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特色古镇文化大观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德阳

德阳·孝泉

孝泉,位于德阳西北方向约20千米处。西汉时,此地置汛乡(沈乡),隶属于广汉郡。蜀汉时置阳泉县。为表彰境内人氏姜诗之孝道,隋开皇十八年(599年)改置孝水县;隋大业二年(607年)省孝水县入绵竹县,治所迁至他处。因此地泉眼丰富,泉水汩汩而出,尤以“孝感天地,舍侧涌泉”之姜诗泉最为出名,后人将此地称为“姜诗泉”。宋治平年间设孝泉镇,时为绵竹五镇之一。明初,设孝泉场,归德阳县辖。清初,设孝泉乡;清末时为新村二甲。民国期间改设孝泉联保、孝泉乡。1958年,孝泉乡、孝扬乡、跃鲤乡合并设孝泉人民公社。1994年,设孝泉镇。

姜诗一家的故事,《华阳国志》《后汉书》《水经注》《东观汉记》等古代著作中均有记载,也是地方戏曲的经典戏目,如《跃鲤记》《三孝记》《安安送米》《芦林会》《庞氏女》等。该故事在历代相传中,演化出多个版本。姜诗,东汉年间汛乡人,被称其“事母至孝”,其妻庞氏“奉顺尤笃”。姜母喜欢喝江里的水,庞氏不畏辛劳挑江水回家,“羊肠七里,一肩江水劳往复”。一次因遇大风回来较迟,庞氏受到姜诗指责,并被赶出家门。庞氏住在邻家,纺织为生,经常买回好吃的饭菜让邻家主妇送给她的婆婆吃。日久,婆婆心生惭愧,遂叫媳妇回家。后来,姜诗家屋旁边忽然涌出泉水,味如江水,并且每日泉中有两条鲤鱼跳出。人称这是庞氏之孝道感动了上苍所致。另外一广为传颂的版本是:姜诗幼时聪敏好学,后考取孝廉(孝廉,意指“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明清时期,孝廉为举人的雅称和指代)并被任命为江阳(今泸州)县令。姜诗娶妻庞三春,后得子姜石泉,小名安安。姜母罹患眼疾,梦里神仙告诉她汛乡外的江水有清目之效。姜诗闻之,遂辞官返归故里,专奉母亲。庞三春每日远走六七里路挑江水回家,给婆婆洗眼。谁知姜母听信谗言,总是刁难媳妇并逼姜诗休妻。饱受委屈的庞三春寄身白衣庵,每日以拾柴为生。因婆婆爱吃鱼,庞氏时常买鱼托邻居送到婆婆家。安安思念慈母,每天从上学口粮中抓出一把米,积攒下来送给母亲,“通衢三街,日积白米慰慈恩”,还抽空去江边挑水给祖母洗眼。不料,一日里安安外出挑水时,落江身亡。姜诗一家的孝行,感动了神灵,其屋旁突然出现一泉眼,每日泉中都会跃出两条鲤鱼。“涌泉跃鲤”的故事后来被列入中国的“二十四孝”, “安安送米”的故事则被世人颂扬,用来教化子孙。姜诗、庞三春、安安,“一门三孝”的故事,使孝泉名扬四海。

历代帝王对姜诗褒扬有加。孝泉有东汉时敕建的“姜孝祠”。民国《德阳县志》记载有:姜诗“以孝廉闻,奉江阳令,故卒于官。宅立祠肖相,建寺居僧以奉祀焉。”姜孝祠旧时奉祀姜诗及其父母、妻、子,以及邻姑等六人,为三门三进庙堂式建筑,包括门坊、前院、正殿、左右厢房、先代殿等建筑单元,现仅存正殿及左右厢房。姜孝祠东南外约1千米处还建有一座“姜公坟”,据传建于东汉中期,历代有培修。姜公坟,整体呈方形,占地面积约5亩,内有三座坟茔。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姜公坟曾遭毁坏,后来对其进行了重修。孝泉镇北还有一座古“延祚寺”,位于原姜诗故居旁。该寺原为姜氏家庙,后逐步扩大规模成为佛教寺庙,宋宁宗追封姜诗为广文王,赐庙名“孝感庙”,庙里石碑刻有大字“东汉至孝敕封广文王之故里”。民国《德阳县志》中记载:“孝感庙,在县西40里。祀东汉孝子姜诗及其妻庞氏,其故里也,旧呼姜诗庙”。后该庙改称“延祚寺”,意即延绵福祚。明洪武年间和成化年间,先后对延祚寺进行重修和增修,清康熙时期,又进行了重建。据县志记载,延祚寺“经历代修葺,香火之盛,为一邑之冠”。

延祚寺内的“龙护舍利琉璃宝塔”为孝泉之古建瑰宝。该塔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58—75年),原为木塔,时名“雒县塔”,后遭火灾至隋大业时仅存塔基。清同治《德阳县志》载:“雒县塔在孝泉镇延祚寺姜公祠右,即所谓龙护塔也。”唐初重修木塔,又于宋末被焚。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安西府人赵氏兄弟重修塔身,历经12年,建成密檐式13层四方砖塔。该塔高达37米,塔内有旋梯登高。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僧宝印加置琉璃宝顶。清代与民国时期对该塔进行过修缮。龙护舍利琉璃宝塔为四川境内现存唯一的元代砖塔。2010年,在对该塔的维修过程中,发现大量带有“祖杨宅砌孝街”“孝泉”等铭文的青砖并清理出一条古代街道,经专家考证确认,该街修建时期为宋代。“孝街”的发现,为孝泉建制历史、当地孝文化传继等提供了新的佐证。

