(Archie Harrison Mountbatten-Windsor)。随之,在互联网上“为什么阿奇的名字后面没有‘王子殿下’”成为全球网民的提问热点。人们对称谓的关注,恰恰映射出了称谓背后隐含的特殊社会学意义。按照社会语言学家的观点,称谓被区分为亲属类称谓系统与社会类称谓系统,前者规定长幼与辈分,后者界定等级与身份。所以,对于一位采访者而言,最先面对的问题往往是如何精确把握好对方的“称谓”。
无论是东方宫廷,还是西方王室,称谓以一种古老的礼仪传承,借以规范着内部秩序,也与外部保持着神秘的距离。
这天晚上,午夜时分,英国大使馆打电话通知身在纽约的我,菲力普亲王(The Prince Philip)完全同意接受采访,地点就定在他下榻的华尔道夫饭店的总统套间,时间是他飞回国之前的短暂一刻。我急忙问道如何正确无误地称呼他,我考虑在采访一位王室成员之前得进行必要的准备,对方告诉我称“殿下”“菲力普亲王”或“爵士”均可,但一定不能称他“大公”。
所以,为了避免尴尬,在正式社交场合,有关称呼和礼节,提前咨询是专业人士的专业素养。如果你见了国王、皇后,要称呼“Your Majesty”(陛下),而不能直呼为“Queen”或者“King”,而且目光要略向下看,不能直视对方,甚至要行屈膝礼。如果对方是直系皇室成员,你应称呼他们为“Your Royal Highness”(殿下),非直系皇室成员或已离婚但仍有贵族头衔的,要称“Your Highness”。英国有授爵的传统,有些人很在意这一荣誉,你就需要照顾到。比如我采访的英国前外相杰弗里·豪(Geoffrey Howe)拥有勋爵头衔,在采访前他就特别提醒我要称呼他为“Lord Howe”。而有些人却不在意,比如拥有爵士头衔的维珍集团创始人,被称为“嬉皮士企业家”的理查德·布兰森,理应被称为“Sir Richard”,但我采访他时,他对这一称呼感到别扭,坚持要我直呼其名“Richard”,不然就把他叫老了。有欧洲血统的人在美国做生意,很在意保留贵族痕迹,比如以印花裹裙(Wrap Dress)著称的服装设计师黛安·冯·芙丝汀宝(Diane von Fürstenberg, DVF),这名字中间的von是德奥裔贵族的表示,即使她早已与那位德国皇室后裔离婚,也始终留着这一间缀。法国人的贵族标志当中有de,比如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的全名是多米尼克·德维尔潘(Dominique de Villepin)。
如果面对政府内阁部长以上的官员,第一次称呼应该用“Your Excellency”(阁下)。不知你是不是跟我一样,在记人名方面不太在行,有时只知道对方的职务,而忘记了对方姓什么,直呼其名吧,又没那么熟。那么不妨称其职务,比如“Mr. President”“Mr. Chairman”“Mr. Ambassador”甚至用“Madam”“Sir”也是可以蒙混过关的。这样的技巧常常需要,比如我认识的波兰驻华大使霍米茨基(Chomicki)先生,第一次见面真是记不住他的姓,偏偏又坐在他旁边用餐,只好一直用“大使先生”相称,他一定认为我很有礼貌吧。最后他不得不说:“请叫我的中文名字‘大虎’吧。”
中国已经没有贵族的世袭制了,北京人在称呼清朝遗族时,还有用“爷”或“格格”的,而平时人们更多地是以职务或职业相称:部长、主任、处长、教授、师傅、老师等,也有用辈分称呼的习惯:奶奶、爷爷、阿姨、叔叔、哥、兄、弟、姐、妹等。
2001年,我在上海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刘吉,彼时的他担任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的会长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院长。知识分子和政治家是交织于他人生履历的两大身份符号。
杨澜:首先我应该怎么称呼您呢?是刘先生还是——刘院长可能比较亲切一点。但是我听说人叫你刘大哥,是吗?为什么这么叫你?不光是你这一辈的,小辈也这么叫你,是吧?
刘吉:对,我愿意跟他们年轻人在一起,要想永葆青春就得跟年轻人在一起。所以他们就喊我“大哥”,后来年纪大的也跟着一起喊“大哥”了。
如果知道对方的名字,是否就可以直呼其名?初次登上《正大综艺》主持舞台时,我也曾遭遇这样的称谓困境。当听到我直接喊出对方的名字时,赵忠祥老师直截了当地说:“中国人嘛,首先要讲礼貌,礼仪之邦嘛。你一个年轻的女孩子,怎么可以在节目中对年长的来宾直呼其名呢?”其实我有自己的苦衷:当时制片人明确告诉我不要用“先生”“小姐”之类的称呼。遇到陈强、田华等老前辈,称他们“同志”吧,似乎有点过于严肃,不太适合综艺节目的氛围;“先生”“女士”当时又不许用;总不能叫“叔叔”“阿姨”吧。情急之下,就只好直呼其名了,自己也非常别扭。
回头再看赵老师的指教,仍然是有道理的。作为提问者,对嘉宾的称谓,只要彼此尊重,利于沟通,就是正确的。后来,在节目中,对于年长的嘉宾,我统称“老师”。从此往后,中国电视上一片“老师”之称,竟然约定俗成了。对于平辈,我选择直呼其名。
杨澜:谭盾,首先祝贺你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我想所有的华人都感到非常骄傲。事先你有没有做准备,是不是觉得自己有希望获奖?
谭盾:最开始没有准备。我湖南老家的一个算命先生跟我讲:凡是你想得到的东西,都得不到。所以我就不敢想,我真的是不敢想,我也不去想。
是的,在正式的社交场合,直呼其名可以是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与是否礼貌并无关系。问一个人直接问题的时候,请直呼其名,尤其在会议或其他一些公共场合,这是一种积极的做法。称呼对方的名字,是一种引起对方注意的方式。如果你的问题是直接问题(容易理解,提问目标清晰等),你称呼的那个人会很乐意作答。
奥里亚娜·法拉奇:阿布·阿玛尔,人们常常谈论您,然而对您却一无所知……
亚西尔·阿拉法特:关于我,唯一应该说的是:我是个普通的巴勒斯坦战士。
1967年,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被选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在此前后,在西方人眼中,他始终是个神秘人物,他的曾用名“阿布·阿玛尔”(缔造者的意思)罕有人知。做足功课的法拉奇以这样的称谓开始采访,两个人之间解密与反解密的较量就拉开了帷幕。
称谓并非一个简单的称呼,它可以在特殊的场景中被利用,成为“拆墙”的武器;称谓也是彼此之间关系的衡器,在日常的场景中被巧妙使用,可以促进双方之间的优质互动。在提问时,在对方名字后面加上亲昵的称呼,或者将对方的姓氏省略,都是拉近彼此距离的称呼方式。
提问 台湾“艺坛大姐大” 张小燕
杨澜:小燕姐,大概是去年,我在采访李敖的时候,他说,“在台湾横行四十年的只有小燕、琼瑶,还有我”。其实后来我想不对,你横行的时间比他长,对不对?
张小燕:对,我行的时间,也不能叫横行。哈哈……
提问 香港知名歌手 陈奕迅
杨澜:奕迅,非常感谢你接受我的访问,因为我看你平时很少做电视专访,为什么?
陈奕迅:是没有人邀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