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毛浴
毛浴,古称茅峪、毛峪,位于通江县北约10千米的大通江河与圆池河汇流处。二水相夹,一山临靠,镇场地形若似一长舌,当地乡人称其为“龙舌坝”。毛浴镇历史悠久,唐宋时期就是“通茶要道”上的重要码头和驿站。此地为秦陕进入蜀地之水路要冲,自古为兵防重地。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在此建城堡设安抚使(边地负责军务治安的长官或特遣专使);明洪武晚期建制设毛峪镇,设总兵在此镇守;清康熙、乾隆时期,在此置“通巴营”设守备一员、千总一员和把总二员守备。清时通江设麻巴、新昌、长宁、南山和安仁五里,时毛峪镇属麻巴里辖。民国初,设毛浴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建制为通江县第四区区署,后又改设为毛浴乡公所。20世纪50年代,毛浴先后设乡、人民公社,曾改名为新华人民公社。2016年,毛浴乡建制为镇。
大通江,古称宕水,发源于米仓山深处,经由陕地西乡县境一路南下,过长坪、泥溪、烟溪、瓦室,到达毛浴,后经平昌、渠县、广安,于合江处汇入嘉陵江。这条水路,给毛浴提供了北接陕南、南达川东的便捷。早在秦汉时期,巴中及川北一带所产的粮食、牲口、桑、蚕、麻、盐、漆、茶、蜜,以及矿产等,就是通过这条水路和其他陆路运至外埠的。唐宋时期,推行“茶马互市”,这条道路也是通江茶叶行销甘陕,以茶易马的“通茶要道”上之“洋壁道”。洋壁道,即陕西洋州(今洋县)通往四川壁州(今通江)的主要通道。明代早中期,茶马贸易中的茶叶仍然以川陕交界地,即陕南和川北一带的茶叶为主,这给毛峪码头市场的兴盛提供了天时地利之条件。清时毛峪镇修有太平桥(后改名为桂花桥)和马跃桥,二桥方便了百姓来往和商货运输。
宋元明几个时期,毛浴场都是边关重地,镇场建设按规制设置,建设有官署、城门、较场、兵营等。除驻扎的军人及其家属外,场上住户不多,居民主要从事航运业和码头装卸补给等工作。明末清初,百废待兴,来自两湖地区和陕西省等地的移民先后来到这里,在周边乡村垦荒插占,落业安居,镇场人口也随之增多。在农商贸易的促进下,毛浴场之航运业和商业得以振兴。至清中期,毛浴码头及邻旁经营航运的业者有四十家之多,长年累月,河岸边帆樯林立,码头上人流如梭,遇在季节性忙碌时,周边乡下很多农人也会涌进码头来做帮手。航运的兴盛因于货物贸易的增多。清中期至民国时期,当地的特产与山货,包括五谷杂粮、禽蛋、桐油、生漆、茶叶、银耳、蜂蜜、药材、木材、皮货等,从四方收购并集中在毛浴码头,再通过木船、木筏运至下游地区;外埠的食盐、布匹、丝绸、棉花、纸张、生铁、百货等运至这里集散。晚清民国时期,市场进一步繁荣,坐商和小手工业作坊多达数十家,包括布店、粮店、粉坊、面坊、染坊、油坊、醋坊、白铁铺、纸火铺等,同时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号和船帮,以及专司盐运的店家。旅店、饭馆、茶肆、票号、典当行等商服部门也应运而生,遍布场内外。那时,还有专门的陆运雇用组织,即征召和管理马队与背夫进行货物的转运与购销。毛浴码头也是木材转运的重要口岸,民国时期,在此设县级木筏捐经收处,管理毛浴场、瓦石铺、木溪浩、何家场、黑窝子、草池坝、涪阳坝等多个扎筏场。现在看到的龙舌长街两边的民居,多为前店后宅的形式,这也是当时商业繁荣的表征之一。
