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探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高职院校应培养既有较高理论素养,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是对学科本位职业教育的超越,能力本位取代知识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

一、能力本位教育概述

(一)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20世纪70年代,有多种研究成果融入了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设计,如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波法姆的标准参照测验、吉革的最低限度能力测验等。

掌握学习理论认为,任何学生,只要给以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指导,都可以掌握所学的内容,达到事先规定的教学目标。标准参照测验用来比较学生所达到的水准,根据这种比较来划分等级,这是具有一定主观性的测验。最低限度能力测验提出了某个职业中上岗水平的最低能力标准,这些能力标准的确定是建立在对该职业分析的基础上的,它们可以用测量的术语来陈述并尽可能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测量。这反映当今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所强调的职业评定的重点以及尽可能在现实生活情景中进行评定的能力。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是一种以满足企业需求为主,强调能力培养、能力训练的职业教育。它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这种教育是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二)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特征

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包括:以能力而不是以学科或学术知识体系为教学基础,以职业能力作为教育目标和评估标准的基础,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以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的专项能力从易到难来安排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为体系来制订教学计划的做法;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教师负责按教学计划开发(DACUM)图表所列的各专项能力开发模块式的学习套件;学生要按学习指南的要求并根据自己的实际制订学习计划,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后,先进行自我评价,认为达到要求时再由教师进行考核、评定;教学上的灵活多样和管理上的科学严格,强调企业的需求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按照企业和职业上的不同要求,可以用DACUM方法来开发各种长短不一的课程。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方向模糊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一些高职院校不能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特色,不能科学定位,在办学中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向一般性本科院校、综合性大学靠拢;二是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靠拢。这完全偏离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正确定位,丢掉了生存发展空间,使职业院校陷入困境。由于学校定位模糊,摸不准社会需求,在教学上就没有了“中心思想”,整个教学过程处于被动局面,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严重脱节,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找不准就业方向。

(二)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仍然没有摆脱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理论学习比较抽象,不利于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原有教学模式主要是重学科性的基础知识而轻知识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通常是为了学知识而学知识,为打基础而打基础,而不是学会如何应用知识。理论学习具有盲目性,缺乏针对性。学生在学习理论课时,只是盲目进行接收,学习目的不明确,对所学内容只是机械性地记忆。在实践中,学生不会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还缺少实践操作的机会,造成他们的实践能力不强。重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轻课程之间的整合和渗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由不同的教师讲授。各个课程自成体系,缺乏应有的沟通,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同时,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与实际的脱节。传统教学方法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阶段进行的,理论基础不扎实,实践时不能很好利用理论知识,也就谈不上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训练。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还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教师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了解不够,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还不够强。

(三)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考试方式单一,仍以笔试为主。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且只能覆盖所要求掌握的必要知识的极小一部分,而不可能考查所有要求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难以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还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教师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了解不够,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还不够强,这使得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不适应市场需求。

三、高职院校开展能力本位教育培养人才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或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技术创新的竞争成为未来世界竞争的重点。因此,重视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技术教育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共识。

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人的能力竞争,离开能力,人在市场经济中就缺乏竞争的前提。市场经济对人的能力的需求,在当前毕业生择业中,已得到充分的证明。知识经济时代,要求职业教育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知识经济的生命和源泉在于创新,即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因而经济与科技的竞争,就不仅仅是人才数量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增强竞争力。

二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把传授知识、培养智力、形成技能、发展个性作为基本任务。社会对从业人员要求的是动态的能力结构而非静态的知识水平,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学生的能力。科学的教学机制无不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基本点,而为社会生产、建设、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更应该在教学中坚持以能力为本。

四、高职院校开展能力本位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是把握能力本位思想的精髓。在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中,都应注意把握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理论及其模式的精髓。探索其发展规律,积极探索能力本位教育模式推广的规律,为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深化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理论指导。

