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成长与完善
生命像一条河流,个体跋涉其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漩涡和暗流,导致前行的道路受阻。你可能会发现,有些地方出现着同样的漩涡,而这些漩涡像过不去的坎,会一遍又一遍地困住你。你可能还会发现,面对同样的困境,有些同学似乎可以很轻松克服,自己却举步维艰。这种挫败感,或许会让一些同学产生自我怀疑。但事实上,因为人的独特性和成长经历不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长处,也有着自己的局限性。
面对未来的挑战,大学生不仅需要在知识、能力和个人素质等多方面做好充足准备,还需要深入地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优势、劣势和潜能,以更好地应对未来。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自我成长是一个人持续毕生的功课。
一、健康自我意识的标准
自我意识是个体精神生活的主体,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等方面。良好的自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精神健康,能够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健康的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以下指标:
第一,准确的自我定位。准确的自我定位是指个体能够准确地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客观看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既不过分夸大,也不消极贬低;能准确认识自己所属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以及所应承担的责任。
第二,积极的自我接纳。积极的自我接纳是指个体能够在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坦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第三,正确的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所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个体主观我对客观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包括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等。正确的自我体验要求个体对某事件所体验到的情感符合客观规律,如做错事感到内疚,成功时感到自豪等。
第四,有效的自我控制。有效的自我控制是指个体能够采取有效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如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完成行为计划等。
二、自我成长的心理学理论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需求是人类行为动机的源泉。他将人类的需求划为五类,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类需求像金字塔一样(见图2-1),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排列。只有在前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个体才会发展出对下一层次的需求。
图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1)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属于需求层次中的第一层次,是一切需求的前提。生理需求是指人类对于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的需求,如水、食物、空气、睡眠等。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2)安全需求。
这一层次的需求主要指秩序和规范的保护,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的威胁、避免疾病的侵袭、接受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求,如人身安全、家庭安全、个人资产安全、身处和平安全的环境等。
(3)爱和归属感需求。
这一层次的需求主要指个体成为团队的一员,被接纳,有归属感,感到被爱和被需要。对爱的需求包括了对恋人、亲友、伙伴、同事之间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的需求;对归属感的需求则体现在个体渴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当个体被所在集体排挤时,这种需求就没有得到满足。
(4)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主要指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这种对尊重的需求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5)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指一个人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最大程度发挥个人的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的需求。但是满足自我实现需求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
五种需求的关系像金字塔一样从低向高递进的,但是这种层次并非完全固定的。个体不会同时被这五种需求驱使,在不同的时期都会有一个主要的需求。前一层次需求得以满足的程度决定着个体在当下的主要需求。比如,只有当基本的生存需求得以充分满足时,个体才会关注自我实现的需求。只有在一个和平稳定、经济较发达的社会,人们才会更加关注精神文明的发展。有一种例外情况是,当个体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时,理想信念可能会超越较低需求,直接驱动人们践行自己的理想。例如,革命者们哪怕忍饥挨饿,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也坚守着理想。
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肯定个体的独特性、自主性,自由和内在价值,强调个人应对自己的行为和幸福负责,其终极目标是使个人得到全方位的充分发展。该理论对当今我国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根据该理论,大学生应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并朝自我实现的需求努力。当个体发现自己的注意力被固定在某个需求层次上,就需要引起重视。比如,一些学生过度担心环境的安全,或者在人际关系中过度追求被称赞,都会产生各方面的难题,导致自我成长的受阻。
2.个人成长的选择理论
现实主义疗法的心理学家威廉·格拉塞提出了个人成长的选择理论。该理论和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理论有相通之处,都认为人们做事是试图满足如生存、爱和归属感、能力和成就感、自由和独立以及快乐等基本需要。但是格拉塞的理论里,上述各种需求之间彼此存在着影响和冲突,且每个人的需要程度不同。比如,有些人对爱的需要明显多于其他人,而另一些人更需要成就和能力。
该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他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并对自己的生活无能为力。要想改变状况,个体需要通过承担责任和对生活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来获得掌控感。比如,一名热爱文学的大学生被迫选择了理工专业后,不能胜任理工专业的学习,因此感到低落。该学生在能力和成就、自由和独立等方面的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面对困境和情绪,这位学生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通过努力来满足自身需要,从而在未来有更好的选择。