孝泉位于德阳、绵竹、罗江、什邡四县市之中点,秦汉以来,这里一直是方圆各州县,远至松茂、陕西、甘肃,以及川北诸地,与川西坝子交往的重要道口和草市大场,也是来人安居落业和行商坐贾的上选之地,清同治《德阳县志》记有:“邑中场镇,此为第一。”作为“一门三孝”之姜氏故里,历朝历代,孝泉都是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常来拜谒敬仰的地方,自然这里也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孝泉镇曾出土宋代时的窑藏银器,包括银茶碗、银茶托等,这些物件应为当时贵族或富户所有,也表明了当时孝泉高层次的生活水准。宋代时,绵竹“赵坡茶”即被列为蜀茶珍品,时人之细茶贵器,实在是高品位的享乐。

明末清初,孝泉迎来了最大的一次移民潮。迁至孝泉的移民分别来自陕西、甘肃、湖广、江西、广东、福建等地,其中尤以陕西和湖广的为多。陕西和甘肃籍移民早在明代时就留住孝泉一地,或经商、或务农,清康熙和道光时期,又有一些陕西籍移民先后来到这里。湖广籍移民则以湖广省宝庆府(今邵阳)的为多。

平畴沃土,四方通达,孝泉当为聚人聚财之地。至清中期时,孝泉场已扩至“十街八巷”之大型乡场。各类农商物品分别在兴隆场(上场)、忠孝场(中场)和桂花场(下场)交易与集散。纵横街巷包括正街、德胜街、半边街、横街、兴隆街、正阳街、桂花街、花行街、邻姑街、转龙街和会龙街,还有尧家拐、古家巷、大水巷、虾笆巷、粉店巷、谌家巷等。遇在赶场天或会期时,孝泉场大街小巷里车水马龙,甚是热闹,各家店铺,更是顾客盈门。至清晚时,孝泉有“四庙八宫”坐落在市街上中下三场各处,“四庙”指文武庙、王爷庙、药王庙和川主庙;“八宫”指武圣宫、天上宫、南华宫、帝主宫、福圣宫、文昌宫、万寿宫、二圣宫和三圣宫。

武圣宫,为孝泉镇留存下来规模最大的公共建筑群。武圣宫又称湖广会馆,为湖广籍移民修建的同乡会馆。该会馆位于半边街西,为二进式合院建筑,包括坊门、戏台、前殿、厢房、正殿等建筑单元,厢房二楼四围贯通。整体建筑规制严谨、气势宏大。该建筑也是古时移民历史的重要物证。

清真寺,为孝泉镇的标志性建筑。孝泉镇半边街忠孝场及其周边为回民聚集区。当地回民为明清时期外省迁徙而来的移民后裔,大多数回民先祖来自湖广宝庆和陕甘地区,其中张、王、苏、马等姓较多。该清真寺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整体建筑包括牌坊、拱门、正殿、经堂、客厅、厢房,以及亭阁、花园、水池等,四周古树参天、十分幽静。

来到孝泉,可以感知浓厚的伊斯兰风情。以清真寺为主要场所的礼拜、会礼,以及特定日子里的穆斯林活动,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半边街上有很多家回民开办的商铺、饭馆,出售各类特色商品和清真食品,当地的各种牛肉干制品,以及饭馆里香飘四溢的以牛肉为食材的佳肴,让人垂涎欲滴。

几百年来,当地汉族住民和回族住民和融相处,同休共戚,传承和分享着孝泉特有的传统文化。一年四季,当地会举办各种各样的盛大的公共活动,其中最为热闹当属“上九会”和“城隍会”。“上九会”,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初九举行,旧时会期中有木竹帮、药材帮、五金帮、字画帮、铁器帮、铜器帮、花草帮、饮食帮等各帮会组织的表演,另有戏班子、杂耍班子登台亮相,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兴隆场、忠孝场、桂花场,上中下三大场里摆满了商摊,人喧马嘶,熙熙攘攘。“上九会”也吸引了周边乡人和远地客商,三天会期里,买卖交易,吃喝玩乐,来者是各得其所。如今,“上九会”依然是孝泉之农商贸易盛会,吸引着当地与周边乡人,更吸引着四方商贾和宾客。“城隍会”,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举行。孝泉之城隍不同于其他地方之城隍,孝泉城隍,姓韩名城,实为本乡本土人氏。据记载,韩城为元末义军首领朱元璋的部将。一次在与陈友谅为首领的另一义军交战中,朱元璋被围困,韩城与朱元璋互换衣衫,帮助朱元璋脱险外逃,后韩城被俘死于乱刀。朱元璋称帝后,下旨封韩城为孝泉城隍并享受帝王待遇。为纪念韩城,当地民众每年举行“城隍会”,与“上九会”一样,会期中有很多热闹的表演和商事活动。待至五月初五,即“城隍会”的最后一天,举行盛大的“城隍出巡”活动,届时有数百人的巡游表演队伍,再现古代帝王巡游民间的场景,队伍中各个表演阵列,如“狮龙灯”“娥娥灯”“马马灯”“螺蛳灯”“蚌壳灯”等,以及各类其他表演形式,粉墨登场,各显神通。会期中,农商交易也是重头戏。每年的“城隍会”都会吸引远近成千上万的来人。

孝泉,因孝有泉,除姜诗泉外,这里还有跃鲤泉、邻姑泉、洪家泉、哑巴泉等多处泉眼,泉水叮咚,源源不断。孝泉之历史,也在这流淌的泉水中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寄望,也相信,新的一章会更精彩,更迷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