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声忍语:日治时期香港人的集体回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戰亂中的幸運兒

淪陷初期,日軍實行糧食配給,還要用軍票,當時因為港幣已經貶值,加上糧食供應短缺,所以有錢也不一定買到白米。輪米是要登記後才能配米的,但因為我們全家住在中環新亞酒店的時候,飲食由酒店供應;後來在親戚家住則由親戚供應,所以我沒有輪過米。反而走難到九龍時,因為所有開銷均要自行負擔,而我們又已一貧如洗,所以沒錢買米和菜,只能靠吃雜糧充饑。有些人沒有糧食便在街上搶。所以跟其他人相比,我們還是比較幸運的。

我住酒店或親戚家時都沒有上街,所以沒有見過日本人,但聽說途人見到日本人如果不行禮就會被虐打。大家生活不好過,凡事只好順從日軍。當時市面情況冷清,街上的店舖都沒有營業。路上也沒有交通工具行駛,四周沒有汽車,又掛滿了標語,上面好像寫着“大東亞共榮圈”的字眼。(5)當時巿面沒有娛樂活動,日軍又常常要找“花姑娘”,所以一般人特別是女性都不敢出門,年輕女性更要打扮成老人家的樣子。當時人人的生活都很艱苦,又不可以讀書,我幸好有父母照顧,生活還算過得去。

由日本攻打香港,至英軍投降為止,大約20天時間,我一直留在香港,日軍攻佔香港後我們一家才離開。我們在香港走難,首先從九龍到香港島,然後由香港島回到九龍,後來又再回到香港島,最後逃到澳門再返回內地。留在香港最難忘的事情,是害怕成為“花姑娘”,也害怕沒書讀。我在香港和平後,約1948年四、五月之間才從內地回港。


(1)九龍華仁書院是香港補助學校議會(Grant School Council)22所補助學校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九龍華仁的校舍設於奶路臣街,地點位於現時旺角電腦中心。九龍佐敦柯士甸道103號的校舍為九龍華仁的分校,由嘉利華神父(Rev. Fr. Richard. W. Gallagher, S. J.)主理,在分校上課的多為高年級的學生。1941年12月13日,九龍淪陷後,奶路臣街和柯士甸道的校舍遭到搶掠,九龍華仁被迫封校。日治時期,華仁繼續授課,直至1945年7月1日。

(2)庇理羅士女子中學是一所官立女子中學,是由著名的猶太裔慈善家庇理羅士(Emmanual Raphael Belilios)在19世紀末創立。1890年,香港政府設立中央女子學校,為女童提供教育。1893年,庇理羅士捐了25, 000港元予中央女子學校,以便學校興建一幢三層高的新校舍。為感謝庇理羅士的捐獻,學校遂以他的名字來命名。

(3)旺角碼頭位於九龍旺角山東街以西,舊油麻地避風塘以北,1924年1月1日開始正式提供服務。由於旺角碼頭設施陳舊,油蔴地小輪於1970年代興建大角咀碼頭,以取代旺角碼頭。深水埗碼頭於1924年啟用,於1992年6月1日關閉,現址已填海並已興建成富昌邨。

(4)“大眼雞”為艚船(木船)的一種。廣東沿海的海船(包括漁船)船頭畫有“龍目”,因此人們俗稱之為“大眼雞”。

(5)1938年11月,日本政府發表建立《大東亞新秩序》的宣言,欲樹立“中日滿三國相互提攜,建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互助連環的關係”。1940年8月,首相近衞文首度明白指出“大東亞共榮圈”的名稱及指明共榮圈內,日本本國與滿洲國、中國為一個經濟共同體。東南亞作為資源供給地區。南太平洋為國防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