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艾灸一学就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宋代儿科名医的养子十法

中医能延续千年而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医不单单会治病,它更重视养生及调护。北宋儿科名医陈文中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擅于调治小儿惊风、痘疹,在他的著作《小儿病源方论》中提出了“养子十法”。宋代以前的医家对于小儿养育方法,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多种认识,但都不够全面。陈文中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充分考虑了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的特点,从孩子的衣着、乳食、护理用药等方面提出了养子十法,现在对于父母依然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1 背要暖

孩子的衣着要适应各个季节及各种活动,既要保暖又不宜穿着过多,在护理小孩子时,尤其要注意其背部的保暖,因为人体背部为诸阳经所运行之处,有许多腧穴都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如肺俞穴若受风寒侵袭,就会损伤肺经,出现咳嗽、喷嚏、流鼻涕、发热、呕吐等感冒症状。所以,如果孩子玩耍时后背出汗多,一定要及时擦去汗液并更换内衣,以防受凉,引发感冒。

2 肚要暖

俗话说,“肚无热肚”。人的腹部是胃肠等消化器官所在地,胃肠的功能是腐熟水谷,消化食物。胃肠温暖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若受冷则消化腐熟食物的功能受损,容易导致肠鸣、腹痛、腹泻等疾病,也会影响孩子正常的营养吸收及生长发育。

3 足要暖

双足为阳明胃经之所止,足阳明胃经从脚到头,所以俗语:“寒从脚下起”。一旦受寒就容易导致经络不通,影响胃的受纳腐熟功能,也会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若长期脚凉不温,容易导致孩子尿频、尿床等症状。

4 头要凉

人体头部为6条阳经汇聚之处,所以头面部不容易着凉,头若过热,则容易神志昏沉,燥热出汗。但头部是人体最容易受风的地方,因此夏季坐卧要避开风口、穿堂风和空调直吹处,在秋冬及风大的春季给孩子戴的帽子要适宜、透气,以免捂得过热。

5 心胸要凉

前胸部位是人体心脏和肺脏所在区域,血液循环旺盛。中医理论认为,心属火,为阳中之阳,所以在暖气房或睡觉时前胸不宜捂得太厚。

6 勿令见非常之物

因为孩子的脏腑娇嫩,身体的各个器官和情志还没有发育完善,神气未定,容易受到外界惊吓而引起发热及抽搐。所以不要让小儿看到一些恐怖的电视、电影画面,也不要被猫、狗等动物吓到。

7 脾胃要暖

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胃暖,则津液通行,气血流转,小儿脾胃喜温燥而恶湿寒,给小儿用药时要多用温性的药物,少用寒凉的药物。

8 儿啼未定,勿便饮乳

孩子哭闹时特别容易把空气吸入腹内,此时吃奶常会引起腹胀、呕逆、吐奶等不适,因此最好在孩子安静时再喂奶。

9 勿服轻粉、朱砂

轻粉、朱砂都是寒凉的东西,有下痰涎、镇静安神的作用,但其性凉,易伤人体阳气。

10 一周岁之内宜少洗浴

现在生活条件好,洗澡非常方便,但是洗澡过于频繁容易伤及阳气,反而不利于健康。中医认为新生儿如草木之新芽,未经寒暑,娇嫩软弱,容易感受风寒湿热之气,洗澡次数过多,频繁的皮肤开泄,湿热之气乘机入内,蕴蒸脏腑,对身体内外的阳气都有损害。另一方面,过多洗澡会把孩子皮肤表面正常分泌的用来滋润及帮助开合皮肤毛孔的油脂洗掉,反而容易引起小儿皮肤瘙痒、湿疹等问题。

以上就是北宋名医陈文中所提出的“养子十法”,他强调孩子体质特点为脏腑娇嫩,病理上易见阳气不足的症候。《小儿病源方论·养子真诀》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发育尚未完善,年龄愈小则阳气愈加相对不足。因此,应当注重调护摄养,使其元气充盛,方能健康长养。

虽然这些观点是一千年之前的古人提出来的,但在今天看来仍然非常有指导意义。我们在临床上也常常嘱咐父母留心小儿的预防保养,实际上民间很多老人在照顾小孩时还遵循着这些良好的育儿方法,年轻的父母们可多向他们请教。如果在生活中多注意的话,孩子就会少生病、身体壮,自己也会更安心,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