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国外的研究

一、农村贫困原因分析

国外的研究大多分析资本投入与减贫的关系,并运用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如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以及来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农村贫困原因以及脱贫路径,对我国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认为能力的缺乏和权利的匮乏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贫困结构论从一个社会的制度或者从社会结构的层面来揭示贫困的形成。它认为贫困的形成不仅在于劳动者自身能力的缺乏,更重要的是由于社会的某种作用,由于社会的某些制度安排的不合理,如社会保障、就业等制度安排不合理、不公平,从而造成一些社会成员“失能”,竞争不利,从而很容易陷入贫困并可能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关信平.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20-22.一些贫困地区的制度短缺或制度安排不合理更多地表现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存在错位,或者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贫困功能理论以功能主义为取向来研究贫困问题,主要强调贫困对于社会具有一定的正向功能。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不多,主要以美国学者甘斯为代表。李强.中国扶贫之路[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3-5.

二、贫困对象识别与管理研究

在贫困对象的识别与瞄准方面,国外学者主要总结出了三种不同的扶贫资源分配方式:一是完全瞄准方式,依靠充分的信息来确定谁有资格获得扶贫资源,但获取信息的成本高昂,往往难以获取所需的完全信息。二是不瞄准方式,依赖于主观的判断,将扶贫资源直接分发给需要的贫困家庭,从而可以降低信息收集的成本,但可能导致扶贫资源的流失和扶贫的低效率。三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部分瞄准方式,依赖贫困对象的身份特征,把扶贫资源分配给他们,效率较高,但不足之处是缺乏客观的依据,有失公平。

在贫困对象的管理方面,1995年,英国通过了《求职者法》,贫困者只要申领生存救助金,就表示接受了政府强制性附加的以积极就业为主要内容的津贴领取条件,除需积极寻找工作外,还要求能够胜任工作以及与就业服务机构签订协议等。为此,英国学者认为,该法的宗旨是为失业者建立一个共同的规则体系,采取措施帮助人们重新找到工作,在寻找工作与得到补贴之间有明确的联系。HOWARD. Jobseeker's Allowance[J]. Solicitors Journal, November 8,1996.1999年,英国就业服务部颁布实施的《重返工作行动计划》中也明确要求受助人与负责失业救助的官员签订求职者协议。协议签署之后,负责就业的官员将每两周对申请人的行为进行评估,即实施动态管理,以确定是否履行了协议。英国这种对受助对象的动态管理具有良好的互惠性。从政府的角度来看: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英国社会服务、社会保障、教育、保健、住房五大支出项目中,社会保障支出持续增加,平均保持在4%以上,远高于其他项目。MICHAEL HILL. The Welfare State in Britain, A Politician History[M]. Edward Elgar, 1993:110.这些新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减少了保障津贴申领人数;另一方面,就业的扩大也减少了受助群体的人数,这直接减轻了政府的经济负担。同时,有效避免了由于长期失业而导致的不良健康状况和日益增加的犯罪行为,而这些通常应计入政府治理社会的间接成本。THE EMPLOYMENT COMMITTEE. Second Report:The Right to Word/Workfare HC82 Session 1995-1996[R]. London:HMSO,1996:paras64-69.从受助者来看:强制工作义务从根本和长期来看更惠及受助人。“在家庭收入出现实质性的增加以前,工资水平必须大幅度地提高。”E MCLAUGHLIN. Flexibility in Work Benefit[M]. London,1994:35.同时,工作不仅为受助者带来收入,而且能增强其个人的自立能力和自尊感,减少社会排斥感。因此,失业者需要通过工作加强社会联系,获得物质和非物质利益。CHRISTINA PANTAZIS, DAVID GORDON. Poverty and Social Exclusion in Britain, The Mil-lennium Survey[M]. London:the Policy Press, January 2006:174.尽管存在一定的福利依赖现象,但绝大部分贫困者都有依靠自己能力摆脱贫困处境的主观愿望和潜力。此外,国外学者较早关注受助对象如何退出社会救助制度,研究成果相当丰富。如T. Eardley等(1996)对OECD24个国家社会救助的管理进行了详细研究,重点探讨了社会救助领域如何预防长期福利依赖现象。Saraceno(2003)考察了受助对象加入和退出社会救助的整个过程,试图破解福利依赖现象的谜团。

三、扶贫模式研究

学术界对于国外扶贫模式的研究也积累了较多的成果。王卓将国际扶贫模式大致分为三类:以巴西、墨西哥为代表的“发展极”扶贫模式;以印度、斯里兰卡为代表的“满足基本需要”扶贫模式;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社会保障方案”扶贫模式。王卓.中国贫困人口研究[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9-70.

“发展极”扶贫模式根据不发达地区资源匮乏以及经济发展不均衡情况,由政府相关部门和大企业在规划的地区或者大城市聚集发展,形成新的经济活动和创新中心,这些中心就像一个“磁场极”,对周边的发展能够产生一定的吸引和辐射作用,具有生产、服务、决策等复合功能,从而促进自身及周边经济的不断增长。

印度政府“满足基本需要”的扶贫战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主要以五年计划为重点,从工业转向农业的发展,重点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推行“绿色革命”,以科技为先导,综合运用农业技术,推广新品种,提高产量,以解决贫困地区粮食短缺问题,帮助农村脱贫。第二个阶段通过实施多种综合计划,通过帮助和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来达到脱贫的目标。这些综合计划主要包括农村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农村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满足基本需要”扶贫战略的大力实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印度农村的贫困程度。王卓.中国贫困人口研究[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1-72.

“社会保障方案”扶贫模式主要是通过国家财政手段实施收入再分配来实现的。其主要做法是政府直接为贫困人口或穷人提供教育、卫生、生活补助等,满足贫困人口基本的家庭生活需要。这种扶贫模式以发达国家为多见,其经济实力较为雄厚,贫困人口少,以社会保障方案作为一种福利制度,是发达国家反贫困的主要措施,效果也很好。美国的扶贫政策内容也比较丰富,涵盖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失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项目,美国政府在实施扶贫减困政策时,主要做法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众评判”,体制机制比较顺畅,扶贫效率较高。其主要表现为:一是贫困人口以及弱势群体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相对比较畅通,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比较顺畅;二是美国扶贫政策的执行有雄厚和稳定的资金来源;三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探索,其贫困救助体系比较健全;四是各类扶贫减困项目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实施。黄爱军,朱奎.美国扶贫减困的主要特点及启示[J].江西农村经济,2010(8):68-70.

这些研究虽然是基于他国国情,与我国现实国情差距甚远,但可为我国农村脱贫攻坚提供参考和借鉴,或为扶贫工作打开新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