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特色古镇文化大观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阿坝

小金·抚边

抚边乡位于小金县北部山区、小金通往马尔康卓克基的路上,距小金县城40多千米。这条公路大部沿着抚边河蜿蜒曲回。抚边河发源于小金、马尔康两县之间梦笔山南麓的巴克木错,为小金川(俗称“眼明水”)的主源,河流两岸几乎都是高山峻岭。小金全境,后汉书称“冉駹[máng]国”,早期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南北时期为党项人领地;隋代为嘉良夷属地;唐宋时期纳入州府管域;元明时期设宣慰司辖领。明朝实行土司制度,于今抚边处设底木达寨,藏语“底木达”意即“火钳般地形”。清朝“改土归流”,实行兵屯制度,改设底木达屯。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金川战役后,底木达屯更名为抚边屯,归懋功屯务厅(今小金县)管辖。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设抚边特区。1953年,设抚边乡,乡制延续至今。

小金,原名美诺,清雍正元年(1723年)于此设安抚司,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名为懋功。地处四川西北部,旧时这一带对外的商务往来地集中于邻近的邛崃和灌县(今都江堰市),运出的商货为本地的山货土产,运入的商货以布匹、铁器、草鞋、食盐、大米、纸张等为主。

大小金川为大渡河的上游支流,隋唐时期,大小金川流域内分布着嘉良夷、东女、“西山八国”诸部和羌族部落,这些部落先后被吐蕃所并,长期杂处和融合中,流域内各部族形成了后来习称的“嘉绒藏族”。明代时实行土司制度,多个土司于大小金川流域内分据而治。然而,势不俱栖,土司间的纷争不断,清初时形成了色勒奔大金川土司和演化小金川土司两大势力。显然,控制土司的权力,保证边地的稳定,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尤为重要。

抚边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重地。清初,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制度,即改世袭土官制为委任流官制。清乾隆初期,大金川土司欲霸一方,引发多处恐害,清廷派兵数万人,用了约两年时间平息了此乱。清乾隆中期,大小金川之间的冲突再度引发时局紧张,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清廷调集“十四省营十八路土司满汉屯土官兵”会攻大金川。此役异常艰难,清兵死伤众多,将帅温福战死,经过前后约十年时间的多次血战,终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方取得胜利。底木达为南北要道必经之路,此地战事尤为激烈与残酷,温福即战死于底木达的象鼻山。现抚边老街上还留存有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立的《皇清叩赠太仆寺卿岚谿王公殉节碑》。原有碑亭已损毁,殉节碑高逾3米,上面图饰雕刻精美。太仆寺卿为从三品的皇家马政主管官员,碑文中记录了大小金川战事。

两次金川战役,给当地带来了巨大影响。战后,大小金川流域方圆数百里的地方,寨空人走、田地荒芜。清政府设置了懋功屯务厅,在原土屯的基础上,实行军屯制,即让兵丁留守屯种,在此安家立业,时懋功屯务厅下辖懋功、抚边,崇化、绥靖、章谷五屯。《清史稿·地理志》中记载,抚边屯在“厅(懋功)北百三十五里。北孟拜山,西空卡雪山。小金川河在屯南,合日尔拉、索乌、巴郎诸山水,西南入懋功。”抚边,意即抚安边疆,由此名亦可知该处实为地理边要。清政府为“绥怀镇静”,在当时的抚边屯派设了屯员、粮台。

屯垦戍边,包括军屯、民屯,是清朝政府“安边、便民、足食、足兵”的重要措施。当时,抚边等处的驻守人员包括江西籍官兵、藏族降兵和他处迁来的藏族居民。清政府还通过拨发土地,提供牲口、农具、粮种,以及免赋和奖励丁口增加等措施,接受与安置当地住民和外来移民。小金一地的外来移民分别来自江西、陕西、贵州、湖广等省,以及四川内地。至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抚边屯有屯兵540户、屯民254户、屯番459户、屯练52户。清中期及以后,汉人移民成了抚边屯的主要居民,与藏、羌、回族屯民共处。汉地文化也随着移民的到来不断浓厚,各地移民先后修建起同乡会馆。至清末,抚边屯人口总数已达万余。现居抚边一带的汉人,很多是当年军屯、民屯时各方来人的后裔,以及后来陆续迁徙来的外地人。汉人移民多居住于河谷低坝及缓坡地带并形成聚落。当地的一些地名,如徐家河坝、魏家山、牟家沟、胥家山、段家山、邱家山、杨家庄房等,记录和保留了旧时的移民信息。