作为大学生,在遇到困境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自我调整:愿望、自我评估,计划和行动。愿望基于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包括了解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自我评估指个体对现状和自己的行为的一系列认识。比如问自己“你现在的行为能使你有机会成为想成为的人吗?”“你现在的行为对你有帮助吗?”通过这样的自我设问,大学生可以更清楚客观地评估目前的状况。计划指个体针对当前的状况,拟定一些更有助于实现目标的方法。行动是最为重要的一步,需要个体在客观地评估之后,积极地将计划落实到行动上,积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成为更好的自我。
3.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精神分析流派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将个体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见表2-1),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每个阶段有相应的核心任务,当任务得到恰当的解决,就会获得较为完整的同一性。如果个体不能解决核心任务,个体会出现同一性受损、不连贯的状态。
表2-1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8个阶段及人格发展结果
埃里克森的理论表明了“三岁看老”的古话并非完全正确,人也不是由童年经历决定终身。人一生的发展不仅遵从生物学规律,还与历史文化及其发展各阶段的社会关系密切相关,是生理欲望和作用在个体身上的文化力量的一种结合。可以说,人终其一生都与各种机会和限制发生交互作用,并逐渐发展成长。任何时候,只要我们愿意,都可以对自己的发展做出新的决定,并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大学生处在青春期向成年早期过渡的时期,主要的任务是自我的建立和统合,即获得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对自我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并按这个能力适当地行动。在大学阶段,积极的自我同一性,指能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并对未来的方向和工作有现实而清楚的认识。当一名大学生拥有理想、职业规划,对自己的需求和优缺点有深刻的认识,能够整合自己的各个角色并使其和谐相处,我们就认为这名大学生具有积极的自我同一性。积极同一性并非被动获得,需要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不断实践,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需要树立理想,努力探索,而不是被动等待,随波逐流。
三、自我意识的完善
(一)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
自我如同冰山。除了显现在海平面上的一角外,更大的部分隐藏在海平面之下。自我探索,就是通过各种方法了解未知的自我,发掘隐藏的潜能。自我探索最常采用的方法是自我好奇、自我觉察以及寻找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自我好奇与自我觉察,意味着一个人对自己言行背后的心理活动、动机有更深入的观察和探索。当我们出现情绪时,问自己“此刻发生了什么”,可以引领我们理解情绪背后的想法和动机。只有当我们不断对自己好奇,才能发现未知的自我,并看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同时,自我觉察有助于帮助我们远离自我评判,总结经验,以一种开放的态度面对当下发生的事件,不至于陷入负面情绪中。如果我们缺乏觉察,就会不断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重复一些过去的应对模式。当我们带着好奇和觉察去看待事件,就可以让这些习惯模式越发清晰,我们就有能力去发展出新的方法,克服生活中的难题。
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是帮助个体进行自我探索的有效方法。“不见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个体对自我的认知与探索可能受主观的影响而产生片面认知,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引导和启发,我们可以更好地找到自己的资源,整合并运用它们。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咨询师的作用相当于路灯。
(二)积极地接纳自我
自我接纳指的是个体能客观评价自己,正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并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研究表明,很多心理问题都是由于对自己的不接纳。正确面对自我、接纳自我是获取成功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
自我接纳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深化的过程。大学生需要在两个方面不断学习和深化自我接纳:
(1)接纳自己的人生处境。
每个人都会面临一些自己不满却又无法轻易改变的人生处境。这些不满可能来自于自己的身高、自己的家庭条件、自己的学校环境……对于这些既定的现实,抱怨不仅不能改变现状,还会耗费我们的精力。面对这样的处境时,个体往往一叶障目,牢牢盯着眼前的困难,却忽略了身边美好的、值得感恩的事情。此时,个体需要转换思维视角,不要认为全世界只有自己才有困难。并且,我们不要仅仅局限于该事件当下的意义。我们应积极思考,尝试着从更长远的角度去找寻事件的积极面,就更能以一种接纳、平和、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际遇的变化。
(2)接纳自己的优缺点。
自我接纳超越了价值判断和好坏评价的角度。接纳自己,是要个体能坦然面对自己,不仅要接纳自己好的方面,也要接纳自己不够好的方面。
当个体不能坦然接纳自己的缺点或过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自我否定等不良情绪,在内心不断苛责和贬低自我,产生如“我不够好”“别人会讨厌我”“我没有资格”等负性思维。当我们客观地接纳自己的方方面面,才能够平和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进而耐心有效地进行改进。
要注意的是,自我接纳不是喜好。好恶是个人情感偏好的判断,而接纳是一种超越了偏好、价值判断的态度。接纳自己,并不代表个体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也包括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局限。自我接纳不是停滞不前。当成绩不理想时,个体的自我接纳不是被动地接受现状、束手无策,而是不陷入自我批评和不产生挫败情绪,在认清现实的基础上,制定提升方案。真正有效的行为,是在接纳的基础上的行动。大学生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接纳并且容忍自身的不完美,把能量用到成长上而不是过度压抑自身上。
(三)自我控制和自我超越
1.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个体主动采取适当方式去改变自己的心理品质、特征及行为的心理过程。例如,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试着去换位思考,自卑的人寻找积极的自我肯定,等等。有效的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完善的根本途径。在个体控制自我的过程中,延迟满足是一个重要的能力。
