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特色古镇文化大观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蓬安·周子

周子场,位于嘉陵江东岸,紧邻蓬安县新城。后蜀时期置相如县,县制延续至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据记载,宋代以前,此处与江对岸的陵江场均为水码头,来往和停留的船舶很多,故以舟口、州口为地名。北宋熙宁时期,当地人为纪念来此地讲学的理学大师周敦颐,在下河街荷花池边修建了“濂溪祠”(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后来就有了周子口和周口的地名。清光绪《蓬安县志》载:“州口在城东,溯行五里渡嘉陵而达,在龙角山之隈……与州夹水而当通衢,故曰州口;舟所泊,故曰舟口;市易所集,故曰舟镇;……镇今有濂溪祠,曰周子镇者,存芳躅也。”明清时,舟口、周口二地名均有使用。清道光三年(1823年)设周口场,民国二年(1913年)建周口乡,后曾改设周口上乡和周口下乡。1957年,蓬安县城从锦屏镇迁到周口,周口改设为城关镇。1981年,改城关镇为周口镇。2006年,改周口镇为相如镇,原周口场设为周子古镇游览区。

蓬安,商周时为巴国地,春秋时为充国地,秦时为巴郡地,汉时分属安汉县和阆中县,南朝天监六年(507年)始设相如县,历经唐宋元时期,明清时设蓬州,民国二年(1913年),取蓬州和安汉之县名首字,更名为蓬安县。蓬安古时设相如县,已有1510年的历史。相如,即被称为“赋圣”和“辞宗”的汉代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其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更是广为流传。蓬安县原驻地陵江场(锦屏镇)为司马相如少时居住地,据称锦屏镇里的长卿祠、抚琴台、相如里、文君里等建筑遗址即与司马相如有关。由此看来,保留周口镇原名,改名锦屏镇为相如镇,也许更合适一些。

嘉陵江经广元一路南下到周子场后折弯向西流去,因此,这里是嘉陵江水路上与东部营山、渠县一带最为接近的码头。此处沿水路,经仪陇、阆中北上,可达广元以远;经南充、武胜、合川南下,可至重庆以远。陆路则可西行由南充进入成都平原,东去经达川抵至渝北鄂西。旧时,上游地区的药材、棉花、薪炭、木材等船运到这里转运,下游地区的粮食、布匹、百货、白糖等船运到这里集散,依靠码头经济兴盛繁荣,周子场之地理优势明显。

货物运输中,食盐的运量相对较大。蓬安北边的仪陇和南部在历史上都是产盐县,有记载,早在东汉时期,这一带的宝马井(三官场)、碑院、楠木等乡地都是盛产井盐的地方,被称为“川北盐乡”。至今这里还保留有张盐井村、白盐沟村、盐井湾村、盐井坝村、柴井乡等与盐业有关的地名。唐代时,这里的井盐就远销至陕西的凤县和甘肃的文县等地。凿井取卤煎盐,明清时当地盐业大兴,及至民国,当地盐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据有关记录,南部县民国时有盐井18742口,盐场28个。南部及仪陇的散花盐,主要销往邻近的通江、南江、巴中、广元、苍溪、旺苍、剑阁、仪陇、蓬安、营山、达县、渠县等地。蓬安周口码头,则承接了食盐中转集散至营山、达县、渠县等地,以及蓬安境内各乡场的任务。

食盐的运销,明清时实行的是“引岸制度”,即须取得“盐引”(运销食盐的官方许可证),缴纳“盐课银”(盐税),并在指定的地区销售的业者,才能在指定的产盐地购盐和运销盐。而要取得许可证,需要缴纳巨额银两,显然,只有当时的富家大户具备这样的财力。政府通常会选择那些家道殷实、德高望重者作为盐商。盐商不仅是一个称呼,也是一种可以世袭的垄断特权。很多通商口岸地或码头场,最为富有的往往都是盐商。周口场自然也不例外。