清政府在“傍山临水,地极偏狭”的抚边老寨处修建了“屯署”,各类建筑包括“头门一座、仪门一座、大堂三间、二堂三间、三堂三间”,以及住房、科房、通译房、仓房若干。屯署四围修筑了城墙,原有老街分别为粮台街、水沟街和炮台街,署前两头街口设置了栅栏。屯署内外先后建起了文昌庙、武圣庙、禹王庙、三官庙、川主庙、城隍庙、观音阁、萧曹庙、龙神祠、鲁班祠、慰忠祠等宫观庙祠,其中武圣庙、禹王庙和川主庙分别为陕西籍移民、湖广籍移民和川籍移民所建的同乡会馆。

中国工农红军曾路过和进驻抚边。1935年6月7日,红四方面军先遣队从两河口顺抚边河南下,镇守抚边的川军不战而逃,红军官兵驻扎于老街文武庙中并于次日攻克懋功。6月12日,红四方军74团在达维乡与翻越夹金山而来的红一方面先头部队会师。6月21日,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城天主教堂内举行了“同乐会”,庆祝红军两大主力部队胜利会师。随后,红一方面军机关进驻抚边,毛泽东和张国焘在此会面。6月26日,红军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举行扩大会议,参加的领导人物包括毛泽东、张国涛、张闻天、博古、王稼祥、朱德、周恩来等。会议后,部分红军部队仍在懋功一带开展土地革命运动,组织与宣传红军主张。抚边乡,曾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改名为“红征公社”,名字即来源于当年的红军长征。

抚边乡有新街区和老街区,新街在山下,210省道穿场而过,街道两旁全是新修的房屋;老街又称粮台老街,早期为喇嘛寺粮台(为清代行军时沿途所设经理军粮的机构),位于山腰高处,街道两旁仍保留有很多古旧民房,此外还有禹王庙、文武庙、城隍庙戏台、古城门等。这些明清遗物遗址见证了抚边乡的历史,增添了抚边乡的神秘感。红军存留遗迹及其石刻标语,当为抚边粮台老街中的最大看点。红四方面军路过和驻留期间,在抚边粮台老街里很多石碑和墙壁上留下了众多的标语口号,如“拥护苏联的和平政策”“彻底粉碎川陕会剿”等。

抚边乡属于高海拔地区,峰高谷深,山峦叠翠,其中大坪和墨龙沟两处,是藏族民众聚居地,民族风情和宗教文化浓郁,朝山会、赛马会、格萨尔王藏戏等藏传节目,每年都会吸引远近乡民和外地客人前来观看。境内有雪山、森林、溪流、高山草甸、高山湖泊,风景优美,山地盛产各类菌菇,虫草、贝母、党参、天麻、当归、羌活、五甲皮等名贵中药材。

墨龙沟,位于抚边乡场北外约5千米处,这里山势险峻、沟深壑宽,历史上也是军战多发之地。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廷大将桂林遣部将薛琮领兵3000人,携带5日干粮,攻打墨龙沟守敌,不料入沟后,被敌方截断后路,招致全军覆没。现墨龙沟的农家住户分散在大山上下和沟壑两旁。美丽的山色风光、奇特的民风民俗,近年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客前来游玩和观瞻。最能体现当地嘉绒藏族民俗民风的活动是“墨龙婚俗”。墨龙村寨嘉绒藏族人家的婚礼大多为三天,第一天是请支客,第二天是正酒,第三天是谢支客。第一天请支客,娶亲人家的亲戚就要过来帮助布置庭院,准备膳食,料理各种杂事,傍晚还要烧纸以祭拜神灵,慰藉先祖。

正酒是正式娶亲结婚的日子,这天也是寨子里最热闹、最忙碌的日子。一大早,亲朋好友就从远近不同的地方前来。院坝里用石灰粉画出吉祥图案,洒满龙达(纸片),众人簇拥着新郎在门外迎亲。鞭炮声中,新娘在陪娘和送亲队伍的陪同下进入院子和堂屋。屋子里卡铺上坐着主人邀请来的喇嘛为新人送经祝福,双方亲戚按男左女右分坐在屋里两旁,新娘会在母亲的陪伴下坐在其中,四位年轻漂亮的陪娘跪在屋中间。整个周堂仪式要持续约一个小时。仪式结束后,开始吃早茶,其中酥油和糌粑是必备食物。与此同时,新郎的父亲会给年轻人和小孩子发红包,另有专人登记亲朋好友送来的礼金礼物。周堂结束后,新郎进入屋里,与新娘端坐在布置好的新房里,接受亲朋们的祝福。吃完早茶的宾客们则聚集在院子里,相互致意和交谈,整个院子里充满了浓浓的喜庆。各司其职,新郎的亲朋们则忙碌地准备着正席,楼上楼下、屋里屋外,都能看见他们的身影。正席非常丰盛,大家济济一堂,甚是热闹。当晚,新郎家还有举行隆重的跳锅庄仪式,届时新郎新娘将与亲朋和来宾们一道喝酒吃肉、跳舞唱歌,将婚礼仪式推向高潮。第三天是谢支客。男方将备酒席款待和答谢前来送亲的宾客,以及前来帮忙的亲朋好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