延迟满足指个体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甘愿放弃眼前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并且包括在等待期的自控力。比如,个体给自己定下写完作业再玩游戏的规则,就是一种延迟满足。斯坦福大学的棉花糖实验表明,能够做到延迟满足的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他们能够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的实现。后续追踪结果也显示,那些做到了延迟满足的小孩,也大多获得了更高成就。
大学的学习更多依靠个人的自觉和主动。在安逸享乐面前,大学生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延迟满足的能力,目光长远,尽量理性地对事件的重要程度排序,优先完成有价值的事情,而不因一时安逸耽误重要事情。
2.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是个体需要终身努力和奋斗的目标。个体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自我都是为了更好地完善和超越自我。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个体需要不断扩大舒适圈,努力发展,让自己接受未知的挑战。
(1)最近发展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最近发展区”是个体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指的是个体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老师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即个体可能发展到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个体现有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阶段。
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是每个大学生需要不断努力,通过接受大学教育和自主学习来不断超越的区域。只有不断超越其最近发展区,大学生才能够在大学阶段最大限度地获得自我成长。
(2)勇于走出舒适圈。
舒适圈,又称心理舒适区,指的是个体所熟悉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个体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会感到安全和舒适。舒适圈内,个体有自己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可以做能力范围内的事,很少有变化,个体感到轻松、自在。
个体踏出舒适圈时,往往会因为不熟悉的变化与挑战而感到陌生、恐惧和不安全感,这种不舒适会使得个体想要退回到舒适圈内。舒适圈能够帮助人们维护自我形象,建立心理防御屏障,稳定情绪,能够起到一种避风港的作用。但是,如果个体一直停留在舒适圈内,个体就会安于现状、固步自封,丧失拓展自身能力的机会,能力在不知不觉间倒退,甚至出现温水煮青蛙效应。
链接: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这一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他认为如果个体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
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人们对行为的选择,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期望值高,能理智处理事情,乐于迎接应急情况的挑战,能够控制自暴自弃的想法,并能发挥智慧和技能。自我效能低的人,畏缩不前,情绪化地处理问题,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其知识和技能无以发挥。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但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会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如果归因于外部机遇等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自我能力等内部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因此,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②替代经验或模仿。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关键是观察者与榜样要一致,即榜样的情况与观察者非常相似。
③言语劝说。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劝说的效果会更好。
④情绪唤醒。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但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⑤情境条件。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上述几种信息对效能期望的作用依赖于个体对信息是如何认知和评价的。人们必须对与能力有关的因素和非能力因素对成败的作用加以权衡,人们觉察到效能的程度取决于任务的难度、付出努力的程度、接受外界援助的多少、取得成绩的情境条件以及成败的暂时模式。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这些因素作为效能信息的载体对成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影响发生的。
小结:
健康的自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精神健康状态。健康的自我意识主要包括准确的自我定位、积极的自我接纳、正确的自我体验和有效的自我控制。
自我成长的心理学理论包括:(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需求层次是人类行为动机的源泉。个体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2)个人成长的选择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做事是为了试图满足基本需要,如生存、爱和归属感、能力和成就感、自由和独立以及快乐。每个人都有基本的需要,但需要的程度却不同。(3)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该理论认为,人一生的发展,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每个阶段有相应的核心任务,大学生时期的核心任务是实现自我同一性。
个体的自我意识的成长与完善需要个体做到以下方面:(1)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2)积极地接纳自我,包括接纳自己的人生处境以及接纳自己的方方面面;(3)自我控制与自我超越,包括尊重客观事实和延迟满足。
思考题:
1.请找出一件你认为很重要和有意义却缺乏勇气去做的事情。把这件事写下来,在未来一周内对此进行尝试和练习。练习后,你对自己是否有新的认识?
2.在现阶段,你认为自己还需要培养哪些品质?又有哪些习惯在阻碍你成长?请罗列出来,并制作一份改变计划。
引用:
[1]LAURA E. BERK.婴儿、儿童和青少年 [M].桑标,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蔺桂瑞,杨芷英.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成长,从关爱心灵开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杨眉.健康人格心理学:有效促进心理健康的9种模式 [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4]俞暄一,李荣斌.心理学与个人成长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推荐阅读:
[1]乔纳森·布朗.自我 [M].陈浩莺,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卡伦·霍尼.自我的挣扎 [M].贾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