明末清初,外省移民纷至沓来。如镇上唐姓人氏祖籍湖南,清康熙中期时迁至周口一带;另有沈姓人氏祖籍江西,清康熙中期时辗转湖北后落户于周口。除了来自湖南、江西的外,还有来自福建、陕西等省的移民。外省移民中,既有能工巧匠,也有坐贾行商,码头场上与盐业运销的各种工作吸引着大量的劳动力,包括船工、装卸工、马帮、挑夫,以及各种服务于商货集散的其他劳工。一部分人专门从事盐业贸易,彻底脱离了传统的农业生产。那时的码头,舟船云集,人喧马嘶,热闹非常。慢慢地,场镇规模不断扩大,各类店家也不断增多,周口场上的盐店街,就是当时马帮和挑夫们上下岸的必经之路,至今街沿边还残留有多个拴马孔。

周口场原有上河街、下河街、顺河街、盐店街、磨子东街和磨子西街等几条街,全部为石板铺就。上下河街为主街道,其余各街道分布于两侧。街道高低处皆为石梯相连或转折。传统木构穿逗式建筑依山就坡顺街而建,高低衔接,错落有致。民房建筑中,有平房,也有二层和三层的楼房,有些房屋带有石栏相围的庭院,有的房屋带有花栏楼廊。明清以来,场内外还修建起南华宫、万寿宫、武圣宫、财神楼、王爷庙、鱼篮庙等多个宫观寺庙。其中,南华宫为福建籍移民会馆;万寿宫为江西籍移民会馆;武圣宫为陕西籍移民会馆。站在高处往下观看,青瓦民房聚落于青山怀抱之中,别是一番风景。

周口场最为显著的建筑分别是万寿宫和财神楼。万寿宫,始建于清乾隆中期,为二进四合院式建筑,内设戏台、正殿、左右庑殿、后殿等,多檐多级牌坊式的正门上刻有“万寿宫”三个大字,壁上雕饰内容丰富、刻造精美,整体建筑古朴典雅、富丽大气。当年江西籍盐商之雄厚财力略见一斑。旧时,万寿宫是场上体量最大的建筑物,其戏台及宽阔的院坝是各种传统民间活动的场所,常年热闹不断。20世纪中期,万寿宫遭到损毁,2010年对其进行了修缮。财神楼,位于码头上岸处,始建年代不详,原建筑为过街楼形式,清康熙与咸丰年间曾分别对其加以修整。传说“画圣”吴道子奉旨作画《锦绣嘉陵三百里》,曾把画稿遗留于此,后人在楼上刻下了“吴道子粉本在兹”几个字。民国初,为纪念“画圣”吴道子,改其名为“画江楼”(现新修画江楼于场后山上)。20世纪中期,该楼被毁,现在看到的财神楼为新建。登临财神楼,可望远山近水与蓬安故城,旧时蓬安之“嘉陵晚渡”“牛渚渔歌”“琴台夜月”,一直是让人梦中相寻和心醉流连的美景。笔者曾于2013年6月11日游走蓬安周口,在财神楼上吟诗一首:端阳五月走蓬州,石板长街古码头。锦绣嘉陵三百里,谁来执笔画江楼?

走进古镇,就能看到新建的石牌坊,上面有“周子古镇”四字。关于“周子”——周敦颐的故事传说,当地人耳熟能详。周敦颐,人称濂溪先生,据当地文史资料记载,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夏末,周敦颐去南部拜谒蒲宗孟(翰林学士,曾任多地知府,其妹为周敦颐妻),路过舟口时受到当地学人士子的邀请上岸休息。在下河街的水井湾,周与众人相谈甚欢,并赞美池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相传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在这里构思写作而成的。

外省移民文化在这里得到融合和传承。相如镇一地,保留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草龙舞、水龙舞、狮舞、蚌舞、踩高跷、划旱船、抬灶火、川北灯戏、金钱板,等等。有幸身临其境,必能大饱眼福。当然,这里还有很多能让来人大快朵颐的美食小吃——李凉粉、姚麻花、方锅盔、吴馓子、糖油糕、白糖饺、卤香兔等。来到古镇,或在码头场中寻觅古旧沧桑,或在龙角山上眺望锦绣嘉陵,或在莲花池旁感怀前人诗赋,都是满满的享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