二是确立合理的个人和社会培养目标。合理的社会培养目标就是造就一批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较强职业能力的职业技术人才,这需要通过改革职业院校现有的培养模式,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个人培养目标的确立应以社会培养目标为依据。在确立个人目标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通过教学改革唤起社会,特别是企业和用人单位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关注和参与意识,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技术教育运行机制的形成,明确教学目标,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三是采取科学、可行、系统、渐进的改革原则。面向高职院校的能力本位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执行时需要遵照以下几个原则:其一,科学性原则。以科学的方法论指导设计整个改革过程,实施过程中注重采用各种方式收集各方面反馈信息,及时对改革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改革中重视阶段性总结和评价,避免改革失控,从而确保改革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运转。其二,可行性原则。教改中确定试点专业时须考虑可行性。首先是试点专业的教师结构,其次是教师对教改的积极性,最后是专业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只有具备以上条件的试点所取得的经验才有价值。其三,系统性原则。学校必须重视教学改革,属于教改问题的各部门不能有阻力,这样才能全面反映教改中各种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体系,有效地为我国职业教育提供科学的咨询建议。其四,渐进性原则。能力本位教育的实施一定要采取谨慎、渐进的策略,那种突变式的、一步到位的实施策略,极可能是盲目的和不现实的。

四是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专业改革,带动全面改革实现。全面改革的实现,首先,在试点院校进行探索,在试点院校中既可对具有代表性的旧专业进行改造,也可对新开办的专业进行全面借鉴实施;既可对某一专业进行整体改革,也可对某一门课程进行改革。先在条件好的专业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在其他专业逐步推广,要抓重点专业的试点工作。其次,抓重点教改内容,整体教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但要改变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手段,而且还要改变教育观念。

五是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培养制度。必须去除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头重、一头轻的观念和做法。政府应该对职业教育在资金投入和政策上倾斜,并建立相应的职业训练实习基地。发挥政府职能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职业教育专业和办学模式自主调整的信息反馈和调节机制。

六是改革教学、招生、培养制度,建立独立的教学体系。实行灵活的教学制度,高职院校应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教学制度。改革高职院校招生和学籍管理制度,多种形式招收应届和往届高中毕业生就读高职院校。采用灵活的选课制和学分制,使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加灵活,更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要积极开展现代课程模式,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建立健全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机制。

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建立科学、系统、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使技能训练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专业能力中传统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应用能力相结合。以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指导课程设计,进行人才培养,不但能够较好地解决课程的系统性与实用性之间的关系,又有利于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的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配套的教材已成为当务之急。在高职院校开展能力本位教育,对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很大帮助。

五、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4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了“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2014年8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制订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方案。2015年8月,教育部遴选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2017年8月,教育部确定第二批203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现代学徒制是指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开展深度合作,院校教师与企业资深员工联合传授,在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采取“师父带徒弟”的培训形式,对学生施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区别于普通大专班、订单班和冠名班的最大特色,是更加注重技能的传承,由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设立规范化的企业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等,体现了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院校招生与企业招工一体化,试点院校根据合作企业需求,与合作企业共同研制招生与招工方案,实施“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二是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核心内容。选择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引导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校企签订合作协议,职业院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校企双方通过密切合作,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和专业建设的力度。四是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试点院校应与合作企业根据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共同建立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共同加强过程管理。

建立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通过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进一步明确了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切实提高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改革为例,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改革,经过前期“顶岗实践”的探索、“订单培养”的积累,2017年正式立项为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该专业依托10余家世界500强、中国连锁百强零售连锁企业,确立“学校专业+百强企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思路,明确为“百强企业”培养经理人(职业店长、部门经理、创业合伙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招生招工一体化”,构建“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教师与师傅双重指导、工作与学习双重途径、技能与素养双重提升、就业与职业双重发展”的“六维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实施“3+2”(3天学校学习、2天企业实岗训练)教学组织与运行模式,构建学生从“学徒—员工—经理人”的渐进式成长路径,为行业培养大量营运管理类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显著提高,校企联合育人成效获得行业企业高度认可。该专业已成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国家教学标准主要制定单位,成为500强企业职业店长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