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全书(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壽山石的鑒藏與保養

壽山石的開採及利用,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人們在生產實踐中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經驗,促使它的品種鑒定和石質評價日趨科學。可惜迄今尚未總結出一份完整的分類及鑒定方案。

宋朝梁克家《三山誌》記載:壽山有「五花石坑,相距十數里,紅者、紺者、紫者、髹者,惟艾綠者難得」。在那個時代出產的壽山石品種還比較單調,所以僅以石色進行簡單分類。沿至明朝,仍以色相作為評價壽山石的主要依據。謝肇淛《小草齋集》中曾評:壽山石以艾葉綠為第一,丹砂次之,羊脂、瓜瓤紅又次之。

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間,壽山石大規模採掘,品種日益豐富。千姿百態、五彩繽紛的美石引起了社會上名流學者們的興趣,於是爭相著文、賦詩,百般形容評研。壽山石的分類、鑒定也成了文人墨客的研究課題。高兆在《觀石錄》中將壽山石分作「水坑」、「山坑」兩個大類,又給不同石品起了種種雅號。毛奇齡《後觀石錄》更進一步,評壽山石「以田坑為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從而比較科學地以「三坑」分定壽山石總目。然而他們對於具體的石種,仍然是因象命名,隨色取號,評其妙品、上品、神品等。

乾隆年間藏石家鄭傑在所著《閩中錄·壽山石譜》中,介紹壽山石種計十大類,每類又分若干細目。文中首次採用產地定名,從而改變了過去「因象命名,隨色取號」的命名辦法,為後世壽山石分類、定名奠定了基礎。至清末,郭柏蒼《葭跗草堂集》和《閩產錄異》二書,系統地介紹了壽山石種。在第一品「田石」類中,分為黃、白、紅、黑四色;在第二品「水坑」類中,列水凍、魚腦凍、天藍凍、牛角凍等名目;在第三品「山坑」類中,以產地劃分種屬,例如:「半山」、「芙蓉」、「高山」、「都成坑」、「墩洋綠」、「奇艮」等。同時還在每一石種中分述品目,如高山石中又分為「高山晶」、「肉紅」、「美人紅」、「瓜皮紅」等等。從而確立了以坑分類別,按產地定石名的分類鑒定法,漸被廣大壽山石鑒賞家所普遍採用,沿襲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