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香膶腸
屏山鄧氏宗祠前空地,姑且叫它作廣場;當祠堂還充當村校的年代,清晨開始,上演着可能已以百年計的菜肉市場;是元朗至屯門(那時不過小小墟鎮)間最旺盛的一個。
元朗從來是個大墟市,上千年歷史;交通便利年代開始,舊時村邊開農場的新移民如非移民北美洲便是市區居住去了,廣場上的菜肉市場買少見少,只餘幾檔。賣豬肉的兩檔卻真真正正有點歷史,畢竟是鄉村,再現代化,豬肉始終在不少慶典或平常煲湯上都會用上;堂妹一再強調,甚麼小生意都有風險,賣燒肉叉燒燒味永不衰落!兩檔豬肉,一檔是馮姓豬肉仔。你以為鄧姓為元朗區內最大姓,祖先一千年前北宋已定居錦田;分枝移居屏山也八百年,肯定是最早原居民?非也;據說林姓、馮姓早已定居,是更早的原居民。豬肉仔家的豬肉檔天長地久,但白天開補習社,早上卻賣豬肉,準備出書時也已結業。最大特點在又白又紅的肥瘦肉之間滿佈蘭花;這名蘭癡在香港愛蘭人士當中還是個極活躍分子;肉與蘭花,雅俗共賞。
另一檔豬肉老店叫「九記」;老店主九伯早已仙遊,是本村人。我們吃着九伯割的豬肉及親手弄的臘味成長。黃金歲月,每當北風吹起,村校操場沙地邊五桂堂前的空地,成了九伯借北風曬臘味的露天工場,肉香加酒香;他們家製的膶腸吃過難忘。加拿大禁進口肉類,但家人懷念這味家鄉口福,無論如何也要弄點偷運入口。
九記的膶腸只此一家,不是別家不夠好,只是滋味還是舊時的好!從他祖父、父親,到他;三代人製作臘腸藝術未必傳下去了,兒女完成學業一般不會回家延續艱辛作坊手藝,送哥手起刀落切豬肉的利落自少年即起,今天小朋友有更高貴理想。這屏山祠堂前空地過去最百年,直至我侄兒牙牙學語的年代還是附近最大的魚農畜市場,今天菜檔一檔,肉檔餘下九記一檔;魚市今天較為人熟悉的名字叫「屏山文物徑」。缺乏民生文物徑畢竟一份遺憾。
九伯去後,兒子送哥承接祖業,臘味仍然古方手製,酒濃膶腸簡直是人間美味,吃過的朋友無不讚口不絕,過去每年秋風起,送到死黨朋友嘴邊的膶腸少說也有半擔。
九記送嫂跟我說:「今年啲膶腸貴多了!」消費者付的錢多,並非純利流到製造者口袋;而是過去數年生豬價錢不斷飆升登上歷史高位,重要調味料如玫瑰露酒價錢更以三百巴仙的恐怖漲幅暴升,如非他們秉承幾代傳統以手工製作,在自家空間曬成;那價錢可能更貴。
新朋友中竟然有人來過尋找九記買臘腸,尤其玫瑰露酒香撲鼻的特製膶腸(特甚麼製?就是近百年的平常傳統,心機與手勢都承繼家傳平實古方),就憑在下報紙專欄上的明證,剪下方塊文字老遠從市區驅車來尋昔還真的不少。
自己是個膶腸狂,過去……途經蛇王芬,打包半打,六條膶腸伴我走過中上環的山路小巷,全數當作蛋卷般迅速報銷。莫說潤腸,就是蛋卷,不少朋友問:六條?如何吃得消?
回家度週末,一餐不止,起碼兩餐;老媽生炒糯米飯,蒸糯米飯都少不了九記膶腸。其中一味秋冬季才做的家常小菜,無名,以香芹、豆腐泡、豬腳及膶腸用輕度南乳炆成;平常不太有飯肚也不禁吃上兩大碗;香芹香,南乳香,豆腐泡香,加上膶腸酒香;真香!成本漲了拖起膶腸價格又如何?難得心頭好更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