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透过中医望诊了解小儿体质
(一)望诊
望诊是指通过对孩子的形体、面色、精神以及排泄物的形状、颜色、量的变化等这几个方面的观察,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历代儿科医家把望诊列为诊断之首,他们认为“小儿病生于内,必形于外”,因为小孩子肌肤娇嫩,脏腑清透,易寒易热,发病后会比成人更为明显地从各个方面表现出来。
1 望精神
孩子精神活动的变化可以直接反映出孩子有没有生病以及病情的轻重、病位的深浅。如果孩子面色红润,目光明亮而有神,神色清明,精神饱满、活泼,反应灵敏,这说明他先天禀赋好,容易养育,即使有病也较容易调治。反之,如果孩子面色表现为枯白或者浮肿或者黄黑,双目乏力无神,反应迟钝,精神不振,不爱活动,容易疲乏,耳薄发疏,则说明先天禀受不足,容易多病,养育要更加细心。
2 望形体
孩子肌肉结实,骨骼匀称,四肢有力,灵活而敦实,皮肤、毛发富有光泽,是先天、后天都充足的表现。如果孩子囟门难闭合,长牙迟,说话迟,走路迟,颈项软而无力,头发黄且打缕,皮肤干燥,神态呆滞,是属于先天气血亏损的表现。如果孩子头大颈细,面黄肌瘦,腹部膨大,头发稀黄打缕,额上青筋多现,厌食少食,肋骨外翻,鸡胸曲背,齿龈唇舌淡白,手心热,则属于后天气血亏虚的表现。
3 望面色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面部是五脏之气的呈现,小儿面部五脏分布区能明显地反映出其五脏的状况。
两眉之间反映心脏疾病,鼻头反映脾脏疾病,鼻尖两旁的鼻翼反映胃腑疾病,左颊部反映肝脏疾病,右颊部反映肾脏疾病。
孩子面色红润而富有光泽是健康的表现。面部红赤多为热证,左颊红赤,主肝经有热;右颊红赤,主肺热痰盛,如小儿高热可见面部红赤,午后两颧潮红多数属于阴虚内热;面色苍白多为风寒侵袭体表,如小儿风寒感冒初期;面色白而虚胖是气虚;面色白而干枯为血虚,如小儿疳积;小儿面部及周身都发黄,属于黄疸;伤积食则鼻头及口唇萎黄无光泽;若面色青紫多为患有惊风。
4 望眼
古语说:“人之有目,犹天之有日。”人的五脏六腑神气显现于目,所以望眼可以诊病。小儿黑睛圆大,灵活有神,啼哭有泪,是健康之象。如果目无光彩,白睛多而黑睛少则是肝肾不足;睡时眼睛半睁属于脾胃虚寒;眼泪汪汪,面色白而眼睛发红可能是患麻疹的先兆;目瞪呆视、直视或斜视是惊风将要发作的症状;眼睑浮肿,是脾虚,水湿上泛;眼眶内陷,啼哭无泪,多见于腹泻脱水或气血两亏。
5 望舌
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舌根属肾,舌左属肝,舌右属肺,舌中属脾胃,舌尖属心。正常小儿舌质淡红而润,柔软灵活,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若舌尖红属于心火旺盛;舌色深红为内脏有热;舌红起芒刺为热伤津液,多见于小儿高热日久不退;若舌苔黄厚为湿热,黄厚而粗糙为湿热严重。
6 望指纹
望指纹主要是通过观察三岁以下小儿食指桡侧缘(颜色、深浅、搏动等)的变化,来辨别疾病的病因、性质和推测预后的一种诊断方法。食指桡侧是手太阴肺经的一个分支,和把脉的“寸口”一样,可以诊查外感疾病或内伤疾病的寒、热、虚、实。
中医将小儿食指桡侧前缘按节分为三关,第一节为“风关”,中节为“气关”,末节为“命关”。