毛浴场,狭长的地形上龙舌街贯穿南北,街宽不足5米,街两边的古旧民居建筑多为砖木结构青瓦坡屋顶传统样式,以二层楼房为主,修建于清代和民国时期。临街墙面以木质框式槅门为主,街沿宽约1米,整齐划一,少量房屋带有檐式花栏阁楼。清中期以来,场内外建有多座宫观寺庙,包括张爷庙、娘娘庙、文昌宫、城隍庙、火神庙、观音庙、关帝庙等。张爷庙,曾先后改作为私立塾学和乡政府办公地,以前每逢庙会,或各类节庆活动,远近乡人都会拥集在张爷庙戏台前,观看戏演。1965年,张爷庙遭洪水被毁。鸡顶山下的娘娘庙、文昌宫、城隍庙,相距不远。“城隍会”“文昌会”“娘娘会”,是农乡里重要的活动,因此这里常年香客不断,庙会期间,娘娘庙里会上演大戏,连台几天。据说城隍庙毁于战火,现已荡然无存。火神庙,碧瓦红楼,气势宏伟,曾于民国初期设为私立小学,后也毁于战火。观音庙和关帝庙,也命运不济,先后遭毁。
传说毛浴还是药王孙思邈隐居之地。唐代名医孙思邈,年轻时往来于川陕交界处的太白山、终南山和巴山等地采药,施医治病。毛浴及通江各乡地,山高壑深,植被繁茂,自古是药材密生之处,主产各类药材如白芍、白芷、当归、丹参、皂刺、天麻、灵芝、桔梗、姜黄等。至今,毛浴场东外还有药铺乡和药洪乡两处带有“药”字的地名。相传,孙思邈常来往于通江山区,后隐居于毛浴乡龙溪沟,并在此写就《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药书。这里还有孙思邈洗药处、孙思邈晒药处、药石坡等遗迹。旧志载:“龙滩在治东二十里,……相传孙真人炼药处”。清初,在龙滩建有药王庙,又名孙氏池亭,先后有多位古时官吏、文人留下纪念诗文于此。
红军给毛浴场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记。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进入毛浴,次年2月在此设立中共赤江县委和赤江县苏维埃政府,随之在毛浴设立了红四军总医院、川陕工农总医院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招待所,后来还在毛浴建立了辖管赤北、赤江、红江、南江及红胜等五个县的中共川陕省特委。红军驻扎期间,曾将毛浴场上城门至曾家坝的路命名为“马克思街”;将上城门至中街水巷子的路命名为“恩格斯街”;将中巷子至下城门的路命名为“列宁街”。同时期,红军还以娘娘庙为办学地,创办了“列宁小学”;以城隍庙为厂址,建起了武器加工厂。1934年11月,红四方面军在毛浴召开了连级以上干部会议,提出了著名的红军训词——“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毛浴场内外,还有当年红军錾字队留下的众多的石刻大字标语,其中,下街嘉靖门城门上标语群最为引人注目。该标语群中的标语内容包括“拥护苏联”“实行共产主义”“川陕工农解放万岁”“工农专政”“打倒国民政府”等。
因有货运码头,以及邻近县城的地理优势,毛浴一直是远近乡人赶场的主要地。清中期至民国时期,毛浴草市兴旺,周边乡里洪山塘、药铺岭、石板溪、瓦室、兴隆,以及县城居民都会来这里买卖。毛浴场上分区域设有粮市、木柴市、药材市和牲口市,逢场天里,沿街为市,街巷两旁商摊排列成行,各类农商物品,猪肉、禽蛋、红糖、纸品、布匹、山货、糕点、农具、蔬菜瓜果、菜苗种子、日杂用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遇在会期或节庆时,街上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饭馆和茶馆里,座无虚席,喧声震耳。赶场的习俗,延续至今。
毛浴一地,地处米仓山东段南麓大巴山内缘,属中、低山区,这里春暖秋爽,气候宜人,自然景色与人文风光美不胜收,自古有“八景”之说法。所谓“八景”,即“柳营春色”“园池鱼跃”“鸡顶朝霞”“鹰灵晚照”“龙溪酿泉”“石门砥柱”“文笔瑞雪”和“金壁银涛”。来此地采风观景,收获必丰。若再走进街巷,品尝当地的火烧馍、饼饼糖、醪糟、麻花、酸菜豆腐,以及山珍野味,那就更是大有福气了。
☆ ☆ ☆