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特色古镇文化大观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南充

南充·龙门

龙门场,位于南充东北部约15千米处的嘉陵江边。传宋代以前这里为安福场所在地。龙门场北外有云雾山和龙门山,二山对峙形成峡口,人称龙门峡,因地理之形貌,后来安福场更名为龙门场。宋《元丰九域志》中记载有:“果州之北30里有龙门。”清《四川通志》中记载有:“清泉山在县北十里,有古刹下瞰龙门诸山。”果州即今南充,可见龙门之称至少在北宋时就已存在,而且地名使用一直在延续。由于这里是顺嘉陵江南下进入果州城的最近的码头,宋元以来,及至明清,龙门场一直是方圆几十里内的大场。龙门场也是古顺庆府的邮递驿站和军事要地,清初于此设铺塘,清乾隆著名画家董邦达绘制的《顺庆府附部南充县山水形胜图》中就标示有“龙门铺塘”的地名。清末建制设龙门乡,时称龙门坝。1950年,建龙门镇(城关镇)并置为南充县治所,后有分合设新民乡、新民公社,1956年撤县,20世纪60年代曾一度更名为红卫镇,1984年复置龙门镇至今。

春秋战国时期,嘉陵江流域曾有一诸侯国——充国,与蜀国、巴国等并存。充国与巴国间世代战争不断,后巴国与秦国联手灭掉了充国。西汉时依古地名设充国县,故址在今西充县城关镇,后又分置充国县和南充国县。西汉初置安汉县,县治在今南充舞凤乡清泉坝,安汉之名沿用至隋初。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汉县为南充县,南充,位于故充国县南,故名。南充,以及龙门镇一带,可谓是历史悠久。

嘉陵江,主源发于陕西凤县秦岭北麓的代王山,干流经阳平关进入四川广元,一路上先后接纳八渡河、西汉水、白龙江、东河等支流后到达龙门。龙门峡被称为“充国雄关”。在交通运输主要依仗水路的古代,龙门渡口自然是南来北往的通达要津,同时也是东西陆路转运的重要码头市场。从这里可以溯水而上到达阆中、广元,进而转入汉中、陇南等地;南下则可以顺水到达合川、重庆,以至黔北和鄂西地区。直到民国时期,龙门码头一直是商贾云集、繁荣昌盛的大场。山清水秀,风光宜人,这里也是让人流连的地方。笔者出生于广元,在嘉陵江边长大,2013年6月,笔者初访龙门镇,伫立于嘉陵江边,感慨万千,随吟杂句:嘉陵古渡往来船,稳泛平波水影寒。几簇青山云掩映,龙门远望忆乡关。

宋代陆佃(陆游的祖父)著有《埤雅》一书,书中对鱼、兽、鸟、虫、木、草等名物进行了解释,其中有:“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成语“鲤鱼跳龙门”即源出于此。后人将“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古来画作、雕饰、刺绣等图案中多以此为题材。关于“鲤鱼跳龙门”的“龙门”所在地,古来多有争议,民间亦有不同的传说。青山对峙、高峡如门,龙门峡处急水湍流、波涛汹涌,如若隔墙,鲤鱼上游非跳跃不可。“鱼跃龙门”之壮观,成为当地一景。2000年8月,国家邮政局在南充龙门镇首发《小鲤鱼跳龙门》小型张特种纪念邮票,这无疑可视为是对“鲤鱼跳龙门”之源头的一种认可。

旧时,场上还建有龙门寺。明正德举人,曾任贵州道监察御史和四川按察司佥事的杨瞻当年来此游玩并留下诗篇《龙门寺》,诗曰:“诸山雄耸各争奇,从古骚人费品题。纵壑杉松凭鹤占,插天楼阁许烟迷。双龙环绕岷峨外,三峡奔腾滟滪西。团寺风光尚妩媚,不须更到浣花溪。”诗中句子精妙地描写了龙门一带的地理特征和龙门寺的妩媚风光。显然,这首诗也进一步证实了龙门之名来历久远。

清初,大量的外省移民迁徙而来,嘉庆《南充县志》中描述有:“国初定鼎后,土著甚少,大半自吴楚闽粤云贵陕甘迁来者居多,冠婚丧祭,各依本俗,家自为礼,不能一律。”人口的增加,特别是先进生产力和多地域文化的引入,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龙门乡。清中晚期至民国,为龙门场繁荣的鼎盛时期,此时的场建规模也扩展至最大。龙门场古街布局为棋盘式,大致是七纵(顺江南北向)七横(东西向),纵向有新正街、文凤街、大贤街、顺河街、鸡市街、盐市街、新米市街等;横向有老街、河嘴街、炮台街、瘟祖街、油坊街、小油坊街、中心街等,另有多条小巷。保留较为完整的古街是油坊街,该街西边通至江边渡口,东边则延伸到场外,为龙门场最长的一条古街。据说清中期以来这条长街就一直以油坊众多而远近闻名,清晚民国时,不断有油坊新建,后又扩展形成了小油坊街。由此可见,菜油制品的大量生产和转销为当时龙门场的重要的商业活动。便于乡人东来西去赶场,以及客商上下渡口装运,油坊街成为当时龙门场最为热闹繁华的街。