观察时用左手拇指、食指握捏住小儿食指末端(左手),再用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桡侧前缘从指尖向指根推擦几次,用力要适中,指纹即可显现。正常的指纹是红黄相间,隐隐不显。若指纹出现紫色为热,鲜红为感受寒邪,淡红为虚寒,淡青为虚风,淡紫为虚热。黄主脾病,白主肺病,黑主肾病。显露于外者为邪在表,易治易愈,深陷者为病邪入里,病多难治,预后不好。儿科医家望指纹有一句口诀:“紫热红伤寒,青惊白是疳,黑纹因中恶,黄色困脾端。”一般纹色出现在风关的病较轻,透过气关病稍重,过命关则病严重。
7 望排泄物
望排泄物是观察孩子的痰涎、呕吐物、大便、尿液等分泌物和排泄物的颜色、形状、量的变化来诊查疾病。如果呕吐物清稀、无臭味,是体虚有寒;呕吐物秽浊、有酸臭味是胃内有热;呕吐奶瓣或不消化食物、味酸腐,可能为积食。
如果孩子小便清长、量多及夜尿多,属寒证;小便短少黄赤,多属热证;小便浑浊不清,多属湿热。
如果孩子大便清稀,食谷不化,属消化不良;如果大便味馊臭,是伤食;大便色黄、糜烂,有恶臭味,属脾虚湿热;若大便干如羊粪,属肠胃实热。
(二)闻诊
闻诊包括两个方面,即通过听孩子发出的异常声音和嗅孩子发出的异常气味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以孩子的哭声、呼吸、喘息、咳嗽、呕吐、口气及分泌物的气味等作为闻诊的诊断依据。
1 听声音
哭声响亮,语音和谐,咳声清脆,呼吸均匀,无特殊声音属于正常。反之,哭声尖锐而高昂,多有疼痛;哭声嘶哑,呼吸不畅,多是咽喉疼痛;哭而无泪,多属病重;语声低微多属虚证、寒证;胡言乱语、神志不清,烦躁不宁,多为实证、热证。
2 听咳嗽声
咳嗽以咳声流畅、痰易咳出为病轻;咳声轻脆且流清涕,为外感风寒;咳声重浊且痰黄,为外感风热;干咳无痰而声音响亮,多属肺燥;咳声重浊,连续不断并有回声者,属于脾胃内伤、痰湿瘀滞;咳声嘶哑,空空作声,多见于喉炎及喘症。
3 嗅气味
主要是指嗅患儿口气、分泌物和排泄物气味的异常变化。如果孩子口气臭秽难闻,属胃内有热,口气酸臭为食积,浊气滞于中上焦;口气腥臭,咳吐浊痰夹血,则为热壅于肺;大便酸臭为肠中有积热;小便短赤,气味腥臊,多属膀胱湿热;小便清长不臭,常见脾肾虚寒。
(三)触诊
触诊是指在孩子体表的某些部位如脊柱、肚脐周围等进行触摸按压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1 触头囟
小儿有前后两个囟门,后囟门在出生后两个月左右闭合,前囟门则在出生后1~1.5岁闭合,前后囟门闭合充实的孩子才算健康。若触摸到孩子囟门凹陷,多为先天发育不良或大泻脱水;囟门高凸,伴有高热呕吐,为肝风内动之证;囟门宽大,不能按期闭合,头缝开解,属于先天亏损。
2 触皮肤
孩子皮肤冷汗多,为阳虚;皮肤热而无汗,为气滞热郁;手足心灼热,多是阴虚内热;皮肤按下有凹陷,属于水肿;皮肤松弛,没有弹性,多见吐泻失水;皮肤干燥起鳞,是津液大伤。
3 触四肢
孩子长期四肢冰凉,属脾阳虚;四肢挛急抽动,是惊风;一侧或双侧肢体瘫软,不能活动,可能为小儿麻痹症;关节不能屈伸,属于外伤后遗症或关节畸形。
4 触胸背
孩子肋间隙增宽,为气胸或肺气肿;胸骨高突为“鸡胸”,属营养不良或佝偻病;脊柱高凸,按上去不痛是“龟背”,属于先天发育不良或后天营养不良;右胁肋下按之有痞块,明显增大,可能是肝肿大。
5 触腹部
孩子上下腹部柔软,温暖,按上去不胀不痛,属于正常。如果腹痛喜暖喜按,是虚痛、寒痛;腹痛拒按,属于实痛;按之有条索状包块,按揉后疼痛减轻,多属于蛔虫证;按上去鼓胀,属于腹胀;腹部青筋显露,多见于疳积或者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