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声忍语:日治时期香港人的集体回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日治時期物資短缺,政局動盪,成衣的製造和銷售大受打擊,因而造就了故衣業的興起。日治初期香港擺賣故衣的地點主要集中在香港島的灣仔和東區、九龍的長沙灣和油麻地上海街等地方。後來因為港島東區屢受盟軍空襲,故衣市場遂轉移到中區皇后大道西和荷里活道一帶。

淪陷初期,一幅描述街上故衣攤檔的漫畫。

當時在街上售賣故衣的主要是普羅大眾,他們為了解決生活問題,把家裏值錢的衣物拿到街上擺賣。據梁秀蓮憶述,沒有錢的人從家裏拿來一堆舊而完整的衣服,在地上鋪一塊布便把衣服放在上面擺賣。從鄉村來的農夫帶着收成的穀物,看見有稱心的衣服便把穀物賣掉換錢來買衣服。也有商人從事故衣買賣,他們大量搜購故衣,然後運回內地圖利。荷里活道的故衣店因為接近高尚住宅區,經常可以用較低價錢收購上好的衣物,增加故衣店的利潤。(37)陳銳珍記得接近和平的時候,買賣故衣的活動更形活躍;不少人預計戰事快要結束,軍票將不再值錢,便上門到民居收買故衣和港幣以求圖利。當時陳銳珍的祖母已經去世,家裏又沒有值錢的東西,便把祖母的衣服賣掉,換錢買糧食。(38)《亞洲商報》的專欄作者九九山人評論香港故衣業狀況時,有以下見解:

五行歷亂,故崛起於動亂中。人棄我取,目前不可謂非好景矣。能念舊,處世得法,往往一見如故,故深得人喜。雖街頭僕僕,歷盡風塵,然利路宏開,俯拾皆是,未可厚非也。(39)

1944年3月11日,四大華資百貨公司在《香島日報》刊登休業通告,顯示部分百貨公司在日治期間仍有營業。

寥寥數語,寫盡故衣業於日治時期的面貌。尤其“俯拾皆是”一語,婉言道出有人在街上脫掉死人的衣服當故衣賣的情況。後來故衣求過於供,香港一度連故衣也短缺。(40)

除了故衣買賣的經濟活動外,香港市面仍有部分百貨公司照常營業,為市民提供選購上等服飾的服務。當時仍有營業的百貨公司包括松坂屋、玉屋、瑞興百貨公司、永安公司、中華百貨公司、先施公司和大新公司等等。而主要以售賣服飾和布匹的專門店如老介福綢緞莊、美美兒童服裝和安平商店等,均仍有進行買賣活動。(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