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故土亲情
先妣[1]事略
先妣周孺[2]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3]。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4],殇一人,期而不育者[5]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6]他子加健。然数颦蹙[7]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8]矣。”孺人举之尽,喑[9]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10],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11]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12]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13]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14]吴家桥则治木棉[15];入城则缉纑[16],灯火荧荧,每至夜分[17]。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18]。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19]。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20]阶下。室靡[21]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22]。户内洒然[23]。遇僮[24]奴有恩,虽至棰[25]楚,皆不忍有后言[26]。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27],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及熟读,无一字龃龉[28],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疴[29]。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30],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31]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互联网+注释】
1.掌握下列字词:
[1] 先妣(bǐ):先母。
[2] 孺(rú)人:古时称大夫的妻子,明清时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也用于对妇人的尊称。
[3] 来归:嫁过来。
[4] 生女、子:生一男一女双胞胎。
[5] 期而不育者:这里指满一岁时夭亡。
[6] 乳:喂养、养育。
[7] 颦(pín)蹙(cù):皱眉头。
[8] 妊不数(shuò)矣:不会经常怀孕。
[9] 喑(yīn):哑。
[10] 延画工画:请来画工(为死去的母亲)画像。
[11] 讳:古时称死去的尊长的名字。
[12] 直桥:对着桥头。
[13] 姁(xǔ)姁:安乐或温和的样子。
[14] 之:去、到。
[15] 木棉:棉花。
[16] 缉纑(lú):把麻搓成线,准备织布。
[17] 夜分:半夜。
[18] 问遗(wèi):慰劳馈赠。
[19] 不谋夕:本意指贫家吃了早饭没晚饭。这里是形容作者母亲的勤俭节约。
[20] 暴(pù):同“曝”,晒。
[21] 靡(mǐ):无;没有。
[22] 纫(rèn)缀不辍:缝缝补补。
[23] 洒然:整洁的样子。
[24] 遇僮(tóng)奴有恩:对待奴仆很讲情义。
[25] 棰(chuí)楚:棰,木棍;楚,荆杖。古代打人用具,引申为杖刑的通称。
[26] 不忍有后言:不肯在背后说埋怨的话。
[27] 辄(zhé)留:请假不去上学。
[28] 龃(jǔ)龉(yǔ):牙齿上下不整齐,这里指不顺畅。
[29] 羊狗之疴(kē):疾病,羊癫疯。
[30] 学官弟子:即秀才,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生员。学官,又称教官,是指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
[31] 追惟:追忆;回想。
2.理解下列语句的意思:
[1]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2] 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
【互联网+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市)宣化里人。明代散文家。明嘉靖年间中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善于叙事,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2.阅读归有光《项脊轩志》《思子亭记》《女二二圹志》《寒花葬志》等篇,总结其散文艺术特色。
【文本解读+鉴赏力】
本文是归有光追忆亡母而写下的一篇散文,发自肺腑,感人至深,清代国学家王文濡称其“纯是至情至性语,无一饰笔”。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从文首至“以二子肖母也”为第一部分,详尽叙述了母亲生卒年月以及生育情况。她生于明朝弘治元年,殁于正德八年,仅仅只有26岁的短暂人生,让人不禁唏嘘。嫁入归家后,七年间生产七胎,其中两婴孩不幸夭折。因而到她去世时,所有的孩子均未成年,不谙世事,甚至还以为母亲只是睡着了。慈母早逝,嗷嗷待哺的孩童从此失去了最亲密无私的守护者,“伤哉”一叹,沉重地道出了作者悲苦万分的内心感受。此间作者还提及母亲为了免除过多的生育之苦,听信老妪偏方而弄坏了嗓子一事,可知母亲的人生多经磨难,并不顺遂,为文章再添一层伤感。及至家里请人来为母亲画遗像,“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这既是对当时情况的实录,更是作者从血缘至亲的关系表达自己对母亲那永不磨灭的深情眷恋。
从“孺人讳桂”到“无一字龃龉,乃喜”为第二部分,也是“事略”的主体部分。通过母亲在娘家和夫家两处的为人处世回忆了她的生活过往,表彰她高贵的品性与德行。先叙母亲娘家——周家的基本境况:家族人口较多,聚居在昆山县东南三十里的吴家桥,外祖是国子监监生,家境殷实而为人俭朴,与宗族本家关系和睦。纯良家风是母亲具备勤劳、俭朴、宽厚、聪慧、识理等优秀品质的基础。接着便陈述具体事实:回娘家就忙着纺棉,在婆家则勤于搓麻线,似乎一刻也不愿意闲散下来;即使衣食温饱无忧,她也依然保持了勤俭的作风,她会吩咐婢女把冬天生炉火剩下的炭屑团起来晾晒好;在照顾子女的同时,还“手中纫缀不辍”,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对待家中僮仆宽厚有恩;把娘家每年送来尝鲜的“鱼蟹饼饵”与家人共享……最后追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中国家庭通常是“严父慈母”,而母亲对作者却是严格要求,不肯让自己的孩子在学业上有丝毫的懈怠,如下雨天仍然要求孩子上学,夜半还敦促孩子诵读经典,等等。凡此种种,都是日常琐事,却能让读者于细小处如见母亲音容举止,读来真实感人。
从“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以下为第三部分,首先记叙了母亲过世后外祖家遭受的可怕疫病,它足足夺去30人性命,只幸存了外祖父和二舅。归有光对这件事只作实录,并没有过多评论,但其中隐隐暗示“人不长久,祸不单行”的神秘关联,让人更加觉得字字泣血,悲恸万千。文章最后叙述母亲故后家中人事变迁:大姐出嫁,自己入学、娶亲、育女。同时还特别指出,两桩婚事都经母亲生前安排,可见作者始终念念不忘母亲生养之恩。
这篇文章中的记事以直叙和实录为主,摈弃雕琢,也没有太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因为所叙事件都是作者亲身经历,印象最为深刻,所以表面看来不动声色,实则蕴含深厚,更见作者为文功底。难怪清代教育家唐文治赞叹说:“纯用白描法,令无母人读之,自然泪涔涔下,真血性文字也。”
【阅读思考+创造力】
1.本文作者通过对哪些事情的回忆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
2.试总结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互联网+拓展链接】
1.课外阅读:张洁《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2.课外观影:《九香》。
2.与大家分享一件你和父亲或母亲之间发生的难忘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