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跟着天地的节奏养孩子
不生病的智慧就是要懂得规律,防患于未然,传统中医就告诉了我们如何养生,如何防病。养育孩子更是要尊重规律,如果每一天的生活都按照这个小生命的发育节奏和天地阴阳四时的规律来进行,就可以预防和减少疾病,生病后也知道如何更快康复。孩子的疾病预防大于治疗,预防得好,孩子就少生病,家长就少烦恼。所以说“好妈妈胜过好医生”,爸爸妈妈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的支撑系统,医生是协助调治孩子生病状态的支持系统,平时父母用心呵护、陪伴孩子可以减少他们得病的概率,父母的养育和医生的调养互相配合才能让孩子少受罪,家长少担心。
我自己是从《黄帝内经》中找到养生规律的,我常常和家人朋友说,“不读《黄帝内经》,就不知道健康之道在哪儿,不读《黄帝内经》就不知道生为中国人有多幸福。”
不久前,我给一位79岁患肺癌的老人家做艾灸,他说:“哎,我买了《黄帝内经》放在家里都好多年了,我咋没有好好看呢?我还有《四书五经》,也没有翻,我真是后悔呀!”我跟他说:“现在也不晚,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与其让最后的生命在恐惧不安中度过,不如把自己的身心交付给学习,交付给实践古代圣贤的智慧之道中。”老人家欣然,说回家就去看。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上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是说上古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的规律,不使身心过度操劳,所以能够形神都旺盛地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平安到百年。
《黄帝内经》中提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是说人是天地的孩子,顺应天地阴阳变化是人生命的根本,阴阳变化就是天地之道。人如果想要生命健康长久,首先就要懂得顺应天地之道,也就是阴阳变化之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是圣人指导我们跟随天地四季寒、热、温、凉四气的变化节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起居、身心行为,从而达到与大自然和谐共振的养生之道。文章中还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那么,我们要想让自己和孩子获得健康平安,就要带着孩子在生活中去跟随大自然的节奏,调整饮食起居和情志,预防疾病,远离疾患。让我们来念诵以下这些带着祖先爱的叮嘱和养生智慧的文字吧!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季的三个月,是阳长阴消的开始,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此时,人们应该入夜即睡,早些起床,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放宽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精神愉快,胸怀开畅,保持万物的生机。不要滥行杀伐,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脏,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时期,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不要厌恶长日,情志应保持愉快,切勿发怒,要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心脏,使提供给秋收之气的条件不足,到秋天容易发生疟疾,冬天再次发生疾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天是阴长阳消的时候,所以要以养阴为主。秋季的三个月,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应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以保持神志的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适应秋天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若违逆了秋收之气,就会伤及肺脏,使提供给冬藏之气的条件不足,冬天就要发生飧泄病(完谷不化型腹泻),降低了适应冬天的能力。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天的三个月,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当此时节,水寒成冰,大地开裂,人应该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阳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像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像得到了渴望得到的东西,把它密藏起来一样;要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
违逆了冬令的闭藏之气,就要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天就会发生痿厥的疾病,从而降低了适应春天的能力。
古代人生活得很自然,他们还把一年四季的变化细分成七十二候,每五天为“一候”,每三候十五天为“一气”,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在过去的农耕时代,人们按照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什么时节播种,什么时节花开,什么时节结果,一切都清清楚楚。人的生活也是围绕着大自然的节奏展开,人吃的食物是完全在大自然的规律中长成的,人的生活起居也是适应自然之道的,张弛有度,不紧不慢。这个节奏很重要,节奏就是“气”,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地球跟着太阳走的规律,人活在地球上,就要跟着这个规律走,才能从天地中吸收能量补养人体之气。
孩子就像春天的小苗,养育他们就要符合春天的养生之道。春天养肝气,多鼓励、多温暖,让他们和春天的万物一起生发,让他们的身、心、灵在这个时候充分发展,欣欣向荣。夏天让孩子们远离空调和冰淇淋,多做户外运动,顺应夏长之气,多养心,让心情愉悦,心脏充满能量,心神发育清明健康。秋天要让孩子养肺气,收摄心气和心神,把能量收起来。临床上肺气不足的很多小朋友出去玩总是不想回家,睡觉前还想玩,折腾得没劲了还要声音低低地哭泣,这就是收敛之气不足,心神的能量不能收摄。家长要合理安排孩子每日的饮食、生活作息,在秋季更要好好地陪伴孩子,借天地之收气旺盛的时机来补养孩子的肺气。冬天要躲避大自然的冰冷寒气,闭藏涵养精气神,养精蓄锐。冬天要和孩子一起养肾,小儿肾脏常虚,肾脏主骨,主髓;肾脏还主生长、生殖、发育,所以好好度过冬天对小孩子非常重要。临床上很多春夏总是生病的孩子,都是上一年冬天没有养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