油坊街,以及为数不多的几条小街,还能见到传统木构青瓦式民居。联排而建,民居大多为二层或带有阁楼的房子,间或有三层的房子,另有一些或高或低的平房。大多数民居临街面都是木质拼板,其中不乏带有柜台或半截开窗式的,明显过去是作为商铺使用。年久失修,这些房屋大多漆褪色掉,显得破旧。错落的民居中,有些建筑样式略显不同,如有临街带半敞楼廊的;有青砖垒砌带弧拱门窗的;有处于拐角两面开门的。最为特别的则是多叠屋檐、在底层坡屋顶上建有带靠栏的二层通廊式房屋。靠码头处的一些高大房子,残垣断壁,已不再住人。油坊街上商铺很多,至今还保留有油坊、酒坊、铁匠铺、剃头铺、杂货铺、饭馆、茶馆等营生。龙门场,古风犹存,古韵依在。

旧时龙门场宫观寺庙众多,现大多已不复存在。保留较为完好的仅剩下万寿宫、关帝庙、云雾寺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万寿宫,位于炮台街,为江西籍移民会馆,故又称江西会馆。万寿宫主祀出生于南昌长定乡的道教真君许逊。许逊精通百家,修炼得道后云游多地,为民除害、根治水患。后来江西人敬奉许逊为“福主”和“保护神”。清中晚期,江西籍移民和客商在川内多地建有万寿宫。龙门场万寿宫四合院布局,由前殿、戏台、正殿、厢房和廊庑等建筑组成。2009年宫内戏台垮塌,经维修大致恢复原状。以前逢节遇会,万寿宫里都会有戏剧表演,这里也是多种民间活动举办的地点。云雾寺建在镇旁龙凤山上,这里原为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梓潼庙。据记载,梓潼庙原为二进合院殿堂式建筑,有正殿,供奉文昌帝君,另有左右侧殿、戏台、前院和后院,四株大榕树掩映之中,庄严静谧。梓潼庙后于20世纪50年代末被拆毁。1994年,当地在梓潼庙废墟上重建寺庙,更名为云雾寺。新修成的云雾寺,建有观音殿、玉佛殿、天王殿等单元。现云雾寺成为龙门镇的观光景点。

清晚时期,龙门场就兴办新学,接受西方教育。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张爷庙里创办了“南充县龙门高等小学堂”,学生们在这里了解中国、认识世界。在当地贤达的资助下,学校还送出多名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龙门高等小学堂后来改为龙门第一小学,现学校里有一座大理石纪念碑,即著名的“殉学三子碑”,该碑为纪念赴法校友杨昌祚、赖庆祺、范崇垣而立。杨、赖、范三人于民国八年(1919年)远涉重洋,求学法国,寻找救国之道,一同去的还有南充同乡邓小平等人。后三人因食物中毒,客死他邦。

南充一地绢丝和棉纱资源丰富,纱织和棉纺一直是当地主干产业。民国中期,当地的缫丝厂就有18家之多,织绸厂有5家,另有配套企业数十家。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南充地区棉纺织厂落户龙门镇,随后又有多家轻纺企业在龙门镇开办,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工厂的设立、人口的增多,进一步促进了龙门镇的繁荣。当年,这些厂里的职工以年轻女性为主,上下班时美女们熙熙攘攘,成为镇上一大景观,龙门场的男人们为能娶得棉纺厂的女工而自豪。时过境迁,旧时影像已难再见,而那成片的老厂房及职工宿舍已然成了人们怀旧的景物。

沿油坊街向西可到江边渡口,河岸边有高高的多级石梯。每天都有很多人会乘船来往两岸,遇在赶场天,一大早就会有很多乡民,或扶老携幼,或挑着担子,背着背篓,成群结队地上船下船。河岸边还停留着一些渔船,还有人在河边洗衣洗菜。龙门场河边之景象,已足以为奇,让游人流盼。

站在岸边,纵望远山,横观阔水,感怀连连,那真是:往古来今多少事,笑看江流滚滚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